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第2版
  • 陈秀洁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495628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04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433页
  • 主题词:小儿疾病-脑病-瘫痪-治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脑性瘫痪概论1

第一节 脑性瘫痪定义1

一、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变迁1

(一)Little病称谓时期1

(二)脑性瘫痪称谓时期2

二、不同时期的脑性瘫痪定义2

(一)脑性瘫痪定义的进展2

(二)对脑性瘫痪定义中诸问题的认识3

(三)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4

第二节 脑性瘫痪的患病率6

一、脑性瘫痪的发病与相关因素的关系6

二、各国脑性瘫痪的患病率6

三、我国脑性瘫痪的患病率7

四、脑性瘫痪占残疾儿童的比例7

第三节 脑性瘫痪的病因8

一、小儿在不同时期脑损伤的比率8

二、各时期脑损伤的原因8

三、对主要病因的分析9

(一)出生前原因9

(二)围生期原因10

(三)出生后的原因12

第四节 脑性瘫痪的神经病理学13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异常13

(一)初期诱导过程至蛛网膜形成时期的发生异常13

(二)细胞增殖时期的发生异常14

(三)神经细胞移动期的发生异常14

二、脑的破坏性病变15

(一)脑损伤部位与脑性瘫痪类型的关系15

(二)病因、临床症状与脑病变16

(三)病因与病理学改变16

第五节 脑性瘫痪的预防对策17

第六节 脑性瘫痪的合并障碍18

一、癫痫19

二、视、听觉障碍19

三、智能障碍20

四、行为异常20

五、语言障碍21

(一)语言障碍的原因与表现21

(二)脑性瘫痪患儿语言障碍类型21

第二章 脑性瘫痪的症状与诊断23

第一节 脑性瘫痪的分型23

一、其他国家的分型23

二、我国的分型24

(一)根据临床特点分型24

(二)根据瘫痪部位分型25

第二节 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26

一、脑性瘫痪的诊断条件及要点26

(一)诊断条件26

(二)诊断要点26

二、高危儿筛查26

(一)妊娠、分娩、新生儿期的异常26

(二)早期症状27

(三)姿势与运动异常27

三、发育诊断28

(一)正常运动发育28

(二)运动发育异常28

(三)发育评定28

四、神经系统症状29

(一)反射、反应29

(二)肌张力检查48

五、各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50

(一)痉挛型50

(二)不随意运动型52

(三)共济失调型53

(四)肌张力低下型54

(五)强直型54

(六)震颤型54

(七)混合型54

(八)无法分类型55

第三章 脑性瘫痪的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56

第一节 脑性瘫痪的辅助诊断56

一、头部CT与MRI56

(一)脑性瘫痪的病因与头部CT及MRI56

(二)脑性瘫痪的病型与头部CT及MRI59

二、脑电图61

(一)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脑电图61

(二)脑性瘫痪患儿的脑电图61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61

(一)BAEP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主要价值61

(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性瘫痪及相关疾病中的应用62

四、皮-肌反射62

(一)皮-肌反射主要记录指标62

(二)皮-肌反射的临床意义63

(三)对皮-肌反射的临床研究结果63

第二节 脑性瘫痪的鉴别诊断63

一、精神运动发育迟滞63

二、脑发育畸形64

三、婴儿期低紧张64

(一)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福山型)64

(二)Duchene型肌营养不良64

(三)脊肌萎缩症65

(四)Leseh-Nyhan disease综合征65

(五)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65

(六)Canavan病66

(七)Alexander病66

(八)产伤66

(九)环椎脱臼66

(十)Angelman综合征67

第三节 脑性瘫痪的功能预后67

一、从早期诊断看功能预后68

(一)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的困难性68

(二)在早期对脑性瘫痪分型的困难性68

二、脑性瘫痪患儿步行能力的预后69

(一)获得步行能力的可能性与时期的预测69

(二)步行功能的退化73

三、日常生活动作的预后73

(一)功能障碍与日常生活动作能力的关系73

(二)与自立地进行饮食动作相关的因素73

(三)日常生活动作能力与脑性瘫痪的分型、智能、合并障碍等因素的关系73

(四)日常生活动作能力与患儿家长对患儿的态度的关系73

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障碍向重症发展的过程及预防对策74

第四章 正常小儿的姿势、运动发育75

第一节 概论75

一、姿势与运动的概念75

二、了解姿势与运动发育的意义75

第二节 小儿姿势、运动发育的规律76

一、姿势、运动发育是抗重力的发育过程76

二、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77

三、神经反射的发育顺序是由原始水平向高层次水平77

四、姿势、运动发育螺旋式上升78

五、运动发育顺序78

六、姿势发育顺序78

七、重心位置78

第三节 各年(月)龄正常儿的姿势、运动发育79

一、仰卧位、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79

(一)仰卧位79

(二)俯卧位80

二、坐位姿势、运动发育82

三、立位、步行姿势、运动发育83

四、手功能的发育84

(一)各月龄手功能的发育84

(二)握笔方式的发育86

五、各月龄应存在的反射、反应87

第四节 各种体位上的姿势、运动发育90

一、姿势垂直化发育过程的阶段区分90

二、粗大运动发育过程的阶段区分90

三、各体位的姿势调节与运动模式的发育90

(一)仰卧位的姿势调节90

(二)俯卧位的姿势调节91

(三)头控制的运动模式93

(四)翻身运动模式93

(五)用上肢负荷体重的模式94

(六)坐位姿势的发育与运动模式95

(七)爬运动模式96

(八)立位发育的运动模式98

(九)步行运动模式100

四、摄食模式的发育过程103

(一)各种摄食模式的发育103

(二)摄食功能发育各个阶段的特征性动作104

第五章 脑性瘫痪患儿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105

第一节 脑性瘫痪患儿异常发育概述105

一、学习姿势、运动异常发育的意义105

二、不同时期的异常发育特点106

三、神经学方面的异常发育特点106

四、异常发育的顺序106

(一)从头向尾的发育106

(二)身体各个面异常发育的顺序106

第二节 各种体位上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107

一、头部控制的异常发育107

(一)原始的模式107

(二)异常的屈肌紧张107

(三)异常伸肌紧张及非对称性107

二、俯卧位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108

(一)异常姿势紧张108

(二)伸展活动与屈曲活动的统合不充分108

(三)下肢原始的屈肌模式109

三、仰卧位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109

(一)姿势的非对称性109

(二)姿势紧张亢进109

(三)缺乏抗重力的肌紧张(肌紧张低下)109

四、上肢负荷体重模式的异常发育109

(一)肩胛骨内收109

(二)缺乏肩胛带的稳定性110

(三)肩胛骨与上臂的联合运动110

五、坐位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110

(一)缺乏抗重力伸展活动110

(二)脊柱过伸展与下肢的异常模式110

(三)代偿性屈曲111

(四)体重负荷的非对称性111

(五)矫正反应与平衡反应发育障碍111

六、移动模式的异常发育111

(一)匍匐爬行112

(二)体重负荷的非对称性112

(三)近位部的不稳定112

(四)坐位姿势移动的异常发育112

七、立位与步行的异常发育113

(一)异常肌紧张占优势113

(二)低紧张113

八、摄食模式的异常发育113

(一)摄食模式异常的弊端113

(二)各种摄食功能的异常发育114

第三节 各类型脑性瘫痪患儿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115

一、掌握各类型脑性瘫痪的异常发育过程的目的和意义115

二、各类型患儿的运动模式变化的阶段区分116

三、以瘫痪部位分型及特点116

(一)双瘫116

(二)四肢瘫116

(三)偏瘫116

(四)单瘫116

(五)截瘫116

(六)重复偏瘫117

(七)三肢瘫117

四、痉挛型双瘫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117

(一)双瘫患儿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117

(二)各阶段的异常发育特点117

五、痉挛型偏瘫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124

(一)偏瘫患儿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124

(二)各阶段的异常发育124

六、痉挛型四肢瘫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129

(一)重度痉挛型四肢瘫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129

(二)轻、中度痉挛型四肢瘫的异常发育130

七、不随意运动型四肢瘫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135

(一)姿势、运动异常发育主要特点135

(二)各阶段的异常发育136

第六章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概论141

第一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发展史141

第二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理论基础143

一、未熟性与异常性的概念及在治疗中对其的认识143

二、运动的构成与意义144

(一)单纯运动144

(二)涉及生存功能的运动144

(三)目的运动145

三、正常姿势反应机构145

(一)姿势紧张145

(二)相反神经支配149

(三)运动模式的多样性152

第三节 小儿脑性瘫痪的Bobath分型及各型特点154

一、分型155

二、各型的特点155

(一)重症痉挛型155

(二)中度痉挛型156

(三)中度痉挛型手足徐动157

(四)重度痉挛型手足徐动157

(五)舞蹈样手足徐动158

(六)单纯型手足徐动159

(七)失调型160

(八)弛缓型160

(九)过剩运动型161

第四节 促通162

一、促通的概念162

二、促通的特点162

三、张力影响模式的目的162

四、张力影响模式的原则163

五、促通的手法163

(一)关键点163

(二)参照系164

(三)基底支持面164

六、促通的工具166

七、促通的练习166

(一)促通练习的内容166

(二)在促通练习中治疗师需考虑的问题166

八、安置(placing)反应167

九、促通技术167

第七章 小儿脑性瘫痪的评定169

第一节 评定的目的与原则169

一、评定的目的169

二、评定的原则169

(一)全身性的、综合性的评定169

(二)随年龄变化进行不断的评定170

(三)定期的评定170

(四)评定与治疗一体化171

(五)对患儿周围环境等的评定171

三、参加评定的人员172

第二节 神经发育学评价的思考方法172

一、整体的评定方针172

(一)观察分析要点172

(二)姿势模式与运动模式172

(三)运动模式的性质172

(四)姿势肌紧张173

(五)自律的姿势反应173

二、适应行为173

(一)对刺激的阈值173

(二)行动的多样性173

(三)精神反应性174

(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74

(五)运动的精细性与发育指标174

三、各种功能动作的评定要点174

(一)头的控制和躯干的控制174

(二)上肢功能174

(三)姿势的变换175

(四)前进移动175

(五)支持立位175

四、对运动模式质量的评定175

(一)姿势肌紧张175

(二)运动反应的多样性176

(三)运动的阶段化176

(四)运动的连续性(顺序性)177

(五)原始反射群的统合177

(六)姿势的对称性177

(七)姿势的直线化178

(八)姿势的稳定性与运动性179

(九)运动的分离(成熟的运动模式与原始的运动模式)180

五、原发异常模式与代偿异常模式181

六、挛缩与变形182

第三节 评定的具体内容183

一、患儿的整体像183

(一)观察与询问183

(二)设定场景进行观察183

二、原始的、正常的运动模式的评定184

三、姿势肌紧张的评定184

(一)评定方法184

(二)姿势肌紧张的种类184

(三)姿势肌紧张程度的判定184

四、异常姿势模式与异常运动模式的评定184

(一)评定的顺序184

(二)评定中的重点内容185

(三)评定中应用的名词解释185

五、基本的自律反应的评定186

六、挛缩与变形的评定186

(一)常见的挛缩与变形186

(二)对挛缩与变形应采取的对策188

七、口腔功能的评定189

(一)与摄食功能有关的姿势的评定189

(二)摄食模式的观察189

(三)各种摄食障碍的观察方法190

(四)口腔的检查190

第四节 评定的程序与具体方法192

一、整体的印象192

二、感觉障碍及其他相关资料193

三、运动功能评定193

(一)观察自发运动及运动、姿势模式193

(二)检查诱发的反应与运动195

(三)运动性与姿势肌紧张的检查196

四、运动行为的整体特征198

五、占优势的运动模式198

六、被限制的运动性、挛缩与变形的危险性199

七、对运动觉、触觉、视觉等感觉刺激的反应199

八、总结199

(一)评定要点199

(二)评定后确定的问题200

九、设定治疗目标200

十、制订具体的治疗方法200

第五节 评定的量表及记录方法201

一、发育商评定法201

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201

(一)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作用201

(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组成202

(三)评分标准202

(四)评分结果计算方法202

(五)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测试的要求203

(六)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应用的工具204

(七)举例说明测试方法204

三、Bobath的记录法205

四、远城寺式乳幼儿分析的发育检查表205

五、PALCI评定表208

六、日常生活动作评定表210

七、简便的评定记录法212

八、0~6岁小儿神经心理检查212

第八章 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总论214

第一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概述214

一、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治疗原则214

(一)促通运动模式的协调性214

(二)利用运动、姿势与姿势肌紧张的相关性进行治疗214

(三)促通自律运动与随意运动214

(四)利用各种运动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治疗215

(五)通过控制感觉刺激的传入来促通自律反应或抑制异常姿势反应215

(六)正确理解正常协调性的发育215

(七)对治疗技术的认识215

(八)为患儿准备功能性的精细动作216

(九)脑性瘫痪患儿的感觉-运动问题216

(十)姿势性肌张力的变化216

(十一)治疗团队216

二、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217

(一)评定与再评定217

(二)患儿对自身整体像的修正217

(三)阶段性地给予刺激手法217

(四)应用运动构成要素进行治疗218

(五)对肌肉痉挛的处理原则218

(六)增加姿势肌紧张218

(七)促进整体性模式的分离218

(八)避免联合运动218

(九)正确选择治疗手法219

(十)应用动态的治疗手法219

(十一)通过操作手法促通运动行为的形成220

(十二)针对每个患儿的个别治疗220

(十三)医生与治疗师要与患儿形成正反馈关系221

(十四)根据患儿的生活年龄、生长发育及智能状况进行评定与治疗221

(十五)患儿性格、情绪及家庭环境与治疗的关系222

(十六)治疗中要援助患儿的学习222

(十七)姿势肌紧张和姿势模式的关系在治疗中的运用223

三、设定治疗程序224

第二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操作手法225

一、控制关键点225

(一)头部关键点的控制225

(二)肩胛带及上肢关键点的控制226

(三)躯干(脊柱)部关键点的控制227

(四)骨盆带及下肢关键点的控制228

(五)各种体位上关键点的控制229

二、促通自律的姿势反应的手法230

(一)促通颈矫正反应的操作手法230

(二)注意事项232

三、本体感受器及体表感受器的刺激手法233

(一)刺激手法的适应证233

(二)刺激手法的种类及操作方法233

第三节 治疗手法的应用235

一、关于抑制过紧张235

二、关于同时收缩的治疗原则236

三、关于促通矫正反应、平衡反应、保护伸展反应236

四、治疗手法要适应患儿的性格236

第九章 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各论237

第一节 促通头部控制能力的治疗方法237

一、头部控制能力发育的必需条件237

二、阻碍头部控制能力发育的因素238

三、促通头部控制能力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38

(一)促通头部抗重力伸展的操作手法238

(二)促通头部向侧方矫正活动的操作方法244

(三)促通颈部伸展的操作方法245

(四)促通头部和两只手正中位指向的操作方法245

(五)促通头部回旋的操作方法246

(六)促通作用于头部的身体的矫正反应的操作方法249

(七)促通身体对身体的矫正反应的方法249

第二节 促通躯干控制能力的治疗方法250

一、促通俯卧位上躯干伸展与屈曲统合的操作方法250

二、促通仰卧位上屈曲与伸展统合的操作方法250

(一)床上仰卧位251

(二)治疗师膝上仰卧屈曲体位251

三、促通坐位上头与躯干的矫正反应的操作方法251

第三节 促通坐位控制能力的治疗方法253

一、坐位控制能力发育的必需条件253

二、阻碍坐位控制能力发育的因素253

三、促通坐位控制能力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方法253

(一)促通从俯卧位向坐位转换的操作方法253

(二)促通坐位躯干稳定与回旋的操作方法254

(三)促通伸腿坐位平衡的操作方法257

(四)侧坐位上的各种治疗操作方法258

(五)对患儿家长的指导260

第四节 促通翻身运动的治疗方法262

一、翻身运动发育的必需条件262

二、阻碍翻身运动发育的因素262

三、促通两栖类反应的操作方法263

(一)治疗目标263

(二)体位与操作方法263

四、促通躯干回旋的操作方法265

(一)治疗目标265

(二)体位与操作方法265

五、促通翻身运动的操作方法266

(一)球上翻身运动的促通手法266

(二)仰卧位上促通手法266

六、对患儿家长的指导267

第五节 促通用上肢负荷体重的治疗方法268

一、促通俯卧位上控制骨盆和髋关节伸展的操作方法268

(一)治疗目标268

(二)体位与操作方法269

二、促通肩胛带、头部和躯干间的运动分离性的操作方法269

(一)治疗目标269

(二)体位和操作方法269

三、促通坐位上向后方倾斜时用上肢负荷体重的操作方法270

(一)治疗目标270

(二)体位和操作方法270

四、促通上肢保护伸展反应的操作方法270

(一)构成上肢保护伸展反应的要素270

(二)影响脑性瘫痪患儿上肢保护伸展反应发育的因素271

(三)促通肩胛带稳定性的操作方法271

(四)伸腿坐位上促通上肢支持能力的操作方法271

(五)治疗师膝上侧坐位的操作方法272

第六节 促通四点支持位及四爬移动的治疗方法273

一、四点支持位及四爬移动发育的必需条件273

二、阻碍四点支持位及四爬移动发育的因素273

三、促通操作方法273

(一)四点支持位准备的操作方法273

(二)促通骨盆的控制和四点支持位平衡反应的操作方法275

(三)促通四爬移动的操作方法276

四、对患儿家长的指导277

第七节 促通膝立位、立位的治疗方法278

一、立位发育的必需条件278

二、阻碍立位发育的因素278

三、促通立位发育的治疗方法278

(一)促通足部与眼睛的协调性手法278

(二)促通各种体位上足部负荷体重的操作方法279

(三)促通足部平衡反应的手法280

(四)促通用屈曲体位负荷体重的手法280

(五)促通立位平衡的操作方法281

(六)促通膝立位的操作方法282

(七)促通立位的操作方法285

(八)对家长的指导286

第八节 促通步行的操作方法287

一、步行发育的必需条件287

二、阻碍步行发育的因素288

三、促通步行的操作方法288

四、对家长的指导289

第十章 各类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90

第一节 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90

一、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共同问题290

二、痉挛型四肢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90

(一)治疗目标291

(二)应抑制的模式291

(三)应促通的要素291

(四)手法操作范例介绍291

三、重症痉挛型四肢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95

(一)治疗原则295

(二)治疗目标295

(三)应抑制的模式295

(四)应促通的要素295

(五)手法操作范例介绍295

四、痉挛型双瘫或轻度痉挛型四肢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97

(一)治疗目标297

(二)应抑制的模式297

(三)应促通的要素297

(四)手法操作范例介绍297

五、痉挛型偏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301

(一)治疗目标301

(二)应抑制的模式301

(三)应促通的要素301

(四)手法操作范例介绍301

第二节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305

一、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共同问题305

二、各类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治疗原则305

(一)中度痉挛型不随意运动305

(二)重度痉挛型不随意运动305

(三)舞蹈样不随意运动与单纯不随意运动305

三、重度紧张性不随意运动型患儿的手法操作范例介绍306

四、中度紧张性不随意运动型患儿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309

(一)治疗目标309

(二)应抑制的模式309

(三)应促通的要素309

(四)手法操作范例介绍309

第三节 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的不同点312

一、姿势肌紧张方面特点312

(一)不随意运动型312

(二)痉挛型312

二、相反神经支配方面特点312

(一)不随意运动型312

(二)痉挛型313

三、自律姿势反应方面特点313

(一)不随意运动型313

(二)痉挛型313

四、挛缩与变形313

(一)不随意运动型方面特点313

(二)痉挛型314

五、性格特征方面特点314

(一)不随意动动型314

(二)痉挛型314

第四节 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314

一、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的主要特点314

二、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的治疗原则315

三、手法操作范例介绍315

第五节 各类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步行训练318

一、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的步行训练318

(一)治疗目标318

(二)步行准备及步行训练方法318

二、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步行训练320

(一)临床特点320

(二)步行准备及步行训练方法321

三、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步行训练323

(一)临床特点323

(二)步行准备和步行训练方法323

四、不随意运动型患儿的步行训练325

(一)临床特点325

(二)步行准备及步行训练方法325

第十一章 治疗应用的器具327

第一节 小型训练器具327

一、Bobath球327

(一)构造与规格327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27

二、滚筒328

(一)构造与规格328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28

三、三角垫329

(一)构造与规格329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29

四、木箱330

(一)构造与规格330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30

五、平衡板331

(一)构造与规格331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31

六、木棒333

(一)构造与规格333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33

七、圆环334

(一)构造与规格334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34

八、球334

(一)构造与规格334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35

九、握力器335

十、沙袋335

第二节 大型训练用器具335

一、平行杠335

(一)构造与规格335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35

二、异常步行姿势矫正用具336

(一)足内旋矫正板336

(二)步行训练用平行梯子336

(三)足内、外翻矫正板337

(四)足内收矫正板337

三、训练用阶梯337

(一)构造与规格337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37

四、肋木338

(一)构造与规格338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38

五、姿势镜339

(一)构造与规格339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39

六、起立训练用梯子339

(一)构造与规格339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339

七、垫子、训练台339

八、功率自行车340

第三节 坐位辅助具340

一、椅子340

二、圆筒状坐位辅助具341

三、便携式坐位辅助具341

四、保持伸腿坐位的辅助具342

第四节 立位辅助具342

一、立位促通板342

二、下肢矫形器固定台342

三、箱型站立桌343

四、泡沫支持具343

第五节 移动用器具343

一、爬行器343

二、坐位移动辅助用具344

(一)四轮车344

(二)轮椅344

三、步行移动辅助用具345

(一)助行器345

(二)其他步行辅助用具345

四、手杖、拐杖346

第六节 矫形器346

一、应用矫形器的目的346

二、矫形器的分类347

三、下肢矫形器347

(一)下肢矫形器的分类347

(二)下肢矫形器的作用347

四、矫形鞋与鞋底矫形器348

五、上肢和手矫形器348

第十二章 脑性瘫痪患儿的家庭疗育350

第一节 家庭疗育的必要性350

一、家庭疗育的意义350

二、脑性瘫痪患儿家长要端正心态351

三、医务人员与患儿家长在家庭疗育中的作用352

第二节 矫正异常姿势与运动模式的方法353

一、对头部及肩部的控制方法353

二、对上肢的控制方法355

(一)痉挛型脑性瘫痪355

(二)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356

三、对下肢与足的控制方法356

四、手的控制方法357

五、全身的控制方法357

六、坐位的控制方法359

(一)不随意运动型患儿的控制方法359

(二)痉挛型患儿的控制方法361

(三)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控制方法361

七、立位与步行的控制方法361

第三节 睡眠姿势的控制362

一、床、枕与被的选择363

二、睡眠姿势363

(一)姿势肌紧张亢进患儿的睡眠姿势363

(二)姿势肌紧张低下患儿的睡眠姿势364

第四节 排泄动作训练方法365

一、尿布的应用366

二、便盆的应用366

(一)应用便盆时体位的选择366

(二)便盆的种类366

三、自立地排泄367

(一)自立排泄动作所需要的功能动作367

(二)训练自立地排泄的方法367

第五节 穿、脱衣物的训练方法368

一、穿、脱衣物需要的功能368

二、脑性瘫痪患儿穿、脱衣物的原则369

(一)选择的体位369

(二)做好准备工作369

(三)对患儿的要求369

三、穿、脱衣物的方式369

(一)伸展模式、角弓反张的患儿369

(二)不随意运动型患儿369

(三)伴有中度肌肉痉挛的患儿370

(四)偏瘫患儿372

(五)重症患儿372

四、穿、脱衣物时注意事项373

五、促进患儿自己站立地穿、脱衣物的方法373

(一)穿、脱衣物必需的功能373

(二)对患儿自立穿衣的指导与训练374

六、衣物的样式与质地375

第六节 洗浴的动作与训练376

一、婴儿的洗浴377

二、年长患儿的洗浴377

第七节 脑性瘫痪患儿的抱法379

一、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抱法379

(一)易出现角弓反张的痉挛型患儿的抱法379

(二)呈屈曲模式的痉挛型患儿的抱法380

二、不随意运动型患儿的抱法382

三、肌张力低下患儿的抱法383

第八节 摄食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383

一、摄食功能障碍的原因384

二、摄食功能障碍的特征性症状384

三、摄食障碍的矫治与训练方法385

(一)摄食时的姿势控制385

(二)对口腔的控制方法386

(三)指导摄食模式387

(四)口腔护理391

(五)改善摄食功能训练方法391

第九节 游戏的指导392

一、游戏的作用392

二、正常小儿游戏的能力的发育392

三、脑性瘫痪患儿的游戏障碍的原因与后果393

(一)游戏障碍的原因393

(二)游戏障碍的后果393

四、脑性瘫痪婴幼儿的游戏方式与指导方法393

(一)婴幼患儿的游戏特点393

(二)婴幼患儿的游戏方法与协助394

五、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游戏方式395

(一)痉挛型双瘫患儿游戏的特点395

(二)痉挛型双瘫患儿游戏方式与指导395

六、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游戏方式397

(一)痉挛型偏瘫患儿游戏的特点397

(二)痉挛型偏瘫患儿游戏的方式与指导397

七、不随意运动型患儿的游戏方式399

(一)不随意运动型患儿游戏的特点399

(二)不随意运动型患儿游戏的方式与指导399

参考文献4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