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Inventor机械设计解析与实战 基础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Inventor机械设计解析与实战 基础篇
  • 陈伯雄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6791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04页
  • 文件大小:312MB
  • 文件页数:623页
  • 主题词: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软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Inventor机械设计解析与实战 基础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笔者与本书1

1.2 规则和潜规则2

1.2.1 谁确立的规则2

1.2.2 谁来执行规则2

1.2.3 谁能解释规则3

1.2.4 谁去完善规则3

1.2.5 关于“潜规则”3

1.3 造型派和设计派5

1.3.1 从一种典型的观念说起5

1.3.2 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6

1.3.3 设计表达的数字化7

1.3.4 绘图/建模的过程是设计的工具,而不是设计的结束9

1.3.5 什么是“设计”9

1.3.6 设计的大概内容以及与工艺的关系10

1.3.7 参考书的负面影响11

1.3.8 零件可能被单独设计出来么12

1.3.9 为什么必须实现关联13

1.3.10 设计数据库的作用13

1.3.11 设计需求与CAD软件的能力13

1.3.12 软件功能与用户设计经验的关系14

1.3.13 “用”还是“玩”Inventor15

1.3.14 学会使用Inventor就算是会设计了吗15

1.3.15 软件商的承诺不同于制造业16

1.4 二维和三维17

1.4.1 工程师的“再学习”问题18

1.4.2 掌握软件应用技术的效率问题18

1.4.3 实际设计的效率问题19

1.4.4 尺寸与形状问题19

1.4.5 三维软件远远优于二维软件21

1.5 Inventor简介22

1.5.1 算法核心——Autodesk Shape Manager22

1.5.2 关于参数化技术和变量化技术22

1.5.3 界面与操作风格23

1.5.4 比较聪明的协助功能24

1.5.5 对于机械设计有较好的支持功能27

1.5.6 精彩的显示表达功能28

1.5.7 设计项目管理28

1.5.8 三维模型与相关二维工程图29

1.5.9 关于操作系统29

1.5.10 关于显示系统29

1.5.11 内存和CPU31

1.5.12 其他31

1.5.13 关于Inventor的启动速度32

1.6 体会Inventor的零件创建32

1.6.1 显示控制机制简介33

1.6.2 制作三维模型33

1.6.3 准备进行系列零件创建36

1.6.4 创建系列零件37

1.6.5 在装配设计中引用39

1.6.6 评论39

1.7 关于Inventor 2012新的“标记菜单(Marking Menu)”39

1.8 Inventor 2013的界面变化41

1.9 参考资料42

1.10 关于补丁42

第2章 草图技术43

2.1 草图环境及草图创建过程43

2.1.1 草图环境概要43

2.1.2 草图环境参数设置44

2.1.3 草图环境坐标系45

2.1.4 工具栏46

2.1.5 精确输入47

2.1.6 平视仪47

2.1.7 草图特性49

2.1.8 草图创建50

2.2 草图的绘制52

2.2.1 直线和样条线52

2.2.2 圆、椭圆和弧53

2.2.3 矩形和正多边形54

2.2.4 圆角和倒角55

2.2.5 点56

2.2.6 草图中的线形和辅助线56

2.2.7 文本草图57

2.2.8 在草图中利用AutoCAD图形62

2.2.9 插入图像63

2.3 草图的关联再利用64

2.3.1 选择操作规则64

2.3.2 镜像64

2.3.3 矩形阵列65

2.3.4 环形阵列68

2.3.5 偏移69

2.4 草图的编辑与修整70

2.4.1 右键菜单中的可操作内容70

2.4.2 复制、粘贴、删除70

2.4.3 选定-拖动71

2.4.4 工具面板上的编辑功能71

2.4.5 阵列的编辑74

2.4.6 二维样条曲线的编辑75

2.4.7 草图在被使用后的再编辑和共享76

2.5 在草图中利用投影77

2.5.1 投影几何图元77

2.5.2 投影剖切边77

2.5.3 投影展开模式77

2.5.4 关于投影的设置参数78

2.5.5 投影中的潜规则78

2.6 草图的几何约束79

2.6.1 几何约束的添加79

2.6.2 几何约束的察看和删除79

2.6.3 草图创建中的自动推理和添加约束80

2.6.4 草图自由度显示81

2.7 草图的驱动尺寸约束81

2.7.1 自动标注尺寸82

2.7.2 通用尺寸83

2.7.3 尺寸显示设置84

2.7.4 引用本草图内的其他尺寸84

2.7.5 引用其他草图或特征的现有尺寸85

2.7.6 尺寸数据的计算表达式85

2.7.7 联动尺寸86

2.7.8 测量尺寸86

2.7.9 公差87

2.7.10 草图和尺寸显示控制88

2.8 绘制三维草图88

2.8.1 三维草图环境89

2.8.2 三维草图概述89

2.8.3 三维草图创建工具89

2.8.4 三维相交曲线90

2.8.5 将曲线投影到曲面92

2.8.6 螺旋曲线92

2.8.7 三维草图能做轮廓吗93

2.8.8 关于三维草图的约束94

2.9 关于“草图医生”94

2.10 草图的一些应用技术问题95

2.10.1 正确的观念是什么?95

2.10.2 关于完整的约束96

2.10.3 构造线的实例96

2.10.4 几何约束的“隐式”和“显式”97

2.10.5 草图的驱动尺寸单位97

2.10.6 草图中“导入点”98

2.10.7 利用Fx参数表处理草图参数98

2.11 草图块机制的解读100

2.11.1 创建草图块100

2.11.2 编辑草图块100

2.11.3 草图块的使用-概念草图单元101

2.11.4 草图块的使用能替代以前的概念设计方法么?103

2.11.5 可能的结论105

2.12 草图功能下的CAGD106

2.12.1 设计参数求解实例之一106

2.12.2 设计参数求解实例之二106

2.12.3 设计参数求解实例之三108

2.12.4 设计参数求解实例之四108

2.12.5 设计参数求解实例之五109

2.12.6 设计参数求解实例之六110

2.12.7 椭圆上奇怪的潜规则110

2.12.8 草图拖动中奇怪的潜规则112

2.12.9 点评CAGD112

2.13 草图基础知识小结113

2.14 Inventor 2013草图的新功能解读114

2.14.1 创建草图时亮出原始坐标系114

2.14.2 界面下沿的工具栏115

2.14.3 新的草图矩形115

2.14.4 草图样条线的增加116

2.14.5 表达式曲线(Equation Curve)119

2.14.6 投影到三维草图(Object to 3D Sketch)123

2.14.7 动态修整(Dynamic)124

2.14.8 弧长驱动尺寸125

2.14.9 三维草图直线与平面对齐125

2.14.10 新的三维草图编辑125

2.14.11 二维草图镜像的自动对称修整126

2.14.12 双击文字草图的作用126

2.14.13 查找草图在何处126

2.14.14 完全约束的草图127

2.14.15 第一个草图约束尺寸的作用127

2.14.16 文字参数的建立与使用127

2.14.17 小结128

第3章 设计加速器129

3.1 功能设计和设计加速器129

3.2 紧固-螺栓联接130

3.2.1 安装规则设置130

3.2.2 结构类型设置132

3.2.3 添加联接结构成员132

3.2.4 结构模式的存储和使用132

3.2.5 设计参数计算求解133

3.2.6 计算-其他参数138

3.2.7 螺栓联接结构的结果处理139

3.2.8 一些需要了解的规则139

3.3 销联接组件设计141

3.3.1 带孔销142

3.3.2 安全销143

3.3.3 十字头销144

3.3.4 连接销145

3.3.5 径向销145

3.3.6 销连接设计解读中引发的感慨145

3.4 轴生成器145

3.4.1 建立轴的模型146

3.4.2 计算与图形147

3.4.3 应用提示147

3.5 滚动、滑动轴承设计147

3.5.1 滚动轴承校验计算147

3.5.2 插入滚动轴承149

3.5.3 滑动轴承计算器149

3.6 圆柱齿轮传动设计150

3.6.1 “设计”选项卡概览151

3.6.2 “计算”选项卡概览151

3.6.3 双联齿轮建模实例152

3.6.4 设计实例154

3.6.5 精确的齿形157

3.6.6 精确齿形的导出158

3.6.7 齿轮工程图问题159

3.6.8 设计结果报告问题159

3.7 圆锥齿轮传动设计160

3.8 蜗杆传动设计160

3.8.1 设计计算161

3.8.2 奇怪的错误与解决的方法161

3.8.3 设计数据的漏洞162

3.9 键联接163

3.9.1 键栏目164

3.9.2 轴槽栏目164

3.9.3 轮毂槽栏目165

3.9.4 要生成的对象165

3.9.5 校验计算166

3.9.6 一个邪门的表现166

3.10 花键联接167

3.11 凸轮机构设计168

3.11.1 盘形凸轮生成器169

3.11.2 移动凸轮生成器173

3.11.3 圆柱凸轮生成器173

3.11.4 凸轮生成器小结174

3.12 带、链传动设计174

3.12.1 V带传动174

3.12.2 同步带传动179

3.12.3 链传动180

3.13 O形密封圈182

3.14 弹簧设计182

3.14.1 压缩弹簧生成器182

3.14.2 拉伸弹簧生成器与扭簧生成器184

3.14.3 圆柱弹簧生成器小结185

3.14.4 碟形弹簧185

3.14.5 弹簧设计机制小结186

3.15 计算器186

3.16 CAD软件在设计数据处理上的三个台阶的讨论187

3.16.1 参数驱动187

3.16.2 关系牵动187

3.16.3 知识管理188

3.17 评论和展望188

3.18 倒角的改进189

第4章 钣金技术191

4.1 钣金设计191

4.1.1 钣金设计环境191

4.1.2 体验钣金功能191

4.1.3 评论195

4.2 钣金环境的基础参数195

4.2.1 钣金选项卡详细设置195

4.2.2 折弯选项卡详细设置203

4.2.3 “拐角”选项卡详细设置204

4.2.4 导入与导出205

4.2.5 用户钣金样式的保存206

4.3 基于草图的钣金特征206

4.3.1 平钣206

4.3.2 异形钣207

4.3.3 钣金放样209

4.3.4 轮廓旋转211

4.3.5 折叠213

4.4 基于现有结构的钣金特征214

4.4.1 凸缘214

4.4.2 卷边215

4.4.3 拐角接缝215

4.4.4 折弯217

4.4.5 拐角圆角218

4.4.6 拐角倒角218

4.4.7 阵列/镜像218

4.4.8 接缝218

4.4.9 局部展开与重新折叠219

4.4.10 孔222

4.4.11 剪切222

4.5 展开模式222

4.5.1 编辑展开模式定义223

4.5.2 示意折弯线224

4.5.3 折弯次序标注224

4.5.4 展开出错的解读225

4.6 冲压工具226

4.6.1 体验使用过程226

4.6.2 冲压工具定义-基础特征227

4.6.3 冲压工具定义228

4.6.4 点评229

4.6.5 一个潜规则229

4.7 基于装配关系的钣金设计229

4.7.1 T型接头设计分析230

4.7.2 基于装配的弯头设计分析231

4.7.3 基于装配的设计小结232

4.8 基于概念模型的钣金设计232

4.9 钣金工程图234

4.9.1 创建钣金展开的工程图235

4.9.2 折弯注释235

4.9.3 折弯表237

4.9.4 折弯标志239

4.9.5 冲压参数表239

4.10 钣金设计应用的问题239

4.10.1 什么是钣金239

4.10.2 关于专业设计支持240

4.10.3 关于钣金环境下使用“移动面”机制的问题240

4.10.4 钣金中加厚特征的使用241

4.10.5 钣金局部展开机制的讨论242

4.10.6 展开结果的后处理和排料245

4.10.7 折弯的潜规则248

4.10.8 钣金与iPart248

第5章 装配相关技术249

5.1 装配环境249

5.2 设计数据管理——“项目”250

5.2.1 项目创建250

5.2.2 项目的详细设置252

5.2.3 项目使用253

5.3 装入或者创建零件或子装配254

5.3.1 装入现有零部件或装配254

5.3.2 创建新的零部件254

5.4 装配约束255

5.4.1 部件选项卡——配合256

5.4.2 部件选项卡——角度257

5.4.3 部件选项卡——相切258

5.4.4 部件选项卡——插入258

5.4.5 运动选项卡258

5.4.6 过渡选项卡260

5.4.7 约束集合选项卡261

5.4.8 装配262

5.4.9 夹点捕捉、移动和旋转263

5.4.10 零部件的选择条件263

5.4.11 关于装配机制的评论265

5.5 装配后的表达控制和验证265

5.5.1 隔离266

5.5.2 剖切显示266

5.5.3 剩余自由度显示266

5.5.4 关于“启用约束冗余分析”267

5.5.5 关于“接触集合”268

5.5.6 关于“过盈分析”269

5.6 装配环境下的草图与特征270

5.7 实装配与虚装配271

5.7.1 虚装配——为中间零件设计条件做准备272

5.7.2 验证零件的设计是否正确275

5.7.3 确定轴系的位置关系276

5.7.4 确定精确的中心距关系277

5.8 基于装配的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对策277

5.8.1 草图和特征在“自适应”上的区别278

5.8.2 关于自适应条件下的尺寸公差的处理278

5.8.3 子装配与总装、合件278

5.8.4 关于不能“自适应”的对策279

5.8.5 装配的阵列279

5.8.6 装配浏览器的“文件夹”281

5.8.7 装配中的“极限”是什么281

5.9 驱动装配约束282

5.9.1 驱动装配约束以及结果输出283

5.9.2 主驱动——驱动者和执行者284

5.9.3 结果动画文件录制285

5.10 装配的镜像和复制286

5.10.1 零件镜像功能详解286

5.10.2 子装配镜像功能详解288

5.10.3 装配镜像的应用提示288

5.10.4 装配复制功能详解289

5.10.5 装配复制功能的应用提示290

5.11 iMate290

5.11.1 创建iMate290

5.11.2 使用iMate291

5.11.3 新建特征中创建“类推iMate(Infer iMates)”292

5.11.4 对现有特征创建“类推iMate”293

5.11.5 现有装配约束的“类推iMate”294

5.11.6 Mate组合(iComposite)294

5.12 装配轻量化297

5.12.1 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模式298

5.12.2 机械设计的轻量化概念298

5.12.3 轻量化指标评测299

5.12.4 包覆面提取解读300

5.12.5 装配轻量化的需求304

5.12.6 进入上一级装配前的轻量化模型创建304

5.12.7 现有装配的轻量化和详细等级305

5.12.8 在现有装配中对子装配实施轻量化307

5.12.9 点评基于详细等级的轻量化307

5.12.10 焊接合件的轻量化308

5.12.11 装配轻量化小结308

5.13 设计视图、位置表达和详细等级309

5.13.1 视图(View)309

5.13.2 位置表达(Position)311

5.13.3 详细等级(Level of Detail)314

5.14 装配的其他操作功能317

5.14.1 “升级”和“降级”功能317

5.14.2 关于“替换”功能318

5.14.3 关于“移动零部件”和“旋转零部件”功能319

5.14.4 装配-草图的尺寸显示问题320

5.14.5 基于装配关系的“三维草图”321

5.15 关于装配BOM322

5.15.1 模型数据选项卡322

5.15.2 结构化选项卡327

5.15.3 仅零件选项卡328

5.15.4 BOM表界面中图标的含义328

5.15.5 零部件序号编制规则330

5.16 模型名称等参数的规则330

5.16.1 零部件名称——代号332

5.16.2 零部件文件名333

5.16.3 零部件浏览器节点名333

5.16.4 目前怎么办333

5.17 设计过程中的好习惯——文件备份334

5.18 设计完成后的整理——打包335

5.19 iCopy336

5.20 装入iLogic零部件337

5.20.1 基本的过程和规则337

5.20.2 结果模型与原始模型的关系337

5.20.3 加入子装配的情况338

5.20.4 关于“来源部件”338

5.20.5 加入带有iLogic规则的零件339

5.20.6 小结339

5.21 装配功能小结340

5.22 Inventor2013新的装配功能340

5.22.1 装配镜像340

5.22.2 包覆面提取的“中空体”处理341

第6章 库和iPart/iAssembly/iFeature/多实体343

6.1 CAD软件和库343

6.2 从Inventor标准件库中引用零件343

6.2.1 从库中装入标准件344

6.2.2 直接选择标准件347

6.2.3 关于轴承的装入规则348

6.2.4 标准件相关文件的保存位置350

6.2.5 标准件结果文件的处理规则问题351

6.2.6 并非闲扯352

6.3 体验iPart353

6.3.1 创建基础零件353

6.3.2 启动iPart功能,建立参数表353

6.3.3 添加参数355

6.3.4 设置检索主参数355

6.3.5 数据结果验证356

6.3.6 保存到指定的位置356

6.3.7 使用iPart356

6.3.8 使用后更改iPart357

6.4 关于iPart工厂357

6.5 iPart技术要点358

6.5.1 参数选项卡358

6.5.2 特性选项卡359

6.5.3 抑制选项卡360

6.5.4 iMate选项卡361

6.5.5 定位特征选项卡361

6.5.6 螺纹选项卡361

6.5.7 其他选项卡363

6.5.8 关键字的用法和处理363

6.5.9 右键菜单中的“新建”功能364

6.5.10 “选项”按钮364

6.5.11 关于“文件名称列”365

6.5.12 关于“生成文件”365

6.5.13 iPart的参数列365

6.5.14 iPart的自定义参数单元367

6.5.15 iPart的显示颜色367

6.6 关于iAssembly368

6.6.1 iAssembly——零部件选项卡368

6.6.2 关于自适应的iAssembly成员处理370

6.6.3 iAssembly——参数选项卡371

6.6.4 iAssembly——特性选项卡371

6.6.5 iAssembly——排除选项卡371

6.7 iAssembly的其他限制372

6.8 在设计中引用iPart/iAssembly的一些问题373

6.8.1 iPart的模型规则373

6.8.2 iPart中的公差374

6.8.3 iPart引用后的名称问题374

6.8.4 iPart的可变参数问题374

6.8.5 iPart中的阵列特征在装配中的表现375

6.8.6 后期工程图的几个问题375

6.9 iPart使用实例分析377

6.9.1 内部设计标准件377

6.9.2 携带完整设计数据的iPart378

6.9.3 标准的基础结构379

6.9.4 点评iPart381

6.10 Inventor的标准件库的总体评价382

6.11 iFeature383

6.11.1 创建iFeature——单独创建383

6.11.2 iFeature数据规则设置385

6.11.3 创建iFeature——在零件造型中提取386

6.11.4 使用iFeature386

6.11.5 iFeature技术要点387

6.12 多实体机制解读389

6.12.1 关于多实体的初步解读390

6.12.2 创建多实体成员的可能与限制390

6.12.3 特征与现有多实体成员的关系391

6.12.4 多实体成员拆分——衍生模式392

6.12.5 多实体成员拆分——生成零件模式393

6.12.6 多实体成员拆分——生成零部件393

6.12.7 多实体成员的布尔运算——合并394

6.12.8 多实体零件在工程图中的表现399

6.12.9 多实体的分割创建401

6.12.10 复制特征与多实体403

6.12.11 阵列、镜像与多实体404

6.13 多实体?自适应?衍生?406

6.13.1 环境简明与否407

6.13.2 投影关联能力如何407

6.13.3 怎样设置未来的装配关系407

6.13.4 材料设置如何做408

6.13.5 多实体的更新的潜规则408

6.13.6 查找原始零件模型408

6.13.7 多实体应用可能——已知结构的焊接装配设计409

6.13.8 多实体应用可能——皮带设计表达示意410

6.14 多实体的颜色机制解读411

6.15 多实体与iPart413

6.16 多实体命名的潜规则413

6.17 多实体小结414

第7章 焊接装配415

7.1 焊接装配环境415

7.2 焊接设计体验418

7.3 型材库419

7.3.1 型材库的一般使用过程419

7.3.2 自定义还是标准419

7.3.3 对型材库结果模型的评论420

7.3.4 型材零件基于装配的关联设计421

7.4 焊接特征421

7.4.1 准备421

7.4.2 焊接422

7.4.3 加工423

7.5 焊缝和焊接符号424

7.5.1 示意焊缝424

7.5.2 角焊缝425

7.5.3 坡口焊缝425

7.5.4 在三维模型上的焊接符号427

7.5.5 焊缝特性429

7.5.6 焊接报告429

7.5.7 端部填充430

7.6 焊接计算器430

7.7 创建工程图431

7.7.1 获得模型的焊接标注和焊接符号432

7.7.2 手动添加焊接标注和焊接符号432

7.7.3 关于焊接工程图和标注434

7.8 典型应用实例分析435

7.8.1 环形焊缝435

7.8.2 断续环焊缝436

7.9 焊接装配总结436

第8章 表达视图相关技术437

8.1 创建表达视图的一般操作过程437

8.2 设置零件的装配分解438

8.2.1 定义单个零件的移动438

8.2.2 定义单个零件的转动439

8.2.3 定义多个零件共同的动作440

8.2.4 定义一个零件一次完成的几个动作440

8.2.5 完成装配分解的独立动作441

8.2.6 调整动作的顺序441

8.2.7 动作命名问题442

8.2.8 动画录制442

8.3 动作的详细设置443

8.3.1 动作参数调整443

8.3.2 动作“速度”调整443

8.3.3 动作“镜头”的调整444

8.3.4 隐藏动画中不希望出现的零件444

8.4 设置特殊的动作445

8.4.1 滑块变速移动的效果445

8.4.2 丝杠运动的效果445

第9章 工程图处理技术446

9.1 体验创建零件图446

9.1.1 视图创建447

9.1.2 零件图辅助线449

9.1.3 零件图的标注449

9.2 体验创建装配图452

9.2.1 装配视图创建452

9.2.2 明细栏455

9.3 工程图视图创建功能浏览455

9.3.1 基础视图455

9.3.2 投影视图461

9.3.3 斜视图461

9.3.4 剖视图462

9.3.5 局部视图463

9.3.6 断裂画法463

9.3.7 局部剖视图465

9.3.8 新建图纸466

9.3.9 草图视图466

9.4 工程图标注功能467

9.4.1 通用尺寸467

9.4.2 基线尺寸和尺寸集468

9.4.3 同基准尺寸和尺寸集468

9.4.4 连续尺寸和尺寸集468

9.4.5 孔/螺纹孔标注468

9.4.6 检索尺寸468

9.4.7 排列尺寸469

9.4.8 自动中心线469

9.4.9 中心标记471

9.4.10 表面粗糙度符号472

9.4.11 焊接符号472

9.4.12 形位公差472

9.4.13 特征标识符号473

9.4.14 基准标识符号473

9.4.15 基准目标符号473

9.4.16 文本/指引线文本473

9.4.17 引出序号474

9.4.18 自动引出序号475

9.4.19 明细栏475

9.4.20 孔参数表476

9.4.21 焊肉479

9.4.22 修订标记和修订表479

9.4.23 符号480

9.4.24 倒角480

9.5 关于剖切表达的现状和对策480

9.5.1 全剖480

9.5.2 半剖480

9.5.3 局部剖481

9.5.4 单一面剖切481

9.5.5 两相交面剖并旋转481

9.5.6 阶梯剖481

9.5.7 复合剖(折线展开剖)481

9.5.8 局部结构不剖483

9.5.9 唯一全剖484

9.5.10 关于“截面特性”484

9.5.11 断面图486

9.5.12 修剪487

9.5.13 斜剖正画487

9.5.14 立体视图的剖切表达488

9.5.15 剖切表达功能的总体点评488

9.5.16 剖面填充图案的种类问题488

9.5.17 剖面填充图案与零件材料的关系491

9.5.18 剖面填充图案的线条方向问题493

9.5.19 剖面填充图案的线条交叉修剪问题494

9.5.20 剖视图的名称问题494

9.5.21 关于螺纹的投影表达问题494

9.5.22 关于剖了再剖495

9.6 关于修饰工程图495

9.6.1 圆角过渡线495

9.6.2 去掉不需要的图线495

9.6.3 补充图线496

9.6.4 视图的“抑制”496

9.6.5 滚花的表达496

9.6.6 工程图修饰的其他问题和评价497

9.7 其他画法处理497

9.7.1 渲染的视图497

9.7.2 轴测图497

9.7.3 旋转视图498

9.7.4 对齐视图499

9.7.5 装配工程图中拆掉某零件499

9.7.6 装配工程图的“重叠视图”499

9.8 零件工程图注释的修饰500

9.8.1 尺寸标注文本的更改501

9.8.2 螺纹标注和孔标注的修饰502

9.8.3 零件尺寸的公差注释502

9.8.4 公差的表达设置503

9.8.5 模型尺寸在零件工程图中的检索引用503

9.8.6 装配工程图的尺寸与配合标注504

9.8.7 尺寸标注多种样式的使用505

9.8.8 已有尺寸标注的修饰可能505

9.8.9 并不特殊的标注,也需要修饰506

9.8.10 奇怪的尺寸标注506

9.9 装配工程图注释的修饰507

9.9.1 装配图引出序号的修饰507

9.9.2 序号次序调整509

9.9.3 另一种序号次序调整510

9.9.4 序号位置调整511

9.9.5 箭头位置调整511

9.9.6 形状调整511

9.9.7 合并和拆分512

9.9.8 明细栏质量属性格式处理512

9.9.9 明细栏的栏目宽度和位置512

9.9.10 隐藏和添加明细栏的栏目513

9.9.11 明细表中标准件表达的问题514

9.9.12 明细栏数据输出514

9.9.13 技术要求的处理515

9.10 关于工程图资源的定制技术515

9.10.1 图纸大小定制515

9.10.2 标题栏定制516

9.10.3 重量和比例522

9.10.4 关于标题栏的签名523

9.10.5 关于标题栏的日期524

9.11 明细栏几个具体问题的对策524

9.11.1 无图零件的表达524

9.11.2 明细栏填充文字的处理问题527

9.11.3 多列明细栏处理528

9.11.4 明细栏内容的编辑531

9.12 关于略图符号531

9.12.1 创建块的基础图线531

9.12.2 绘制尺寸注释532

9.12.3 将AutoCAD工程图转换到Inventor的工程图532

9.12.4 使用略图符号534

9.13 关于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534

9.14 与AutoCAD联合处理工程图的可能性534

9.14.1 创建Inventor-DWG工程图535

9.14.2 Inventor与ACADM的关系535

9.14.3 三种工程图536

9.15 工程图的其他机制和应用解读537

9.15.1 插入对象537

9.15.2 创建表达视图的装配分解工程图537

9.15.3 钣金展开工程图的后处理538

9.15.4 在Inventor中直接创建工程图540

9.15.5 仅为了用Inventor创建工程图543

9.15.6 与图纸相关的问题546

9.15.7 打开工程图550

9.15.8 替换模型参考552

9.15.9 延时更新553

9.15.10 尺寸量纲的意外表现554

9.15.11 表面分割线能否被投影554

9.15.12 子装配在二维装配图中的处理555

9.15.13 对于衍生成零件的子装配的材料处理556

9.15.14 对于直接引入子装配的材料处理556

9.15.15 输出成PDF文件556

9.16 工程图功能小结557

9.16.1 工程图机制不容易做好557

9.16.2 工程图创建很消耗资源557

9.16.3 工程图在考验用户的专业能力557

9.16.4 工程图管理仍然是个空白558

9.16.5 小事?大事?558

9.16.6 关于技术要求的标注559

9.16.7 引出序号的特殊要求之对策560

9.16.8 总体评价561

9.16.9 关于各种表格561

9.16.10 螺纹标注的另类设置562

9.16.11 大型工程图处理技巧564

9.17 Inventor2013工程图功能的变化565

9.17.1 装配模型中也能“打开工程图”了565

9.17.2 删除图纸的新方法565

9.17.3 标题栏中插入图片566

9.17.4 明细栏编辑的新功能566

9.17.5 标题栏中插入图片567

9.17.6 奇怪的投影567

第10章 基本应用练习569

10.1 制图书中的模型569

10.1.1 圆的内接正多边形569

10.1.2 斜度569

10.1.3 锥度570

10.1.4 圆弧连接570

10.1.5 组合体-平面立体(1)571

10.1.6 组合体-平面立体(2)572

10.1.7 组合体-平面立体(3)573

10.1.8 组合体-平面立体(4)573

10.1.9 规则曲面立体-圆柱和圆锥573

10.1.10 规则曲面立体-斜圆锥574

10.1.11 规则曲面立体-球574

10.1.12 规则曲面立体-回转体575

10.1.13 复杂组合体575

10.2 典型机械零件结构的创建576

10.2.1 键槽576

10.2.2 孔577

10.2.3 圆柱螺纹579

10.2.4 圆锥管螺纹580

10.2.5 花键581

10.2.6 凸缘582

10.2.7 孔中的键槽582

10.2.8 盘铣刀加工的键槽583

10.2.9 方框上的均布孔583

10.2.10 异型框上的均布孔585

10.3 标准件零件586

10.3.1 槽钢用方垫圈586

10.3.2 带锁圈的螺钉锁紧挡圈587

10.3.3 六角螺母588

10.3.4 四方头螺钉588

10.3.5 手柄589

10.3.6 锥柱手柄589

10.3.7 手柄体590

10.3.8 手柄座591

10.3.9 套环592

10.3.10 沉头带榫螺栓593

10.4 曲面造型练习594

10.4.1 简单曲面594

10.4.2 两界曲面594

10.4.3 四界曲面595

10.4.4 三界曲面596

10.4.5 三维轨道控制线597

10.4.6 直素线回转曲面599

10.4.7 薄螺旋面600

10.4.8 另一个螺旋叶片601

10.4.9 曲面还是实体602

10.4.10 解说Inventor的曲面6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