图书介绍
旅游扶贫的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来自贵州的案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旅游扶贫的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来自贵州的案例](https://www.shukui.net/cover/9/31962128.jpg)
- 何景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6800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贵州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旅游扶贫的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来自贵州的案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历程和研究综述3
第1章 扶贫理论与旅游扶贫的地位3
1.1 贫困理论3
1.2 旅游减贫的国际证据7
1.3 旅游扶贫在中国减贫战略中的地位10
第2章 旅游扶贫的研究述评13
2.1 旅游扶贫的概念界定14
2.2 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15
2.3 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7
2.4 旅游扶贫的发展战略18
2.5 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职能和作用20
2.6 经验与启示21
第3章 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23
3.1 国外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23
3.2 旅游扶贫的国际案例24
3.3 我国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及案例29
第二部分 个案研究:来自贵州的实践35
第4章 贵州旅游扶贫的发展背景和历程35
4.1 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35
4.2 全国最大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分布区36
4.3 贵州旅游业发展已经起步36
4.4 贵州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37
第5章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透视43
5.1 依托苗文化发展民族村寨旅游:郎德模式和西江模式43
5.2 依托喀斯特自然风光发展“布依农家乐”:纳灰纳孔模式59
5.3 依托凉爽的气候发展避暑度假:桐梓模式64
5.4 依托客源市场发展城郊休闲:镇山模式68
5.5 依托梵净山景区发展特色旅游:云舍模式73
第6章 旅游发展中的妇女成长82
6.1 旅游开发对妇女影响的研究综述82
6.2 妇女在西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角色84
6.3 民族旅游开发对西江妇女的影响87
6.4 结语94
第7章 旅游社区组织及权力结构变迁96
7.1 国内有关农村民间组织的研究综述97
7.2 田野点概况98
7.3 屯堡民间组织的生长机制和内在动因101
7.4 九溪村传统民间组织的现状104
7.5 旅游与屯堡传统民间组织的互动发展108
7.6 旅游视域下农村民间组织的优势和功能分析113
7.7 农村传统民间组织在旅游扶贫中发挥作用的对策建议120
7.8 结语125
第8章 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运用与误区127
8.1 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作成为趋势127
8.2 少数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运用:以西江苗寨鼓藏节为例129
8.3 民族文化资本化运用:安顺地戏137
8.4 启示与展望145
第9章 旅游纪念物和旅游商品开发149
9.1 繁荣旅游商品能有效推进产业化扶贫150
9.2 贵州旅游商品的供需状况153
9.3 贵州旅游商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56
9.4 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商品业的案例166
9.5 促进贵州旅游商品繁荣的对策建议170
第10章 旅游扶贫中的融资问题176
10.1 旅游扶贫融资问题概述176
10.2 贵州省凤冈县旅游扶贫资金状况180
10.3 拓宽贫困地区旅游融资渠道的建议194
10.4 完善旅游扶贫融资的政策主张197
第11章 旅游业和茶产业的融合发展199
11.1 增强旅游与当地经济的关联性——旅游扶贫的重要路径199
11.2 凤冈县及其旅游概述200
11.3 凤冈县“茶旅一体化”的发展背景202
11.4 凤冈县茶庄经营模式203
11.5 凤冈县“茶旅一体化”中农户的参与方式207
11.6 凤冈县“茶旅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干预212
11.7 “茶旅一体化”对凤冈农户的影响213
11.8 凤冈县“茶旅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5
11.9 完善“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219
第12章 旅游村寨管理制度与经济绩效的比较研究225
12.1 案例地选取226
12.2 两种不同的村寨旅游管理制度227
12.3 两种不同的村寨旅游管理制度成因分析230
12.4 两种不同管理制度下经济绩效的比较232
12.5 结论与启示239
第13章 旅游目的地福利改进评价241
13.1 研究方法及讨论241
13.2 研究案例的选取与田野感知246
13.3 基于CVM方法的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评价249
13.4 结论和启示255
第三部分 发展路径和政策研究263
第14章 旅游扶贫的成效263
14.1 改变区位条件的约束,实现经济增长263
14.2 减少隐蔽失业,促进打工回流264
14.3 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形成和农民企业家诞生265
14.4 开阔眼界,增强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266
14.5 提高妇女老人的权利地位,巩固脱贫成果268
14.6 促进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保护269
第15章 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探索271
15.1 旅游产品同质化271
15.2 “飞地”效应明显273
15.3 过度“商业化”和“商业化”不足并存274
15.4 旅游景区用地问题突出275
15.5 景区呈现分散和小规模特点277
15.6 旅游基础设施不足277
15.7 旅游公共服务缺失278
15.8 旅游区贫富分化导致矛盾突出280
15.9 旅游人力资源业务素质普遍较低281
15.10 旅游行业盈利水平不高282
15.11 规划和营销失效283
15.12 伪民俗文化在旅游展演中盛行284
第16章 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288
16.1 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的矛盾288
16.2 存在分利集团导致缺乏分享289
16.3 景区多头管理体制导致政府“缺位”290
16.4 社区能力不足291
16.5 扶贫资金使用低效292
16.6 旅游产业自身不够强大到带动大规模减贫293
第17章 旅游扶贫的路径选择295
17.1 壮大旅游产业,以发展带动减贫295
17.2 建立分享的机制296
17.3 加强社区能力建设297
17.4 提高扶贫资金利用率299
第18章 贵州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301
18.1 探索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形成品牌与特色301
18.2 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增进扶贫成效302
18.3 繁荣旅游商品,增加社区经济收益303
18.4 善用扶贫资金发展社会企业,保障村民收益304
18.5 引进适度规模企业,发挥商业示范效应306
18.6 加强景区间跨行政区的合作,实现产业集聚效应307
18.7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发展308
18.8 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利用309
18.9 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促进社区村民的自由发展310
18.10 转变政府治理方式:变“主体”为“主导”311
18.11 设立“旅游扶贫试验区”,探索旅游扶贫的经验313
参考文献314
后记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