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陕西省志 第3卷 地理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陕西省志 第3卷 地理志
  •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5115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82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8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陕西省志 第3卷 地理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6

第一节 地理位置6

第二节 行政区划7

第三节 省辖市、地区现状10

第二章 建制沿革13

第一节 县级建制的演变13

第二节 省级建制的创立与发展33

一、州级政区的演变33

二、道和路的划分34

三、省的确立与沿革35

第三节 省、县之间政区沿革35

一、郡的设立与演变35

二、府州的形成与发展36

三、地市级政区的形成38

第三章 区域开发简况39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农业区的雏形39

一、农业的产生与萌芽39

二、关中物质文化领先于全省的有利条件42

第二节 周秦时期:关中崛起兼及南北45

一、周人对关中的开发45

二、秦人对关中的开发46

三、关中崛起,兼及南北48

第三节 汉、晋、北朝时期:农业开发向广度和深度进军49

一、京畿(京兆)挖潜,精耕细作49

二、陕南饶谷,陕北农牧并重51

第四节 隋唐至北宋时期:极尽地力,农业开发再上新台阶54

一、大修水利,关中丰饶54

二、陕南乱中有治,陕北农大于牧58

第五节 金、元、明、清、民国时期:转入按地域特点开发经济61

一、关中从沃土到瘠区61

二、陕南山地开发,多种经营64

三、陕北加速土地垦殖67

第四章 人文地理69

第一节 人口地理69

一、人口总数与人口发展69

二、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70

三、人口构成与劳动力资源72

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73

第二节 农业地理74

一、土地资源74

二、农业生产条件77

三、种植业78

四、林业80

五、畜牧业81

六、农业区83

第三节 工业地理84

一、工业发展概况84

二、能源工业85

三、冶金工业86

四、机械工业88

五、建材工业89

六、化学工业90

七、纺织工业91

八、轻工业92

第四节 交通运输地理93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93

二、交通运输的特点93

三、主要运输方式94

第五节 旅游地理96

一、旅游资源96

二、旅游业发展概况99

第五章 城镇101

第一节 城镇发展简况101

一、古代城镇102

二、近代城镇104

三、现代城镇104

第二节 城镇特点106

一、城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居中心地位106

二、城镇分布地区差异明显107

三、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尚未形成107

第三节 西安市108

一、位置与自然环境108

二、地域开发与城市沿革108

三、政区111

四、人口112

五、经济建设112

第四节 西安市郊主要城镇122

第五节 宝鸡市主要城镇128

第六节 咸阳市主要城镇136

第七节 铜川市主要城镇146

第八节 渭南市主要城镇148

第九节 延安市主要城镇156

第十节 榆林地区主要城镇164

第十一节 汉中市主要城镇173

第十二节 安康地区主要城镇184

第十三节 商洛地区主要城镇192

第六章 地质与矿产资源197

第一节 地层197

一、地层的分布规律及特征197

二、地层系统198

三、华北区地层201

四、秦岭区地层204

三、扬子区地层208

第二节 区域地质构造210

一、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构造特征210

二、中朝准地台213

三、秦岭褶皱系217

四、扬子准地台221

五、新构造活动224

第三节 地质发育史及古地理环境变迁226

一、华北区227

二、渭河盆地区230

三、秦岭区233

四、扬子区239

第四节 主要矿藏及其分布规律243

一、矿产资源概况243

二、以可燃有机岩为主的渭北、陕北地区244

三、以多金属矿为主的秦巴山地区247

第七章 地貌254

第一节 地貌形成条件255

一、地壳内营力对陕西地貌结构的影响255

二、外营力对地貌的塑造作用257

第二节 地貌的结构特征258

一、地貌类型复杂多样258

二、地貌分区明显259

三、构造地貌发育259

四、黄土地貌典型,现代地貌过程强烈261

五、冰川地貌突出261

六、重力地貌普遍262

七、岩溶地貌发育262

第三节 主要地貌类型263

一、平原264

二、台地273

三、丘陵275

四、低山277

五、中山279

六、高山284

七、沙丘、沙地286

第四节 地貌发育史287

一、早第三纪时期287

二、晚第三纪时期288

三、更新世时期290

四、全新世时期291

第五节 地貌分区292

一、风沙高原区292

二、黄土高原区294

三、关中平原区301

四、秦岭山地区304

五、汉中—安康低山丘陵盆地区311

六、大巴山中山地区312

第八章 气候326

第一节 气候特征326

第二节 气温328

一、年平均气温和四季平均气温的分布328

二、四季333

三、各界限温度初终期、持续日数及积温334

四、各级热日和冷日345

五、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349

六、无霜冻初终期及持续日数351

七、气温的年较差和年变化353

八、气温日较差355

第三节 降水359

一、年平均降水和四季代表月平均降水量359

二、年、季降水日分布特点364

三、不同量级降水日数367

四、一日最大降水量369

五、年平均降水强度370

六、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和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370

七、降水量的变化372

八、山地对降水量的影响376

第四节 湿度和蒸发377

一、湿度377

二、蒸发量的年、季分布383

第五节 云量、日照和太阳总辐射387

一、云量387

二、日照390

三、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396

第六节 风397

一、风速分布397

二、风速变化402

三、风向405

四、气压年变化405

第七节 地温与冻土405

一、年、季平均地面温度的分布405

二、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地面温度的分布407

三、地温与气温差408

四、地温垂直变化409

五、土壤冻结状况411

第八节 各种天气现象412

一、雾412

二、雷暴412

三、沙暴415

四、降雪415

第九节 气候灾害416

一、干旱416

二、连阴雨419

三、冰雹420

四、霜冻421

五、风灾、暴雨灾害421

四、干热风422

第十节 西安城市气候422

一、大气组成成分422

二、城市热岛效应423

三、平均风速小423

四、雾多、能见度差424

五、云多425

第十一节 气候区划426

一、陕西省在全国各类气候区划中的位置426

二、陕西省气候区划428

第十二节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431

一、近5000年的气候变化431

二、近500年的气候变化432

第九章 水文441

第一节 河流水文的基本特征441

一、外流水系所占比例大441

二、水系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显著442

三、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443

四、河流含沙量大445

五、洪水灾害频繁445

六、水利开发历史悠久446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系446

一、一般特征446

二、窟野河水系449

三、秃尾河水系452

四、无定河水系453

五、清涧河水系457

六、延河水系458

七、北洛河水系461

八、泾河水系465

九、渭河水系468

十、南洛河水系477

第三节 长江流域水系480

一、一般特征480

二、汉江水系480

三、丹江水系491

四、嘉陵江水系497

第四节 内流河与湖泊501

一、一般特性501

二、主要内流河502

三、各具特色的湖泊502

第五节 地下水504

一、一般特性504

二、形成条件505

三、地下水分布及水文特征506

四、特殊地下水510

第六节 水资源512

一、一般特性512

二、地表水占有量及水力资源515

三、地下水占有量及其利用516

四、水资源供需特点519

第七节 水质状况及评价523

一、地表水水质及评价523

二、地下水水质及评价524

三、水质污染与保护524

第八节 水利建设527

一、历史简况527

二、水利工程527

三、水电工程528

四、黑河引水工程530

第十章 土壤532

第一节 土壤生态系统532

一、长城沿线沙滩地栗钙土、风沙土生态系统532

二、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草原黑垆土生态系统532

三、关中盆地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系统533

四、秦岭山地阔叶—针阔叶混交林棕壤系统533

五、汉中—安康盆地亚热带黄棕壤、水稻土系统533

六、大巴山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黄棕壤系统534

第二节 土壤分类534

一、土壤分类简况534

二、土壤分类原则、单位系统和依据536

第三节 土壤类型与特性540

一、灰钙土540

二、栗钙土541

三、黑垆土541

四、褐土542

五、?土543

六、棕壤545

七、黄棕壤546

八、黄褐土546

九、暗棕壤547

十、水稻土547

十一、风沙土549

十二、黄绵土550

十三、红粘土551

十四、紫色土551

十五、新积土552

十六、潮土552

十七、盐土553

十八、沼泽土554

十九、山地草甸土554

第四节 土壤保护与土壤改良555

一、土壤保护555

二、中低产土壤的改良558

第五节 土壤分布规律与土壤区划563

一、土壤分布规律563

二、土壤区划569

第十一章 植被575

第一节 基本特征575

第二节 植物区系577

一、植物区系基本特征577

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及特点579

第三节 主要植被类型585

一、常绿阔叶林585

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86

三、落叶阔叶林586

四、针叶林588

五、竹林591

六、典型草原592

七、落叶阔叶灌丛593

八、沙生植被594

九、草甸595

十、盐生植被596

十一、沼泽和沼泽性植被597

第四节 植被区划598

一、植被区划系统598

二、植被分区概述598

第十二章 动物界611

第一节 陆栖脊椎动物的种群特征与地理区划611

一、陆栖脊椎动物的种群特征与分布611

二、陆栖脊椎动物地理区划614

第二节 兽类620

一、兽类区系620

二、兽类的生态地理分布621

三、狩猎兽类624

四、主要经济兽类627

第三节 鸟类629

一、鸟类区系组成629

二、主要经济鸟类及利用631

三、几种鸟类的历史变迁633

第四节 两栖类和爬行类634

一、主要种类及其分布634

二、经济两栖、爬行动物635

三、主要蛇类及其养殖636

第五节 鱼类638

一、鱼类研究简况638

二、鱼类资源的地理分布639

三、主要的资源鱼类639

第六节 珍稀动物639

一、概况639

二、主要珍稀动物640

第七节 药用动物648

一、药用动物种类和用途648

二、主要药用动物及其养殖648

第八节 野生经济动物(脊椎)的保护和利用653

一、人类经济活动对陕西省野生动物的影响653

二、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653

三、野生经济动物的保护655

四、野生经济动物的驯养657

五、有害动物防除659

第九节 主要饲养动物661

一、家畜661

二、家禽664

三、养鱼666

第十三章 陕西省地理区划678

第一节 陕西省在全国地理区划中的区位678

一、历史时期地理区的划分678

二、建国后地理区的划分679

第二节 建国后制订的陕西省地理区划方案681

一、省级地理区划方案682

二、地(市)级地理区划方案686

第三节 本志制订的陕西省地理区划690

一、地理区划的意义及目的690

二、区划的原则691

三、区划的等级单位及命名693

第十四章 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区697

第一节 区域范围及其分区697

第二节 地域开发700

第三节 自然环境703

一、气候703

二、水系704

三、土壤704

四、植被705

五、动物界705

第四节 土地类型与矿产资源706

一、土地类型706

二、矿产资源710

第五节 风沙成因、危害及治理712

一、史前时期陕北沙区生态环境712

二、风沙成因713

三、风沙危害716

四、风沙治理717

五、滩地的开发利用720

第六节 人口与经济721

一、人口721

二、农业721

三、工业722

四、交通运输业723

五、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723

第十五章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725

第一节 区域范围及其分区725

第二节 地域开发727

第三节 自然环境731

一、地质构造731

二、地貌732

三、气候733

四、河流与地下水734

五、土壤与植被737

第四节 土地类型与矿产资源738

一、土地类型738

二、矿产资源741

第五节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744

一、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744

二、水土流失的历史演变、成因及发展规律745

三、侵蚀的方式、形态及其空间分布748

四、水土流失类型区750

五、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751

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753

第六节 人口与经济753

一、人口753

二、农业754

三、工业755

四、交通运输业756

第十六章 关中平原盆地区757

第一节 区域范围及其分区757

第二节 地域开发760

一、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760

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762

三、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764

四、手工业生产的发展766

第三节 自然环境769

一、地质构造769

二、地貌770

三、气候772

四、河流776

五、地下水784

六、植被与土壤785

第四节 河道整治与滩、碱、易涝地的改造利用786

一、河道整治786

二、沙滩地的开发利用789

三、盐碱、易涝地的治理791

第五节 人口与经济792

一、人口与聚落793

二、农业793

三、工业795

四、交通运输业797

五、旅游业798

第十七章 陕南秦巴山地区799

第一节 区域范围及其分区799

第二节 地域开发803

一、早期开发与县的设置803

二、交通道路的开辟804

三、人口、垦殖与景观变迁807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809

一、地貌809

二、气候810

三、河流与地下水811

四、生物资源816

五、矿产资源820

第四节 山地灾害及防治822

一、山地灾害类型分布及危害822

二、山地灾害成因823

三、山地灾害的治理825

第五节 人口与经济826

一、区域经济特点826

二、人口827

三、农业827

四、工业830

五、交通运输业831

第十八章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象833

第一节 干旱833

一、概况833

二、重大灾害纪实834

第二节 暴雨洪涛838

一、概况838

二、重大灾害纪实840

三、防洪对策845

第三节 雹灾845

一、灾情概况845

二、重大灾情纪录845

第四节 地震847

一、概况847

二、强震纪实848

三、防震对策849

第五节 地裂缝、滑坡、泥石流850

一、概况850

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灾害纪实850

三、防治对策855

第六节 农林病虫害856

一、灾情概况856

二、重灾纪实856

三、防治对策857

第七节 自然灾害的综合分析858

第十九章 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863

第一节 资源特点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863

一、资源特点863

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864

第二节 各自然保护区简况866

一、已建自然保护区866

二、筹建中的自然保护区点872

第三节 风景名胜区877

后记8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