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1477658.jpg)
- 胡金元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3145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邓小平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
(一)什么是邓小平理论1
(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起点7
(三)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12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23
(一)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对象24
二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24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题27
(三)邓小平理论的体系29
(一)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33
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3
(二)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36
(三)邓小平理论的新飞跃37
(四)邓小平理论新突破39
(五)邓小平理论是一面伟大旗帜45
第二讲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最新成果47
一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47
(一)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混乱现象47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论述48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49
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51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51
(二)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54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7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两个方面的侧重点57
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62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贡献62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伟大创新68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6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4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74
第三讲 中国将长期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必然性7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含义78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7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7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8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82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8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84
(二)正确认识中国所处历史阶段的重要性87
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89
(一)党的基本路线提出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89
(二)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90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93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95
(四)党的基本路线显示的威力95
第四讲 中国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突破100
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00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00
(二)为什么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01
(三)以公有制为主体104
二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06
(一) 中国在公有制实现形式方面的突破106
(二)国有经济107
(三)集体经济111
(四)混合经济112
(五)股份制经济112
(六)合作经济120
(七)股份合作经济120
三 社会主义经济的其他形式121
(八)中国公有制现实形式多样化趋势121
(一)个体经济122
(二)私营经济123
(三)外资经济126
第五讲 中国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的新发展128
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28
(一)中国现阶段分配形式的特征128
(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原则129
(三)其他收入分配方式131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132
二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35
(一)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135
(二)一部分地区、企业、个人先富起来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136
(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要防止两极分化137
(四)兼顾公平与效率140
三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142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和作用142
(二)新中国社会保障情况142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143
第六讲 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伟大创举146
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46
(一)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146
(二)市场经济的内涵152
(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54
(四)市场经济的功能和作用155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157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9
(一)什么是经济体制160
(二)选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性160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161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63
(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164
三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166
(一)一般商品市场166
(二)金融市场166
(三)其他要素市场168
(四)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169
(五)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规则171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要性172
四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172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政策173
(三)政府职能179
第七讲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81
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81
(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81
(二)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发展184
二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189
(一)实现工业化189
(二)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200
三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202
(一)中国“三步走”台阶式发展战略202
(二)把农业放在首位207
(三)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208
(四)发展第三产业210
(五)发展地区经济211
(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12
一 社会主义改革222
(一)什么叫改革222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222
第八讲 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222
(三)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224
(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25
(五)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228
(六)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相互关系230
二 经济体制改革232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32
(三)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33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33
(四)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35
(五)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236
三 政治体制改革24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42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目标和主要任务244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46
(四)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原则251
(五)加强民主、健全法制252
四 综合配套改革257
(一)财税体制改革257
(二)金融体制改革258
(三)投资体制改革259
(四)计划体制改革259
(五)价格体制改革260
(六)工资制度改革260
五 改革的伟大成就261
第九讲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68
一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68
(一)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268
(二)对外开放是时代的要求269
(三)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71
(四)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迫切性272
(五)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275
(六)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系276
二 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278
(一)对外贸易278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282
(三)引进技术284
(四)劳务输出286
(五)国际旅游288
三 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289
(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289
(二)兴办经济特区290
(三)开放沿海港口城市292
(四)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293
(五)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294
(六)开放沿边和内地295
四 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296
(一)对外贸易有了极大发展296
(二)利用外资取得了较大进展296
(五)对外承包劳务和海外投资已初具规模297
(四)在海外开办的企业有较大发展297
(三)引进技术不断增加 出口技术逐步扩大297
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98
(一)“一国两制”的提出298
第十讲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298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依据300
(三)“一国两制”的现实根据302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304
(一)“一国两制”的含义304
(二)“一国两制”的内容305
三 “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307
(一)“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307
(二)“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309
(三)“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309
(四)“一国两制”的国际意义310
四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311
(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311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与两岸关系313
第十一讲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16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316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1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316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317
(四)坚持抓住、两手都要硬319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322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32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322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324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325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325
(二)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327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329
(一)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329
(二)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330
(三)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331
第十二讲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在于党332
一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32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332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然选择332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334
(四)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35
(一)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36
二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法宝336
(二)党的建设要始终围绕着党的基本路线进行337
(三)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思想理论建设338
(四)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338
(五)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339
(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339
(七)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共产党员教育好340
(八)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340
(九)积极发展与外国政党的关系341
三 “三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新路子341
四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伟大意义343
(一)邓小平的建设理论是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43
(二)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是深刻总结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正反两方面经济和科学分析时代特征的重要成果344
汉英词汇对照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