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唯物辩证法新探及其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唯物辩证法新探及其应用
  • 王成义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170775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唯物辩证法新探及其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2

第一节 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应用2

一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

1 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联系3

2 为什么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5

3 怎样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6

二 联系的系统性8

1 系统性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9

2 系统性观点的几个特点10

3 系统性观点和普通系统论的关系12

4 “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符合系统性思想吗12

三 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14

1 联系的多样性14

2 联系的条件性16

3 在经济交往中为什么要强调签订合同19

第二节 永恒发展的观点及其应用20

一 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的关系20

1 事物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20

2 事物运动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21

3 积极宣传无神论,正确执行宗教政策22

二 物质世界发展是永恒的24

1 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无限的24

2 应该更新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25

三 事物发展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27

1 为什么事物发展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27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有历史的局限性29

四 物质发展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实质31

1 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31

2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2

3 社会主义是否能取代资本主义34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与其他哲学方法论的原则区别及其应用39

一 唯物辩证法与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区别39

1 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典型代表39

2 唯物辩证法与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区别41

3 他们俩的感情为什么会破裂42

二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45

1 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45

2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47

3 书记和经理的关系为什么会闹僵48

三 唯物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根本区别50

1 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由来50

2 唯物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根本区别53

3 他为什么会被判无期徒刑54

四 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原则区别55

1 诡辩论常用的四种手法55

2 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原则区别58

3 “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你一个人服务”这句话对吗59

五 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0

1 唯物辩证法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60

2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交互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61

第二章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交互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应用64

第一节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应用64

一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65

1 矛盾的统一性65

2 矛盾的斗争性67

3 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少数学生闹事现象68

二 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71

1 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系71

2 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区别72

3 在我国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为什么能够统一起来75

第二节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及其应用78

一 为什么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78

1 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78

2 对立统一是怎样推动事物发展的80

3 个人主义能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吗83

二 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84

1 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84

2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85

3 正确理解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86

4 搞经济建设为什么和怎样才能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87

第三节 外因是事物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及其应用89

一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既有内因也有外因90

1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合力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动力90

2 为什么有些大学生超常择业91

3 一位母亲为什么把亲生儿子活活打死93

二 唯物辩证法重视外部矛盾与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有原则区别96

1 唯物辩证法在承认内部矛盾的基础上承认外因是不可缺少的96

2 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外交方针是否过时了96

3 我们应如何引进和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98

第四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应用99

一 矛盾的普遍性99

1 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99

2 “一分为二”的提法是否过时了101

二 矛盾的特殊性102

1 分析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的特殊性103

2 人的特异功能是否推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理论104

3 分析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矛盾特殊性105

4 为什么我国现在主要矛盾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106

5 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特殊性108

6 “求全责备”是一种折衷主义111

7 分析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112

8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双百”方针是否改变了114

三 关于“精髓”哲学思想115

1 “精髓”哲学思想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15

2 “精髓”哲学思想是对“核心”哲学思想的深化和发展118

3 “精髓”哲学思想是解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问题的关键120

4 中国大陆经济发展速度都没有超过台湾吗123

第三章 量变、质变、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应用126

第一节 质、量、度126

一 质126

1 什么是质126

2 如何把握事物的质127

3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129

二 量131

1 什么是量131

2 如何把握事物的量132

3 只有改变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国营商业的服务质量吗134

三 度136

1 什么是度136

2 如何把握度137

3 过多地发展第三产业是对还是不对138

第二节 量变、质变、质量互变及其应用139

一 量变、质变及质量互变140

1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140

2 质量互变及其特点140

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补资本主义的课”吗142

4 批判形而上学的“突变论”和“渐变论”144

5 一批“百万大户”是怎样发展起来的145

二 质量互变的复杂性148

1 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48

2 质变和量变的互相渗透149

3 “一国两制”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吗150

第四章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应用154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及其应用154

一 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154

1 肯定和否定的区别154

2 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54

3 事物发展是先立后破,还是先破后立156

二 辩证的否定观157

1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158

2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158

3 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159

4 划清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界限159

5 复古与继承有什么区别161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及其应用163

一 否定之否定的实质163

1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163

2 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事物自身发展自身164

3 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否定之否定规律166

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67

1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168

2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169

3 为什么有些能人受压好人受气171

三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73

1 螺旋形是事物前进的一个根本特征和基本方向173

2 波浪式是事物曲折性前进的必经道路175

3 批判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和“直线论”176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进步还是倒退177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联系的中介——范畴及其应用180

一 原因和结果180

1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81

2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182

3 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184

4 方法论意义184

5 人有没有命运和运气185

二 偶然性和必然性188

1 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188

2 批判形而上学观点191

3 方法论意义191

4 人类繁殖为什么男女相当193

三 现象和本质195

1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95

2 错觉与假象199

3 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200

4 方法论意义201

5 海市蜃楼及五个太阳是怎么回事203

四 形式和内容204

1 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204

2 形式和内容的复杂性207

3 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208

4 方法论意义209

5 我国为什么不能搞“三权鼎力”210

五 可能性和现实性213

1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213

2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特殊性216

3 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217

4 方法论意义217

5 马克思主义者是理想主义者吗2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