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剂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蜀宝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93692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28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544页
- 主题词:药剂学-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药剂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药物制剂概论2
第一章 绪论2
第一节 概述2
一、药剂学的概念2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3
三、药剂学常用术语4
四、药剂学的任务5
第二节 药物剂型与药物传递系统7
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7
二、药物剂型的分类8
三、药物的传递系统10
第三节 药品标准简介11
一、药品标准11
二、药典12
第四节 处方13
一、制剂处方13
二、医师处方14
第五节 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15
一、国外药剂学的发展15
二、国内药剂学的发展15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17
第一节 概述17
一、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17
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18
三、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18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8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8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9
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19
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0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22
一、表面活性剂胶束22
二、亲水亲油平衡值24
三、克氏点与昙点26
四、表面活性剂的复配27
五、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27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29
一、增溶剂29
二、乳化剂30
三、润湿剂30
四、起泡剂和消泡剂31
五、去污剂31
六、其他31
第三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33
第一节 概述33
一、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33
二、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范围33
第二节 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34
一、水解反应34
二、氧化35
三、其他反应36
第三节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37
一、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37
二、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40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43
第四节 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44
一、药物稳定性研究的化学动力学基础44
二、稳定性试验方法46
三、研究新药稳定性几种常用的试验方法50
第五节 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52
一、固体药物与固体剂型稳定性的一般特点52
二、固体制剂稳定性试验的特殊要求52
三、固体制剂稳定性试验的特殊方法53
第二篇 药物制剂的普通剂型第四章 液体制剂55
第一节 概述55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55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56
第二节 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57
一、药物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57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58
三、药物的溶解速度及其影响因素59
第三节 液体制剂的分散介质和附加剂60
一、液体制剂的分散介质60
二、液体制剂的附加剂61
第四节 低分子溶液剂64
一、溶液剂64
二、芳香水剂66
三、糖浆剂67
四、醑剂69
五、酊剂69
六、甘油剂70
第五节 高分子溶液剂71
一、概述71
二、高分子溶液的性质71
三、高分子溶液的制备72
四、举例72
第六节 溶胶剂73
一、概述73
二、溶胶剂的性质73
三、溶胶剂的制备74
第七节 混悬剂74
一、概述74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75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77
四、混悬剂的制备78
五、举例79
六、混悬剂的质量评定80
第八节 乳剂81
一、概述81
二、乳化剂82
三、乳剂的形成理论84
四、乳剂的制备85
五、举例86
六、乳剂的的稳定性87
七、乳剂的质量评定88
第九节 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的液体制剂88
一、合剂89
二、洗剂89
三、搽剂90
四、滴耳剂90
五、滴鼻剂90
六、含漱剂91
七、滴牙剂91
八、涂剂91
第十节 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藏91
一、液体制剂的包装91
二、液体制剂的贮藏92
第五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93
第一节 概述93
一、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概念与分类93
二、基本概念94
第二节 制备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相关技术94
一、灭菌与无菌技术94
二、空气净化技术101
三、冷冻干燥技术106
第三节 注射剂106
一、概述106
二、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108
第四节 注射剂的制备116
一、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流程116
二、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其制备116
三、热源118
四、注射剂的制备120
五、注射剂的质量检查127
六、注射剂的印字与包装128
七、典型注射剂处方与制备工艺分析128
第五节 输液130
一、概述130
二、输液的制备131
三、输液的质量检查134
四、输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34
五、输液的包装、运输与贮存135
六、典型输液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135
第六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137
一、概述137
二、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制备138
三、典型注射用无菌粉末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140
第七节 眼用液体制剂141
一、概述141
二、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141
三、滴眼剂与洗眼剂142
四、眼用液体制剂的制备143
五、滴眼剂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143
第八节 其他灭菌与无菌制剂144
一、体内植入制剂144
二、创面用制剂145
三、手术用制剂146
第六章 散剂、颗粒剂与胶囊剂148
第一节 粉体学简介148
一、概述148
二、粉体粒子的性质149
三、粉体的密度和孔隙率149
四、粉体的流动性149
五、粉体的吸湿性151
第二节 固体剂型制备简介152
一、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152
二、固体剂型的溶出理论153
第三节 散剂153
一、概述153
二、散剂的制备154
三、散剂的质量检查159
四、各种类型散剂的配制及举例160
第四节 颗粒剂163
一、概述163
二、颗粒剂的制备与举例164
三、颗粒剂的质量检查165
第五节 胶囊剂166
一、概述166
二、胶囊剂的制备167
三、胶囊剂的质量检查与包装贮存171
四、举例171
第七章 片剂173
第一节 概述173
一、片剂的概念和特点173
二、片剂的种类和质量要求174
第二节 片剂的辅料176
一、辅料的作用176
二、片剂常用的辅料176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182
一、湿法制粒压片182
二、干法制粒压片195
三、直接压片法195
四、半干式颗粒压片法196
五、中药片剂的制备196
六、压片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96
第四节 片剂的包衣197
一、概述197
二、包衣方法与设备197
三、包衣材料及包衣过程201
四、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203
第五节 片剂的质量评定204
一、外观204
二、重量差异204
三、硬度与脆碎度205
四、崩解时限205
五、含量均匀度206
六、溶出度测定206
七、释放度测定206
八、包衣片的质量评价206
第六节 片剂的包装与贮存207
一、片剂的包装207
二、片剂的贮存207
第七节 片剂举例208
第八章 滴丸剂、膜剂与涂膜剂211
第一节 滴丸剂211
一、概述211
二、滴丸剂的制备原理212
三、滴丸剂的制备方法和设备212
四、滴丸剂举例213
五、滴丸剂的质量检查214
第二节 膜剂215
一、概述215
二、膜剂的质量要求216
三、膜剂的成膜材料217
四、膜剂的制备218
五、膜剂的举例219
六、涂膜剂220
第九章 软膏剂、凝胶剂223
第一节 软膏剂223
一、概述223
二、软膏剂的基质224
三、软膏剂中药物的透皮吸收230
四、软膏剂的制备与举例231
五、软膏剂的质量评定与包装贮存234
第二节 眼膏剂236
一、概述236
二、眼膏剂的制备236
三、眼膏剂举例237
四、眼膏剂的质量检查和包装贮存237
第三节 凝胶剂238
一、概述238
二、凝胶剂基质238
三、水性凝胶剂的制备与举例239
四、质量检查240
第十章 栓剂241
第一节 概述241
一、栓剂的种类与特点241
二、栓剂质量要求243
第二节 栓剂基质243
一、油溶性基质243
二、水溶性和亲水性基质244
第三节 栓剂的制备与举例246
一、栓剂的制备246
二、栓剂制备举例247
第四节 栓剂的质量检查与包装贮藏248
一、质量检查248
二、栓剂的包装与贮存249
第十一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251
第一节 概述251
一、气雾剂的概念及特点251
二、气雾剂的分类252
三、气雾剂的吸收253
第二节 气雾剂的组成253
一、抛射剂253
二、药物与附加剂255
三、耐压容器255
四、阀门系统256
第三节 气雾剂的制备257
一、气雾剂的处方类型及举例257
二、气雾剂的制备工艺260
三、气雾剂的质量评定261
第四节 喷雾剂261
一、概述261
二、喷雾装置262
三、喷雾剂的质量评定262
第五节 粉雾剂262
一、吸入粉雾剂262
二、非吸入粉雾剂与外用粉雾剂264
第十二章 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265
第一节 概述265
一、浸出技术及中药制剂的概念265
二、浸出制剂的种类及特点266
三、浸出溶剂及浸出辅助剂266
四、中药剂型的改革268
第二节 浸出方法与设备271
一、药材的预处理与加工271
二、浸出过程272
三、影响浸出的因素273
四、浸出方法与设备274
五、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277
第三节 常用的浸出制剂279
一、汤剂279
二、酒剂280
三、酊剂280
四、流浸膏剂281
五、浸膏剂282
六、煎膏剂282
七、颗粒剂283
第四节 中药丸剂284
一、概述284
二、常用的辅料285
三、制备286
四、举例289
五、质量评定289
第五节 浸出制剂的质量控制289
一、药材的质量289
二、浸出工艺290
三、理化指标290
第六节 中药新剂型290
一、中药合剂与口服液290
二、中药注射剂291
三、中药眼用制剂292
四、中药软膏剂292
五、中药栓剂293
六、中药片剂293
七、中药胶囊剂295
八、中药贴膏剂295
九、中药滴丸剂296
十、中药气雾剂与喷雾剂296
十一、其他296
第三篇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299
第一节 生物药剂学概述299
一、生物药剂学的概念299
二、研究生物药剂学的重要性300
三、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与研究内容300
四、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01
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302
一、胃肠道吸收302
二、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306
三、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311
四、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316
五、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326
第三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328
一、药物的分布328
二、药物代谢335
三、药物排泄338
第十四章 药动学基本知识341
第一节 药动学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341
一、药动学概念341
二、药动学发展概况342
第二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342
一、药动学模型342
二、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345
三、药动学参数346
第三节 单室模型药物单剂量给药349
一、静脉注射给药349
二、静脉滴注给药358
三、血管外给药364
第四节 单室模型药物多剂量给药375
一、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375
二、间歇静脉滴注382
三、多剂量口服给药383
第五节 双室模型简介387
一、双室模型药物单剂量静脉注射387
二、双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392
三、双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393
第六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395
一、作图判断395
二、残差平方和法395
三、拟合度法395
四、AIC法395
五、F检验法396
第七节 非线性药动学简介397
一、线性药动学特点397
二、非线性药动学特点397
三、米曼方程398
四、非线性药动学参数的计算399
五、非线性药动学的识别401
第八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402
一、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及意义402
二、生物等效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402
三、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403
四、普通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试验设计406
第九节 临床给药方案409
一、临床给药方案设计409
二、给药方案个体化410
三、清除率计算公式410
四、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411
五、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设计413
六、举例413
第四篇 药物制剂的新剂型第十五章 固体分散体与包合物418
第一节 固体分散体418
一、概述418
二、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419
三、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421
四、固体分散体的验证421
五、固体分散体的速效与缓释原理422
第二节 包合物423
一、概述423
二、包合材料424
三、包合物的制备方法426
四、包合物的验证426
第十六章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428
第一节 微囊428
一、概述428
二、囊心物与囊材429
三、微囊的制备方法430
四、微囊的性质434
五、微囊的质量评价435
第二节 微球436
一、概述436
二、微球的特性436
三、微球的制备437
第三节 脂质体438
一、概述438
二、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438
三、脂质体的作用特点439
四、制备脂质体的材料441
五、脂质体的制备441
六、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442
七、脂质体的给药途径443
八、脂质体制剂的质量评价443
第十七章 缓释、控释制剂445
第一节 概述445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及其发展445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447
第二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方法448
一、溶出原理448
二、扩散原理449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451
四、渗透压原理451
五、离子交换作用452
第三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453
一、理想的缓释、控释制剂453
二、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453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454
第四节 缓释、控释制剂主要类型简介455
一、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455
二、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457
三、渗透泵型控释制剂457
四、植入剂458
五、脉冲给药系统458
第五节 缓释、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459
一、体外释放度试验459
二、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460
三、体内外相关性试验460
第十八章 靶向制剂461
第一节 概述462
一、靶向制剂的概念及特点462
二、靶向制剂的分类463
三、靶向制剂的评价464
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464
一、脂质体464
二、乳剂465
三、微球466
四、纳米粒466
五、聚合物胶束466
第三节 主动靶向制剂466
一、修饰的药物载体466
二、前体药物468
第四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468
一、磁性靶向制剂468
二、栓塞靶向制剂468
三、热敏靶向制剂469
四、pH敏感的靶向制剂469
第十九章 经皮吸收制剂470
第一节 概述470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发展与特点470
二、经皮吸收制剂的类型及组成471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设计473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生理学基础473
二、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474
三、TDDS设计的药物选择475
第三节 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476
一、渗透促进剂在TTS中的应用476
二、离子导入技术在TDDS中的应用477
三、超声波在TDDS中的应用478
四、其他促进经皮吸收的方法478
第四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与举例478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高分子材料478
二、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480
三、经皮吸收制剂实例481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控制482
第二十章 纳米新技术与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简介484
第一节 纳米新技术简介484
一、纳米球与纳米囊484
二、固体脂质纳米球的制备486
三、脂质纳米球487
四、磁性纳米球487
五、纳米乳488
六、纳米球与纳米囊的稳定性488
第二节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简介489
一、概述489
二、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491
三、生物技术药物新的给药系统491
四、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稳定性492
五、生物制品的分类492
第五篇 药物制剂的配伍第二十一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概论495
第一节 概述495
一、药物或其制剂配伍使用的目的495
二、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分类496
第二节 物理性与化学性配伍变化497
一、常见的物理性与化学性配伍变化的类别497
二、避免物理性与化学性配伍变化的方法498
第三节 药理性配伍变化500
一、概述500
二、药动学的相互作用502
三、药效学的相互作用508
四、掩盖不良反应510
第二十二章 注射药物的配伍变化512
第一节 概述512
第二节 影响注射药物配伍变化的因素513
一、注射药物配伍之间的影响513
二、影响配伍变化的其他因素515
第三节 注射药物配伍的一般原则516
一、注射药物配伍使用应注意的问题517
二、避免发生注射药物配伍禁忌的方法517
第二十三章 配伍变化处方的处理原则与研究方法518
第一节 配伍变化处方的处理原则518
一、不能调配的配伍变化的处方518
二、征得医师同意后能设法调配的配伍困难处方520
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可自行解决的配伍困难处方522
第二节 配伍变化的研究方法523
一、可见性配伍变化的试验方法523
二、测定变化点的pH524
三、稳定性试验524
四、仪器分析法的应用525
参考文献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