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
  • 新玉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51500706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48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162页
  • 主题词:城市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世界城市化理论概述1

一、城市化基本概念2

(一)城市化一般含义2

(二)城市化的特征及发展特点3

二、城市化相关理论5

(一)结构转换理论5

(二)人口迁移理论7

(三)城市发展理论9

(四)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市化理论10

三、城市化典型模式13

(一)按人口、土地使用情况划分13

(二)按统筹布局分类14

四、城市化普遍规律17

(一)城市化的历史阶段17

(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19

第二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概述25

一、我国地貌和地缘格局25

(一)地形地貌特征25

(二)疆域地缘特征26

二、古代的城镇发展29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29

(二)中国古代的城镇发展31

三、近现代的城镇化35

(一)中国近现代的人口增长35

(二)中国近现代的城镇化37

四、新型城镇化道路41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和特点41

(二)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比较43

(三)城市宜居评价标准的建立47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50

一、中国城镇化的现状评估50

(一)中国城镇化的水平50

(二)中国城镇化的速度55

(三)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57

(四)中国城镇化的规模结构58

(五)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分布59

(六)中国城镇化的二元结构61

(七)中国城镇化的健康状态62

二、中国城镇化的特征与问题64

(一)城镇化进程加快,出现“集群式”的特征64

(二)开发区建设的集约化有待提高65

(三)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并持续扩大66

(四)“驱赶型”城镇化问题逐步显现66

(五)城镇化地区性差异明显68

(六)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68

(七)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68

三、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机遇69

(一)当前城镇化面临的挑战69

(二)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73

(三)城镇化需要协调推进的配套政策79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二元制度82

一、城乡二元制度的形成及特征82

(一)城乡二元制度的含义82

(二)城乡二元制度的形成83

(三)城乡二元制度的特征84

二、城乡统筹的基础理论85

(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85

(二)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88

(三)科斯和杨小凯的交易费用理论89

(四)“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91

(五)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92

(六)赫希曼假设和弗朗索瓦·佩鲁的“发展极理论”92

三、城乡差别与统筹发展模式93

(一)城镇化演进规律与城乡差别93

(二)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94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与基础产业的关系96

一、城镇化与产业发展96

(一)产业演进推动世界城镇化96

(二)产业演进与城镇化之间呈现的特点98

二、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100

(一)农业现代化能为城镇化打下扎实基础100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101

(三)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103

三、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现代化107

(一)工业现代化能为城镇化提供强劲原动力107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理论模式108

(三)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分析112

(四)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17

四、新型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121

(一)服务业的发展能为城镇化提供后续动力121

(二)第三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122

(三)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问题125

五、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建设127

(一)文化建设与国家软实力127

(二)新型城镇化与历史文化的传承128

(三)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131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的前景构想137

一、未来城镇化速度和水平137

(一)低速城镇化137

(二)中速城镇化137

(三)高速城镇化138

二、未来城镇数量和规模结构141

(一)大城市会有很大发展,城市群更具活力并加速发展141

(二)小城市也迎来良好的机遇,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142

(三)小城镇的发展为中小城市的增加奠定基础143

三、未来城镇空间的布局143

(一)从圈层式走向网络化、卫星式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143

(二)从分散到高度“集中”再到适度“分散”144

(三)城乡空间更为紧密地协调发展144

(四)配套服务依托附近大中型城市144

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原则145

五、不同区域的城镇化147

(一)东部地区的城镇化147

(二)中部地区的城镇化147

(三)西部地区的城镇化1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