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用型煤环境影响与公众健康危害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志波,陈晓秋,曲志敏,谢建伦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ISBN:7502220216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2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用型煤环境影响与公众健康危害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前言1
第1章绪论1
1.1评价的必要性1
1.2评价的技术路线2
1.2.1源项测试与资料收集4
1.2.2环境影响评价6
1.3评价工作特点7
1.2.3环境效益分析7
第2章燃煤排放物样品采集12
2.1概述12
2.2炉型及采样点相关参数测定12
2.2.1炉型简介12
2.2.2采样点设置及相关参数测定15
2.3采样方案18
2.3.1基本考虑18
2.3.2采样方案19
2.4.1烟尘粒度样品采集21
2.4采样装置及方法21
2.4.2烟气样品采集23
2.4.3B(a)P样品采集24
2.4.4炉灰、炉渣和未燃煤样品采集27
2.5样品采集质量保证28
第3章燃煤排放物样品分析方法30
3.1概述30
3.2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31
3.2.1基本原理和方法分类31
3.2.2定量分析方法32
3.2.3半定量分析方法36
3.3化学分析方法37
3.3.1分析方法和仪器37
3.3.2炉灰和炉渣样品中Cr6+的分析方法37
3.3.3烟气样品中B(a)P的分析方法39
3.4能谱分析方法40
3.4.1测量仪器及其主要性能40
3.4.2样品的制备42
3.5样品分析质量保证43
3.4.3试验方法和结果计算43
第4章燃煤排放物监测结果及其分析46
4.1概述46
4.2术语定义及计算公式46
4.3民用炉灶燃煤排放物的监测结果47
4.3.1烟尘粒度分布47
4.3.2烟气中污染物浓度49
4.3.3烟尘、炉灰、炉渣和未燃煤中污染物含量50
4.3.4污染物排放系数和归一化排放系数53
4.3.5烟气和烟尘中污染物排放量增减率57
4.3.6富集因子58
4.3.7本工作型煤与市售蜂窝煤比较59
4.4民用锅炉燃煤排放物的监测结果60
4.4.1烟尘粒度分布60
4.4.2烟气中污染物浓度63
4.4.3烟尘、炉灰、炉渣和未燃煤中污染物含量64
4.4.4污染物排放系数和归一化排放系数66
4.4.6富集因子70
4.4.5烟气和烟尘中污染物排放量增减率70
4.5 X射线荧光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72
4.6燃煤排放可吸入尘的特性76
4.6.1可吸入尘在人体呼吸道的沉积特征及其毒性76
4.6.2污染物含量与烟尘粒径的相关性77
4.6.3影响可吸入尘排放量的因素78
4.7燃煤排放物B(a)P监测数据的验证和分析80
4.7.1分析方法比对80
4.7.3验证结果分析87
4.7.2型煤和原料煤燃烧排放B(a)P的验证结果87
4.8小结88
第5章民用型煤环境影响评价模式91
5.1概述91
5.2套网格模型的建立91
5.3套网格模型下的大气弥散模式93
5.3.1正方形网格模型下的大气弥散模式93
5.3.2扇形网格模型下的大气弥散模式97
5.3.3烟羽损耗的校正和地面沉积99
5.3.4计算参数的确定101
5.4.1沉积污染物向农产品的转移104
5.4食物链转移模式104
5.4.2沉积污染物向动物产品的转移105
5.5小结105
第6章燃煤污染物陆地食物链转移参数107
6.1概述107
6.2参数选定原则107
6.3参数选定范围108
6.4.1放射性核素的陆地食物链转移参数110
6.4转移参数推荐值110
6.4.2非放射性元素的陆地食物链转移参数112
6.5转移参数的不确定性116
6.5.1影响转移参数的因素117
6.5.2离子化学形态对转移参数的影响118
6.6小结120
第7章公众健康危险评价模式和参数121
7.1概述121
7.2.1评价方法的变迁122
7.2放射性物质健康危险评价模式和参数122
7.2.2放射性物质所致公众健康危险评价步骤、模式和参数129
7.3化学致癌物健康危险评价模式和参数130
7.3.1评价模式的改进130
7.3.2评价参数141
7.4非致癌污染物健康危险评价模式和参数142
7.4.1非致癌污染物健康危险评价模式142
7.4.2评价参数143
7.5各种环境有害因子所致健康危害总危险计算模式143
7.6暴露剂量估算模式144
7.6.1食入途径的暴露剂量144
7.6.2吸入途径的暴露剂量145
7.6.3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剂量当量145
7.7小结146
第8章环境影响评价计算机软件及数据管理系统148
8.1概述148
8.2.1计算机软件的基本需求149
8.2.2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基本思想149
8.2计算机软件149
8.2.3计算机软件设计150
8.2.4计算机软件中的主要类和计算流程152
8.2.5计算机软件的输出160
8.3数据管理系统161
8.3.1数据管理系统的内容161
8.3.2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163
8.3.3数据的管理和应用169
8.4小结171
8.3.4数据保护和系统维护171
第9章试验城镇燃用型煤环境影响与公众健康危害评价172
9.1概述172
9.2试验城镇环境概况173
9.2.1自然环境173
9.2.2社会环境174
9.3污染源分布174
9.4环境影响评价179
9.4.1等标排放量179
9.4.2短期浓度181
9.4.3年平均浓度182
9.4.4单项环境质量指数185
9.4.5空气污染指数185
9.5公众健康危害评价186
9.5.1 个人年危险186
9.5.2集体年危险198
9.6评价结果综合分析198
9.7小结200
10.1概述202
第10章型煤应用的环境效益分析202
10.2环境效益分析203
10.2.1节煤带来的环境效益203
10.2.2减少农作物损失的效益205
10.2.3减少森林损失的效益206
10.2.4公众健康效益207
10.3小结208
结束语209
参考文献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