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病理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病理学 第2版
  • 吴伟康,赵卫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9088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病理学-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病理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7

第一节 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反应7

一、肥大和增生7

二、萎缩8

三、化生9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9

一、原因及发生机制9

二、类型和形态学变化10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16

一、再生16

二、纤维性修复18

三、创伤愈合20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4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24

一、充血24

二、淤血25

第二节 出血27

一、类型27

二、病理变化27

三、后果28

第三节 血栓形成28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8

二、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形态29

三、血栓的结局31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31

第四节 栓塞31

一、栓子运行途径32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32

第五节 梗死34

一、梗死的原因和形成条件35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变35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37

第三章 炎症38

第一节 炎症概述38

一、炎症的概念38

二、炎症的原因38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38

一、变质39

二、渗出39

三、增生46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46

一、变质性炎症46

二、渗出性炎46

三、增生性炎症49

第四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50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50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50

第五节 炎症的临床分型与结局51

一、炎症的临床分型51

二、炎症的结局52

第四章 肿瘤54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54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学特征55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结构55

二、肿瘤的异型性56

第三节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58

一、肿瘤的生长58

二、肿瘤的扩散60

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62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63

一、局部影响63

二、全身性影响63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63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64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64

二、肿瘤的分类65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66

一、上皮组织肿瘤66

二、间叶组织肿瘤70

三、淋巴组织肿瘤73

四、其他肿瘤75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76

一、肿瘤的病因76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78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81

第一节 风湿病8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81

二、基本病变82

三、各器官的病变82

第二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84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84

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85

第三节 心瓣膜病86

一、二尖瓣狭窄86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87

三、主动脉瓣狭窄87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7

第四节 动脉粥样硬化8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88

二、病理变化90

第五节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92

一、心绞痛92

二、心肌梗死93

三、心肌硬化94

四、冠状动脉性猝死94

第六节 高血压9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95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96

第七节 心肌病98

一、扩张性心肌病98

二、肥厚性心肌病99

三、限制性心肌病99

第八节 心肌炎99

一、病毒性心肌炎100

二、细菌性心肌炎100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101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1

一、慢性支气管炎101

二、肺气肿102

三、支气管扩张症104

第二节 肺炎105

一、细菌性肺炎105

二、病毒性肺炎108

三、支原体性肺炎110

第三节 肺硅沉着症110

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12

第五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112

一、鼻咽癌112

二、肺癌113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117

第一节 胃炎117

一、急性胃炎117

二、慢性胃炎117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119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121

一、病因和传染途径121

二、基本病理变化121

三、临床病理类型123

第四节 肝硬化126

一、门脉性肝硬化126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129

第五节 肠道炎症129

一、Crohn病129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30

第六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130

一、食管癌130

二、胃癌132

三、大肠癌134

四、原发性肝癌135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138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13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39

二、临床表现140

三、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140

第二节 肾盂肾炎145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148

一、肾细胞癌148

二、肾母细胞瘤149

三、膀胱癌149

第九章 生殖系统疾病151

第一节 子宫疾病151

一、慢性子宫颈炎151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152

三、子宫颈癌152

四、子宫内膜增殖症154

五、子宫肿瘤154

第二节 滋养层细胞肿瘤155

一、葡萄胎155

二、侵袭性葡萄胎156

三、绒毛膜癌156

第三节 卵巢常见肿瘤157

一、浆液性肿瘤157

二、黏液性肿瘤158

第四节 乳腺疾病159

一、乳腺增生症159

二、乳腺肿瘤160

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162

一、前列腺增生症162

二、前列腺癌162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164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164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164

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165

三、甲状腺炎166

四、甲状腺肿瘤166

第二节 糖尿病168

第十一章 传染病171

第一节 结核病171

一、肺结核病173

二、肺外器官结核病177

第二节 伤寒179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181

第四节 流行性出血热182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4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185

第七节 血吸虫病186

第十二章 性传播性疾病190

第一节 淋病190

第二节 尖锐湿疣191

第三节 梅毒192

第四节 艾滋病194

第十三章 疾病概论196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196

一、健康的概念196

二、疾病的概念196

三、其他几个相关概念197

第二节 病因学197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197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198

第三节 发病学199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99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200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200

第十四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203

第一节 正常水和电解质代谢203

一、内环境稳定的概念203

二、正常水、钠代谢和功能204

三、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205

四、电解质的主要生理功能206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206

一、脱水206

二、水中毒208

三、其他类型的水钠代谢紊乱209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209

一、钾的正常代谢和功能209

二、钾代谢障碍211

第十五章 酸碱平衡紊乱218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机制218

一、酸碱的概念218

二、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219

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219

第二节 反映体内酸碱平衡变化的指标及其含义221

一、血液pH值221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222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222

四、缓冲碱(BB)222

五、碱剩余和碱缺失222

六、阴离子间隙223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223

一、代谢性酸中毒223

二、呼吸性酸中毒225

三、代谢性碱中毒226

四、呼吸性碱中毒228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229

一、血pH值相互加强的酸碱一致型230

二、血pH值相互抵消的酸碱混合型230

第五节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30

一、根据pH值,估计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231

二、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估计酸碱紊乱的类型231

三、根据代偿调节规律,判断为单纯性或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232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232

第十六章 水肿235

第一节 概述235

第二节 水肿的原因和分类235

一、水肿的原因235

二、水肿的分类235

第三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236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液增多236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钠水潴留237

第四节 常见的水肿类型与特点240

一、心性水肿240

二、肾性水肿240

三、肝性水肿241

四、肺水肿241

五、脑水肿242

第五节 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242

一、水肿的临床表现242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243

第十七章 发热245

第一节 概述245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246

一、感染性发热246

二、非感染性发热246

第三节 发热的发病机制247

一、发热激活物247

二、内生致热原248

第四节 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发热的代谢特点251

一、发热程度251

二、发热过程251

第五节 热限252

第六节 发热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252

一、功能改变253

二、物质代谢变化253

第七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处理原则254

一、生物学意义254

二、处理原则254

第十八章 缺氧257

第一节 概述257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258

一、低张性缺氧258

二、血液性缺氧259

三、循环性缺氧260

四、组织性缺氧260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261

一、代偿性反应及其发生机制261

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264

第四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265

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266

一、氧疗266

二、氧中毒266

第十九章 应激268

第一节 概述268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过程269

一、警觉期269

二、抵抗期269

三、衰竭期269

第三节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69

一、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变化269

二、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271

三、其他激素271

第四节 应激性损伤272

一、应激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272

二、应激对免疫系统的抑制274

三、应激对消化道的损害274

四、应激引起的其他功能障碍275

第五节 应激的生物学意义276

一、物质分解,提供能量276

二、器官功能的适应性调整276

三、保护性物质大量产生276

第六节 应激性损伤的防治原则277

一、消除应激原277

二、积极治疗应激性损伤277

三、增强体质抵抗恶性应激278

第二十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279

第一节 概述279

第二节 细胞凋亡过程与调控280

一、细胞凋亡的大致过程280

二、凋亡时细胞的生化改变281

三、细胞凋亡的调控281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283

一、氧化损伤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283

二、钙稳态失衡(calcium dyshomeostasis)284

三、线粒体损伤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284

第四节 细胞凋亡与疾病284

一、细胞凋亡不足284

二、细胞凋亡过度285

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285

第五节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286

一、合理利用凋亡相关因素286

二、干预凋亡信号转导286

三、调节凋亡相关基因286

四、控制凋亡相关的酶学机制287

五、防止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287

第二十一章 休克288

第一节 概述288

一、对休克认识的历史288

二、休克的概念288

第二节 病因与分类289

一、休克的病因289

二、休克的分类289

第三节 微循环的组成和生理特点290

第四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290

一、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290

二、休克的分期与微循环变化291

三、休克发生的机制295

第五节 休克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296

一、休克时细胞的代谢障碍296

二、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297

第六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298

一、感染性休克298

二、失血性休克299

三、过敏性休克299

四、心源性休克299

第七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299

一、病因学防治300

二、发病学防治300

第二十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02

第一节 概述302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原因和机制302

一、人体的凝血和纤溶过程302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原因303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304

第三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和发展的因素305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经过和主要表现的发生机制307

一、临床发展过程307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308

第五节 常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310

第六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311

第二十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313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313

一、原因313

二、条件313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314

一、自由基的作用314

二、钙超载316

三、白细胞的作用317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318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318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319

三、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320

第四节 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320

一、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320

二、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321

三、清除自由基321

四、减轻钙超载321

五、其他321

第二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323

第一节 概述323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诱因与分类323

一、基本病因324

二、诱因324

三、分类325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326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机制326

二、心肌收缩性减弱327

三、心室舒张功能异常329

四、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330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330

一、心脏代偿反应330

二、心外代偿反应331

第五节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332

一、肺循环充血332

二、体循环淤血333

三、心排出量不足333

第六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334

一、防治基本病因,消除诱因334

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335

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335

四、控制水肿335

第二十五章 呼吸衰竭336

第一节 概述336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与分类336

二、肺的呼吸功能与非呼吸功能337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39

一、肺泡通气不足339

二、弥散障碍341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值失调341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344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344

二、呼吸系统变化344

三、循环系统变化345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345

五、肾功能变化346

六、血液变化346

七、胃肠道变化346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346

一、防治原发病346

二、去除诱因347

三、改善通气347

四、纠正缺氧347

五、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347

第二十六章 肝性脑病349

第一节 概述349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及分类349

一、肝性脑病的病因349

二、分类350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350

一、氨中毒学说350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353

三、氨基酸代谢失衡学说354

四、其他学说356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诱因356

第五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357

第二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359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359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359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360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360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361

一、急性肾衰竭的原因与分类361

二、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362

三、急性肾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363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365

一、慢性肾衰竭的病因365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过程365

三、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366

四、慢性肾衰竭引起的功能及代谢变化366

第四节 尿毒症369

一、尿毒症毒素369

二、尿毒症引起的功能代谢变化369

附录一 人体正常器官的重量及大小371

附录二 尸体剖检374

附录三 临床病理讨论会基本知识380

参考文献385

中文索引3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