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权法新论 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物权法新论 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
  • 周林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5515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42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7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权法新论 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一、 导论1

(一) 我国物权立法的缺陷1

1. 立法缺乏体系化1

2. 规范的原则化与简单化2

3. 存在大量制度空白3

4. 立法层次低4

5. 多公法、少私法;多管理、少赋权5

6. 制度规范存在矛盾与冲突6

(二) 我国物权法研究的不足7

1. 偏于概念注解,缺乏现实关注7

2. 重大陆法系,轻英美法系9

3. 强调意识形态性,忽视物权研究的经济性12

4. 受公有制影响,漠视物权的私权前提13

5. 方法论的创新不足17

6. 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18

(三) 我国物权法研究前提的反思20

1. 主体上:个人主义的假定21

2. 客体上:有体物的假定23

3. 内容上:归属中心的假定24

4. 方法上:逻辑自足的假定25

(四) 经济分析的意义27

1. 揭示物权制度的经济本质27

2. 解释物权的效率价值29

3. 选择有效率的物权制度30

4. 为物权立法提供指导32

5. 促进物权制度的市场化改革33

6. 克服经济与法律研究的脱节35

(五) 法学与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共性37

1. 对人的共同假定38

2. 概括市场行为和法律行为的基本范畴——交易39

3. 影响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问题41

(六) 经济分析的基本范畴42

1. 经济人43

2. 产权46

3. 市场48

4. 制度49

5. 交易费用51

(二) 公法限制:征用和管制53

6. 机会主义54

7. 外部性56

8. 信息成本59

9. 风险及不确定性60

(七) 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63

1. 价格理论63

2. 产权经济学理论65

3. 福利经济学67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69

5. 公共选择理论70

6. 博弈论73

(八) 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75

1. 规范分析75

2. 实证分析78

3. 案例分析79

4. 成本与收益分析80

5. 供给与需求分析83

6. 均衡分析83

7. 文化与历史分析85

8. 比较分析87

(九) 几点说明88

1. 法学与经济学的差异88

2.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90

3. 经济分析的特点91

4. 经济分析与产权经济学的差异92

5. 经济分析的缺陷93

二、 物97

(一) 物的概念97

1. 传统民法中的物97

2. 经济学中的物99

3. 物权客体扩大化99

(二) 物与财产103

1. 大陆法理论中的物与财产103

2. 经济学中的物与财产105

(三) 物的特征106

1. 客观实在性106

2. 有用性107

3. 稀缺性108

4. 支配性108

5. 转让性109

(四) 物的概念新拓展109

1. 法学与经济学中物的概念拓展109

2. 物的概念拓展与无形财产权110

1. 单一物与集合物112

(五) 物的分类112

2. 主物与从物113

3. 原物与孳息114

4. 有体物与抽象物115

5. 动产与不动产116

6.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116

三、 物权120

(一) 物权与产权、财产权120

1. 物权的法学与经济学涵义120

2. 产权的概念与运用123

3. 物权与产权的关系126

4. 产权与资产128

(二) 物权的特征129

1. 支配性130

2. 排他性131

3. 绝对性134

4 可转让性136

(三) 物权主体与物权139

1. 作为物权主体的个人139

2. 作为物权主体的团体140

(四) 物权产生的经济根源142

1. 物权产生与物的稀缺142

2. 物权产生的价格和谈判理论144

1. 资源配置147

(五) 物权的经济功能147

2. 收入分配149

3. 激励153

4. 约束155

5. 减少不确定性157

6. 外部性内部化159

1. “诺斯悖论”161

(六) 物权与国家权力161

2. 物权与国家权力关系的法律模式165

(七) 物权与物权客体的分离168

1. 分离的必然性168

2. 分离的表现169

3. 分离的经济功能169

4. 分离的产生的问题170

(八) 物权与债权171

1. 物权是债权产生的前提172

2. 物权与债权的功能替代176

3. 债权的物权化176

4. 物权的债权化178

5. 物权与债权区分的模糊180

1. 大陆法的物权体系与我国物权立法182

(九) 物权的体系与效率182

2. 我国物权体系的效率标准185

(十) 物权效力188

1. 物权的优先力189

2. 物权的追及力190

3. 物上请求权190

4. 物权效力的弱化192

(十一) 物权变动194

1. 概念的界定194

2. 物权流转与物权变动195

3. 物权行为与交易安全197

4. 物权变动与产权交易199

(十二) 物权与可持续发展201

1. 传统增长模式与传统物权观202

2. 可持续发展与新的物权观203

(十三) 物权与技术创新206

1. 制度决定技术206

2. 技术创新的产权基础209

(十四) 物权与人权212

1. 无财产无人格212

2. 人权高于物权214

四、 物权法215

(一) 物权法的强行性215

1. 外部性与强性215

2. 交易的规范化218

2. 强行性的弱化218

(二) 物权法的程序法219

1. 程序分析219

2. 制度创新221

1. 统一物权立法的制度障碍222

(三) 物权法的立法模式222

2. 我国物权立法模式的选择224

1. 国有资产法的独立性226

(四) 物权法与国有资产法226

2. 国有资产法对物权法的补充227

(五) 物权法与侵权法228

1. 先保护与后救济228

2. 物权法与侵权法的相互替代228

1. 静态与动态财产法230

2. 物权法与合同法的功能互补230

(六) 物权法与合同法230

五、 物权法基本原则232

(一) 一物一权原则232

1. 效率价值232

2. 一物一权的相对性233

1. 特权法定的经济意义235

(二) 物权法定原则235

2. 物权自治趋势与物权体系的开放性236

(三) 公示、公信原则240

1. 意义240

2. 公示的效力比较243

3. 公示制度与信息成本245

4. 公示制度的成本与效益247

5. 登记制度与风险分担248

6. 登记制度与登记成本249

7. 公示制度与物权法定252

(四)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254

1. 物权行为理论三说254

2. 我国的立法选择255

六、 物权保护258

(一) 公力保护与私力保护258

1. 公力保护259

2. 私力保护260

(二) 物权的平等保护265

1. 公私财产的不平等保护265

2. 制度创新266

(三) 财产规则与责任规则268

1. 财产规则268

2. 责任规则269

3. 效率比较269

4. 法律适用270

(四) 所有保护与他物权保护272

1. 物权保护的一体性272

2. 平等保护的相对性273

(五) 公共物品的物权保护273

1. 公有与私有公共物品的保护273

2. 竞争与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保护274

1. 对国家所有权的侵害:外部人侵害和内部人控制275

(六) 国家所有权的保护275

2. 国家所有权的法律保护综合评价278

(七) 物权保护效率281

1. 效率标准281

2. 物权保护中的“诺斯悖论”282

七、 物权法的发展趋势284

(一) 物权的社会化286

1. 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286

2. 从“私人占有”到“公平分配”287

3. 从“私权自治”到“限制自由”287

4. 权利动作社会化288

1. 各国立法例291

(二) 物权公法化291

2. 我国立法293

(三) 物权的价值化296

1. 意义296

2. 法律途径296

(四) 物权债权的相互渗透298

1. 物权向债权的渗透298

(五) 利用权中心化299

2. 债权向物权的渗透299

1. 中心化的表现300

2. 中心化的原因301

(六) 物权的动态化302

1. 物权的可转让性302

2. 物权权能的非权利化304

(七) 物权法的发展与制度变迁305

1. 制度变迁的渐进模式306

2.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307

一、 导论309

(一) 我国传统所有权制度存在的问题309

1. 制度安排简单309

2. 难以概括新的所有权关系310

3. 不能解释他物权和债权优先于所有权的现象311

4. 片面强调国家所有权的保护312

6. 滞后于公有产权改革313

5. 缺乏效率机制313

1. 意义316

(二) 经济分析的意义和基础316

2. 基础317

1. 反有权类型与效率319

(三) 所有权的效率319

2. 反有权界定与效率320

3. 所有权移转与效率321

4. 所有权限制与效率322

(四) 应注意的问题323

1. 产权和反有权的范畴差异323

2. “公有”的概念差异324

3. 非经济因素的影响325

二、 所有权的基本理论325

(一) 概念326

1. 传统概念326

2. 概念创新331

(二) 特征335

1. 支配的排他性335

2. 占有剩余性337

3. 可交易性338

4. 稳定性339

5. 关于国家所有权的公共性340

(三) 所有权和所有制341

1. 所有制对所有权的“决定”关系341

2. 所有权经济属性的强化342

(四) 所有权和产权343

1. 所有权与产权概念的互用343

2. 产权不能代替所有权344

(五) 历史沿革346

1. 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346

2. 法国民法的所有权制度347

3. 日耳曼法的所有权制度347

4. 当代所有权制度的发展349

1.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350

(六) 所有权的制度变迁350

2. 公共土地的私有化351

3. 所有权的效率激励353

(七) 所有权主体的一般类型355

1. 个人主体355

2. 法人主体357

3. 国家主体359

(八) 我国反有权主体类型360

1. 私人所有权361

2. 法人所有权和股权363

3. 集体所有权366

4. 国家所有权371

5. 我国所有权主体制度的创新382

(九) 客体的理论基础386

1. 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所有权客体386

2. 经济学理论中的所有权客体388

3. 所有权客体的拓展与制度创新389

4. 国家所有权的客体395

1. 权能立法的列举主义的概括主义403

(十) 权能概论403

2. 所有权权能束405

(十一) 权能分论408

1. 占有权能408

2. 使用权能409

3. 收益权能410

4. 处分权能411

5. 终极支配412

6. 国家所有权的行使413

7.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427

三、 所有权的界定430

(一) 界定的意义431

1. 有利于所有权保护432

2. 减少外部性432

3. 增强资产可交易性433

4. 降低交易成本433

(二) 界定原则434

1. 一般原则434

2. 特殊原则435

(三) 界定方式437

1. 市场界定437

2. 行政界定438

3. 司法界定440

4. 初始界定和再界定442

1. 界定效率461

(四) 界定的效率与成本461

2. 界定成本463

(五) 界定立法反思465

1. 缺乏激励机制466

2. 制度供给不足467

3. 制度不完善468

(六) 国家所有权的界定469

1. 资源性国有财产的界定470

2. 经营性国有财产的界定471

3. 行政性国有财产的界定472

4. 公益性国有财产的界定473

(七) 集体所有权的界定474

1. 集体企业所有权的界定474

2.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界定477

(八) 不动产所有权的界定480

1. 不动产相邻关系的界定480

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界定484

3. 土地所有权与建筑物所有权的关系486

1. 知识资产所有权的界定489

(九) 新型所有权的界定489

2. 人力资本所有权界定494

(十) 共有财产的界定496

1. 共同共有496

2. 按份共有498

四、 所有权的移转499

(一) 价格机制——所有权交易的核心500

1. 产权定价500

2. 价格歧视与侵犯所有权501

(二) 所有权交易与权利博弈503

1. 参与者504

2. 战略504

4. 交付505

3. 信息505

1. 风险产生506

(三) 所有权交易风险分析506

2. 风险防范507

(四) 所有权交易的成本与效益509

1. 交易成本509

2. 交易收益512

(五) 企业法人财产的交易514

1. 交易市场现状514

五、 所有权的限制520

(一) 限制的法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520

1. 法学意义520

2. 经济意义522

1. 征用523

2. 管制530

(三) 私法限制:限制性契约、股权和法人财产权533

1. 限制性契约533

2. 股权和法人财产权535

六、 国家所有权的法律调整538

(一) 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结构分析538

1. 私法与公法538

2. 私法缺位与公法越位539

(二) 国家所有权的制度设置541

1. 民法、商法与经济法541

2. 民法、商法与经济法的制衡545

一、 导论549

(一) 制度的变迁549

1. 他物权与经济效率549

2. 他物权的产权改革意义553

1. 他物权制度的现状556

(二) 我国他物权制度的现状反思556

2. 他物权制度设计(立法)思路的反思558

(三) 经济分析的逻辑性和经济性563

1. 逻辑性563

2. 经济性565

(四) 他物权的创设566

1. 为什么是创制他物权566

2. 在哪些物(资源)上可创设他物权568

3. 有效率的他物权制度应该具有哪些特征570

(五) 他物权制度的结构:动态的市场交易结构572

1. 大陆法他物权制度结构572

2. 英美法财产法结构573

3. 比较及现实选择574

二、 用益物权575

1. 用益性576

(一) 用益物权的特征576

2. 占用性577

3. 独立性577

4. 客体的多样性578

(二) 用益物权体系579

1. “物权法定”与用益物权体系580

2. 用益物权体系与债权582

3. 资产专用性与用益物权体系584

(三) 用益物权的转让586

1. 转让是否要经过所有权人(或所有权人的代表人)的同意587

2. 用益物变动登记制度对转让的影响587

3. 转让中的风险分配588

(四) 农地使用权589

1. 特征590

2. 物权还是债权591

3. 是否应按人口配置并定期进行调整593

4. 应否允许转让595

5. 是否通过农地使用权“虚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600

6. “公司+农户”农业开发模式中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601

7. 农地使用权的内容602

8. 农地使用权的一般效力606

(五) 邻地利用权607

1. 特征608

2. 邻地利用权的对抗力609

3. 邻地利用权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610

4. 邻地利用权与相邻权的协调配置612

5. 赔偿问题613

(六) 基地使用权614

1. 特征614

2. 基地使用权划拨取得制度的效率616

3. 年限的限制是否合理618

4. 能否无偿提前收回620

(七) 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622

1. 生物性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制度623

2.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制度625

3. 矿业权制度626

(八) 企业经营权628

1. 企业经营权制度与用益物权立法宗旨629

2. 企业经营权与法人所有权630

3. 企业经营权物权化与内部人控制632

(九) 典权635

1. 典权与机会成本636

2. 典权与资金融通636

3. 法律性质与典物效用637

(十) 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638

1. 动态开放的用益物权制度体系639

2. 用益物权制度的私法化趋势640

3. 正确处理所有权与用益物权的关系641

4. 用益物权的概括性规定642

5. 用益权与用益物权的关系643

三、 担保物权644

(一) 我国担保物权制度反思645

1. 担保物权的从属性645

2. 担保物权的价值实现646

3. 担保物权的债权的关联性646

4. 义务性规范646

5. 救济与利用647

6. 立法供给647

(二) 经济意义649

1. 降低交易费用649

2. 保障交易安全650

3. 加速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651

4. 促进商业信用的形成与发展652

5. 提高债权救济效率654

6. 各种担保物权间的替代功能655

7. 担保物权与债权间的互补关系656

8. 减少交易中的信息的互补关系657

(三) 担保人657

1. 交易及交易费用658

2. 帕累托最优及利他主义659

3. 博弈论与担保人659

(四) 抵押权660

1. 特征661

2. 抵押财产的范围662

3. 抵押权的设定665

4. 抵押权的效力672

5. 权利抵押679

6. 财团抵押与浮动担保683

7. 最高额抵押权689

1. 特征694

(五) 质权694

2. 质权制度的供给与需求700

3. 转质703

4. 动产质权的行使705

5. 合同违约与行使行权706

6. 破产与行使质权706

7. 动产质权与权利权的替代效应706

8. 最高额质权708

9. 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709

10. 营业质权710

(六) 留置权711

1. 特征712

2. 经济功能713

3. 适用范围714

4. 紧急留置权715

5. 不动产留置权和法定抵押权717

6 牵连关系718

(七) 反担保物权720

1. 概念720

2. 经济功能721

(八) 让与担保和所有权保留724

1. 让与担保729

2. 所有权保留729

(九) 优先权733

1. 优先权的性质733

2. 立法模式736

3. 优先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的效力737

(十) 我国担保物权制度的完善739

1. 担保物权机制的多元化739

2. 正确处理担保物权立法与物权法、民法典的关系740

3. 构建高效统一的担保物权法律制度740

后记7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