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律经济学分析 珠三角生态恢复与环境利益保护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律经济学分析 珠三角生态恢复与环境利益保护](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1091686.jpg)
- 张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2116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278页
- 主题词:珠江三角洲-生态恢复-生态经济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法律经济学分析 珠三角生态恢复与环境利益保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研究缘起1
二、研究现状6
三、研究方法10
第一章 珠三角生态环境污染现状与恢复治理的实证研究12
一、珠三角近十年来生态环境状况分析13
(一)大气环境质量13
(二)水环境质量16
(三)声环境质量19
(四)辐射环境21
(五)工业固体废弃物防治21
(六)海域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21
(七)绿化建设和用地24
(八)土壤重金属污染25
二、珠三角生态污染与环境治理状况调查分析25
(一)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程度26
(二)环境污染的成因及表现28
(三)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29
(四)广佛同城对环境问题的影响31
(五)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的评价32
(六)公众对环境基础问题的认识37
(七)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与对环保措施的参与度40
第二章 珠三角生态污染问题及环境利益保护障碍分析47
一、传统产业污染严重与结构布局不合理48
(一)珠三角传统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分布情况48
(二)珠三角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51
二、珠三角传统产业污染严重个案分析——佛山市54
(一)广东省佛山市传统工业概况54
(二)佛山市工业污染源及污染负荷动态变化55
(三)佛山市快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58
三、政府导向力不足与经济环境综合决策机制不统一60
(一)重经济发展轻环保现象严重60
(二)政府相关部门宣传力度小61
(三)环境监管模式和能力不适应新的要求62
(四)环境治理投入和生态建设欠账严重63
(五)经济发展与环境综合决策机制不统一64
四、当前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执行问题65
(一)专门的法律法规条例保护缺失65
(二)法律规范条文杂乱缺乏统一性66
(三)法规政策执行力及强制力不足67
(四)保护规划缺乏法律地位难以发挥作用68
五、管理机制传统缺乏环境创新制度69
(一)二元社会结构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新的需要69
(二)不善于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69
(三)行政区间协调管理体制不完善70
六、珠三角工业企业自身的问题71
(一)“企业经济人”的环保意识不高71
(二)企业经济本位思想未转变72
(三)“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73
(四)企业员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75
七、珠三角民众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75
第三章 生态恢复和环境利益保护的紧迫性及战略意义78
一、世界气候环境问题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紧迫性78
(一)气候异常变化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78
(二)国际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责任82
(三)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的难题83
(四)国内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瓶颈84
(五)珠三角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86
二、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87
(一)科学发展观的解读88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界定89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91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促进城市的发展91
(二)人类的发展与自然应和谐统一94
四、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环境发生变化96
(一)产业结构调整不可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96
(二)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相互促进的意义97
(三)区域环境发生了变化及保护一体化的需要98
五、环境目标的确定和建设幸福广东的需要99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99
(二)广东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100
(三)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迫切需要102
第四章 法律经济学和环境利益的基本理论及实效剖析104
一、法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05
(一)法律经济学的含义105
(二)法律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109
(三)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14
(四)法律经济学的性质与趋势119
二、环境利益的基础理论120
(一)环境利益的重新界定121
(二)环境利益的特征及分类129
(三)环境利益的主要内容132
三、环境利益保护的实效剖析136
(一)“环境税”政策制定的效益性136
(二)“以奖代治与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效性138
(三)非公有制林业所有权等行使的方式140
第五章 生态恢复与环境利益的法律经济学辩证思考143
一、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能够产生环境利益144
(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144
(二)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对立统一145
(三)从法律经济学角度生态保护能够产生环境利益148
二、环境资源外部性与生态保护机制的关系151
(一)环境资源“外部性”的缺陷及政府干预151
(二)环境利益保护经济刺激手段的利和弊154
三、环境效益主体博弈与环境利益的配置及交易157
(一)环境效益主体博弈影响的因素157
(二)环境资源主体的博弈——用水行为分析161
(三)环境利益的初始分配和产权市场交易163
(四)法律作为改革利益再分配过程的平衡器165
第六章 其他国家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制度比较170
一、德国鼓励新能源与环境保护创新170
(一)德国环境保护制度概况171
(二)德国空间环境规划与垃圾的回收和利用171
二、法国环境立法原则及有效的行政管理173
(一)法国环境保护制度概况173
(二)法国重视污染预防与公众参与175
三、日本经济环境兼顾与生态工业园建设176
(一)日本环境保护制度概况176
(二)日本循环经济与环保型农业178
四、英国重视城乡绿化和非政府组织185
(一)英国环境保护制度概况185
(二)把环境放在第一与鼓励清洁能源生产186
五、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及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187
(一)美国环境保护制度概况188
(二)美国直接的行政管制与经济手段190
六、加拿大可操作性的补偿与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194
(一)加拿大环境利益保护制度概况194
(二)加拿大全方位制定政策保护生态环境195
七、澳大利亚全民族的环保教育与城市规划严肃196
(一)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制度概况196
(二)澳大利亚重视环境预防与有效的立法197
八、丹麦成熟的农业环境保护体系与循环经济198
(一)丹麦环境保护制度概况199
(二)丹麦人的环保意识及生态税收199
九、新加坡花园城市与严厉的立法和执法202
(一)新加坡环境保护制度概况203
(二)新加坡重视环境教育与技术监控203
十、荷兰公众的环境义务与环境规划205
(一)荷兰环境保护制度概况205
(二)荷兰的环境许可和环境报告205
十一、瑞典采用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208
(一)瑞典环境保护制度概况208
(二)瑞典管理体制完善与注重国际合作210
第七章 珠三角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利益保护制度的创新212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环境利益的实现212
(一)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213
(二)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环保四项基本原则213
(三)树立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和谐观214
(四)加快生态保护与资源环境的国际合作215
二、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216
(一)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216
(二)倡导人们环境友好的低碳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217
(三)建立环境公益政府与公众的双轨保护制度218
(四)赋予公众独立的环境保护主体资格220
三、强化产业环境调控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20
(一)构建生态工业与强化产业环境调控221
(二)给力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224
(三)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条例227
四、探索先行先试环境政策完善各项管理体制229
(一)培育一体化环保产业市场拓宽融资渠道229
(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230
(三)强化区域协同联动统筹协调环保体制机制231
(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落实补贴制度232
(五)实行垃圾分类管理与服务233
(六)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235
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建立环保绩效评估机制236
(一)统一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制度236
(二)引入环保工作绩效评估机制237
(三)控制机动车尾气防治噪声污染239
(四)建立更多民间环保组织参与和监督239
六、创新环境保护中经济刺激手段的新模式240
(一)引入自愿协议的环境经济刺激机制240
(二)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排污权交易243
(三)开征生态恢复与环境税245
(四)完善区域内自然资源生态补偿制度246
七、构建和完善环保地方立法体系及配套措施247
(一)创新公众参入环保立法机制248
(二)建立环境社会保险风险防范法律制度249
(三)制定珠江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条例250
(四)促进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及完善环保法规251
八、创新独立的环保司法制度和司法合作253
(一)构建和完善环保公益诉讼制度253
(二)组建专门的环保法庭与调解机构254
(三)成立国际环保司法合作机构255
参考文献257
后记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