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权法核心法条分类适用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物权法核心法条分类适用研究
  • 唐德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780217470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04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834页
  • 主题词:物权法-法律适用-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权法核心法条分类适用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则3

第一章 基本原则3

第一节 物、物权与物权法3

核心法条3

一、物4

(一)物的界定4

(二)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6

二、物权7

(一)物权的界定7

(二)支配权与请求权8

(三)物权与债权10

(四)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11

三、物权法12

(一)物权法的涵义12

(二)物权法的性质13

第二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5

核心法条15

一、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16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6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

二、保护权利人的物权的原则22

三、物权法定原则23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必要性24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25

(三)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27

四、物权公示原则28

(一)物权公示原则的必要性28

(二)物权公示的方法29

(三)物权公信原则31

五、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的原则34

(一)遵守法律34

(二)尊重社会公德37

(三)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38

第二章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第一节 物权变动概述核心法条39

一、物权变动的含义39

(一)物权的设立40

(二)物权的变更41

(三)物权的消灭42

二、物权变动的原则42

(一)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42

(二)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43

三、物权变动的模式44

(一)债权意思主义44

(二)物权形式主义46

(三)债权形式主义47

(四)比较与分析48

第二节 不动产登记50

核心法条50

一、不动产登记概述52

(一)不动产登记的含义52

(二)不动产登记的性质53

(三)不动产登记的制度价值54

二、不动产登记的立法例57

(一)契约登记制57

(二)权利登记制58

(三)托伦斯登记制59

(四)三种登记制度的评价60

三、我国不动产登记法制的历史与现状61

(一)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历史沿革61

(二)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主要法律法规62

(三)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主要特点64

(四)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弊端之分析65

四、我国《物权法》上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基本内容70

(一)不动产登记的效力70

(二)统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73

(三)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78

(四)不动产登记簿与不动产权属证书82

(五)不动产登记信息公开制度83

(六)登记错误的赔偿责任85

五、不动产登记的类型88

(一)不动产登记的基本分类88

(二)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92

(三)预告登记94

第三节 动产交付99

核心法条99

一、交付(占有)的公示意义100

(一)占有的公示意义100

(二)交付的公示意义101

二、交付的方式101

(一)现实交付102

(二)简易交付102

(三)指示交付103

(四)占有改定106

三、动产物权登记107

(一)登记的动产范围108

(二)登记对抗力的含义108

(三)第三人的范围110

第四节 其他规定111

核心法条111

一、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概述111

二、非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具体形态112

(一)依法律规定发生的物权变动112

(二)依公权力而产生的物权变动113

(三)因继承发生的物权变动115

(四)因事实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116

三、非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时间121

(一)因法律的规定而发生的物权变动的生效时间121

(二)因公权力而产生的物权变动的生效时间121

(三)因继承而发生的物权变动的生效时间122

(四)因事实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的生效时间122

第三章 物权的保护123

核心法条123

一、物权的保护与物权请求权124

(一)物权的保护措施124

(二)物权请求权及其产生125

(三)物权请求权的性质130

(四)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134

二、物权的私法保护140

(一)物权的确认140

(二)返还原物请求权142

(三)排除妨害请求权144

(四)停止侵害请求权和消除危险请求权146

(五)恢复原状请求权148

三、物权的公法保护151

(一)物权的刑法保护151

(二)物权的行政法保护152

第二编 所有权157

第四章 一般规定157

第一节 所有权及其基本原理核心法条157

一、所有权概述157

(一)所有权的概念157

(二)所有权与所有制160

二、所有权的内容164

(一)占有权能164

(二)使用权能165

(三)收益权能165

(四)处分权能166

(五)所有权行使的限制167

第二节 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核心法条169

一、土地征收概述170

(一)土地征收的含义170

(二)土地征收的性质172

(三)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区别176

二、土地征收的原则、条件和程序178

(一)土地征收的原则178

(二)土地征收的条件179

(三)土地征收的限制182

(四)土地征收的程序185

三、土地征收补偿187

(一)土地征收补偿的必要性187

(二)土地征收补偿的基本原则188

(三)土地征收补偿的范围190

(四)土地征收补偿的标准191

(五)土地征收补偿的方式192

(六)土地征收补偿的程序193

第五章 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核心法条195

一、国家所有权概述197

(一)国家所有权的概念197

(二)国家所有权和全民所有制198

二、国家所有权的主体199

(一)国家所有权的权利主体是国家199

(二)国家所有权主体的特征200

三、国家所有权的客体202

(一)资源性国有资产203

(二)经营性国有资产204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205

四、国家所有权的行使206

(一)行使国家所有权的目标206

(二)国家所有权行使者207

(三)国家所有权的具体行使208

六、国家所有权的保护209

(一)国家所有权保护概述209

(二)国家所有权的民法保护210

(三)国家所有权的刑法保护211

第二节 集体所有权211

核心法条211

一、集体所有权概述213

(一)集体所有权的概念213

(二)集体所有权的性质214

二、集体所有权的权能及行使217

三、农民集体所有权的主体218

(一)农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特点219

(二)农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构建220

第三节 私人所有权229

核心法条229

一、私人所有权概述229

(一)私人所有权的概念229

(二)我国确认和保护私人所有权的必要性230

二、私人所有权的主体与客体231

(一)私人所有权的主体231

(二)私人所有权的客体232

三、私人所有权的保护233

(一)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234

(二)私人所有权的限制235

第六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核心法条236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概述238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238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性质241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专有权243

(一)专有所有权及其性质243

(二)专有所有权的客体244

(三)专有所有权的内容246

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共有权250

(一)共有所有权的概念及性质250

(二)共有所有权的客体253

(三)共有所有权的内容258

(四)共有部分的专用使用权263

四、建筑物区分所有人的成员权266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成员权的含义266

(二)成员权的内容271

(三)成员权的行使273

(四)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278

第七章 相邻关系287

核心法条287

一、相邻关系概述288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与特征288

(二)相邻关系的适用范围290

(三)相邻关系的法律性质292

二、相邻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298

(一)相邻权利和义务的界定298

(二)处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299

三、相邻关系的种类301

(一)我国立法上相邻关系的调整范围301

(二)因用水和排水而发生的相邻关系304

(三)因使用邻地而产生的相邻关系306

(四)其他相邻关系306

第八章 共有309

核心法条309

一、共有及其分类311

(一)共有的概念311

(二)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的界定311

二、按份共有313

(一)按份共有的性质313

(二)按份共有的实现316

(三)共有关系中的优先购买权318

三、共同共有323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与特征323

(二)共同共有的性质325

(三)夫妻共同财产329

第九章 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第一节 善意取得制度核心法条341

一、善意取得制度概述342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依据342

(二)我国建立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性347

(三)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有关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350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353

(一)动产354

(二)不动产360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363

(一)让与人必须为合法占有标的物但无权处分财产的人364

(二)受让人受让财产时必须出于善意365

(三)受让人以合理的价格有偿取得财产367

(四)受让人必须已实际占有受让财产,或已经完成变更登记369

四、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效果372

(一)受让人取得财产的所有权372

(二)原所有权人、让与人、受让人的权利义务373

五、他物权的善意取得375

(一)质权的善意取得375

(二)留置权的善意取得377

(三)抵押权的善意取得378

第二节 拾得遗失物制度379

核心法条379

一、遗失物与拾得人的认定381

(一)遗失物的认定381

(二)拾得人的认定385

二、拾得人的权利义务387

(一)拾得人的义务387

(二)拾得人的权利389

三、拾得遗失物制度的其他问题391

(一)拾得人侵占遗失物391

(二)无人认领的遗失物的所有权归属392

第三节 所有权取得的其他方法核心法条394

一、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394

(一)各国关于发现埋藏物制度的规定395

(二)成立要件396

(三)效力399

二、从物的所有权归属399

(一)从物与主物399

(二)从物的所有权400

三、孳息的所有权归属400

(一)孳息的认定与分类400

(二)孳息的所有权400

第三编 用益物权405

第十章 一般规定405

核心法条405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406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407

(二)用益物权的性质407

(三)用益物权的特征409

二、海域使用权413

(一)海域使用权的概念413

(二)海域使用权的主体和客体417

(三)海域使用权的内容418

(四)海域使用权的设立、变更与终止423

三、探矿权和采矿权429

(一)探矿权、采矿权的概念和特征429

(二)探矿权、采矿权的主体433

(三)探矿权、采矿权的客体439

(四)探矿权的内容442

(五)采矿权的内容452

(六)探矿权、采矿权的设定457

(七)探矿权、采矿权的转让459

四、水权463

(一)水权的概念和特征463

(二)我国取水许可制度467

(三)水权的转让468

五、渔业权(养殖权和捕捞权)469

(一)渔业权概述469

(二)捕捞权的设立471

(三)养殖权的设立474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478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概述核心法条478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479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争议479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481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名称484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名称之争484

(二)我国《物权法》的态度489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核心法条491

一、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订立492

(一)发包人493

(二)承包人493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优先承包权496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497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公示498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500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核心法条501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内容502

(一)占有权502

(二)使用收益权502

(三)转让权503

(四)转包权504

(五)出租权504

(六)互换权504

(七)作价入股权505

(八)投资补偿权505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505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争议506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509

(三)我国《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分析511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义务512

(一)交付农地承包费用512

(二)维持地力的义务514

(三)按约定的用途使用的义务514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和消灭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515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516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事由516

(二)承包经营权消灭后土地上利益的处理518

第十二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520

第一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概述核心法条520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521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521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特征521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522

二、征收集体所有土地问题523

(一)国家建设用地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内因、外因524

(二)集体土地进入城市建设用地的限制525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变更和消灭核心法条526

一、以出让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528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概念528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性质的争论529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主体与客体531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使用权登记行为532

(五)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533

(六)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终止及因此产生相关问题539

二、以划拨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544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划拨544

(二)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性质546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的范围及其收回547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549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概念549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原则549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性质551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生效要件551

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权554

核心法条554

一、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形成554

(一)历史发展554

(二)现行法律法规分析557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和性质559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559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性质561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565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主体565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566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程序568

(四)宅基地使用权的期限573

(五)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574

四、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579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绝对消灭579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相对消灭579

第十四章 地役权582

核心法条582

一、地役权制度概述584

(一)地役权的概念和特征584

(二)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区别585

(三)我国设立地役权制度的必要性588

二、地役权的设立、变更与消灭590

(一)地役权的设立590

(二)地役权的消灭592

三、地役权的效力592

(一)地役权人的权利和义务592

(二)供役地权利人的权利和义务594

第四编 担保物权599

第十五章 一般规定599

核心法条599

一、担保物权的含义及性质600

(一)担保物权的含义600

(二)担保物权的特征601

(三)担保物权的种类604

二、担保物权的竞存605

(一)担保物权竞存的情形605

(二)抵押权的竞存607

(三)质权的竞存610

(四)抵押权与质权的竞存612

(五)留置权的竞存及留置权与抵押权、质权的竞存613

第十六章 抵押权615

第一节 一般抵押权615

核心法条615

一、抵押权概述620

(一)抵押权的概念620

(二)抵押权的特性621

二、抵押权的设立623

(一)抵押权的取得方式623

(二)抵押权的设定624

三、抵押登记631

(一)抵押合同与抵押权登记631

(二)抵押登记的功能632

(三)抵押登记的效力634

(四)抵押登记及其错误的法律救济638

四、抵押权的效力642

(一)抵押权对抵押标的物的效力642

(二)抵押权担保债权的范围648

五、抵押权的实现650

(一)抵押权的实现方式650

(二)抵押权实行的条件652

(三)抵押物的拍卖653

(四)抵押物折价与变卖654

第二节 最高额抵押权657

核心法条657

一、最高额抵押的概念和特征658

(一)最高额抵押的概念658

(二)最高额抵押的特征659

(三)最高额抵押的适用范围665

二、最高额抵押权的设立667

(一)最高额抵押合同667

(二)最高额抵押权的登记669

三、最高额抵押权的效力670

(一)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的范围670

(二)最高债权额的问题671

四、最高额抵押权的转让和变更671

(一)最高额抵押权的转让671

(二)担保债权的转让674

(三)最高额抵押权的变更675

五、最高额抵押权的确定677

(一)确定的效力678

(二)确定发生的原因679

六、最高额抵押权的实现681

(一)最高额抵押权实现的条件681

(二)最高额抵押权实行与确定的关系682

第十七章 质权684

第一节 动产质权684

核心法条684

一、质权的概念、特征、种类与社会职能686

(一)质权的概念686

(二)质权的特征688

(三)质权的种类689

(四)质权的社会职能692

二、动产质权的设定694

(一)动产质权的设立694

(二)动产质押合同的形式和内容695

(三)转质权696

三、动产质权的效力699

(一)动产质权的效力范围699

(二)动产质押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700

四、动产质权的实现与消灭702

(一)动产质权的实现702

(二)动产质权的消灭704

第二节 权利质权706

核心法条706

一、权利质权概述707

(一)权利质权的涵义与性质707

(二)权利质权的价值分析708

二、权利质权的设立710

(一)权利质权的标的710

(二)权利质权的设定方式713

三、权利质权的效力724

(一)基金份额和股份质权的效力724

(二)知识产权质权的效力725

(三)应收账款质权的效力726

四、权利质权的实现726

(一)流质禁止727

(二)实现的条件727

(三)质权的实现方法728

第十八章 留置权729

核心法条729

一、留置权概述730

(一)留置权及其特性731

(二)我国留置权的发展733

二、留置权的成立和效力734

(一)留置权发生前提734

(二)留置标的物范围737

(三)留置权的效力739

三、留置权的消灭740

(一)概述740

(二)债务人提供其他担保致使留置权消灭741

(三)占有丧失致使留置权消灭744

第五编 占有749

第十九章 占有749

核心法条749

一、占有制度概述750

(一)占有的本质750

(二)占有制度的社会功能752

(三)我国建立占有制度的必要性754

(四)占有的分类756

(五)占有的推定758

三、占有制度与物权取得760

(一)占有制度与先占761

(二)占有制度与遗失物之拾得761

(三)占有制度与埋藏物之发现762

(四)占有制度与善意取得763

四、占有的保护764

(一)占有保护请求权的含义及存在理由764

(二)占有物返还请求权765

三、占有妨害排除请求权766

四、占有妨害防止请求权767

附录768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768

后记8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