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何克抗,吴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1818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研究-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1
1.1 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2
1.1.1 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2
1.1.2 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5
1.1.3 教育信息化概述10
1.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16
1.2 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18
1.2.1 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18
1.2.2 英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21
1.2.3 亚洲各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23
1.2.4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25
实践活动建议28
练习检测29
参考文献29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30
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31
2.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31
2.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32
2.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35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36
2.2.1 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36
2.2.2 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41
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43
2.3.1 在技术世界里迷航43
2.3.2 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45
2.3.3 未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8
2.3.4 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49
2.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52
2.4.1 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52
2.4.2 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52
2.4.3 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53
2.4.4 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53
2.4.5 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教学模式53
实践活动建议54
练习检测54
参考文献55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56
3.1 教学结构理论57
3.1.1 教学结构的定义及其特征57
3.1.2 现行的两种教学结构58
3.1.3 “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60
3.1.4 教学结构与教学深化改革61
3.2 建构主义理论62
3.2.1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63
3.2.2 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的理论64
3.2.3 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教育深化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70
3.3 创造性思维理论73
3.3.1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73
3.3.2 创造性思维结构及其组成要素74
3.3.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75
3.4 多元智能理论81
3.4.1 多元智能理论简介81
3.4.2 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83
3.4.3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84
实践活动建议87
练习检测87
参考文献87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88
4.1 信息化教学环境89
4.1.1 信息化教学环境概述89
4.1.2 典型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组成及特点92
4.2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97
4.2.1 教学设计概述97
4.2.2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98
4.2.3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100
4.2.4 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112
4.3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117
4.3.1 信息化学习资源概述117
4.3.2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形态119
4.3.3 素材型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加工124
4.3.4 其他类型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127
4.3.5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管理133
实践活动建议136
练习检测136
参考文献137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138
5.1 教学模式概述139
5.1.1 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139
5.1.2 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41
5.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概述142
5.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分类142
5.2.2 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144
5.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146
5.3.1 接受式教学模式146
5.3.2 探究性教学模式151
5.3.3 研究性教学模式158
5.4 信息技术与文科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案例163
5.4.1 “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163
5.4.2 作文整合教学模式172
5.4.3 以交际为中心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178
5.4.4 其他文科教学的整合案例与评析182
5.5 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的整合模式与案例188
5.5.1 几何概念、定理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188
5.5.2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协作探究教学模式191
5.5.3 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模式194
5.5.4 基于资源的化学教学模式196
5.6 多学科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与案例198
5.6.1 “基于资源的主题研究”教学模式198
5.6.2 “基于校园网的主题研究”教学模式200
5.7 国外整合模式简介203
5.7.1 WebQuest模式203
5.7.2 NTeQ模式210
实践活动建议215
练习检测216
参考文献217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218
6.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概述219
6.1.1 教学评价概述219
6.1.2 教学评价的新发展222
6.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特征225
6.2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227
6.2.1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227
6.2.2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229
6.2.3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评价234
6.3 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239
6.3.1 教学结构的转变239
6.3.2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241
6.3.3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效果243
6.4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246
6.4.1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246
6.4.2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和实施247
6.5 面向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250
6.5.1 档案袋评价概述250
6.5.2 档案袋评价的实施254
实践活动建议259
练习检测259
参考文献260
第七章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展望261
7.1 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262
7.1.1 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262
7.1.2 智能导师系统263
7.1.3 分布式学习系统265
7.1.4 多重智能代理教/学系统268
7.2 移动教育271
7.2.1 移动教育概述271
7.2.2 移动教育系统的结构274
7.2.3 国内外移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79
7.2.4 美国掌上电脑教育应用简介282
7.3 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285
7.3.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285
7.3.2 虚拟现实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87
7.4 数字化游戏的教育应用290
7.4.1 教育游戏概述290
7.4.2 常见的教育游戏293
7.4.3 教育游戏的教学应用294
7.4.4 教育游戏的发展与应用展望296
实践活动建议297
练习检测297
参考文献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