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智力资本及其价值增长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企业智力资本及其价值增长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1724610.jpg)
- 张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80197817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88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106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智力资源-资源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企业智力资本及其价值增长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1.1.1 新经济下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特征:尽在无形中1
1.1.2 来自企业管理实践的典型案例与问题5
1.1.3 企业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与相关术语的辨析7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9
1.2.1 研究目的9
1.2.2 研究意义9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0
1.3.1 企业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10
1.3.2 企业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理论流派11
1.3.3 国内对企业智力资本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状况16
1.3.4 本书研究问题的文献评述17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18
1.4.1 研究内容18
1.4.2 研究方法19
1.4.3 本书的结构20
1.4.4 本书的创新点20
第2章 企业智力资本与价值内涵分析23
2.1 企业智力资本提出的基础理论23
2.1.1 战略管理理论23
2.1.2 企业人力资本理论25
2.1.3 企业知识理论27
2.2 企业智力资本内涵29
2.2.1 企业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29
2.2.2 企业智力资本不同的观点29
2.2.3 本书对企业智力资本的界定31
2.3 企业智力资本的构成31
2.3.1 以员工能力为内核的企业人力资本32
2.3.2 以组织运营能力为内核的组织资本33
2.3.3 以用户实现能力为内核的顾客资本33
2.4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的表现34
2.4.1 各个类别智力资本的价值34
2.4.2 企业智力资本交互作用的价值36
2.4.3 企业智力资本的整体价值37
2.5 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39
2.5.1 内在构成的多维性39
2.5.2 各类价值的匹配与均衡性39
2.5.3 投资收益的递增性39
2.5.4 投资回报的高风险性40
2.6 本章小结40
第3章 企业智力资本及其价值增长的内在机理41
3.1 企业智力资本形成的知识基础41
3.1.1 企业知识的性质41
3.1.2 企业知识的分类42
3.1.3 企业知识与智力资本关系43
3.2 企业智力资本形成与价值增长机理44
3.2.1 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44
3.2.2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增长过程47
3.2.3 智力资本的配置与协调过程——知识价值链49
3.2.4 智力资本的激活过程——社会资本的积累与培育51
3.2.5 智力资本形成与价值增长的内容与一般模型54
3.3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智力资本价值贡献模型56
3.3.1 成本收益分析原理56
3.3.2 企业智力资本投入的成本性质分析57
3.3.3 企业智力资本的收益与收益风险衡量模型57
3.3.4 模型的解释意义及局限性57
3.4 基于BASS模型的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演化模型58
3.4.1 BASS产品扩散模型与智力资本价值增长58
3.4.2 智力资本投入对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关系模型59
3.4.3 模型的求解60
3.4.4 模型的解释意义与局限性62
3.5 两个模型之间关系与分析63
3.6 本章小结64
第4章 企业智力资本及其价值增长的实证研究65
4.1 企业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66
4.1.1 外部环境的特性影响企业智力资本形成66
4.1.2 开放式的组织氛围有利于企业智力资本的形成67
4.1.3 网络关系的构建有利于企业智力资本形成68
4.2 各类智力资本的相关性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分析70
4.2.1 各类智力资本的相关性70
4.2.2 企业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路径分析70
4.3 假设模型及其研究方法71
4.3.1 多元回归分析71
4.3.2 结构方式模型72
4.4 研究的设计过程72
4.4.1 问卷设计72
4.4.2 问卷样本74
4.5 研究过程与结果77
4.5.1 样本特征与可靠性检验77
4.5.2 多元回归分析法下整体模型检验结果79
4.5.3 结构方程模型下的检验82
4.6 研究结论86
4.6.1 组织氛围与网络关系影响智力资本形成86
4.6.2 各类智力资本之间具有相关性86
4.6.3 智力资本中的顾客资本直接影响企业绩效87
4.7 本章小结87
第5章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88
5.1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理论构架88
5.1.1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经济学基础88
5.1.2 对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特点分析89
5.1.3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整体思路89
5.2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多维度识别90
5.2.1 多维度识别的框架与意义90
5.2.2 四个维度的表征91
5.3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类型识别92
5.3.1 个性化智力资本与系统化智力资本92
5.3.2 个性化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特征分析92
5.3.3 系统化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特征92
5.4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方法——定性测评93
5.4.1 企业智力资本水平测评——格特曼量表93
5.4.2 企业智力资本特征识别——类型划分96
5.5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应用——案例研究97
5.5.1 海尔公司的智力资本价值与类型识别97
5.5.2 用友公司的智力资本价值与类型识别99
5.5.3 案例总结101
5.6 本章小结102
第6章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评估104
6.1 现有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评估方法评述104
6.1.1 现有企业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方法类别104
6.1.2 系统化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107
6.1.3 对现有智力资本价值评估模型的评述111
6.2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评估体系构建111
6.2.1 评估的原则112
6.2.2 评估步骤与内容113
6.3 智力资本与价值增长的评估指标构建113
6.3.1 以能力为基础的智力资本状况的评估指标构建113
6.3.2 智力资本价值增长评估内容与指标116
6.3.3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增长水平评估119
6.4 本章小结120
第7章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121
7.1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提出121
7.1.1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理论依据121
7.1.2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动因123
7.1.3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产生及其对现行财务报告格局的冲击125
7.2 国外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借鉴126
7.2.1 国外智力资本报告的发展与概况126
7.2.2 国外典型智力资本报告的模式127
7.2.3 国外智力资本报告的制度与标准131
7.2.4 对我国智力资本报告的借鉴134
7.3 我国企业智力资本报告可行性的实证研究134
7.3.1 研究前提134
7.3.2 研究假设135
7.3.3 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136
7.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138
7.3.5 实证研究的结果142
7.3.6 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146
7.4 建立与发展我国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思路147
7.4.1 对外智力资本价值报告147
7.4.2 对内智力资本价值报告151
7.4.3 建立与发展当前我国对外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途径153
7.5 本章小结154
第8章 总结与展望156
主要工作和结论156
研究的限制157
未来研究方向158
附录159
参考文献163
图1-1 道琼斯成分股部分年份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值图226
图1-2 我国沪市A股成分股总体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值图226
图1-3 美国十个行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值图226
图1-4 我国八个行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值图226
图1-5 Sullivan提出的对智力资本的各种不同观点226
图1-6 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四个阶段模型226
图1-7 本书章节结构226
图2-1 企业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226
图2-2 企业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226
图3-1 三类组织学习的比较226
图3-2 基于学习的智力资本转化模型226
图3-3 知识转化模型:SECI模型226
图3-4 知识链模型226
图3-5 社会资本对智力资本的影响关系226
图3-6 智力资本形成与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一般模型226
图4-1 实证研究思路226
图4-2 假设模型226
图4-3 智力资本相互作用模型以及参数估计值226
图4-4 企业绩效相互关系模型以及参数估计值226
图4-5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路径图226
图5-1 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结构模型226
图5-2 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五种测评结果226
图6-1 智力资本的衡量图226
图6-2 Skandia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观点看智力资本226
图6-3 Roos等人对Skandia智力资本模型的应用图226
图7-1 Yankee Finance智力资本指数图226
图7-2 ARC智力资本报告模式226
图7-3 2001年~2005年智力资本要素平均披露频率226
图7-4 各行业智力资本要素每年平均披露频率226
表1-1 1995年美国五大知名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226
表1-2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部分)226
表3-1 组织学习的类型226
表3-2 知识链中的基本活动含义226
表3-3 知识链模型辅助活动含义226
表3-4 知识链分解226
表4-1 影响智力资本因素等变量所包含的项目226
表4-2 企业智力资本等变量所包含的项目226
表4-3 企业绩效等变量所包含的项目226
表4-4 发放和回收问卷情况226
表4-5 样本企业特征226
表4-6 问卷填写人基本情况226
表4-7 各变量Alpha系数226
表4-8 企业智力资本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统计描述与相关系数226
表4-9 企业智力资本的多元化回归结果226
表4-10 企业智力资本各构成的多元回归结果226
表4-11 智力资本测量模型的因子载荷226
表4-12 企业绩效的测量模型的因子载荷226
表4-13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拟合度指数226
表5-1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测评资料概括226
表5-2 智力资本格特曼测试量表226
表5-3 智力资本测试评估标准226
表5-4 智力资本特征差异识别的尺度226
表5-5 海尔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增长测评资料概括226
表5-6 海尔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的格特曼测试量表226
表5-7 海尔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类型识别226
表5-8 用友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增长测评资料概括226
表5-9 用友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的格特曼测试量表226
表5-10 用友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类型识别226
表6-1 企业智力资本审计项目226
表6-2 IAM模型评估指标表226
表6-3 人力资本评估指标226
表6-4 组织资本评估指标226
表6-5 顾客资本评估指标226
表6-6 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财务表现评估指标226
表6-7 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业务表现评估指标226
表6-8 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综合表现评估指标226
表7-1 世界各国智力资本价值报告分布表226
表7-2 Skandia智力资本报告表226
表7-3 企业价值报告基本架构图226
表7-4 模型(1)中各变量的名称及含义226
表7-5 样本中选取的公司226
表7-6 智力资本披露的频率(n=226
表7-7 单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226
表7-8 模型(1)的多元回归统计结果(n=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