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智慧中医入门桥读经典名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智慧中医入门桥读经典名句
  • 吴润秋主编 著
  • 出版社: 人民医院出版社
  • ISBN:750916536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23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中草药-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智慧中医入门桥读经典名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导读3

第1章 概述3

一、《内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3

二、《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4

三、《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思想7

第2章 《黄帝内经·素问》节选12

第一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节选)12

一、养生的原则和方法12

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及肾气的作用17

第二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节选)20

预防为主的思想20

第三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节选)21

一、阳气的生理病理21

二、阴精与阳气的关系27

第四节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节选)29

分阴阳可分29

第五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31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31

二、药食气味厚薄分阴阳及其与人体元气的关系33

三、发病的原因及其特点35

四、诊治疾病的法则37

第六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节选)41

十二脏腑的功能41

第七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44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四时阴阳的关系44

第八节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节选)47

一、五脏与五体、五华、五色、五味以及五脏相克关系47

二、脉、髓、筋、气、血的各属关系48

第九节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节选)49

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脉的功能及特点49

二、全面诊疗和医患合作的重要性51

第十节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节选)52

一、治病重“神气”52

二、医患关系53

三、水肿病的病机、治法和护理54

第十一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56

一、平旦诊脉的原理56

二、常见脉象主病57

三、望、闻、问诊察五脏盛衰和疾病预后58

第十二节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节选)60

一、平息调脉法61

二、诊脉重察胃气61

三、诊虚里62

第十三节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节选)63

饮食精微的化生与输布63

第十四节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65

第十五节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节选)68

一、虚实的概念69

二、肠澼病证分类及预后69

第十六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节选)70

一、太阴阳明生病之虚实70

二、脾为胃行其津液72

第十七节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73

一、论热病73

二、热病之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预后禁忌74

三、两感于寒的症状、传变及预后78

四、温病及暑病治疗原则79

第十八节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节选)80

阴阳交的病机、症状及预后80

第十九节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82

一、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与脏腑的关系82

二、五脏咳与六腑咳的症状及针刺大法83

第二十节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节选)86

一、卒痛的病因病机、十四种疼痛的诊断要点86

二、九气为病的病机特点90

第二十一节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91

一、痹症及三痹五体痹92

二、脏腑痹的症状、预后及针刺原则94

三、痹证的发病与营卫及体质的关系98

第二十二节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101

一、痿的病机与症状101

二、痿症的病因102

三、五脏之热的诊断要点及阳明胃虚致痿的病机与治则104

第二十三节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节选)107

寒、热厥的病机及病证特点107

第二十四节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108

一、子瘖病机、症状108

二、脾瘅与胆瘅的病因病机110

三、癫痫的病因111

第二十五节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节选)112

病有标本,刺有逆从112

第二十六节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节选)114

因时制宜114

第二十七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节选)114

一、病机十九条115

二、正治与反治119

三、治病求本123

第3章 《黄帝内经·灵枢》节选124

第一节 灵枢·本神第八(全选)124

一、生命活动及神的产生124

二、五脏藏精藏神而不可伤128

三、五脏虚实病症131

第二节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全选)132

一、营卫132

二、营卫二气与寐寤的关系134

三、三焦135

第三节 灵枢·决气第三十(全选)139

一、六气的生成和作用139

二、辨别六气脱症141

三、六气的主次和生成来源143

第四节 灵枢·水胀第五十七(全)143

一、水胀、肤胀、鼓胀症状特点及鉴别144

二、肠覃、石瘕145

三、刺法治疗肤胀和鼓胀147

第五节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节选)147

一、“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三部之气,所伤异类”147

二、邪气由表入里的规律150

三、积病152

附:《内经》十三方154

一、汤液醪醴154

二、生铁洛饮154

三、左角发酒155

四、泽泻饮155

五、鸡矢醴156

六、乌鲗骨蘆茹丸156

七、兰草汤157

八、豕膏157

九、菱翘饮158

十、半夏秫米汤158

十一、马膏膏法159

十二、寒痹熨法159

十三、小金丹160

第二部分《伤寒论》导读163

第1章 概述163

一、《伤寒论》的作者及版本沿革163

二、《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164

三、《伤寒论》的主要内容165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69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169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69

二、太阳病分类170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171

一、太阳中风证171

二、太阳伤寒证178

三、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182

四、太阳蓄血证184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187

一、变证治则187

二、热证188

三、虚证191

四、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202

五、结胸证203

六、痞证207

第3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14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215

一、阳明病提纲215

二、阳明病脉证215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215

一、阳明病热证215

二、阳明病实证218

第4章 辨少阳病脉证治222

第一节 少阳病提纲222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223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224

一、柴胡桂枝汤证224

二、大柴胡汤证225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226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227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228

六、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229

第5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30

第一节 太阴病提纲230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231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232

一、太阴病兼表证232

二、太阴腹痛证232

第6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34

第一节 少阴病提纲234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235

一、少阴寒化证235

二、少阴热化证240

第三节 少阴病兼病证242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242

二、四逆散证243

第7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245

第一节 厥阴病提纲245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246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246

二、厥阴病寒证249

三、厥阴病热证(白头翁汤证)251

第三节 辨厥251

一、厥证的证候特点与病机251

二、厥证辨治252

第三部分 《金匮要略》导读257

第1章 概述257

一、《金匮要略》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历史沿革257

二、《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258

三、《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258

第2章 《金匮要略》节选导读262

第一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262

一、脏腑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262

二、六淫致病及人体自身的预防263

三、节 令与气候对人体的影响265

四、五邪致病的规律及其临床表现266

五、厥阳的病机266

六、面部望诊的临床应用267

七、呼吸与病证的关系268

八、闻语声的临床意义268

九、浮脉主病269

十、脉色合诊的意义269

十一、脉症合参的意义270

十二、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270

十三、新旧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271

十四、临证须审因论治271

十五、临床治病应根据五脏喜恶特性272

第二节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272

一、湿病272

二、喝病277

第三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78

一、历节 病因病机278

二、风湿历节279

三、寒湿历节280

第四节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80

一、血痹280

二、虚劳282

第五节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286

一、肺痿287

二、咳嗽上气288

第六节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291

一、主症及病因291

二、肝气奔豚证292

三、阳虚奔豚证292

四、饮逆奔豚证293

第七节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293

一、病因病机293

二、胸痹294

三、心痛297

第八节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298

一、腹满298

二、寒疝303

三、宿食病305

第九节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05

一、肝着306

二、脾约306

三、肾着307

第十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08

一、痰饮的分类及其主症、病位和病因病机308

二、广义痰饮治疗原则309

三、痰饮(狭义)证治309

四、悬饮证治312

五、溢饮证治312

六、支饮证治313

第十一节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316

一、消渴316

二、小便不利317

第十二节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18

一、水气病的主证319

二、水气病的治则319

三、风水320

四、皮水320

第十三节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322

一、发病机制322

二、谷疸323

三、女劳疸323

四、酒疸324

五、黄疸湿重热轻证324

六、黄疸热盛里实证325

第十四节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325

一、惊悸326

二、吐衄下血327

第十五节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329

一、呕吐329

二、哕334

三、下利335

第十六节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338

一、妊娠诊断与调治338

二、胎癥鉴别与治339

三、腹痛340

四、胞阻340

五、恶阻341

六、水肿342

七、胎动不安342

第十七节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343

一、产后三大病证的形成机制344

二、产后郁冒344

三、产后腹痛345

四、产后中风347

五、产后虚热烦呕348

六、产后热利伤阴349

第十八节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350

一、热入血室350

二、梅核气350

三、脏躁351

四、崩漏351

五、经水不利353

六、转胞353

第四部分 《温热论》导读357

第1章 概述357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357

二、《温热论》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学术价值358

第2章 《温热论》节选360

一、温病提纲360

二、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总则361

三、邪在肺卫363

四、流连气分364

五、邪留三焦366

六、里结阳明366

七、温病辨舌验齿368

八、论湿370

九、邪入营血372

十、温病辨斑疹373

第五部分 《温病条辨》导读377

第1章 概述377

一、作者及著作简介377

二、《温病条辨》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学术价值378

第2章 《温病条辨》节选导读380

一、温病提纲热380

二、上焦温热病384

三、中焦温热病408

四、下焦温热病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