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新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新编](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1104829.jpg)
- 潘永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600430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1
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1
绪论1
二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变革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
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科学6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6
三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不断发展的革命科学7
二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指导实践的行动科学7
第三节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8
一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8
二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9
三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11
一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3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13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3
二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和根本缺陷15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基本条件18
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客观条件18
二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转变”的实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主观条件19
一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2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2
二 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24
一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初步接触26
第四节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6
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26
二 五四运动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28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扎下了根30
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经济根源32
第一节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必然性32
第二章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32
二 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33
三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结合的必然结果35
第二节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基本条件36
一 无产阶级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36
二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38
三 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战略策略40
二 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第三节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42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取得胜利的设想42
二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提出43
三 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45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特点47
一 中国革命的步骤47
二 中国革命的道路50
三 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51
一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首先要取得国家政权54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54
第一节 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54
二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方式和革命道路56
三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58
四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特点60
第二节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62
一 过渡时期的必然性62
二 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63
三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65
第三节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66
一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66
二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和方法68
三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70
六 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73
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同一性73
第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与模式7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73
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7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80
一 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80
二 社会主义的多种模式是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的科学选择82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5
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概念的由来及其含义85
二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要表现86
一 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立92
第一节 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立和发展92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92
二 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94
一 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9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阶段性96
二 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97
一 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新命题100
第三节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100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03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106
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111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改革1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111
路11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性质和目标115
一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115
二 改革是社会王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18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方针和原则123
一 改革必须遵循正确的方针123
二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125
三 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127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30
一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含义1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130
二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重要性132
三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1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根本任务135
一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135
二 适时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137
三 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139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和道路141
一 确立长期建设的战略构思141
二 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142
三 坚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设方针144
四 进一步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145
济146
五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146
础上147
七 把握生产建设和生活消费兼顾的原则148
第八章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15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征150
一 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150
二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152
三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153
第二节 建设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157
一 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重大意义157
二 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60
一 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162
第三节 我国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途径162
二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166
化、法律化166
三 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领导168
第九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171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171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174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17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178
任务178
一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178
二 社会主义的思想建设182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187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188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推动现代化建设188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开放190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1
第十章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192
一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2
二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保障194
三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条件1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基本任务197
一 加强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197
二 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200
第三节 我国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204
一 国防建设必须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204
二 国防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205
三 国防建设必须遵循积极防御的方针206
四 国防建设要符合人民战争的要求206
五 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207
针207
一 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209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209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力量209
二 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212
三 社会主义时期的知识分子214
一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2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团结216
二 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219
三 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220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222
一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222
二 “一国两制”是我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224
三 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225
四 发展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多党制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226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发展的国际条件22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发展的国际环境229
一 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国际环境229
二 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时代新特点230
三 新的时代特点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232
一 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开放的社会234
二 社会主义只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235
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开放社会238
一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40
第三节 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240
二 坚持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42
三 坚持发展党与党关系的四项基本准则244
一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247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执政党247
第一节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47
二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248
一 工人阶级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性250
第二节 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250
二 工人阶级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253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60
一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60
二 明确党的领导的科学含义和实行领导的正确方式262
三 明确党同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坚持实行党政分开263
四 明确党的领导同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关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264
第十四章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崇高理想266
第一节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266
一 共产主义社会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267
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267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实行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社会267
三 共产主义社会是阶级彻底消灭,国家自行消亡了的社会268
四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们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全面发展,成为自由的人的社会269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70
一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270
二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区别271
第三节 共产主义的实现有待于全人类的共同努力273
一 共产主义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273
二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276
三 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而奋斗278
后记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