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有无之辩与人生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高新民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5895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84页
- 文件大小:175MB
- 文件页数:692页
- 主题词:哲学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有无之辩与人生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佛教有无之辩的历史背景8
第一节 古印度有无之辩的基本进程和一般特点8
第二节 正理—胜论派的句义论与非存在论16
第三节 吠檀多派论境界之无20
第四节 弥曼差派与瑜伽派的非存在论25
第五节 数论派对非存在论的否定29
第六节 耆那教的“或许说”34
第二章 佛教有无之辩的解释学问题36
第一节 佛教解释学的对象与独特课题37
第二节 意义论43
第三节 语言观50
第四节 名实关系论58
第五节 客观理解的标准与条件63
第六节 佛自说大小乘的关系72
第七节 智者大师对佛教解释学的创造性发挥与重构81
第三章 阿含部:空即清净解脱89
第一节 《阿含经》的主题与特点91
第二节 《阿含经》论“说空”之因缘96
第三节 空义辨析:审谛真实不颠倒100
第四节 空义辨析:行真实空不颠倒110
第五节 空义辨析:空果117
第六节 各种空义的会通120
第四章 部派佛教:力显如来真实义123
第一节 部派分裂的解释学原因与概况123
第二节 部派佛教对“有”、“无”的解释与空无论的基本倾向128
第三节 析空法与有我无我问题137
第四节 空的分类、无为法与涅槃142
第五节 辨有部之有无之辩145
第六节 《成实论》的“破无论”与“立无论”157
第五章 般若部: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163
第一节 般若经的集成、主题与特点163
第二节 空无是无所有之有167
第三节 安住空法而无所住173
第四节 不证无相、不堕有相177
第六章 华严部与法华部:开实相门 究一味泽179
第一节 华严部的特点与解空的方法论179
第二节 行空、“立空”是菩萨众德之本183
第三节 佛之境界:法界如虚空、自性即无性187
第四节 空行:无得之称、亦莫不仁192
第五节 空之心行:想能作佛,离想无有196
第六节 证空的心理历程203
第七节 普贤行愿:行即无行、愿即无愿215
第八节 《金刚三昧经》与《法华经》的空无论224
第七章 涅槃部:“生者不生 灭者不灭 尽者不尽”241
第一节 “知空”与涅槃经的语言观242
第二节 空既有又无247
第三节 圣人以“空无心”而成正觉252
第四节 空、涅槃与解脱258
第八章 宝积部:性空法即“宗极”263
第一节 平等解即佛法之善解264
第二节 佛教是“趋向真实”的宗教270
第三节 “如来以其诸法空故,现成正觉”275
第四节 空行的心灵哲学基础与心理操作方法285
第五节 平等、佛、菩提、涅槃291
第九章 大集部:“入于无本,悉解本无,晓解空义”297
第一节 佛教解释学:“一空句总摄一切佛法”298
第二节 空义:“空性、法性,同一无性”304
第三节 析空法:创新与荟萃310
第四节 圣路:空的信、解、入、证、住314
第五节 空果:佛、涅槃、解脱323
第十章 经集部:空即诸宝之“津泽”327
第一节 空的重要性:“依空满愿”328
第二节 本体论之无:“一切诸法本无”333
第三节 有无关系:“有无本为一”346
第四节 大小乘空无论:各随根性,终归安乐353
第五节 空即无化:无愿无作,无相无依360
第六节 空之落实:不二法门与三昧371
第七节 空即心空:空当于心行中求379
第八节 空即解脱:“诸法无缚,本解脱故”391
第十一章 空无与心灵——佛教的心理哲学及其与空无论的关系400
第一节 人的概念图式与心在其中的地位402
第二节 身体观与生死观407
第三节 解构性心理哲学:妄心414
第四节 建构性心理哲学:自在真心422
第五节 建构性心理哲学:现象学性质431
第六节 “功由心修,心正成佛”:成圣的心理学机制与“增上心学”443
第十二章 大乘空宗的空无辨正453
第一节 大乘“深义”与大乘体系之组织453
第二节 佛教“空无”的特殊性与解空的前提条件457
第三节 真俗二谛语境下的有无之辩463
第四节 大乘空义的正本清源与“入空义”的门径471
第五节 空的唯一性与十八空480
第六节 中观空无论的难题、反例及其同化486
第十三章 瑜伽行派的“最胜空性胜解”497
第一节 空有问题的重要性与解空的方法论497
第二节 “实有”非有503
第三节 相、性、极微、因果与空512
第四节 无为法的有无问题523
第五节 印度佛教有无之辩的同与异533
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有无之辩539
第一节 “六家七宗”和僧肇的空无论539
第二节 天台宗:安心于空 方能安他552
第三节 华严宗:有无终非有异562
第四节 三论宗:观察因缘 明甚深空义568
第五节 禅宗:若见本性 空亦不有580
第六节 《大乘义章》之“明空”:空是一切诸法之实594
第七节 《宗镜录》的有无之辩609
第十五章 比较研究视野下的佛教空无论625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有无之辩及其特质625
第二节 西方哲学有无之辩的特点与新趋势637
第三节 东西方有无之辩的异同与佛教的特点657
结语:空无即解脱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