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食品免疫论 关于胃肠黏膜免疫和细胞因子网络的科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食品免疫论 关于胃肠黏膜免疫和细胞因子网络的科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6/30111448.jpg)
- 庞广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1049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74页
- 文件大小:205MB
- 文件页数:693页
- 主题词:食品卫生学:免疫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食品免疫论 关于胃肠黏膜免疫和细胞因子网络的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从薛定谔到食品免疫学1
第一节 从“生物赖负熵以生存”到“民以食为天”1
第二节 食品是通过细胞因子网络控制人类健康的3
一、发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协调网络的发现3
二、发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平衡与中国的阴阳平衡学说不谋而合4
三、食品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10
四、把食品加工过程和细胞因子联系起来,实现阴阳和谐膳食是食品科学的重要任务20
第三节 营养组学和中国的食疗与药膳21
一、关于肽类食品吸收的认识和争论——“食品的生物功能悖论”22
二、营养组学和中国饮食文化23
参考文献28
第二章 食源性生物活性因子的发现与研究36
第一节 初乳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36
一、引言36
二、初乳和常乳的区别37
三、初乳中主要生物活性因子及其生物活性39
四、初乳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44
五、几种生物活性因子的应用46
第二节 免疫乳及免疫乳之谜49
一、免疫乳概念49
二、免疫乳的发展史49
三、免疫乳的作用及作用机制50
四、免疫乳的临床试验51
五、免疫乳预防和治疗作用问题与争论56
第三节 乳源生物活性肽57
一、乳源生物活性肽概论57
二、酪蛋白来源的生物活性肽64
第四节 食品的胃肠饱腹感发生机制和吸收75
一、引言76
二、胃的饱腹感信号77
三、肠道的饱腹感信号83
四、总结和假说97
参考文献97
第三章 先天免疫和抗微生物肽121
第一节 先天免疫概论121
一、引言121
二、先天免疫细胞及特点122
三、先天免疫系统的各种细胞受体122
四、先天免疫抗细菌125
五、先天免疫的抗病毒作用126
第二节 机体抗感染系统数学模型128
一、引言128
二、机体和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模型128
三、系统模型的稳定性129
四、讨论和结论131
第三节 抗菌肽和先天免疫系统131
一、抗微生物肽概论131
二、抗微生物肽的发展概况135
三、抗微生物肽分类138
四、抗微生物肽的作用机制139
五、抗微生物肽的其他功能152
六、护微生物肽的临床和应用157
第四节 乳铁蛋白是哺乳动物最重要多功能生物活性肽158
一、引言158
二、生物活性158
三、抗微生物活性158
四、抗病毒活性160
五、与铁离子结合的关系165
六、免疫调节活性166
七、乳铁蛋白的肽类衍生物168
八、DNA结合和转录活性172
九、乳铁蛋白的多种酶功能173
十、乳铁蛋白和骨骼174
十一、抗氧化作用175
十二、镇痛和抗炎症作用176
十三、抗超敏作用177
十四、缓解心理压力178
十五、雌激素响应蛋白质作用179
参考文献179
第四章 TLR和免疫识别模式201
第一节 先天免疫的Toll样受体家族(TLR)201
一、病原体的特异性成分通过Toll样受体识别引发炎症反应201
二、有些配基需要辅助分子帮助TLR识别201
三、哺乳动物的TLR识别在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配体202
四、Toll样受体及其配体202
五、TLR信号传递及其所涉及的TH1/TH2免疫应答206
第二节 TLR信号传递系统207
一、引言207
二、由MyD88依赖途径激活NF-κB和AP-1209
三、由TRIF依赖性途径激活NF-κB、AP-1210
四、由TLR3和TLR4激活IRF212
五、由TLR7/8和TLR8/9激活IRF212
六、不依赖TLR对病毒组分的识别213
七、RIG-1和Mda-5介导的信号途径214
八、结论和展望216
第三节 TLR信号途径及其在抗感染中的作用216
一、引言216
二、宿主的先天免疫和TLR信号217
三、孟德尔遗传和单基因失序:异常TLR信号引起的主要免疫缺陷219
四、综合遗传和多基因失序:TLR多态性和对普遍感染的易感性221
五、TLR4的多态性222
六、TLR2的多态性224
七、TLR5的多态性224
八、结论224
第四节 TLR在免疫佐剂及治疗中的作用225
一、引言225
二、作为TLR配体的各种佐剂225
三、TLR在DC中的作用226
四、表达在DC家族中的TLR的分布227
五、接头分子的功能227
六、控制TLR系统的佐剂疫苗进行治疗229
七、TLR刺激引起mDC的交叉激活230
八、TLR激活NK的佐剂疫苗231
九、应用于免疫治疗的TLR应答232
第五节 TLR与心脑血管疾病232
一、心脏病中的先天免疫和炎症233
二、Toll样受体在心脏中表达233
三、心脏中Nf-κB信号传递234
四、心脏中的JAK/STAT信号途径235
五、细胞因子及其在心脏病中的作用236
六、心脏抗微生物肽237
七、心脏作为免疫器官238
八、总结239
第六节 TLR和过敏性(超敏)疾病239
一、TLR与变应原性疾病239
二、TLR配体作为变应原性疾病的治疗战略240
三、结论241
参考文献241
第五章 胃是最重要的免疫接种器官262
第一节 胃是最大的免疫器官262
一、引言263
二、胃酸的分泌机制263
三、胃酸分泌的发现及其重要性265
四、胃黏膜屏障及其神经-激素控制265
五、胃是一个重要的菌苗或疫苗灭活和加工的基地267
第二节 胃肠黏膜屏障269
一、胃肠黏膜屏障269
二、胃肠黏膜的外部屏障271
第三节 胃酸分泌和萎缩性胃炎273
一、引言273
二、胃酸产生生理273
三、对应于饮食的胃酸释放273
四、年龄对胃酸分泌的影响274
五、萎缩性胃炎274
六、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和病因274
七、结论和总结280
第四节 胃消化和炎症性疾病281
第五节 胃中的微生物区系和pH作用285
一、胃的杀菌作用285
二、胃部在没有酸处理时的微生物过度生长和殖民化286
三、体外发酵模拟体内情况的研究286
四、结论288
参考文献289
第六章 肠黏膜免疫系统295
第一节 肠黏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95
一、肠黏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95
二、肠黏膜淋巴组织中的细胞296
第二节 人胃肠道中的先天免疫300
一、引言300
二、微生物和肠内先天免疫300
三、肠道抗微生物肽301
四、协同作用305
五、宿主逃逸机制306
六、结论306
第三节 肠黏膜如何识别有益菌和有害菌307
一、引言307
二、黏膜保护功能307
三、怎样区别共生菌和病原菌309
四、宿主对微生物的监视系统:TLR和NLR310
五、宿主对共生菌的应答312
六、宿主对细菌性病原体的反应313
七、结论317
第四节 肠道Peyer氏结和M细胞——靶向口服疫苗317
一、引言317
二、M细胞和免疫318
三、M细胞和其他抗原穿越肠道的途径318
四、不同物种M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19
五、M细胞的个体发生320
六、M细胞顶膜受体321
七、一个人类M样细胞模型322
八、来自基因表达研究的M细胞靶点323
九、M细胞和其他病原体的黏附324
十、M细胞和痢疾诱导病毒326
十一、M细胞摄取的微粒口服疫苗:与黏膜免疫的连接327
十二、结论327
参考文献328
第七章 肠黏膜系统的信号传递途径344
第一节 胃部调节肽和细胞因子控制平衡和疾病综述344
一、引言344
二、调节胃肠道功能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345
三、能量的神经内分泌控制345
四、胃肠道功能的神经控制:肠胜过大脑346
五、先天免疫防御:睡眠天才醒来346
六、腹部疾病:让他们吃蛋糕347
七、靶点选择:用作治疗的调节肽和细胞因子受体348
第二节 免疫应答中的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SLAM和CD31349
一、引言349
二、免疫信号的研究概况349
三、SLAM在免疫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350
四、CD31作为信号分子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356
五、SLAM/SAP途径和CD31之间的关系359
六、结论359
第三节 胃肠道免疫的神经途径360
一、引言360
二、疾病的细胞因子理论360
三、抑制细胞因子生成的抗炎机制362
四、胆碱能抗炎途径362
五、细胞因子和神经系统的复杂关系365
六、实验性治疗方案的潜在功效365
七、免疫缺陷和胆碱能抗炎途径367
八、一个远古的概念和现代临床问题之间的交流368
第四节 先天免疫是连接感染免疫和癌症的关键369
一、引言369
二、炎症与炎症反应活性的调节372
三、急性炎症中的受体372
四、炎症的消退373
五、控制和调节炎症信号的传导途径374
六、发病机制——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的连接376
七、自身免疫376
八、炎症消退的失败377
九、克罗恩病377
十、银屑病378
十一、动脉硬化症和Ⅱ型糖尿病379
十二、癌症379
十三、总结380
参考文献381
第八章 先天免疫信号网络和MAPK的作用395
第一节 先天免疫应答的信号交谈和基因转录调控395
一、引言395
二、TLR信号的级联放大作用395
三、TLR3、TLR4和TLR9信号传导395
四、MyD88依赖途径396
五、TRIF依赖性途径397
六、PAMPS的TLR非依赖性识别引发的信号传导397
七、Mda-5和RIG-1397
八、VISA/IPS-1/MAVS/Cardif397
九、信号交流398
十、NF-κB激活途径间的交流398
十一、IRF3/7激活途径间的交互作用398
十二、胞内dsRNA和B-DNA引发的信号传导途径间的通讯与交流398
十三、下游基因转录的调控398
十四、启动子特异性调控399
十五、信号特异性调控400
十六、细胞类型特异性的调控400
十七、展望400
第二节 MAPK在先天免疫信号传递中的作用402
一、引言402
二、MAP激酶及其在控制细胞因子表达中的功能403
三、MAP激酶磷酸酶1的结构、功能与调控405
四、MKP-1在微生物诱导宿主炎症应答中的调控作用407
五、MKP-1和免疫调节剂411
六、总结和分析413
参考文献414
第九章 NF-κB在信号传递中的作用421
第一节 NF-KB途径总论421
一、NF-κB和IκB蛋白的生物学作用425
二、NF-κB的信号传递途径427
三、淋巴毒素-βR、BAFF-R和CD40通过旁路途径向NF-κB传递信号429
四、Toll/IL-1受体信号向NF-κB传递430
五、从BCR和TCR到NF-κB的信号传递433
第二节 IKK的调节作用435
一、IKK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435
二、IKK亚基作用的遗传分析438
三、IKK的活化机制439
第三节 NF-κB的转录活性控制442
第四节 NF-κB信号传递进展与展望445
一、泛素蛋白对IκB激酶途径的激活和终止作用445
二、NF-κB信号传递的数学模型446
三、NF-κB信号传递与炎症性疾病和癌症的关系449
参考文献452
第十章 NF-κB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和癌症468
第一节 NF-κB在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作用468
一、引言468
二、NF-κB在凋亡中的作用469
三、NF-κB在免疫系统发育中的作用470
四、NF-κB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471
五、NF-κB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472
六、B-活化及其效应功能474
七、NF-κB在免疫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474
八、在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作用475
九、在变应(超敏)性疾病中的作用475
十、NF-κB在氧化压力中的作用476
十一、NF-κB作为治疗的靶点476
十二、结论478
第二节 NF-κB与癌症479
一、引言479
二、NF-κB在凋亡中的作用479
三、肿瘤形成和NF-κB之间的联系480
四、癌症和NF-κB481
五、NF-κB是癌症治疗的靶标483
六、结论484
参考文献485
第十一章 肠黏膜系统在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的关键作用492
第一节 树突细胞对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控制作用492
一、引言492
二、树突细胞的先天免疫控制及其抗原呈递493
三、DC通过迁移、辅助刺激和细胞因子控制T细胞的活化494
四、DC细胞通过阻断Treg的效应,控制T细胞的激活495
五、TLR介导的吞噬作用控制DC在最适时间和地点进行抗原呈递495
六、TLR介导的淋巴细胞激活控制496
七、基质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调节树突细胞功能497
八、淋巴结在获得性免疫起始的先天控制动力学498
九、结论499
第二节 树突细胞激活的信号规律与途径499
一、引言499
二、树突细胞的激活过程和信号途径499
三、TLR刺激的持续时间503
四、TLR刺激和信号传递的动力学特点504
五、极化细胞因子控制的组合编码504
六、DC中刺激信号整合作用的最佳时限505
七、DC激活的信号整合模型506
八、结论506
第三节 病原体、细胞因子和其他压力信号对DC的作用507
一、引言507
二、未成熟的DC围绕环境取样508
三、DC的激活作用510
四、DC功能通过先天免疫细胞进行调节513
五、其他压力刺激对DC功能的调控作用516
六、结论516
第四节 DC和老化的关系517
一、引言517
二、动物研究518
三、老年人的树突细胞系统523
四、在癌症患者中年龄和肿瘤诱导的树突细胞免疫调节529
五、结论531
参考文献531
第十二章 细胞因子网络-炎症与抗炎平衡548
第一节 细胞因子网络548
一、引言548
二、细胞因子网络548
三、炎症和抗炎细胞因子动态平衡的维护548
第二节 抗炎细胞因子及其炎症治疗作用550
一、引言550
二、主要抗炎症细胞因子552
三、作为抗炎症分子的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556
四、抗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抑制剂的生理作用557
参考文献558
第十三章 胃肠道微生物和健康的关系564
第一节 肠道微生物菌群和变应原564
一、抗生素、膳食以及婴幼儿饮食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564
二、正常微生物菌群:特点和发育565
三、益生菌和益生元567
四、微生物群体变动与过敏症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568
第二节 微生物菌群的变动和免疫学推论569
一、引言569
二、胃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在过敏性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570
三、微生物菌群能被用来改变超敏反应吗571
四、微生物菌群是免疫系统的主要调控者吗572
参考文献573
第十四章 食品和机体免疫系统576
第一节 食品和口服免疫耐受576
一、引言576
二、对“敌人”的识别和传感578
三、耐受性:Toll样受体连接先天免疫与获得性免疫579
四、益生菌,它们的Toll及Toll抑制蛋白579
五、益生菌如何起作用,它们必须活着才能起作用吗580
六、肠道免疫系统对蛋白类抗原的吸收和辨认580
七、抗原吸收的位点和对T淋巴细胞的呈递作用580
八、在肠系黏膜淋巴结中,抗原是如何达到树突细胞的580
九、固有层树突细胞是如何从肠道内腔捕获蛋白的581
十、肠黏膜:一个专门化产生耐受性的树突细胞的免疫小生境581
十一、树突细胞在产生免疫耐受时和T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581
十二、口服耐受的机制582
十三、CD4+CD25+T调节细胞582
十四、结论583
第二节 肥大细胞-免疫保护和授权者583
一、肥大细胞和食品超敏反应的关系583
二、调节性T细胞免疫保护和授权583
三、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是通过肥大细胞583
四、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不仅可以激活获得性免疫,也可以赋予其赦免权584
第三节 食品会产生抗体吗585
一、引言585
二、是免疫耐受性还是免疫调节585
三、口服抗原会产生抗体吗587
四、总结589
第四节 胃肠道是人体最重要的天然免疫接种器官589
一、引言589
二、为什么胃中会产生盐酸589
三、通过各种酶的消化,将病原体制成组分疫苗或菌苗590
四、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都有避开宿主免疫清除作用的机制591
五、获得性免疫悖论591
六、胃肠黏膜免疫系统为获得性免疫悖论提供诠释591
七、关于“没脏没净,吃了不病”592
八、也谈无菌小鼠的生存能力592
九、为什么发达国家的食品过敏症患者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乡村592
十、总结593
第五节 食品对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作用593
一、引言593
二、螺旋藻可以刺激黏膜系统大幅度分泌细胞因子593
三、实验证明乳酸则可以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593
四、酸枣仁皂苷和黄酮类物质可能是通过刺激细胞因子变化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594
五、普洱茶的促进食欲功能可能与其刺激抗炎细胞因子分泌有关594
六、牛乳酪蛋白也具有调节细胞因子的作用594
七、总结595
参考文献595
第十五章 细胞因子的层次网络601
一、引言601
二、背景601
三、细胞因子网络通信异常密集601
四、交互联系603
五、免疫细胞和体细胞网络的结构605
六、免疫细胞和体细胞的连通性607
七、细胞因子网络的社会型超家族608
八、讨论和总结608
参考文献610
第十六章 细胞因子网络和中医理论611
第一节 细胞因子网络和经络612
一、引言612
二、经络-免疫细胞循行通路的解剖学依据613
三、经络-免疫调节网络说的免疫生理学基础614
四、经络-免疫调节网络假说的中医经典理论渊源615
五、细胞因子是介导针灸效应的物质基础617
六、针刺镇痛与免疫617
七、循经感传与免疫618
八、气至病所现象和免疫细胞的招募619
九、关于针灸效应必须依赖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及一定内分泌条件现象的可能解释619
十、总结620
第二节 针灸与细胞因子620
一、引言621
二、针灸可以调节细胞因子622
三、针灸可以诱导细胞因子变化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622
四、针灸在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对免疫系统的作用625
五、针灸对骨质疏松症治疗过程中的细胞因子变化628
六、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细胞因子变化628
七、针灸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中的细胞因子变化629
八、针灸对糖尿病治疗中的细胞因子变化629
九、针灸对治疗脑梗塞治疗中的细胞因子变化629
十、针灸在延缓衰老促进免疫方面的研究631
十一、总结631
第三节 中药对细胞因子的作用632
一、引言632
二、中药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与细胞因子的关系632
三、中药的促免疫作用635
四、调节免疫类中药和细胞因子639
五、总结644
参考文献644
第十七章 中国的系统思想和农耕饮食文化651
一、引言651
二、古老的中国农耕文化是从饮食文化开始的651
三、阴阳平衡,五味调和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653
四、现代免疫学理论和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合657
五、细胞因子网络是基本生命活动的决定因素658
六、总结659
参考文献659
附录 英文缩写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