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花岗岩 地球动力学意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花岗岩 地球动力学意义](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1339032.jpg)
- 张旗,李承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978750278320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花岗岩-地球动力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花岗岩 地球动力学意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花岗岩研究的两大主题1
1.1 前言2
1.2 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2
1.2.1 幔源岩浆2
1.2.2 壳源岩浆3
1.3 大洋系列花岗岩和大陆系列花岗岩3
1.4 ISMA花岗岩分类的含义5
1.4.1 I型和S型花岗岩5
1.4.2 M型花岗岩6
1.4.3 A型花岗岩7
1.5 花岗岩地球动力学问题10
1.5.1 在板块构造背景下:构造环境10
1.5.2 在大陆构造背景下:地壳厚度12
1.6 结论12
第2章 花岗岩的Sr-Yb分类及其应用13
2.1 前言14
2.2 花岗岩Sr-Yb分类的地球化学标志15
2.2.1 样品的选择15
2.2.2 结果16
2.3 花岗岩Sr-Yb分类的岩石学标志21
2.3.1 埃达克型花岗岩21
2.3.2 喜马拉雅型花岗岩22
2.3.3 浙闽型花岗岩22
2.3.4 南岭型花岗岩22
2.4 讨论22
2.4.1 埃达克岩和埃达克型花岗岩22
2.4.2 C型埃达克岩的含义23
2.4.3 关于低硅埃达克岩和高硅埃达克岩28
2.4.4 影响Sr和Yb变化的各种因素30
2.4.5 不同类型花岗岩形成的条件34
2.4.6 本分类的实质36
2.4.7 值得关注的若干地球化学指标36
2.5 本分类应用的实例40
2.5.1 柴达木的实例40
2.5.2 北祁连的实例41
2.5.3 内蒙古白音宝力道的实例41
2.5.4 大别的实例43
2.5.5 太行山的实例43
2.5.6 松潘-甘孜的实例44
2.5.7 华南新元古代的实例44
2.5.8 土耳其的实例47
2.5.9 俄罗斯的实例48
2.5.10 巴西的实例48
2.5.11 刚果的实例49
2.5.12 波希米亚的实例50
2.5.13 意大利的实例50
2.5.14 西奈半岛的实例52
2.6 前提和问题53
2.7 结论53
第3章 花岗岩与板块构造55
3.1 前言56
3.2 花岗岩在板块构造中的地位56
3.3 板块构造开启了花岗岩研究的新篇章57
3.3.1 前板块阶段57
3.3.2 板块构造阶段57
3.3.3 后板块阶段59
3.4 花岗岩构造环境研究的误区:碰撞不是构造环境60
3.4.1 碰撞的概念60
3.4.2 碰撞与花岗岩的关系60
3.4.3 小结64
3.5 板块构造在中国65
3.6 结论65
第4章 花岗岩与太古构造67
4.1 前言68
4.2 地球演化史68
4.3 全球构造69
4.3.1 太古构造69
4.3.2 板块构造70
4.3.3 大陆构造70
4.3.4 全球构造71
4.4 TTG的地球化学特征73
4.5 讨论75
4.5.1 TTG富Sr的说法是怎么来的?76
4.5.2 太古代地壳有多厚?77
4.5.3 太古代热状态79
4.5.4 太古代有否板块构造?79
4.5.5 太古代TTG与显生宙花岗岩的区别80
4.6 结论81
第5章 花岗岩与大陆构造83
5.1 前言84
5.2 大陆构造研究什么?84
5.3 花岗岩与地壳厚度86
5.3.1 花岗岩与地壳厚度关系的3个前提86
5.3.2 花岗岩判断地壳厚度的优越性89
5.3.3 花岗岩判断地壳厚度的局限性89
5.3.4 研究地壳厚度的意义90
5.4 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91
5.4.1 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的关系91
5.4.2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分布96
5.4.3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97
5.4.4 华北下地壳拆沉的启示102
5.4.5 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关系105
5.4.6 东亚超级地幔柱: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可能的原因113
5.5 结论117
第6章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图121
6.1 前言122
6.2 地势的划分122
6.2.1 现代地势的启示122
6.2.2 古代地势的划分126
6.2.3 不同地势界线的界定128
6.3 判断地势变化的方法129
6.3.1 花岗岩方法129
6.3.2 矿床学方法129
6.3.3 岩相古地理学方法130
6.3.4 构造学方法130
6.3.5 沉积学方法130
6.3.6 古生物学方法131
6.3.7 稳定同位素方法131
6.3.8 矿物学方法131
6.4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图132
6.4.1 花岗岩和矿床学资料的收集132
6.4.2 花岗岩和矿床学资料与古地理资料的对比144
6.4.3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146
6.4.4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与构造的关系151
6.4.5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与成矿的关系151
6.5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意见152
第7章 华北克拉通志留-泥盆纪古地势图155
7.1 前言156
7.2 华北克拉通志留-泥盆纪花岗岩资料156
7.2.1 华北西部花岗岩156
7.2.2 华北北部花岗岩158
7.3 华北克拉通志留-泥盆纪沉积资料158
7.4 志留-泥盆纪高地的猜想158
7.4.1 志留-泥盆纪华北高地的可能性158
7.4.2 志留-泥盆纪高地的形成机制161
7.5 冷高原和热高原问题163
7.6 简要的归纳164
第8章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势图165
8.1 前言166
8.2 华北古元古代花岗岩的资料告诉我们什么?166
8.3 变质作用是否支持中部造山带的认识?170
8.3.1 高压麻粒岩的地球动力学含义170
8.3.2 华北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的分布170
8.4 华北古元古代是否存在板块构造体系?171
8.4.1 华北中部有蛇绿岩吗?171
8.4.2 华北中部有否岛弧花岗岩?173
8.5 结论173
第9章 花岗岩与成矿175
9.1 前言176
9.2 花岗岩与金铜钨锡成矿的关系176
9.2.1 花岗岩与金铜成矿的关系176
9.2.2 花岗岩与钨锡成矿的关系180
9.3 成岩与成矿的关系182
9.3.1 成岩与成矿的区别182
9.3.2 成岩与成矿是成因有关还是时空有关?185
9.3.3 关于成矿母岩和含矿岩体问题186
9.3.4 成岩与成矿时代问题189
9.4 热液金属矿床成矿的几个问题190
9.4.1 金铜成矿和钨锡成矿是相悖的190
9.4.2 关于“小岩体成大矿”和“大岩体不利于成矿”的问题191
9.4.3 关于“矿源层”问题193
9.5 花岗岩与找矿194
9.5.1 埃达克型花岗岩是金铜找矿的前提不是找矿的标志194
9.5.2 先找埃达克型花岗岩再找矿195
9.5.3 “上山”找金铜,“下山”找钨锡195
9.5.4 “就矿找矿”的思路仍然适用196
9.5.5 花岗岩在找矿中的作用196
9.6 结论197
第10章 花岗岩研究中的破与立199
10.1 前言200
10.2 中国地质现状如何?200
10.2.1 中国地质发展简史200
10.2.2 中国地质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200
10.2.3 拖累中国地质步伐的“三大锁链”201
10.2.4 今后的道路201
10.3 花岗岩现状如何201
花岗岩的危机与危机的花岗岩:致全国地质界同行的公开信202
10.4 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的研究?204
10.5 看文献的三种境界206
10.6 打破人云亦云和从众思想的樊篱207
10.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精神208
10.8 花岗岩研究中的破与立209
10.8.1 破与立的关系209
10.8.2 怎么破?210
10.8.3 破什么?210
10.8.4 怎么立?211
10.8.5 立什么?211
10.8.6 前景212
10.9 花岗岩怎样研究——一个虚拟的花岗岩研究开题报告:××地区××花岗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212
10.10 简短的小结221
10.10.1 科学需要理论思维221
10.10.2 李小龙哲学思想的启示222
10.10.3 花岗岩危机的哲学渊源223
10.10.4 开展一场关于花岗岩的大辩论224
10.10.5 中华传统文化对科学的束缚225
参考文献227
英文摘要269
致谢274
后记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