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口腔微生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口腔微生态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1054330.jpg)
- 周学东,施文元主编;马晟利,贾文祥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7179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28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口腔科学-微生物生态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口腔微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医学微生态学基础1
第一节 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态系1
一、正常微生物群分类与分布1
二、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3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5
一、微生态平衡的标准5
二、微生态失调的分类6
三、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7
第三节 微生态学研究的进展7
一、口腔微生态学研究进展8
二、肠道微生态学研究进展11
第二章 口腔微生态学基础13
第一节 口腔微生态学研究概况13
一、口腔微生态学定义14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5
第二节 口腔微生态系15
一、口腔微生态空间的环境因子15
二、口腔生态空间的特点及微生物组成16
第三章 口腔微生物群的演替22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的来源23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的演替23
一、生理性演替23
二、病理性演替25
第四章 口腔正常微生物群27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组27
一、口腔细菌组28
二、口腔真菌组31
三、口腔病毒组32
四、口腔古菌组33
第二节 核心口腔微生物组33
一、链球菌属34
二、普雷沃菌属36
三、嗜血菌属36
四、罗斯菌属37
五、韦荣菌属38
六、奈瑟菌属38
七、梭杆菌属39
八、卟啉单胞菌属41
九、放线菌属41
十、棒状杆菌属42
十一、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43
第三节 口腔微生物种群的生态链44
一、口腔细菌种群间的生态链44
二、细菌与真菌种群的生态链46
三、病毒与细菌种群的生态链49
第四节 口腔微生物新种52
一、新菌属53
二、新菌种54
第五章 口腔微生态境中细菌黏附62
第一节 非特异性黏附62
一、范德华引力与表面电荷62
二、钙桥作用63
三、氢键作用63
四、疏水作用64
第二节 特异性黏附64
一、黏附素-受体学说64
二、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基转移酶复合体作用68
第三节 黏附过程与影响因素71
一、细菌初始黏附71
二、细菌共黏附72
三、口腔生物膜形成过程73
四、与黏附相关的宿主因子(受体)74
五、与黏附相关的微生物因子(黏附素)78
六、黏附介质的作用85
第六章 口腔生态系动力学90
第一节 生态系的动力学基础90
一、能量流90
二、物质流92
三、信息流94
第二节 群落行为生态学97
一、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97
二、群落对紊乱的反应103
第三节 群落遗传生态学107
一、基因多样性107
二、物种形成107
第四节 口腔生态系的平衡与失调108
一、基本概念108
二、口腔生态平衡和失调109
第五节 动力学影响因子114
一、唾液和龈沟液114
二、牙脱矿和再矿化114
三、微生物的相互作用115
四、宿主行为及个体差异118
第七章 口腔微生物组群的生态关系121
第一节 影响口腔微生物组群生态关系的主要因素121
一、营养底物122
二、代谢产物122
三、细菌素124
第二节 共生与拮抗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影响125
一、细菌间相互作用与生物膜内细菌定植126
二、密度感应系统相关信号分子与生物膜形成126
三、细菌间相互作用与生物膜致病性127
第三节 细菌生物膜内遗传物质交换128
一、生物膜中通过转化进行的基因转移129
二、生物膜中通过接合进行的基因转移131
三、噬菌体与生物膜及基因转移131
第八章 牙菌斑生物膜微生态境135
第一节 唾液获得性膜135
一、获得性膜的形成135
二、获得性膜的组成136
三、影响获得性膜成分的主要因素136
四、获得性膜的生物学作用137
第二节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137
一、细菌黏附与定植137
二、牙菌斑生物膜的成熟138
第三节 牙菌斑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139
一、口腔微生物群落的早期研究139
二、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139
三、微生物群落的致病机制140
四、细菌素对微生物群落的作用141
第四节 牙菌斑生物膜的微结构142
一、口腔天然环境内生物膜微观结构142
二、多菌种生物膜三维结构144
三、多菌种生物膜pH三维分布148
四、多菌种生物膜对抗生素的反应148
第五节 牙菌斑生物膜代谢对口腔生态境的影响150
一、牙菌斑生物膜的物质代谢150
二、牙菌斑生物膜矿物质转换151
三、代谢产物对口腔生态境的影响152
第六节 牙菌斑生物膜生态平衡的调节154
一、牙齿微环境154
二、唾液微环境154
三、微生物相互作用155
四、碳水化合物156
五、氢离子浓度156
六、氟化物157
七、精氨酸对牙菌斑生物膜微生态系影响157
第九章 儿童口腔微生态164
第一节 儿童口腔的特点164
一、儿童口腔器官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的变化特点164
二、口腔细菌定植特点166
第二节 生长发育与口腔微生态的关系167
一、无牙期的口腔微生态特点167
二、乳牙萌出期的口腔微生态特点168
三、乳牙列期的口腔微生态特点168
四、混合牙列期的口腔微生态特点169
五、年轻恒牙列期的口腔微生态特点170
第三节 儿童口腔疾病与口腔微生态的关系170
一、儿童龋病与口腔微生态170
二、牙髓及根尖周炎与口腔微生态172
三、儿童牙周炎与口腔微生态173
四、儿童常见口腔黏膜病与口腔微生态175
第十章 龋病微生态177
第一节 牙齿的微生态区177
一、光滑面微生态境177
二、邻面微生态境177
三、点隙窝沟微生态境178
四、牙齿根面微生态境179
第二节 龋病的生态学说179
一、特异性病因学说179
二、非特异性病因学说179
三、生态病因学说179
第三节 龋病微生态181
一、不同部位龋病的微生态特点181
二、不同进展速度龋病的微生态特点183
三、不同阶段龋病的微生态特点183
第四节 龋病治疗中的生态学原则184
一、窝洞预备及消毒184
二、材料选择184
第十一章 牙髓根尖周病微生态187
第一节 牙髓根尖周组织的微生态区187
一、牙髓微生态区187
二、根尖周组织微生态区191
第二节 牙髓根尖周组织细菌感染生态193
一、牙髓根尖周疾病的细菌感染学说193
二、细菌对牙髓根尖周组织的感染路径196
第三节 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微生态致病学说197
一、非特异性致病菌学说197
二、根管内、根尖区生物膜199
三、宿主与致病菌间的平衡学说201
四、微生物的致病机制202
五、宿主对感染微生物的防御机制205
第四节 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微生态系统208
一、原发性根管感染的微生态208
二、继发性根管感染的微生态210
三、根尖外感染的微生态211
第五节 临床治疗对生物膜微生态系的作用212
一、牙菌斑生物膜对治疗药物的抵抗作用213
二、药物对细菌生态的作用213
三、抗药细菌的产生215
第十二章 牙周病微生态218
第一节 牙周微生态系的构成218
一、牙周组织218
二、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生物膜222
第二节 牙周病的病因学说225
一、特异菌斑学说及非特异菌斑学说225
二、内源性感染学说及外源性感染学说226
第三节 牙周微生物227
一、牙周微生物复合体227
二、牙周微生物复合体中的主要牙周可疑致病菌228
第四节 牙周状态与牙周微生态的关系237
一、牙龈炎微生态特点238
二、牙周炎的牙周微生态特点239
三、舌苔微生态与口臭243
第五节 全身状况与牙周微生态的关系243
一、吸烟对牙周微生态的影响243
二、性激素对牙周微生态的影响246
三、糖尿病与牙周微生态247
四、心血管疾病与牙周微生态249
五、早产、低体重新生儿与牙周微生态253
第六节 牙周病临床治疗与牙周微生态的关系254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与微生态261
第一节 口腔黏膜微生态系统261
一、口腔黏膜微生态系统的构成261
二、口腔黏膜微生态系统的特点263
三、口腔黏膜微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266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生态病因学说267
一、口腔菌群失调与口腔黏膜病267
二、免疫功能异常与口腔黏膜病268
第三节 口腔黏膜病相关的微生物270
一、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病毒270
二、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假丝酵母菌277
三、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细菌281
四、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螺旋体283
第十四章 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微生态286
第一节 颌面部组织及生态学特点286
第二节 颌面部感染的微生态287
一、牙源性感染287
二、非牙源性颌面部感染289
第三节 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的微生态290
一、唾液组成与功能290
二、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及其微生态特点291
第四节 唇腭裂患者的口腔微生态293
一、唇腭裂的解剖特点与治疗293
二、唇腭裂患儿的口腔微生态特点293
三、唇腭裂患者手术前后口腔微生态的变化294
第五节 口腔癌微生态295
一、口腔细菌与口腔癌295
二、口腔病毒感染与口腔癌297
第十五章 口腔正畸及修复的微生态302
第一节 正畸和修复材料的生态学302
一、生物材料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302
二、生物材料对口腔正常微生物的影响303
第二节 正畸矫治的生态学303
一、正畸矫治的生态学问题303
二、各种正畸矫治器对微生态和细菌黏附的影响304
三、正畸矫治生态学问题的防治305
第三节 义齿修复的生态学308
一、活动义齿修复的生态学问题308
二、全口义齿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309
三、固定义齿修复的生态学问题310
四、义齿修复中微生态学问题的防治311
第四节 种植义齿修复的生态学313
一、种植体周围微生物及生态学问题313
二、种植体对微生态的影响314
三、种植体生态学问题的防治315
第五节 复合树脂与牙科粘接系统的生态学316
一、复合树脂与牙科粘接系统生态学问题316
二、复合树脂与牙科粘接系统对微生态的影响317
三、复合树脂粘接修复的生态防治317
第十六章 口腔感染性疾病的生态防治321
第一节 口腔疾病生态防治的基本原则321
第二节 口腔疾病生态防治的主要措施322
一、龋病的生态防治322
二、牙周疾病323
三、口腔黏膜病324
四、义齿修复及固定矫治中口腔问题的生态防治325
第三节 全身性疾病口腔并发症的生态防治326
一、白血病326
二、糖尿病327
三、癌症放化疗后328
四、器官移植术后329
第十七章 口腔微生态学的研究技术331
第一节 口腔正常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传统技术331
一、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331
二、菌落形成单位的测定332
三、微生物黏附力检测335
四、PCR技术分析微生物菌落多样性335
五、DGGE技术检测微生物菌落多样性337
六、原位荧光杂交技术(FISH)338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339
一、口腔微生物组与宏基因组学339
二、基因芯片技术340
三、下一代测序技术344
四、下一代测序技术检测口腔微生物多样性分析354
五、口腔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展望359
第三节 牙菌斑生物膜形成实验361
一、龈上菌斑生物膜体外形成实验362
二、龈上菌斑生物膜体内形成实验365
三、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365
第四节 牙菌斑生物膜结构检测366
一、基本生物量的测定366
二、结构观察和组成分析366
第五节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的检测370
一、EPS破坏性分析371
二、EPS非破坏性分析372
第六节 口腔微生物毒性因子的检测372
一、细菌侵袭性检测372
二、细菌内毒素的检测374
三、侵袭酶活性测定375
四、其他毒力因子检测376
第七节 口腔微生物蛋白质组学377
一、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378
二、质谱分析鉴定蛋白质379
三、蛋白质组学在口腔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381
第八节 口腔微生物代谢组学研究383
一、代谢组学技术平台383
二、代谢组学方法在微生物领域里的应用388
三、代谢组学方法在口腔微生物及口腔疾病领域里的应用391
四、最新研究方向及展望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