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际传播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际传播学
  • 薛可,余明阳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83363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传播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际传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传播与人际传播1

第一节 传播概述1

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1

二、传播的内涵3

三、传播的分类6

四、传播的功能7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概念8

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8

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界定9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15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类型21

一、人际传播类型的三分法21

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22

三、符号分类法24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特点25

一、人际传播具有双向交流、反馈及时的特点25

二、人际传播具有信息接收渠道多样化的特点26

三、人际传播具有较强的情境传播特点27

四、人际传播具有非制度化的自发性的特点28

五、人际传播具有高频度互动的特点29

六、人际传播具有受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影响的特点30

第二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44

第一节 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44

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44

二、人际传播学的学科性质47

第二节 人际传播学的发展轨迹51

一、人际传播学的沿革51

二、人际传播学研究方法54

三、中国的人际传播学研究57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模式69

第一节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69

一、符号互动论69

二、“社会模仿”理论80

三、“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82

四、“创新—扩散”理论82

五、“约哈瑞窗口”84

六、认知一致性理论85

七、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90

八、社会交换理论91

九、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95

十、关于判断的理论97

十一、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103

第二节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模式112

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112

二、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113

三、格伯纳(Gerbner)的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115

四、贝罗(David Berlo)传播模式117

五、香农和韦佛的数学传播模式119

六、德弗勒传播模式121

七、奥斯占德(Osgood)的传播模式122

八、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125

九、丹斯模式128

十、纽科姆模式129

十一、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132

十二、克劳佩弗(D.W.Klopf)的人际传播模式132

十三、詹森(Wendell Johnson)的传播模式134

十四、巴恩隆德(D.C.Barnlund)的传播模式136

第三节 对人际传播理论和模式的总评137

一、多种理论和模式反应了人际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37

二、各种理论和模式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加以阐述,反应了人际传播的多学科性和包容性138

三、各种理论与模式的并存反应了研究者的思维还没有进入更深更高的轨道138

第四章 人际传播过程140

第一节 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140

一、自我表露140

二、自我呈现148

第二节 人际认知150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151

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性和归因154

三、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158

四、对他人的了解和判断163

五、主体的角色认知170

第三节 人际印象177

一、印象形成的要素177

二、印象形成的过程179

三、印象形成的特点181

四、印象形成时的心理效应——印象偏差183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态度分析189

一、态度的内涵形成和测量189

二、态度的特性194

三、态度的功能196

四、态度改变的类别和内因、外因198

五、调节态度的方法202

第五节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205

一、人际吸引205

二、人际关系221

第五章 人际传播的语言229

第一节 语言229

一、信号、符号和语言229

二、语言符号的特征233

三、语言的结构238

四、语言的意义242

五、语言的功能和局限性259

六、语言传播的原则270

第二节 副语言概述276

一、副语言传播的概念277

二、副语言的传播功能279

三、副语言的基本特点284

第三节 副语言的类型285

一、体态语286

二、客体语303

三、类语言309

四、环境语315

五、副语言传播的注意点321

第六章 人际传播的礼仪328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礼仪概述328

一、礼仪的涵义328

二、礼仪的特点331

第二节 个人礼仪335

一、服饰礼仪335

二、仪容礼仪348

三、言谈礼仪352

第三节 见面礼仪356

一、介绍礼仪356

二、称呼问候礼仪359

三、会面礼仪361

四、接待拜访礼仪367

第四节 社会交际礼仪369

一、宴会礼仪369

二、舞会礼仪389

第七章 人际传播的技巧393

第一节 说的技巧393

一、如何说(How)394

二、何时说(When)400

三、说什么(What)403

四、对谁说(Whom)404

五、在哪说(Where)408

第二节 倾听的技巧413

一、倾听的重要性与程序413

二、影响倾听的因素417

三、你为何不能神入地倾听418

四、有效倾听的结果421

五、提高倾听的技巧422

第三节 反馈的技巧425

一、反馈的重要性425

二、提高反馈的技巧431

第八章 人际传播场景差异436

第一节 公务场合的人际传播436

一、公司内的人际传播436

二、面试中的人际传播445

三、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449

第二节 社交场合的人际传播464

一、宴会465

二、舞会466

三、拜访467

四、茶话会468

第三节 私密场合469

一、家庭里的人际传播469

二、朋友间的人际传播477

第九章 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481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481

一、现代科技的发展催生了网络人际传播481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概念与方式482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487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490

五、网络人际传播的弊端492

第二节 中国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501

一、人际传播观念的变化501

二、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504

参考文献508

图1-1 传播的外延分类图6

表1-1 自我的构成16

图1-2 施拉姆的没有媒介参与概念的人际传播的循环互动模式34

图1-3 具有媒介参与概念的人际传播的循环互动模式35

图1-4 人际传播媒介分期38

图3-1 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71

图3-2 米德的象征性交互理论模式图76

图3-3 “约哈瑞窗口”84

图3-4 海德的平衡模式86

表3-1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91

图3-5 人际关系的一般模式93

图3-6 囚犯难题图示94

图3-7 奥斯古德调和理论模型95

表3-2 当来源的主张为正向或负向时,人对来源和客体的态度的改变96

图3-8 深思概率理论模型99

图3-9 副语言性的期望破坏价值101

表3-3 矛盾冲突控制规则表110

图3-10 亚里士多德传播模式113

图3-11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113

图3-12 布雷多克的模式115

表3-4 格伯纳的传播模式116

图3-13 伯格纳图解模式117

图3-14 贝罗模式118

图3-15 香农-韦佛传播模式120

图3-16 德弗勒传播模式122

图3-17 奥斯古德的传播单位(Osgood's Communication Unit)123

图3-18 学科角度的传播过程124

图3-19 传播过程模式之一126

图3-20 传播过程模式之二126

图3-21 传播过程模式之三126

图3-22 传播过程模式之四127

图3-23 传播过程模式之五127

图3-24 丹斯螺旋型模式示意图128

图3-25 纽科姆传播模式130

图3-26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132

图3-27 克劳佩弗人际传播模式133

图3-28 詹森的传播模式134

图3-29 传播交互关系模式135

图3-30 巴恩隆德(D.C.Barnlund)的传播模式136

图4-1 自我表露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44

图4-2 三人群体交错关系153

图4-3 归因立体模型图157

表4-1 杰姆是怎样的一个人184

图4-4 社会距离尺度192

表4-2 群体意见倾向调查表193

表4-3 人的价值系统219

图4-5 放射式网络与交结式网络222

表4-4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223

表4-5 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224

图5-1 语义三角关系249

图5-2 符号学分类图251

图5-3 语境分类图(一)257

图5-4 语域分类图258

图5-5 语境分类图(二)258

图5-6 抽象阶梯269

表5-1 每一种服装都传递了不同的含义并导致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304

表5-2 颜色和情绪关系表305

表5-3 声音和性格、能力的对应关系表311

图5-7 指示姿势321

图5-8 同构异形322

图6-1 每张桌上1个主位的桌次排列方法376

图6-2 每张桌上2个主位的桌次排列方法376

图6-3 2桌组成的小型宴会377

图6-4 2桌竖排时的桌次排列377

图6-5 3桌以上宴会的桌次排列378

图6-6 标准的中餐餐具摆放379

图6-7 西餐长桌席位排列381

图6-8 西餐长桌席位排列382

图6-9 西餐长桌席位排列382

图6-10 西餐长桌席位排列382

图6-11 西餐宴会圆桌席位排列383

图6-12 西餐方桌席位排列383

图6-13 标准西餐餐具摆放386

图7-1 听话者的“需要黑箱”405

图7-2 倾听的重要性414

图7-3 通过有效倾听而得到加强的传播的循环421

图9-1 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484

表9-1 QQ脸谱的发展经历4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