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浚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浚县](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717108.jpg)
- 马金章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753482667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51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682页
- 主题词:浚县-概况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浚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重大历史文化事件母系氏族社会浚地的原始先民3
五帝末期浚地的商品交换活动3
夏禹治水,至于大伾3
奴隶黎地举兵反抗商纣4
武王伐纣会诸侯于同山4
东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4
孔子在卫国淇门讲学5
卫、鲁、齐三诸侯牵城会盟5
构筑顿丘城5
晋在大伾山设邑5
秦始皇东巡经黎5
陈胜、吴广义军渡黎阳津6
西汉设黎阳县6
光武帝刘秀在大伾山祭天地6
黑山军起义6
曹操与袁绍黎阳之战7
前赵与晋黎阳之战8
后赵石勒破向冰枋头之战9
后赵主石勒敕准雕凿大伾山大石佛9
晋、燕枋头之战9
前秦、后燕、东晋交兵黎阳10
顿丘王李峻之妹入宫得宠11
北魏太和年间建大伾山寺11
南北朝浚地归属变更11
隋文帝下诏建黎阳仓12
隋开皇三年设黎阳县12
杨玄感黎阳起兵12
徐世勣献计,瓦岗军智取黎阳仓14
李密同山陂大战宇文化及14
唐高祖李渊设黎州总管府14
夏王窦建德破黎阳15
李世民黎阳召集兵马攻打徐圆朗15
唐开耀元年雕凿浮丘山千佛洞15
诗人高适在黎阳15
五代时期的黎阳战事16
后周世宗柴荣下诏保留大伾山寺16
北宋政和五年置浚州16
宋金黎阳之战16
黄河南徙,浚境断流17
元初浚地隶属变更17
明洪武三年改浚州为浚县17
兵部尚书邑人王越去世,王阳明莅浚讲学18
采浚县花石筑北京定陵18
御史赫瀛恳请免除虚加田赋18
“神笔王铎”登大伾山18
李自成起义军在浚县19
傅山在浚讲学行医19
康熙帝遣子谒子贡墓祠19
天理教义军在浚县的活动19
捻军在浚县的活动22
袁世凯捐资修建天赉渠22
浚县石刻艺人镌刻中山陵《建国大纲》22
发掘辛村西周时期卫国诸侯墓23
裴庄村民英勇抗日23
夜袭码头日寇23
英勇悲壮的浚县城守卫战24
日寇制造侵华八大惨案之一“浚县惨案”25
解放战争时期的胡营大战26
文化部抗议美国劫夺我在台湾的浚县珍贵文物27
首都文化界谴责美国图谋劫夺浚县文物的罪行27
国务院批准浚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8
文化部命名浚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8
国务院公布“大佛及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
“民间社火”、“泥咕咕”被批准为国家保护项目28
大伾山风景区顺利通过AAAA景区验收29
浚县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县29
浚县古庙会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29
王群工笔人物长卷《正月》首次亮相郑州29
《正月》亮相巴黎30
泥玩具被列为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名录30
《正月》在京展出震撼观众31
张学英《石狮》、王群《正月》被评为河南省“名牌”文化产品31
刘庄遗址被列入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1
“浚单18”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32
国务院批准浚县“泥咕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
王学锋、宋学海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33
第二篇 名胜古迹37
第一章 风景名胜37
一 大伾山37
百猴路38
恩荣坊39
桥上桥和玉镜池40
天齐庙40
太平兴国寺42
天宁寺44
大石佛45
王铎摩崖46
龙洞47
观音寺48
龙脊峰与鹤爪坪48
吕祖祠49
张仙洞50
纯阳洞天51
太极宫51
万仙阁52
禹王庙53
中军亭53
阳明书院54
怀禹亭54
砚花楼55
二 浮丘山55
碧霞宫55
千佛洞58
水陆殿与长寿柏60
浚县烈士陵园61
浚县抗日英烈纪念碑61
三 城区62
古城墙62
文庙63
文治阁64
第二章 古迹遗址65
一 古文化、古墓遗址65
大赉店遗址65
鹿台遗址66
黄湾遗址66
小艾庄遗址67
申屯遗址68
姬屯遗址68
黎阳仓遗址69
钜桥仓遗址69
刘庄遗址69
子贡墓71
五女墓72
颜良墓73
李密墓73
姚厂汉墓73
姚厂汉画像石墓74
郑厂汉画像石墓74
天赉渠75
二 故城遗址75
顿丘城75
雍榆城76
牵城77
黎阳城77
枋头城78
逯明垒78
翟辽城78
卫县城79
临河县城79
通利军城80
浚州城80
向固城80
浚县城81
第三篇 古今名人85
儒商始祖子贡(端木赐)85
“明经洁行”深受百姓爱戴的贡禹88
《左氏春秋》的重要传人、文学家贾护89
以仁、孝、忠、厚著称的桑虞89
一门四尚书:90
北魏名臣尚书令李崇90
北魏吏部尚书李平92
北魏吏部尚书李世哲94
北齐吏部尚书李构94
东魏文学家、著名外交使臣李谐94
隋末唐初的著名文学家谢偃96
开创通俗诗先河的王梵志96
神机妙算的军事家徐懋功(李勣)100
五代时的中书令桑弘志104
冒险保护岳飞之后的忠臣义士贡祖文104
宋代癸未科状元、礼部尚书木待问106
隐居浚县创作的杰出古典小说家棉贯中106
执法严明的明代刑部尚书端复初107
高风亮节的明代外交大臣端孝文、端孝思兄弟107
明代镇国将军沐英108
文武双全的明代兵部尚书王越110
为《三国演义》作序的浚县主簿蒋大器(庸愚子)111
才华横溢、傲骨铮铮的文学家卢楠112
朱家祖孙三代幸事——“一门三进士”114
明万历皇帝褒奖的孟家“一门三进士”114
明代历任兵、吏、刑三部尚书的王在晋115
与神笔王铎交往甚密、为浚县留下国宝的刘尚信116
为官清正、弹劾不避权贵的御史马大士117
中华英烈常仙甫117
指挥“天津大出击”的著名抗日将领李文田119
著名书法家萧劳121
抗日先驱王舒苗123
著名地理教育专家王钧衡124
抗日名将姚江泠125
抗日英雄姚步霄128
抗日烈士朱自谨131
曾受到毛泽东主席表扬的老八路齐瑞棠132
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梦隐134
著名环境科学家刘培桐135
中国市场营销学的主要开创者吴世经136
身如端木、仗义人间的国际大法官端木正138
从浚县走出的第一位女红军丁汾139
爱国拥军模范张金印140
肿瘤病学专家刘桂亭142
著名数学家刘亚星143
浚县第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太礼144
经济学教授耿玉波145
抗美援朝功臣齐清泉146
浚籍台湾著名画家李钦聃147
胸外科专家寿化山148
政治经济学教授郭定达149
养蜂专家侯其道150
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151
豫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贾廷聚152
曾为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的李首道153
兵工专家姚雪软154
鬼才泥猴张155
小麦育种专家张清海157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端木美158
石雕艺术家张学英159
著名胸心血管专家姬尚义160
大校摄影家赵瑞山161
荣膺曹禺戏剧文学奖的剧作家贾璐161
著名作家贾兴安163
糖尿病专家巩晓辉164
著述颇丰的历史学博士朱彦民165
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申宝剑167
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突出贡献奖的赵廷存167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姚中有168
第四篇 历代名作173
第一章 古代作品173
《尚书》选译173
《诗经》选译173
凯风173
干旄174
桑中175
淇奥175
硕人176
氓177
《论语》选译179
《孔子家语》选译182
《越绝书》选译183
《左传》选译183
《庄子》选译184
《史记》选译185
黎阳杂诗&三国魏·曹丕191
黎阳作三首&三国魏·曹丕192
黎阳山赋&魏·刘桢193
渡黄河&梁·江总193
述身赋&东魏·李谐193
江浦赋诗&东魏·李谐195
释奠诗&东魏·李谐195
影赋&唐·谢偃196
踏歌词三首&唐·谢偃196
王梵志诗选&唐·王梵志197
城外土馒头197
梵志翻著袜197
好事须相让197
富儿少男女197
知足既是富197
大皮裹大树198
晚渡黄河&唐·骆宾王198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唐·王维198
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唐·岑参199
淇上别刘少府子英&唐·高适199
自淇涉黄河途中&唐·高适200
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唐·高适200
逢谢偃&唐·高适200
黎阳寄姚合&唐·贾岛201
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唐·杨巨源201
登大伾山诗&宋·范成大201
浚州八景&元·马德华202
伾山晓月202
龙洞祥云202
岁寒双秀202
玉女仙迹202
同山晚照202
善化奇峰203
淇门飞雪203
卫溪烟雨203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节选)&明·罗贯中203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明·蒋大器(庸愚子)205
《水浒传》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明·施耐庵 罗贯中206
《隋唐两朝志传》第五回 杨玄感兵起黎阳&明·罗贯中207
九日登高&明·王越210
和邹克清登山韵&明·王越210
登大伾二首&明·王越210
游紫金山&明·王越211
登大伾山次宋天章绣衣韵&明·王越211
登大伾山&明·王守仁211
游大伾赋&明·王守仁212
登大伾山览黄河故道&明·卢楠212
紫金山&明·卢楠213
长春观四首&明·卢楠213
与卢次楩登大伾山&明·李攀龙213
同王元美泛舟卫河话别&明·谢榛214
谢顾二山人追别卫河&明·王世贞214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 美人计吴宫宠西施 言语科子贡说列国&明·冯梦龙 蔡原放214
《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明·冯梦龙221
《隋唐演义》第四十八回(节选)遗巧计一良友归唐 破花容四夫人守志&清·褚人获238
《隋唐演义》第五十四回(节选)释前仇程咬金见母受恩 践死誓王伯当为友捐躯&清·褚人获239
《隋唐演义》第五十五回(节选)徐世勣一恸成丧礼 唐秦王亲唁服军心&清·褚人获240
第二章 近现代作品244
《我的前半生》第九章第六部分 日本战犯(节选)&爱新觉罗·溥仪244
浚县泥玩金不换&关劲潮245
黎阳走笔&关劲潮247
泥哨&贾玉清252
吕祖祠揽胜&巩为民254
猴年漫步猴路&侯忠道255
子贡故里农家女&班朝忠256
老屋&班朝忠257
浚县揽胜&张富民258
景物与一些人&贾兴安259
推铁圈儿&马金真265
秋意大伾山&马金真267
评马金章的短篇小说《鳖爷》&周政保269
《白天的星星》序&孙方友270
二元对立中的多层次诠释——浅析马金章的《背天》&刘佚阳272
深闺识秀&田中禾274
大伾山诗话&王怀让276
相见恨晚大伾山&王钢279
喜丧&马金章282
访萧劳先生&柴秀君289
伾山之径&格子291
大伾山摩崖石佛图&墨白293
大伾山魂&卞卡295
浚县金山寺圣旨碑与罗贯中《水浒全传》&王俊智297
第三章 书画作品选302
王阳明书法作品302
王铎书法作品303
萧劳书法作品305
李钦聃中国画选307
李学雕塑作品310
当代在省级以上获奖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选312
第五篇 民俗风情339
第一章 节俗风情339
春节339
元宵节342
二月二343
清明节343
端午节344
小年下344
七月七345
七月十五346
中秋节347
重阳节348
十月348
冬至349
腊八349
第二章 礼俗风情350
出生礼350
结婚礼351
祝寿礼352
丧葬礼353
第三章 浚县方言354
称呼354
天气356
时间358
身体359
婚庆362
生育366
丧葬369
第四章 正月庙会376
一 庙会盛况376
二 独具特色的社火表演380
秧歌380
高跷381
骑驴382
骑竹马383
跑旱船383
抬花轿384
背阁384
抬阁385
耍狮子385
舞龙386
大头娃娃386
担花篮387
烟花387
灯展388
三 庙会习俗及其他389
系头绳389
编织390
庙会上的宠品“泥咕咕”390
四 王群大型工笔长卷《正月》391
王全书贺电392
中国书协主席张海题写《正月》394
读《正月》&孙荪395
第六篇 民间艺术401
第一章 浚县“泥咕咕”401
王兰田402
泥猴张与其猴404
泥人宋408
脸谱李411
魂子宋414
第二章 浚县石雕417
张学英石雕作品419
韩金堂石雕作品421
第三章 黄河古陶426
第四章 木雕、蛋雕、柳编及其他428
木雕艺术428
蛋雕艺术429
面塑艺术431
柳编工艺432
吉祥铜响器433
第五章 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及戏剧434
佛教音乐434
道教音乐434
浪淘沙435
拾供养435
步虚韵435
担经挑舞435
大平调437
唢呐441
第七篇 民间文学445
二郎神担山堵河口445
禹王锁蛟446
镇河将军447
玉镜池和桥上桥447
老天爷难当448
千手千眼佛的来历450
弥勒佛与布袋和尚451
三皇姑降四怪452
王梵志点化狐仙453
龙槐拦驾455
万仙闹县令456
吕洞宾修炼在大伾457
守空房与哭断肠458
“睡爷爷”为什么爱出汗459
眼光奶的传说461
麦奶奶的传说461
天明前为啥一阵黑462
龙洞与龙生九子463
神仙争地盘465
无生老母讨封466
比干庙467
秦政过也碑468
天宁寺的钟声传得远468
情人化柏469
刘知县募钱修山470
药王庙与杏花岩471
风磨铜宝葫芦472
宋太宗谢恩封小寺473
审老奶474
蒋县令巧建碧霞宫475
鲁班点化建二门476
灵狮报恩守山门477
萧银宗为何葬在戏楼下477
赵颜子求寿478
天台遇仙479
千佛洞的来历480
“牌坊摞牌坊”的故事481
斗姆的传说482
老寿星与长寿柏483
伾山晓月484
龙洞祥云485
玉女仙迹487
岁寒双秀489
卫溪烟雨490
淇门飞雪492
善化奇峰493
同山晚照494
佛图澄与石勒495
秀才拜罗汉496
“百鞑洞”的来历497
小顽童难倒铁拐李498
石狗吐元宝499
淇溪500
鲁班显灵500
红枣的传说501
楷树的传说502
花生入土503
陈括修建三陵庙504
亘古一人504
三试南国女505
求教采桑娘506
巧辩救卫君508
子贡妙喻孔夫子508
子贡山509
桑虞的故事509
刘秀祭天赐“青坛”510
缇萦葬父511
徐懋功选茔地512
王维拜见丁三寓513
朱元璋封都城隍515
王越出世515
王越上学516
四十五里放马场517
淇河浚地517
王越输同山518
小河白菜进北京519
智建无梁寺519
花斑石520
王越进贡白萝卜520
王阳明卖字521
王阳明送画522
王阳明赠扇524
王阳明梦中得宝剑525
耿演巧斗“够本急”526
耿演拜年527
耿演施计惩无赖529
耿演巧斗铁公鸡530
余娘娘531
吟诗喝酒532
王二小娶亲533
鬼怕恶人535
桑树和柳树535
王铎夜上大伾山536
吝啬鬼537
郭继业开药铺538
狐仙听刘旺说书539
“泥咕咕”大败宇文化及540
“团圆饭”的来历541
外甥为啥不给姥爷穿孝542
过年吃饺子543
腊八粥祭枣树543
送羊544
第八篇 浚县寻根549
第一章 源于浚县的姓氏549
先贤端木子贡的故里在浚县549
端木子贡的后裔贡氏554
端木子贡的后裔端氏556
木姓本源在浚县556
沐姓也是端木赐后裔559
林姓一支来源于端木559
司姓根扎浚县560
谢姓一支源出浚县卫贤镇561
郁姓望出黎阳562
都氏望出黎阳郡564
桑姓郡望在黎阳564
琚姓——姓启佩玉、望出黎阳565
以先祖受封地黎阳为姓的黎姓567
公羊姓望出浚县顿丘569
於姓——源自上古望出黎阳570
祖根在浚县的程姓571
于谦后裔繁衍地——浚县于村572
于谦小传572
苻姓源起浚县枋城576
以浚县地名为姓的浚姓、降姓和牵姓577
望出浚县的勃姓和复姓公西、闾丘578
李姓一脉在浚县形成望族578
第二章 与浚县有渊源的成语典故580
切磋琢磨581
去食存信581
言必信,行必果581
一以贯之582
一匡天下582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583
不知不识583
不欺暗室583
过犹不及584
按兵不动584
不耻下问584
闻一知十585
分庭抗礼585
爱礼存羊586
抱瓮灌园587
难能可贵588
求仁得仁589
夫子自道589
丧家之犬589
温良恭俭让590
赐墙及肩590
宝珠穿蚁590
杀身成仁591
以强凌弱59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9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592
贫而乐道592
待价而沽592
顿者再拜592
恶居下流593
生荣死哀593
捉襟见肘594
原宪桑枢594
汗牛充栋595
楷模595
求人于患596
缇萦救父596
改过自新597
兔丝燕麦598
李崇断案599
第三章 浚县之最599
中华儒商第一人——子贡599
子贡——纵横家的先驱600
子贡是雕刻业的祖师爷601
大伾山是中国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名山之一602
大伾山大石佛是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602
正月庙会是华北第一大庙会603
开中国通俗诗风的“诗僧王梵志”603
我国最早提倡节育的王梵志603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通俗小说专论604
第四章 古典名著与浚县605
《诗经·氓》之顿丘在浚县605
子贡与《越绝书》607
浚县主簿蒋大器与《三国演义》609
罗贯中在浚县创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说611
《白蛇传》起源浚县说612
《满江红》的真正作者是王越而非岳飞说614
卢楠写《金瓶梅》说615
《金瓶梅》写了什么615
《金瓶梅》的作者是卢楠吗617
毛泽东评讲《金瓶梅》618
浚县“白马坡”与中国梨园经典《白马坡》619
莺莺坟·莺莺碑·《西厢记》中的崔莺莺619
附录621
附录一 中国10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621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表声明严重警告美国劫夺我国在台湾文物622
附录三 首都文化界五百四十多人发表抗议书谴责美国图谋劫夺我国文物的罪行623
附录四 隋唐黎阳仓位于大伾山北麓考&刘会喜624
附录五 罗贯中晚年归何处&孟繁仁629
附录六 罗贯中与金山&王俊智632
后记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