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河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讨会文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黄河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讨会文集](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1766339.jpg)
-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ISBN:780734215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水库泥沙-泥沙控制处理-孟津县-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黄河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讨会文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领导讲话3
在黄河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李国英3
在黄河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廖义伟5
在黄河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张善臣6
在黄河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高波8
联合攻关,深入研究,力求在小浪底水库汛前高水位排沙问题上获得突破——在黄河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讨会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李国英10
第二部分 专题报告17
小浪底水库近期泥沙处理&黄河水利委员会17
小浪底水库库区管道排沙技术及装备研究&高航 江恩惠 尚宏琦等26
射流挖泥技术在小浪底水库清淤中的应用&陆宏圻 陆东宏 陆双钢31
黄河小浪底水库深水泥沙处理技术与装备的构想&于卓伟 孟庆伟 杨金叙等38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水沙监测技术装备研究&张永平 宋海松 杜军44
小浪底水库高水位排沙输沙可行性初析&黄自强 黄利群60
黄河小浪底水库清淤简要方案分析&耿明全72
水冲式水库清淤法&杨双来80
第三部分 研讨论文89
水库清淤措施及气动冲淤在小浪底库区应用的设想&窦希萍 罗肇森 李国斌89
重提高含沙水流的长距离输送&费祥俊 王光谦 吴保生等92
延长小浪底水库淤沙库容使用年限的措施探讨&胡春宏 陈建国98
小浪底水库清淤方案——射流冲沙的人工异重流&高传昌 尚宏琦 王为术等102
小浪底水利枢纽防淤减淤措施初析&李国斌 窦希萍 许慧106
小浪底水库泥沙起动及管道输移关键技术研究&高航 江恩惠 杨勇等109
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的基本思路&韦直林 崔振华 陈松伟115
深水高效排沙管网设计方案初析&练继建 杨敏 万毅120
青铜峡水库坝前清淤问题研究&练继建 徐国宾 杨敏等123
小浪底水库泥沙起动技术装备研究&高德松 段新奇 訾俊智135
利用活动式排沙隧道进行小浪底水库深水有效排沙的方法研究&牛长喜145
自排沙廊道技术排除水库泥沙问题的研究&谭培根155
制造人工异重流进行库区高水位排沙的刍议&孙东坡 李燕 薛海等164
小浪底水库急需采取综合措施减淤&赵天义168
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要充分发挥三门峡和西霞院水库的作用&翟家瑞172
小浪底库区泥沙输移特性研究&万占伟 安催花 张厚军等175
对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阶段排沙调度的认识&李旭东 魏军 任伟190
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调度实践&魏向阳 张法中 祝杰等196
开展小浪底水库排沙需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李胜阳 刘玉文 王英204
应用管道输沙至海关键技术研究&王普庆207
高精度含沙量核子测量系统实验研究&李黎 赵荣 何晓茹214
小浪底库区泥沙资源化利用研究&王萍 郑光和222
数控超气蚀螺旋桨河床扰沙设备的原理及试验效果&马向阳 王会军 郭广民229
水库清淤防淤技术的探讨&马跃峰234
悬浮式水中输排泥管——柱式浮体的应用&姚霭彬241
利用黄河泥沙制作人工防汛石料研究&毕生 鲁立三 赵圣立245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堤坝渗流模拟系数设计&周杨 杨勇251
第四部分 会议发言259
窦希萍教授发言259
傅旭东博士发言261
陈效国教授发言263
俞秋平教授发言265
林风总工发言267
孙东坡教授发言268
李国斌教授发言270
胡春宏教授发言272
肖焕雄教授发言274
李世滢教授发言276
王渭泾教授发言279
赵天义教授发言281
姚传江教授发言282
陈厚群院士发言284
杨金叙教授发言286
杨敏教授发言289
徐国宾教授发言291
姚霭彬教授发言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