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干旱风险及农户的处理策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干旱风险及农户的处理策略](https://www.shukui.net/cover/61/31737266.jpg)
- 丁士军,陈传波,陈玉萍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10320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水稻-干旱-预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干旱风险及农户的处理策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3
(一)研究目标3
(二)研究方法4
1.文献回顾4
2.实地调查研究4
3.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5
4.比较研究方法6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6
(一)南方地区的界定6
(二)干旱的定义和类型7
1.干旱的定义7
2.我国干旱的主要类型9
3.我国旱情概述9
(三)风险11
(四)农户12
(五)生计13
四、理论回顾14
(一)风险和风险管理理论回顾14
1.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14
2.社会风险管理(Social Risk Management)16
3.可持续生计策略(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18
(二)农户行为理论回顾19
五、研究数据21
(一)南方三省数据21
1.选取样本和调查地点21
2.收集数据和实地调查22
(二)五县数据24
(三)FAO数据25
六、研究的局限25
(一)定性研究25
(二)定量研究26
七、本书的组织架构27
第二章 水稻生产状况和干旱特征30
一、水稻生态系统的划分及其特征30
(一)IRRI划分的四大水稻生态系统31
1.灌溉水稻生态系统(Irrigated Rice Ecosystem)31
2.“雨养”低地水稻生态系统(Rained Lowland Rice Ecosystem)32
3.高地水稻系统(Upland Rice Ecosystem)32
4.易涝水稻生态系统(Elood-prone Rice Ecosystem)33
(二)我国对水稻生态系统的划分34
二、世界稻米生产和贸易与我国水稻生产状况36
(一)世界稻米生产和贸易36
1.水稻生产概况36
2.稻米贸易概况37
(二)我国水稻生产38
三、南方三省的水稻生产41
(一)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季节41
(二)南方三省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42
(三)南方三省水稻生产的稳定性44
四、南方三省县的降雨量和干旱特征48
(一)南方三省县的降雨模式49
(二)分析方法介绍51
1.干旱特征说明51
2.降雨量弹性估计方法52
3.干旱经济成本估计方法53
(三)南方三省县的干旱特征54
(四)南方三省县降雨量的弹性57
(五)干旱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估计60
五、本章小结61
第三章 农户水稻生产行为分析70
一、样本农户生产行为的基本特征70
(一)农户基本特征70
(二)农作物种植结构72
(三)农业产出和销售73
(四)农户的非农活动73
1.非农活动基本情况73
2.不同教育水平的非农收入差异74
3.不同性别的非农收入差异74
4.不同非农活动地点的非农收入差异75
5.不同职业的非农收入差异75
二、五县农户种植行为分析76
(一)种植模式77
(二)农户水稻种植“双改单”的原因78
1.双季稻改单季稻的原因78
2.农户种植双季稻的原因79
(三)“双改单”的理论分析框架80
(四)模型建立和分析结果83
三、五县稻农收入差异分析86
(一)稻农收入差异的基本描述86
(二)水稻收入差异成因定量分析87
1.变量的选择和数据说明87
2.模型的建立和分析结果88
3.OAXACA分解分析89
四、农户非农收入决定因素计量分析92
(一)模型设定和变量解释92
(二)分析结果94
(三)结论96
五、五县农户教育收益率分析97
(一)估算方法和数据来源97
1.模型建立97
2.数据说明98
3.指标说明99
(二)模型及其计量结果99
1.初步估算结果99
2.增加控制变量后模型估计结果101
(三)结论102
1.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比较低102
2.农村教育收益率较低102
3.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大于市场经历对收入的影响103
六、本章小结103
第四章 农户水稻生产及干旱的影响106
一、南方三省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106
(一)样本农户的一般特征106
(二)土地的质量和灌溉条件108
(三)种植模式和水稻生产系统111
(四)农户的固定资产情况115
(五)正常年份收入的主要来源116
二、村级水资源状况和管理117
(一)样本村的水资源状况118
(二)样本村的水资源管理119
1.合力村:集体统一管理119
2.伙牌村:私人承包管理119
3.月里村:按小时付费管理120
4.八圩村:集雨灌溉120
三、干旱改变种植模式121
(一)“能保证灌溉”型水田121
(二)“不能保证灌溉”型水田123
(三)“雨养”型水田125
(四)旱地126
四、干旱影响水稻总产和单产127
(一)干旱影响样本村的作物生产128
1.合力村128
2.伙牌村129
3.月里村130
4.八圩村131
5.荷地村132
(二)基于地块的单产损失估计模型133
1.模型设定133
2.结果分析134
五、干旱影响农户生计135
(一)农作物产值损失估计135
(二)干旱年份农户的生产用水成本137
(三)影响农户生计的其他方面139
1.对农户饮水的影响139
2.对农户间借贷的影响140
3.对公共资源的影响140
六、本章小结141
案例:干旱与水源管理143
第五章 农户干旱风险处理策略145
一、农户风险处理策略框架146
(一)农户风险类别146
(二)农户风险识别方法149
(三)农户风险处理策略的分析框架150
二、农户对干旱的认知152
(一)农户对干旱的认知152
(二)农户对干旱程度的认知153
(三)农户对水稻生产各阶段干旱敏感度的认知155
三、农户干旱风险“事前”处理策略157
(一)多样化策略157
1.空间多样化157
2.作物种植模式和品种多样化158
3.收入来源多样化160
(二)适时调整策略(弹性化策略)162
1.推迟插秧或者改种其他作物163
2.调整育秧方式165
3.调整生产投入167
四、农户干旱风险“事后”处理策略170
(一)消费平滑策略170
(二)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户消费调整的差异172
(三)其他风险处理策略173
五、国外农户风险处理策略借鉴174
(一)印度农户和政府风险处理策略174
(二)泰国东北部农户干旱风险处理策略176
(三)肯尼亚农户风险处理策略177
六、案例研究179
案例一:因干旱外出打工179
案例二:因干旱卖青苗182
案例三:披蓑半夜耕182
七、本章小结183
附录A:农户的经济困难及处理策略186
附录B:一本15个月的收支日记账188
附录C:种养业以外的就业情况191
第六章 部门和机构水稻干旱处理策略194
一、政府部门和推广研究机构抗旱关系图194
二、政府部门和推广科研机构对干旱及其程度的认知197
(一)部门和机构对干旱的认知197
1.对干旱的认知197
2.对干旱认知的差异200
(二)部门和机构对干旱程度的认知202
1.对干旱程度的认知202
2.干旱程度的认知差异205
三、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水稻干旱处理策略206
(一)抗旱策略207
1.修建水利设施和有效管理用水208
2.调整种植业结构209
3.推广节水栽培,节水灌溉技术209
4.推广旱稻和培育水稻耐旱品种210
5.实施旱情监测,编制抗旱预案211
6.实施灾后救助工作211
(二)抗旱策略的差异分析213
1.干旱处理措施的地区差异213
2.干旱处理措施的部门差异214
(三)水稻干旱最终解决途径的预期214
1.通过生物技术和育种技术来改进水稻耐旱性215
2.改善灌溉设施和加强对水的管理216
3.推广水稻节水技术217
四、政府抗旱的运转机制217
(一)抗旱负责制218
(二)抗旱资金来源220
1.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常规抗旱经费221
2.地方自筹的机动抗旱经费222
3.群众自筹经费223
4.其他相关经费223
(三)抗旱资金的使用223
1.灾前预备及准备工作所需的资金223
2.灾中后救灾工作及补贴224
3.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维护费用225
五、本章小结225
第七章 水稻抗旱技术和品种采用分析228
一、水稻抗旱技术229
(一)现有的水稻抗旱技术229
1.改善灌溉设施和制定节水制度229
2.水稻旱作技术229
3.水稻节水栽培技术230
4.旱稻代替水稻230
5.培育具有耐旱性的水稻品种230
(二)农户采用的抗旱技术231
1.修建水利设施和使用灌溉机械231
2.采用旱育秧232
3.采用水稻生产新技术232
4.采用相对耐旱的品种233
二、对水稻品种性状的认识及品种供需状况233
(一)我国水稻种子系统233
1.水稻种子系统的组成233
2.种子传输过程234
3.偏远地区水稻品种供给不足235
(二)从品种性状上看水稻品种供给236
1.研究机构的育种方向和育种意愿236
2.农技站引进水稻品种的标准237
(三)农户对水稻品种性状的需求237
三、农户水稻品种采用239
(一)水稻品种采用情况239
1.农户知道的品种数和采用的品种数239
2.样本地区主要采用的水稻品种240
(二)农户对水稻品种的认知特点241
1.农户对水稻品种名称的识别241
2.农户对品种性状的认知特点241
(三)农户采用水稻新品种的原因241
四、本章小结242
第八章 本书研究主要发现、结论和建议245
一、本书的主要发现245
(一)南方三省水稻生产和干旱特征245
1.水稻生态系统的划分245
2.世界水稻生产和贸易246
3.我国的水稻生产特征246
4.南方三省的水稻生产及其稳定性247
5.南方三省县的降雨模式和干旱特征247
6.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的降雨量弹性系数248
7.干旱所造成的水稻总产量的损失248
(二)江汉平原五县农户水稻生产行为249
1.江汉平原农户的基本特征249
2.农户种植模式的转变249
3.稻农收入差异249
4.非农收入分析250
5.农户教育收益率分析250
(三)南方三省农户水稻生产和干旱的影响250
1.南方三省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250
2.湖北和广西的水资源管理252
3.干旱改变种植模式252
4.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损失253
5.干旱导致的作物产值损失253
6.农户干旱年份水稻的灌溉成本253
7.干旱影响农户的其他方面254
(四)南方三省农户干旱风险的处理策略254
1.农户风险处理策略分析框架254
2.基于农户认知的干旱255
3.农户的干旱处理策略种类256
4.农户的作物多样化调整256
5.多样化收入来源策略256
6.推迟插秧或者改种其他作物257
7.调整育秧方式257
8.干旱年份调整水稻生产投入257
9.干旱年份消费模式的调整258
10.国外农户风险处理策略借鉴258
(五)南方三省政府和机构水稻抗旱处理策略258
1.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干旱及其程度的认知258
2.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水稻干旱处理策略259
3.南方三省政府的抗旱机制260
4.抗旱资金来源和使用260
(六)南方三省水稻抗旱技术和品种采用分析260
1.主要的水稻抗旱技术260
2.农户采用的主要抗旱技术261
3.水稻品种性状供需分析261
4.我国水稻种子系统261
5.农户采用水稻品种情况262
二、本书的研究结论和建议263
(一)从宏观数据分析的结论与建议263
(二)从农户数据分析的结论与建议264
(三)从社区与政府方面分析的结论和建议266
(四)对发展水稻及农业生产技术的结论和建议268
附录270
附录一:南方水稻干旱项目机构访谈提纲270
调查提纲1:农科院系统270
调查提纲2:抗旱指挥部271
调查提纲3:农业厅(局)种植处(科)272
调查提纲4:农技推广系统272
附录二:农户调查问卷273
附录三:村委会焦点小组访谈提纲283
参考文献285
后记295
表1-1 根据季节和降雨量的不同对干旱进行分类8
图1-1 中国旱灾成灾面积(1949—2004)10
表1-2 风险的主要来源16
表1-3 社会风险管理策略和安排17
图1-2 生计策略18
表1-4 研究所用数据一览表23
表1-5 样本村的正常年份和干旱年份25
表2-1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系统34
表2-2 中国稻米品质区划35
图2-1 世界稻谷产量和稻米出口量(1961—2004)38
表2-3 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2001—2003)38
表2-4 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年均增长率(1950—2002)(%)39
图2-2 1950—2004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情况40
表2-5 各种植系统的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和单产情况40
表2-6 中国南方水稻生长期41
表2-7 季节干旱对水稻播种面积和单产的影响42
表2-8 南方三省水稻播种面积、单产的平均水平(2001—2003)43
表2-9 1950—2002年南方水稻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年增长率(%)44
图2-3 南方三省水稻播种面积10年移动平均变异系数(1970—2001)45
图2-4 1970—2001年南方三省水稻单产10年移动平均变异系数46
表2-10 中国南方县级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的变异系数(%)(1982—2001)47
表2-11 不同季节多年平均降雨量(1982—2001)49
图2-5 1982—2001年南方三省各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50
图2-6 1982—2001年广西各县长期平均年降雨量50
图2-7 1982—2002年湖北各县长期平均年降雨量51
图2-8 1982—2001年浙江各县长期平均年降雨量51
表2-12 南方三省季节干旱发生的概率(1982—2001)55
表2-13 中国南方三省月干旱发生的概率(1982—2001)55
表2-14 中国南方三省干旱空间共变的年份(1982—2001)56
表2-15 我国南方三省干旱发生共变的概率(1982—2001)57
表2-16 南方各县降雨量对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弹性系数估计(1982—2001)59
表2-17 南方三省干旱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最小二乘估计(1982—2001)61
附表1 中国南方省县级季节干旱发生的概率(1982—2001)64
附表2 中国南方三省县月干旱发生的概率(1982—2001)65
附表3 南方各县4~5月份降雨量对水稻播种面积的估计结果(1982—2001)66
附表4 南方各县6~10月份降雨量对水稻产量的估计结果(1982—2001)67
附表5 南方各县6~10月份降雨量对水稻单产的估计结果(1982—2001)68
附表6 南方三省各县干旱对水稻总产量影响的最小二乘估计(1982—2001)69
表3-1 江汉平原五县调查农户基本情况(2001年)71
表3-2 江汉平原五县调查户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2001)(单位:亩)72
表3-3 江汉平原五县几种主要农作物的户均产出和销售率(2001)73
表3-4 江汉平原五县调查户户均非农从事人口(2001)74
表3-5 教育水平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收入差异74
表3-6 性别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收入差异75
表3-7 非农地点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收入差异75
表3-8 不同职业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收入差异76
表3-9 江汉平原五县调查户双季稻改单季稻的情况(2001)(单位:户)77
表3-10 农户“双改单”的原因分布78
表3-11 农户种双季稻的原因分布80
图3-1 劳动力市场存在下的农户时间分配82
表3-12 江汉平原稻农“双改单”行为的Probit模型估计85
表3-13 不同等级农户变量户均值计算结果表88
表3-14 不同等级农户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89
表3-15 不同等级农户之间水稻产值影响因素分解结果表90
表3-16 模型中使用变量的解释及可能的影响方向93
表3-17 劳动力非农收入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因变量:非农收入)94
表3-18 湖北五县农户教育等投入要素和收入产出状况99
表3-19 农户生产函数模型参数估算结果100
表4-1 样本农户的一般特征107
表4-2 样本地区人口统计学特征107
表4-3 按水田旱地分类的户均规模和面积109
表4-4 按灌溉条件和土壤质量统计的户均规模和面积110
表4-5 我国南方样本地区作物生产时间表(从播种到收获)112
表4-6 正常年份样本村作物种植模式112
表4-7 农户水平上的正常年份农作物面积、产量和单产113
表4-8 南方三省农户单位面积水稻边际产值114
表4-9 户均固定资产现值(2001)(元)115
表4-10 样本村农户收入来源117
表4-11 南方三省样本农户收入的四分位数117
表4-12 能保证灌溉地块上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整情况(公顷,%)122
表4-13 不能保证灌溉地块上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整情况(公顷,%)123
表4-14 “雨养”地块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整情况(公顷,%)125
表4-15 合力、伙牌旱地播种面积调整情况(公顷,%)126
表4-16 合力村农作物正常年份和干旱年份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128
表4-17 伙牌村农作物正常年份和干旱年份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129
表4-18 月里村农作物正常年份和干旱年份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130
表4-19 八圩村农作物正常年份和干旱年份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131
表4-20 荷地村农作物正常年份和干旱年份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132
表4-21 分村的单产损失估计(吨/公顷)135
表4-22 不同灌溉条件的地块上农作物正常年份和干旱年份的产值136
表4-23 合力村与伙牌村2001年亩均用水成本(元、亩、元/亩)138
表5-1 农户风险类别的分析框架149
图5-1 概念框架图151
表5-2 农户对干旱认知的频率统计153
表5-3 干旱年份水稻产量损失评估户次和频率统计154
表5-4 水稻各生长阶段干旱发生频率统计156
表5-5 样本地区户均地块数量和平均面积158
图5-2 合力村与伙牌村作物多样化指数与降雨量159
表5-6 销售收入结构161
表5-7 农户的非农收入活动人数与平均收入(元)162
表5-8 农户是否推迟插秧和改种其他作物163
表5-9 农户采取的不同育秧方式166
表5-10 农户在干旱年份对生产投入的调整168
表5-11 农户采用的除草方式169
表5-12 干旱年份农户消费的调整171
表5-13 不同财富等级农户在干旱年份消费的变化172
表A-1 近三年户均一次性大额开支额(元)187
表A-2 近三年农户出现经济困难的频次187
表A-3 农户事后风险处理策略选择频次188
表B-1 广西某农户15个月的收入支出明细189
图B-1 广西某农户15个月开支情况192
表C-1 各村种养业以外收入创造活动情况193
表6-1 机构访谈的具体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195
图6-1 政府抗旱相关部门和水稻技术研究机构关系图197
表6-2 南方三省县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对干旱的认知差异201
表6-3 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对干旱程度的认知206
表6-4 南方三省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处理措施213
图6-2 政府抗旱运转机制219
表6-5 抗旱资金的来源构成221
表6-6 襄樊市2002年各县(区)抗旱资金来源(万元)222
表6-7 襄樊市2002年抗旱物资供应表224
表7-1 农户的机械拥有情况232
表7-2 农户水稻技术采用情况232
图7-1 我国南方水稻种子传输系统235
表7-3 水稻育种专家的育种方向和育种意愿236
表7-4 农技站引进种子的标准237
表7-5 农户水稻品种采用情况240
表7-6 南方三省农户采用水稻新品种的原因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