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辨味批评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利群著(广西师范大学) 著
- 出版社: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33126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古典文学(学科: 文学批评史 地点: 中国) 古典文学 文学批评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辨味批评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中国古代辨味批评的特征及其影响1
第一章 辨味的发生原因13
一、诗味论和辨味批评形成的外因条件13
二、诗味论和辨味批评形成的内因19
第二章 辨味与饮食文化24
一、饮食的文化意味24
二、饮食之味的文化意味29
三、味论向诗味论、辨味批评发展的根据34
第三章 辨味的儒家文化传统38
一、先秦儒家的味论和辨味批评观萌芽38
二、儒家味论的形成与发展42
三、先秦儒家味论对辨味批评的影响47
第四章 辨味的道家文化传统53
一、先秦老庄的味论及其哲学、文化内涵53
二、老庄道家味论的意蕴和意义58
三、老庄味论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61
第五章 “滋味”论奠定辨味批评的基础69
一、“滋味”说的理论构成69
二、钟嵘“滋味”说奠定中国诗味论基础73
三、钟嵘“滋味”说解疑76
第六章 辨味批评的理论系统81
一、辨味批评的理论系统81
二、辨味批评与司空图诗学理论的联系86
三、辨味批评的实践意义90
第七章 辨味批评之“辨”的方法论意义92
一、“辨”在诗味论中的作用和意义92
二、“辨味”在诗味论的其他活动范畴中的作用和意义95
三、辨味批评的“辨”对诗味层次性的辨析97
第八章 辨味中的“味”与“韵”的关系104
一、“味”与“韵”的区别及其不同的意义104
二、“味”与“韵”的联系及其共同意义109
三、“味”与“韵”比较的意义112
第九章 “味”在中国古代批评范畴中的位置115
一、“味”与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批评的概念范畴的联系115
二、“味”与其他概念在共同使用中所构成的联系121
三、“味”与其他概念联系的作用和意义123
第十章 “味”的审美意味129
一、味的审美特征的表现129
二、味的审美特征表现出的审美规律133
三、诗味的审美意义139
第十一章 辨味批评形象论:“象外之象”142
一、显象与隐象:批评对象的两重性143
二、批评对象二重性产生的原因145
三、作为批评对象的隐象的特征149
第十二章 辨味批评对象论:“味外味”152
一、“味外味”的本质和特征152
二、“味外味”的理论系统157
三、“味外味”的作用和影响161
第十三章 “辨味”的主客体构成论164
一、客体之“味”形成的原因和构成基础165
二、主体“辨味”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构成169
三、“辨味”批评存在的必要性173
第十四章 辨味批评对“味”的超越和建构176
一、“辨味”对“味”的涵义和用途的延伸和创造176
二、作为动词使用的“味”的价值和意义179
三、作为活动和动作的“辨味”表达方式184
第十五章 辨味对意义的消解和重构189
一、批评寻找意义的失误和偏差189
二、辨味批评对意义模式的消解和淡化193
三、辨味批评对意义的重估和重构198
第十六章 辨味批评标准论202
一、辨味批评内容的整体性202
二、辨味批评标准的特征206
三、“辨味”批评标准的具体表征210
第十七章 辨味批评目的论215
一、“辨味”的审美目的215
二、“辨味”批评和“味”的实质220
三、诗味的超越性特征224
第十八章 辨味与辨言228
一、“辨言”以“辨味”的语言批评观228
二、文学语言的建构231
三、文学批评对语言的解读和超越235
第十九章 辨味批评的批评学意义243
一、辨味批评对确立批评性质和特征的意义243
二、辨味批评在确立批评对象中的意义247
三、辨味批评的批评理论建设的意义250
第二十章 文学转型对辨味批评的影响254
一、文学转型对诗味的淡化和消解254
二、文学转型中的诗味发展260
三、辨味批评在文学转换中的命运262
第二十一章 辨味批评对文学转型的作用267
一、文学转型需要批评辨味267
二、影视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也需要批评辨味272
三、在文化多元化的氛围中批评更必须辨味275
第二十二章 辨味批评的转型279
一、现代批评的艰难、痛苦的转换284
二、辨味批评的转换与重构287
余论:辨味批评与辨真批评——中西古代批评比较291
一、中西批评性质的分辨291
二、中西批评形态的区别296
三、中西批评区别的原因300
后记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