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西哲学的交汇与思维方式的差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韩)宋荣培著;朴光海,吕钼译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4307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比较哲学-世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东西哲学的交汇与思维方式的差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 东西哲学的交汇与“实学”思想的意义3
第一章 《天主实义》:基督教与儒家的第一次对话3
一 对儒家文化的适应与《天主实义》的意义3
二 《天主实义》8
三 理解《天主实义》论证的前提知识——阿奎纳的哲学思想与儒家伦理的融合发展12
四 应该如何看待《天主实义》22
第二章 《天主实义》的哲学冲击——拥抱原始儒学与彻底否定性理学的形而上学构造30
一 《天主实义》的哲学含义30
二 东西方形而上学基本前提差异带来的问题33
三 基督教与儒家对话的新视野43
第三章 东西文化的交流与“实学”的现代意义47
一 何谓“实学”47
二 利玛窦所带来的西学冲击49
三 洪大容与丁若镛实学思想的核心要点56
四 对洪大容与丁若镛实学思想的评价68
五 21世纪实学的现代意义71
第四章 洪大容的相对主义思维和变革的逻辑——以与《庄子》的相对(相关)主义问题意识比较为中心73
一 湛轩对“虚”的克服和对实学的向往73
二 湛轩的无限宇宙的中心相对说75
三 湛轩的相对主义“人物均”论80
四 庄子的相对(相关)主义认识论和变化的哲学89
五 湛轩的变化的哲学和主体变革的逻辑92
六 湛轩的“实学”精神和主体意识93
第五章 论茶山哲学与《天主实义》之间哲学范式的类似性96
一 茶山思想和《天主实义》之间的连贯性96
二 《天主实义》的“反性理学”范式98
三 从性理学到茶山哲学的范式转换112
四 茶山性理学理气论的解体与对道德实践的强调129
五 结论134
第二部 东西哲学融合的可能性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139
第一章 麦金太尔的历史主义观点同儒学展开对话的可能性139
一 东西方哲学之间展开合理对话的可能性139
二 麦金太尔的历史主义观点及其对传统的解释140
三 “现代”社会的问题(启蒙主义萌芽的失败)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范畴的传统144
四 寻求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儒家之间的“合理性”对话149
五 韩国哲学的主体性问题157
第二章 有机体的自然观和东西方哲学融合的可能性159
一 有机体自然观的开始和结局159
二 科学主义的膨胀和近代理性的悲剧162
三 东方的生命自然观和“天理”的道德形而上学165
四 逃出困境:东西方哲学有融合的可能吗?169
第三章 略论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化认同”的危机与“儒家伦理观”的意义172
一 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化认同”的危机与挑战172
二 亚洲价值观与儒家式资本主义的争论及其虚与实174
三 近代科学主义的膨胀以及工具理性所招来的悲剧179
四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及其与儒家之“美德”伦理的遭遇181
五 对儒家式的“有机体论”的道德形而上学的重新评价185
六 结论:儒家伦理观在全球化时代能否成为有意义的对策?191
第四章 东方的“相关性思维模式”和对有机体生命的理解——以庄子和中医的有机体生命原理为中心195
一 问题的提出195
二 庄子的“超人类中心主义”和有机体的生命哲学199
三 对中医学“阴阳五行的相关性思维”和有机体生命的理解207
四 相关性思维的隐含意义:庄子超越有为的无为的标准和自由精神212
五 结语:21世纪高科技时代东方的“相关性思维”和有机体生命观之意义217
第五章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利玛窦与明末儒士之间的对话为依据223
一 局部的生活环境范围和不同思维方式的产生223
二 语言的差异和思维的差异——西方的形式逻辑和东方的相关性思维方式224
三 事物存在原因的相异性——亚里士多德的外在动力因与朱熹的“理”(内在的存在原理)227
四 东西方道德修养的共同根据——良知、良能和道心231
补论 儒家式现代化问题237
第一章 与西方式不同的儒家式现代化是否可能?237
一 导论:多元文化应该发扬237
二 现代新儒家对“现代化”的理解240
三 宋明儒学作为“儒家式现代化”的精神根源244
四 要讨论儒家对道德自律性的强调和“儒家式现代化”之间的相关性248
五 结论:“儒家式现代化”能否代替“西欧式现代化”?257
第二章 东亚文化认同的过去与未来260
一 绪论:“中华”主义的没落与“东亚”意识形态260
二 “儒家式社会”构成体的中心部与边缘部263
三 中心部的改革(“近代化”)遭遇的挫折和边缘部成功的悲剧性267
四 对于东亚文化认同未来的探索:对“儒家式现代化”论的批判理解273
五 结论:儒学传统和东亚文化认同的未来276
参考文献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