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编 著
  • 出版社: 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73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6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1

1.1 信息化定位和作用1

1.1.1 对信息化的诠释和对其发展阶段的认识1

1.1.2 信息化对于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问题的作用3

1.1.3 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4

1.2 信息化发展现状6

1.2.1 国外信息化的发展模式6

1.2.2 我国信息化的成绩、问题与差距10

1.3 信息化的原则和目标19

1.3.1 信息化持续发展原则19

1.3.2 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目标28

1.4 重点领域信息化发展思路29

1.4.1 工业信息化29

1.4.2 农业信息化29

1.4.3 服务业信息化29

1.4.4 电子政务30

1.4.5 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信息化30

1.4.6 电信业31

1.4.7 软件产业32

1.4.8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32

1.4.9 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33

1.5 对策措施34

1.5.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34

1.4.10 信息安全保障34

1.5.2 建立国家信息化最高统筹协调机构35

1.5.3 促进市场发育,扶持国产新技术和产品36

1.5.4 推动军民结合36

1.5.5 健全信息化技术创新体系37

1.5.6 确立人才保障机制38

1.5.7 加强信息化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39

1.5.8 强化非政府组织在非政府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40

第二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研究42

2.1 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现状43

2.1.1 中国工业化现状及发展展望43

2.1.2 中国工业信息化现状48

2.2.1 关于“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71

2.2 若干重要问题的讨论71

2.2.2 关于“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75

2.2.3 关于“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方式和带动作用”80

2.2.4 关于“信息化风险分析及其规避”86

2.2.5 关于“工业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89

2.2.6 关于“工业信息化与人才培养”91

2.2.7 关于“信息化带动工业信息化的切入点”94

2.2.8 关于“工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100

2.2.9 关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与建议”102

2.2.10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功的关键——成飞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和体会109

参考文献114

第三章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116

3.1.1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117

3.1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117

3.1.2 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比较124

3.1.3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25

3.2 农业政务信息化发展战略127

3.2.1 农情监测与粮食安全预警系统127

3.2.2 市场信息监测、分析与预警130

3.2.3 政务公开与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131

3.2.4 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体系的信息支持131

3.2.5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32

3.2.6 优先发展领域133

3.3 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战略134

3.3.1 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面向“三农”提供农业信息服务135

3.3.2 面向“三农”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内容137

3.3.3 面向“三农”,加快推进信息服务体系建设138

3.3.4 面向“三农”,倡导并实施多元化服务模式140

3.3.5 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战略142

3.4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战略143

3.4.1 先进适用的农业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143

3.4.2 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技术143

3.4.3 智能化农业装备与设施产品技术144

3.4.4 保障农产品品质安全的信息体系144

3.5 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农业信息化区域发展战略145

3.5.1 农业信息化的区域划分145

3.4.6 精细农业技术示范应用145

3.4.5 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乡镇企业信息化145

3.5.2 东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146

3.5.3 东北及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147

3.5.4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148

3.5.5 减小区域“数字鸿沟”,开展“信息扶贫”151

3.6 促进农业信息化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153

3.6.1 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153

3.6.2 未来十五年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优先领域154

3.7 农业信息化发展保障条件与政策措施建议157

3.7.1 确立农业领域为国家信息化的重点领域,组建领导机构,建立法规体系,强化协调管理,建立有序发展机制157

3.7.2 建立国家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保护知识产权,实施农业信息和数据共享战略158

3.7.3 增加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确定一批农业信息化项目,扩大农业信息化投入渠道,建立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基金158

3.7.4 加大农业信息化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素质159

3.7.5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发布、推广和服务体系160

3.7.6 整合现有农业信息资源,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建设160

3.7.7 与国家区域发展相协调,细化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缩小区域“数字鸿沟”,实现不同区域农业信息化均衡发展161

3.7.8 促进国际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合作和交流161

3.8 案例分析(另见附件)161

参考资料162

附件: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典型案例分析163

第四章 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应用与发展战略研究233

4.1 总论235

4.1.1 信息技术与自然界235

4.1.2 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235

4.1.3 信息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236

4.2.1 国外基本状况238

4.2.2 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238

4.2 国外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238

4.2.3 主要国家的信息化举措239

4.2.4 主要国家信息化的特征和现状240

4.3 我国重点行业的信息化现状244

4.3.1 自然领域244

4.3.2 社会领域250

4.4 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56

4.4.1 共性问题256

4.4.2 特殊问题259

4.5 信息化发展战略259

4.5.1 战略目标259

4.5.3 战略重点——重大项目建议260

4.5.2 发展思路260

4.6 政策和措施建议262

4.6.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和综合利用262

4.6.2 积极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开发,扩大技术市场,降低成本,促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应用262

4.6.3 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确保信息资源在关键领域和行业的利用263

4.6.4 尽快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共享机制的研究,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共享机制264

4.6.5 将信息管理标准和规范的建设纳入日常工作流程264

4.6.6 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人才培养和任用制度并尽快付诸实施264

4.6.7 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信息管理、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犯罪的法律、法规和制度265

4.6.8 建立合理的投资政策和长远的发展措施,尽快推广信息普遍服务工作,促进公平信息社会的早日实现265

参考文献266

附件1 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信息网格建设项目建议书267

附件2273

第五章 电信运营业健康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76

5.1 电信运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涵义277

5.1.1 以可持续发展观看电信运营业277

5.1.2 电信运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涵义及目标诉求280

5.1.3 电信运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义282

5.2 电信运营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283

5.2.1 现状283

5.2.2 电信运营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289

5.2.3 我国电信运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96

5.3 将电信业的发展融入到信息化进程中301

5.3.1 电信运营业与信息化的关系301

5.3.2 国家信息化对电信运营业发展的要求304

5.3.3 实现电信运营业融入信息化的举措306

5.4 完善电信运营业的制度环境308

5.4.1 运营体制改革308

5.4.2 监管体制改革309

5.5 建立农村通信发展的长效机制313

5.5.1 障碍农村通信发展的原因313

5.5.2 发展农村通信的措施建议315

5.6 以电信产业链的协调发展促进运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321

5.6.1 构建以运营业为核心的电信产业链321

5.6.2 新形势下运营业与制造业应形成的协调发展关系322

5.6.3 运营业与设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状324

5.6.4 实现运营业与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产业的有效互动325

5.6.6 适时实现电信运营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327

5.6.5 实现电信运营业与信息内容产业的互动发展327

5.7 加强科技创新,为运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328

5.7.1 我国电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328

5.7.2 提高电信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330

5.8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332

5.8.1 加入WTO后的长远影响和相关对策332

5.8.2 实施“走出去”的相关对策334

5.9 实施电信强国战略确保电信业健康持续发展337

5.9.1 电信强国战略为电信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保证338

5.9.2 电信强国战略的主要内容339

第六章 中国ICT制造业强国之路研究348

6.1.1 中国ICT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349

6.1 面对现实:中国ICT制造业大而不强349

6.1.2 中国ICT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也亟待提高352

6.2 创新乏力:中国ICT制造业成长的核心问题353

6.2.1 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353

6.2.2 专利技术少,研发能力薄弱354

6.2.3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高354

6.2.4 品牌建设滞后,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有待增强355

6.3 环境与市场:中国ICT制造业成长的制约条件355

6.3.1 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中国ICT制造业成长356

6.3.2 环境与制度建设滞后,束缚中国ICT产业的发展356

6.3.3 税收制度不合理,激励机制僵化,ICT企业创新缺乏动力357

6.4 创新跨越:中国ICT制造业强大之路358

6.4.1 在保持一定速度和规模的前提下,重点在于提高ICT制造业的内涵质量358

6.4.2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创新能力360

6.4.3 营造环境,鼓励创新,建立“持续创新体系”361

6.4.4 几点具体建议362

附件1 发展ICT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动力365

附件2 全球ICT制造业现状分析368

附件3 中国ICT制造业现状分析380

附件4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现状分析391

附件5 中国计算机制造产业现状分析395

附件6 中国电子元件制造业现状分析398

附件7 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400

附件8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419

参考文献429

7.1.1 现代服务业概述430

7.1 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430

第七章 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430

7.1.2 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431

7.1.3 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432

7.2 国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435

7.2.1 主要国家服务业发展现状435

7.2.2 国际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439

7.3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442

7.3.1 服务业所占比重低,增加值滞后于GDP增加值442

7.3.2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443

7.3.3 服务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443

7.3.4 服务产品创新能力差,附加值不高444

7.4.1 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内涵445

7.3.7 综合型高层次人才缺乏445

7.4 现代服务业信息化445

7.3.5 服务市场开放不够,竞争不充分445

7.3.6 服务业市场不规范,需求与供给不足445

7.4.2 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基本特征446

7.4.3 信息化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分析446

7.5 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发展目标449

7.6 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发展战略450

7.6.1 发展战略框架450

7.6.2 支柱服务业信息化带动战略450

7.6.3 重大工程带动战略460

7.6.4 标准、产品、技术与人才带动战略461

7.7.2 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推动现代服务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463

7.7.3 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与电子政务项目外包463

7.7.1 形成协调一致的组织与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463

7.7 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发展举措463

7.7.4 通过政府采购支持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建设464

7.7.5 组织实施重大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工程464

参考资料464

第八章 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信息化研究466

8.1 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信息化的关系466

8.2 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统领政府转型和政府信息化467

8.2.1 “以人为本”是信息化的本质467

8.2.2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468

8.3 我国政府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470

8.3.1 东、中、西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明显470

8.2.3 社会主义中国的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470

8.3.2 应用水平低,政府网站内容单调、陈旧,互动性差471

8.3.3 各自为政,条块分割471

8.3.4 政府信息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结合不紧472

8.3.5 很少考虑保护公民隐私472

8.3.6 对识别、化解社会不和谐问题和应急处理能力不强472

8.4 电子政务的服务要向基层送,建设的重心要向下移472

8.4.1 以创新精神把政府服务尽力送到农村473

8.4.2 在农村建立多渠道的信息连通方式473

8.4.3 政府信息化的重心要开始“下移”474

8.4.4 政府信息化应有利于社会管理的体制创新,促进“公共治理”,推进“社区自治”474

8.5 抓好顶层设计,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电子政务问题475

8.4.6 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微观监管能力,予管理于服务中475

8.4.5 政府信息化要为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475

8.5.1 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解决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476

8.5.2 成立政府信息化总体设计部的建议476

参考文献479

第九章 中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与对策480

9.1 总论480

9.1.1 信息资源的定义与分类480

9.1.2 国外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概况482

9.1.3 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484

9.1.4 我国对信息资源的迫切要求486

9.1.5 正确处理信息资源建设、共享与加工的辩证关系487

9.2 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现状488

9.2.1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情况489

9.2.2 企业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情况490

9.2.3 社会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事的基本情况491

9.2.4 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案例492

9.3 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存在的问题493

9.3.1 我国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493

9.3.2 数字鸿沟问题493

9.3.3 不敢共享494

9.3.4 不愿共享494

9.3.5 不能共享495

9.3.6 不该共享496

9.3.7 信息垃圾问题497

9.3.8 其他非技术因素产生的问题498

9.4.1 正确理解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共享499

9.4 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的战略取向与发展思路499

9.4.2 从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转向重点关注信息资源建设500

9.4.3 “共享、渐进、全面、持续”的发展战略501

9.4.4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与重点方向501

9.5 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基本原则502

9.5.1 政府引导,统筹规划502

9.5.2 信息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原则503

9.5.3 信息共享体系的滚动建设原则503

9.5.4 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原则504

9.5.5 信息资源共享的成本与效益原则505

9.5.6 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原则505

9.6.1 国信办成立专门的机构指定和指导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506

9.6 对策与建议506

9.5.7 正确处理集中与分布的辩证关系506

9.6.2 政府投资注重基层数据的整合507

9.6.3 大力开展并推进信息服务业508

9.6.4 大力开展信息资源规划的研究509

9.6.5 充分利用卫星和有限广播实现低成本信息共享509

9.6.6 注重进行支持滚动发展的顶层设计510

9.7 迫切要做的几件事情513

9.7.1 尽快制定《信息基础设施法》513

9.7.2 按滚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广信息顶层设计理念513

9.7.3 建立和推动信息资源规划制度,为信息资源共享打牢基础514

9.7.4 采用播存网原理,实施“文化(教育)网格”的示范实验514

9.7.5 启动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化服务试点工作515

参考文献516

第十章 信息安全保障战略研究517

10.1 信息化持续发展与信息安全的关系517

10.2 我国信息安全的现状518

10.2.1 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成绩与不足518

10.2.2 我国现阶段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已有的部署519

10.3 信息化持续发展中信息安全的需求及面临的挑战520

10.3.1 信息安全需求分析520

10.3.2 信息安全挑战522

10.4 建立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525

10.4.1 什么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525

10.4.2 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容527

10.4.3 信息安全责任与地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536

10.5.1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539

10.5 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539

10.5.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540

10.5.3 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540

10.5.4 加快信息安全立法进程,创建先进的信息安全文化540

附件1 美国《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Secure Cyberspace)摘要541

附件2 美国总统IT咨询委员会报告《网络空间安全:急中之急》(Cyber Security:A Crisis of Prioritization)摘要547

参考文献549

第十一章 促进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措施551

11.1 对促进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发展中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认识551

11.1.1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551

11.1.2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内涵552

11.1.3 促进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中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意义554

11.2 我国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存在问题556

11.2.1 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军民结合的发展历程556

11.2.2 我国信息产业领域军民结合的发展历程557

11.2.3 我国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现状与存在问题558

11.3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基本情况与分析561

11.3.1 美国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发展历程561

11.3.2 美国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现状562

11.3.3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典型案例563

11.3.4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主要做法564

11.3.5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效果和经验567

11.4 促进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发展中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措施建议568

11.4.1 提高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568

11.3.6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启示568

11.4.2 立足现实,理清当前工作切入点569

11.4.3 从长计议,夯实未来发展基础569

参考文献570

附件1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典型案例572

附件2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相关办公室职能579

附件3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技术推动与转移情况581

附件4 美国海军研究局的由来与主要工作583

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研究585

12.1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586

12.1.1 世界经济向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586

12.1.2 信息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个性化的发展587

12.2.1 中国典型区域经济的特点及信息化的作用588

12.2 东北区域和西部地区经济的构成及特点588

12.2.2 东北区域经济构成与特点589

12.2.3 西部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现状592

12.3 东北及西部区域信息化现状分析593

12.3.1 东北区域信息化现状593

12.3.2 东北区域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效果593

12.3.3 东北区域信息化主要存在问题596

12.3.4 西部地区信息化现状597

12.3.5 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00

12.3.6 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障碍602

12.4 东北区域和西部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模式602

12.4.1 信息化是改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手段603

12.4.2 信息化是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力607

12.5.1 把东北作为“用信息技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试点地区,设立东北区域企业信息化专项基金608

12.5 政策建议608

12.5.2 建立东北信息化产品研发与创新、应用示范和中介咨询服务三大体系609

12.5.3 建立东北信息应用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专家的科学咨询作用609

12.5.4 重点扶持西部信息化先行区域,建立中小城市信息化示范以带动西部发展610

12.5.5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西部地区传统农牧业,推动西部传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转变610

12.5.6 建立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动新兴行业的发展610

12.5.7 加速网络化公共平台建设和基础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610

参考文献611

第十三章 信息化与教育和科技研究613

13.1 信息化与教育和科技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614

13.1.1 教育在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614

13.1.2 科技在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615

13.1.3 信息化与教育和科技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618

13.2 国内外信息化和教育、科技发展综述619

13.2.1 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619

13.2.2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621

13.2.3 国内外科技发展状况和趋势625

13.3 教育、科技服务于国家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630

13.3.1 我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教育问题630

13.3.2 我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问题634

13.3.3 社会信息化带来了多种社会问题636

13.4 以教育和科技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措施636

13.4.1 国家要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大力支持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加大对落后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国家投入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和城乡间的“数字鸿沟”637

13.4.2 立足于国情,在教育普及化过程中,鼓励多元投入,推动信息化在不同行业中的发展,以信息化拉动就业637

13.4.3 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培养、提高民众的信息化意识,全面推动我国信息化稳步健康发展638

13.4.4 加大信息新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合理的制度框架,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使我国信息化发展逐步赶上国际化步伐639

13.4.5 完善信息化标准制度和体系,利用标准化手段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640

13.4.6 实施以防御型为主的国家专利战略,保护和扩大我国信息化成果642

13.4.7 加强对信息化过程中非技术问题的研究,致力于解决社会信息化中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网络的“青少年问题”644

参考文献644

第十四章 国家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646

14.1 国家信息化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647

14.1.1 国家信息化的基本内涵647

14.1.2 国家信息化体系647

14.1.3 工业化、现代化与信息化648

14.2 国内外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现状648

14.2.1 国外信息化评价方法的发展概况648

14.2.2 国内信息化评价方法的发展概况649

14.2.3 国内外典型信息化评价方法评述650

14.3 国家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结构653

14.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653

1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654

14.3.3 国家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655

14.3.4 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测算方法657

14.4 国家信息化评价结果及对策658

14.4.1 全国八大经济区的划分658

14.4.2 区域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及分类指数测算659

14.4.3 区域信息化指数分析与比较661

14.4.4 对策和建议662

参考文献665

附件 国家信息化评价指标666

参加人员6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