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1110259.jpg)
- 丁俊萍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28328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生产力 经济思想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编 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期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15
第一章 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由之路的思想17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动因——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认识17
二、“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关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道路的选择24
三、“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关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思考41
第二章 革命建国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先决条件的思相56
一、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确立和深化56
二、夺取政权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革命方法60
第三章 以解放生产力为主的革命时期可以也必须发展生产力的思想76
一、在夺取政权的战争年代,局部地区可以也必须发展生产力76
二、在夺取政权后的过渡时期,必须在全国范围实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84
第四章 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衡量中国一切政党政策及其实践的根本标准的思想99
第二编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109
第五章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思想111
一、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111
二、党的工作重心长期未能实现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原因探析125
第六章 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思相134
一、从工业化到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的确立134
二、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命题140
三、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符合客观规律的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45
四、党在发展生产力方法问题上的失误原因探析154
第七章 发展科学技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思想162
一、向科学进军162
二、办好教育事业,培养建设人才172
三、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175
四、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失误原因探析185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和改革命题的提出190
第八章 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的思想190
二、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194
三、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未能成功的原因探析220
第九章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向自然界开战的思想226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提出226
二、党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实践背离理论的原因探析235
第十章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由人民群众实践和经济建设成就来检验的思想240
第三编 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251
第十一章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和根本任务的思想253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253
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硬道理265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必由之路的思想282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82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89
三、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302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315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提出315
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要点324
第十四章 加速发展生产力,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思想335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335
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途径342
第十五章 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提的思想360
一、稳定压倒一切360
二、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途径和条件365
第十六章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判断一切工作根本标准的思想375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的历史特点388
主要参考文献401
后记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