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贵州环境地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胜元,张建江,赵国宣等著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80662724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351页
- 主题词:环境地质学-研究-贵州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贵州环境地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环境地质背景与基础7
第一章 地壳发展与演化9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壳类型9
一、大地构造9
二、地壳类型及其结构10
第二节 地史时期的地质事件10
一、主要地质事件10
二、地质事件产物12
三、地壳发展阶段及其演化12
第二章 环境地质基础14
第一节 区域地层14
一、地层层序与岩性14
二、地层特征15
第二节 沉积岩15
一、沉积岩分类16
二、碳酸盐岩16
三、硅质陆源碎屑岩19
四、火山碎屑岩20
第三节 岩浆岩21
一、岩浆岩分类21
二、火山岩21
三、侵入岩22
第四节 变质岩23
一、变质岩分类24
二、区域变质岩24
第五节 造山作用及其构造变形24
一、主要造山作用25
二、构造变形及其组合样式26
第六节 矿产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27
一、矿产资源27
二、土地资源28
三、森林资源28
第七节 新构造作用与晚新生代气候环境29
一、新构造作用的特点29
二、地势特点与主要山脉29
三、晚新生代气候环境30
第二篇 环境地质特征33
第一章 喀斯特地貌与地下水35
第一节 喀斯特地貌环境35
一、喀斯特地貌分区35
二、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特征36
第二节 喀斯特地下水环境39
一、喀斯特地下水系统39
二、喀斯特地下水类型、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45
三、喀斯特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48
第二章 非喀斯特地貌与地下水51
第一节 岩石地貌环境51
一、地貌分区及其特征52
二、地貌类型及其特征54
第二节 地下水环境56
一、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及其分布56
二、地下水类型与特征59
三、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61
第三章 地下热水环境63
第一节 地下热水类型64
一、地质类型的划分64
二、热储类型65
三、热水型地热系统分类65
第二节 地下热水储集单元67
一、Ⅰ储集单元67
二、Ⅱ储集单元69
三、Ⅲ储集单元69
四、Ⅳ储集单元69
五、V储集单元69
六、Ⅵ储集单元70
第三节 地下热水特征70
一、地下热水的空间分布70
二、地下热水地质特征71
三、地下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72
第四章 岩土体工程环境地质特征75
第一节 岩体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及其特征75
一、岩体结构类型及其特征75
二、岩石坚硬程度分类特征75
三、岩石类工程地质岩组76
第二节 土体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及其特征78
一、红黏土的分类79
二、红黏土的化学性质及物理力学性质81
第三篇 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其成因83
第一章 水环境地质问题85
第一节 喀斯特区干旱缺水85
一、喀斯特干旱分类85
二、喀斯特干旱的分布特征85
三、喀斯特干旱的危害86
四、喀斯特干旱缺水原因86
第二节 喀斯特洪涝88
一、喀斯特洪涝的分类88
二、喀斯特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89
三、喀斯特洪涝灾害的危害89
四、喀斯特洪涝的成因分析90
第三节 喀斯特石漠化91
一、喀斯特石漠化分类91
二、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特征91
三、喀斯特石漠化造成的危害94
四、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96
第二章 土壤环境地质问题97
第一节 土壤污染97
一、土壤环境质量97
二、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99
三、农药对土壤的污染104
四、化肥对土壤的污染106
五、土壤污染的城乡差异108
第二节 区域性土壤退化109
一、土壤退化现状109
二、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性退化的原因分析111
第三节 土壤流失113
一、土壤流失现状113
二、土壤流失的危害114
第三章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115
第一节 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116
一、滑坡116
二、崩塌(危岩)119
三、泥石流120
四、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121
五、地裂缝123
六、矿坑突水124
七、瓦斯爆炸与煤尘突出126
第二节 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127
一、采矿(石)场、工业场地、矿山修路占用和破坏土地128
二、矿石弃渣、尾矿排放占用和破坏土地128
三、矿山地质灾害破坏土地129
四、矿业活动对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129
第三节 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129
一、对地下水系统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破坏和影响130
二、矿山“三废”对地质环境影响与污染130
第四章 城市(矿区集镇)主要环境地质问题132
第一节 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132
一、地下水水位下降132
二、地下水体污染133
三、地下水环境的危害135
四、地下水位下降及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分析135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136
一、固体废弃物的构成136
二、废弃物对地质环境的危害与影响136
三、固体废物污染机制137
第五章 交通工程环境地质问题138
第一节 交通线路主要环境地质问题138
第二节 交通工程建设中边坡及其基本特征138
一、边坡的概念及基本类型138
二、交通工程环境问题特征139
第三节 交通工程环境地质问题造成的危害139
第四节 工程滑坡、崩塌的成因分析140
一、形成条件140
二、路基变形破坏原因141
三、滑坡、崩塌形成机制142
第六章 地质灾害143
第一节 地质灾害特征143
一、地质灾害现状143
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146
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危害150
一、造成人员伤亡150
二、毁坏城镇、村庄、矿山150
三、破坏交通线、水利水电设施和农田151
第三节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151
一、影响条件151
二、诱发因素152
三、形成机制152
第四篇 环境地质评价与地质环境保护和修复对策建议157
第一章 环境地质评价的原则、依据和方法159
第一节 评价的原则及程序159
一、评价原则159
二、评价程序160
第二节 评价依据160
第三节 评价的方法及参数161
一、评价单元的划分161
二、评价参数的选取161
三、评价参数的计算162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基础性评价163
第一节 评价因子的选取163
一、物质组成163
二、地质结构165
三、环境化学异常166
四、动力作用166
第二节 评价方法166
第三节 评价结果167
第三章 地质灾害评价169
第一节 评价方法169
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169
一、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危岩体)易发性评价170
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172
三、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175
四、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177
第三节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180
一、评价因子的选取180
二、评价指数的计算182
第四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183
一、评价方法183
二、评价指数的计算183
三、评价结果183
第四章 喀斯特环境和水土环境化学评价185
第一节 喀斯特环境评价185
一、喀斯特石漠化评价185
二、喀斯特洪涝和喀斯特干旱评价187
三、喀斯特地下水环境评价190
四、喀斯特环境综合评价192
第二节 土壤与水体有害元素评价193
一、评价方法193
二、评价结果194
第五章 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196
第一节 评价方法196
一、评价模型196
二、评价指数的计算模型197
第二节 评价结果197
第六章 环境地质区划199
第一节 分区原则199
第二节 分区依据和分区方法199
第三节 分区特征200
一、赤水—道真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Ⅰ1)200
二、梵净山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Ⅰ2)200
三、天柱—雷山—荔波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Ⅰ3)200
四、威宁—赫章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Ⅱ1)201
五、湄潭—安龙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Ⅱ2)201
六、大方—盘县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Ⅲ1)204
七、务川—铜仁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Ⅲ2)205
第七章 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建议207
第一节 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决策分析207
第二节 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对策措施建议210
一、社会行政管理对策210
二、科学技术对策213
三、地质工程对策215
结语220
参考文献223
图版227
贵州省环境地质图(比例尺1:200万)249
附录251
表1 地质环境评价单元所在位置251
表2 地质环境条件基础性评价结果256
表3 崩塌易发性评价结果261
表4 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266
表5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271
表6 塌陷易发性评价结果276
表7 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结果281
表8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结果286
表9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291
表10 喀斯特石漠化评价结果296
表11 喀斯特洪涝评价结果301
表12 喀斯特干旱缺水评价结果306
表13 喀斯特地下水环境评价结果311
表14 喀斯特环境综合评价结果316
表15 土壤有害环境化学评价结果321
表16 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结果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