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温病名著通俗讲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温病名著通俗讲话
  • 沈济苍,沈庆法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4119·1845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231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温病名著通俗讲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

叶天士《温热论》17

内容简介17

一、温病总纲19

(一)发病原因20

(二)感受途径20

(三)病机传变21

(四)辨证要点21

(五)治疗大法22

二、温邪在卫24

三、温邪陷营26

四、湿邪致病29

五、流连气分31

六、邪留三焦33

七、里结阳明35

(一)舌苔37

八、察舌37

(二)舌质42

九、验齿45

十、辨斑疹白?49

十一、妇人温病证治51

结束语54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56

内容简介56

一、春温57

二、风温61

三、咳喘64

四、暑病65

五、暑厥67

六、秋燥71

七、喘胀73

八、吐泻和痢疾77

九、疟病79

结束语81

薛生白《湿热病篇》83

内容简介83

一、湿热证提纲84

(一)湿热证的成因84

(二)湿邪感受的途径85

(三)湿热证的临床表现85

(四)湿热证的病机86

(六)证侯的分析与鉴别87

(五)湿热证与伤寒、温病不同87

二、湿遏卫表90

三、湿热之邪阻于气分93

(一)湿蒙上焦93

(二)湿伏中焦95

(三)湿流下焦96

(四)湿滞阳明97

(六)湿遏膜原98

(五)湿渐化热98

(七)湿热闭结99

(八)湿热并重100

四、湿热之邪陷入营血101

(一)气血两燔101

(二)湿热陷营102

(三)湿热动血103

(四)热灼心包104

(五)伤营动风105

(六)伤阴动风105

五、湿热病兼变证107

(一)湿热侵入经脉107

(二)湿热挟有秽浊107

(三)湿热挟阴虚气滞108

(四)湿热挟痰饮109

(五)湿热挟肺胃不和109

(六)湿热兼足冷阴缩111

(七)邪入厥阴,主客浑受112

(八)湿热郁滞,肠道圊血113

(九)邪犯少阴,下利咽痛114

(十)暑月下利,湿困太阴115

(十一)暑滞肺络,咳甚喘息117

(十二)热伤元气,肺虚而咳118

(十三)汗多卫阳暂亡118

(十四)湿伤少阴之阳119

六、湿热证病后调理120

(一)湿热余邪蒙绕三焦120

(二)病后中气亏损121

(三)病后元神大亏122

(四)病后余邪伤阴123

(五)余邪内留肝胆123

结束语124

内容简介126

吴鞠通《温病条辨》126

一、温病的总概念129

(一)温病的种类129

(二)瘟病的发病130

(三)瘟病的主证132

二、上焦篇133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秋燥的证治133

(一)卫分证133

[桂枝汤证]133

[银翘散证]134

[桑菊饮证]135

[桑杏汤证]137

(二)气分证137

[白虎汤证]137

[栀子豉汤证]140

[雪梨浆、五汁饮证]141

[瓜蒂散证]141

[翘荷汤证]142

[沙参麦冬汤证]142

[清燥救肺汤证]142

(三)营血分证143

[清营汤去黄连证]143

[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证]144

[玉女煎加减证]146

[化斑汤及银翘散加减证]147

[清宫汤、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证]148

暑温、伏暑、湿温的证治149

暑温150

(一)清暑热——白虎汤150

(二)益津气——东垣清暑益气汤151

(三)祛暑湿——新加香薷饮152

(五)清营透暑——清营汤153

(四)清解暑邪——清络饮153

(六)开窍泄热——牛黄丸、紫雪丹154

(七)清营熄风——清营汤加熄风药154

伏暑154

(一)邪在气分的表实证155

(二)邪在血分的表实证155

(三)邪在气分的表虚证155

(四)邪在血分的表虚证155

湿温156

[三仁汤证]157

[宣痹汤证]158

[银翘马勃散证]158

[千金苇茎汤加味证]159

[清宫汤加减证]159

温毒证治160

[普济消毒饮加减证]160

1.热结液干大实证161

(一)阳明三大证161

阳明温病(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161

三、中焦篇161

2.热结而液不干证162

3.液干多而热结少证162

(二)承气汤证治的变化163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163

[护胃承气汤证]163

[新加黄龙汤证]164

[宣白承气汤证]164

[导赤承气汤证]164

[牛黄承气汤证]165

[增液承气汤证]165

(三)下后诸证166

[益胃汤证]166

[银翘汤证]166

[栀子豉汤证]167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证]167

[清燥汤证]167

(四)下后注意点168

(五)阳明温病发黄证治169

[栀子柏皮汤证]169

[茵陈蒿汤证]169

(六)阳明温病的小便不利证治169

[冬地三黄汤证]169

[三香汤证]170

(一)湿多热少170

太阴温病(暑温、伏暑、湿温)170

[人参泻心汤加白芍证]171

[加减正气散证]171

[新制橘皮竹茹汤证]172

[先用牛黄丸,继用茯苓皮汤证]173

(二)湿热相等173

[黄芩滑石汤证]173

[宣痹汤证]174

[半夏泻心汤加减证]174

[薏苡竹叶散证]175

(三)暑热挟湿175

[杏仁滑石汤证]175

[小陷胸加枳实汤证]176

[三石汤证、加味清宫汤证]176

[小承气汤证]177

四、下焦篇177

(一)主证177

[加减复脉汤证]177

[一甲复脉汤证]179

[二甲复脉汤证]179

[三甲复脉汤证]180

[小定风珠证]180

[大定风珠证]181

[青蒿鳖甲汤征]182

[黄连阿胶汤证]182

(二)兼证183

[犀角地黄汤证]183

[桃仁承气汤证]184

[桃花汤及桃花粥证]185

[竹叶玉女煎证]186

[护阳和阴汤证]186

[加减复脉汤加参证]186

[加减桃仁承气汤证]187

[连梅汤证]188

[椒梅汤证]188

[来复丹证]189

[三才汤证]189

[香附旋复花汤、控涎丹证]189

[宣清导浊汤证]190

[半硫丸证]191

[半夏桂枝汤、小建中汤证]192

(三)调理192

[半夏汤证]192

[益胃汤、五汁饮证]193

[三甲复脉汤、定风珠、专翕大生膏证]194

结束语194

吴又可《温疫论》197

内容简介197

一、温疫定义198

二、温疫病原198

三、邪入途径200

四、温疫证治202

(一)温疫初起202

(二)温疫传变205

(三)温疫应下失下206

(四)阳厥辨治209

(五)可攻证候归类211

1.舌苔的变化212

2.鼻孔黑如烟熏212

3.口燥渴213

4.目赤、咽干、气喷如火213

5.潮热、谵语213

6.善叹息213

7.头胀痛213

8.小便闭213

9.大便闭214

10.大肠胶闭214

11.四逆、脉厥、体厥214

12.发狂214

五、疫邪九传215

(一)但表不里215

(五)表里分传216

(四)里而再里216

(三)但里不表216

(二)表而再表216

(六)表里分传再分传217

(七)表胜于里,里胜于表217

(八)先表后里217

(九)先里后表217

六、温疫兼证218

(一)感冒兼疫218

(二)疟疾兼疫219

(三)疫痢兼证219

(四)妇人时疫220

(五)妊娠时疫221

(六)小儿时疫221

(七)主客交222

(九)温疫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223

(二)补泻兼施223

七、温疫治疗用药的注意点223

(一)急证急攻223

(三)老少异治224

(四)四损不可正治224

1.元气不足224

2.真血不足225

3.真阳不足225

4.真阴不足225

(五)注意数下亡阴225

(六)不可妄投破气药226

(八)不可妄投寒凉药227

(七)不可妄投补剂227

(十)慎用人参228

八、温疫病瘥后调理229

(一)调理法229

(二)劳复、食复的防治230

结束语2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