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吕康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2674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05页
- 主题词:城乡结合部-经济效益-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项目选择的时代背景1
1.1.1 大城市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极,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体现1
1.1.2 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是中国非均衡发展的集中体现6
1.1.3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协同耦合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7
1.1.4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8
1.2 项目研究动机及目的9
1.2.1 研究动机9
1.2.2 研究目的10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11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16
1.4.1 研究方法16
1.4.2 创新之处16
第二章 关于城乡理论的演进机理探究18
2.1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演进综述及评价19
2.1.1 基于劳动分工的古典经济学19
2.1.2 基于地理的中心城市运行模式——城市区位论19
2.1.3 基于经济要素的城市扩张模式——城市空间21
2.1.4 基于制度的城市经济分析23
2.2 城市复杂管理科学的空间动态模型23
2.2.1 基于复杂科学的新经济地理学24
2.2.2 基于复杂科学的城市拓展模型25
2.2.3 基于超边际分析的新兴古典经济学28
2.3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演进综述及评价29
2.3.1 基于社会结构的城市运行机理——城市社会结构体系29
2.3.2 基于城市“社会—空间”系统的观点31
2.3.3 基于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人类体验等的后现代主义观点32
2.3.4 基于城市开放空间的现代主义观点33
2.3.5 基于大中心城市扩张模式34
2.4 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城市拓展研究35
2.4.1 以城乡结合部为城市拓展区的研究35
2.4.2 基于实证分析的中国城乡结合部研究36
2.5 基于空间一体化的城市群体空间研究37
2.6 城乡发展理论的归纳与评价38
2.6.1 城乡发展理论的规律归纳38
2.6.2 对中国城乡结合部研究的启示39
第三章 国外典型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发展比较及借鉴42
3.1 国际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发展情况分析43
3.1.1 美国纽约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43
3.1.2 日本东京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46
3.1.3 法国巴黎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48
3.2 国际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发展机制的借鉴分析51
3.2.1 大城市病和逆城市化是城乡结合部发展的市场驱动力51
3.2.2 规划是调整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行政力量52
3.2.3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是政府开发城乡结合部的主要模式54
3.3 中外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发展的比较分析54
3.3.1 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乡行政建制和土地制度55
3.3.2 中外大城市结构特征的差异分析56
3.4 本章小结60
第四章 中国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界定、特性与动态测度62
4.1 国内外城乡结合部界定的理论辨析62
4.1.1 国外大城市区域的结构形态和界定研究62
4.1.2 本研究对城乡结合部空间区域概念的界定67
4.2 我国城乡结合部的地缘特性及其经济社会发展表征71
4.2.1 区域位置的空间邻近性71
4.2.2 区域属性的复杂性72
4.2.3 区域空间的动态变化性72
4.2.4 管理体制的过渡性73
4.2.5 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交叉性73
4.2.6 本研究对城乡结合部的认识74
4.3 城乡结合部空间地域范围的测度研究74
4.3.1 定性分辨城乡结合部的方法75
4.3.2 定量划分城乡结合部的方法76
4.3.3 本研究划分城乡结合部遵循的原则79
4.3.4 基于GIS技术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80
4.3.5 基于ArcGIS的城乡结合部空间插值87
4.4 本章小结92
第五章 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因子分析与满意度研究94
5.1 社会调查的基本情况94
5.2 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问题聚类分析96
5.2.1 问卷反映的大城市城乡结合部问题聚类96
5.2.2 问卷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99
5.2.3 问卷反映的产业和企业问题的具体表现102
5.2.4 问卷反映的制度问题的具体表现104
5.3 调查问卷的因子分析108
5.3.1 指标提取和因子分析方法108
5.3.2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111
5.3.3 大城市中心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因子协调分析113
5.4 城乡结合部居民主观满意度的结构方程(SEM)研究118
5.4.1 城乡结合部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119
5.4.2 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120
5.4.3 城乡结合部居民满意度的结构方程研究122
5.5 本章小结133
第六章 基于GIS方法的大城市核心与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和环境空间影响关系研究135
6.1 基于GIS技术的空间经济计量研究的发展136
6.2 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建立138
6.2.1 全局空间相关性的测度:Global Moran's I系数139
6.2.2 局部空间相关性的测度:Local Moran's I系数141
6.3 数据与空间权重矩阵142
6.3.1 数据的选取与获得142
6.3.2 空间权重矩阵145
6.4 四城市核心区与城乡结合部全局空间影响关系测度146
6.4.1 上海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147
6.4.2 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149
6.4.3 武汉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151
6.4.4 西安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152
6.5 大城市核心区与城乡结合部整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153
6.5.1 大城市核心与结合部的经济关系:正向空间邻近效应154
6.5.2 大城市核心与结合部的社会关系:空间异质性155
6.5.3 大城市核心与结合部的环境关系:负向空间邻近效应157
6.6 本章小结158
第七章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效益影响模式研究159
7.1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四种空间影响模式160
7.2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影响模式计量模型162
7.2.1 相关模式的测度:G统计162
7.2.2 城乡结合部空间影响模式的判断164
7.3 典型大城市核心区与城乡结合部的全局空间影响模式165
7.4 四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三种效益的局部空间影响模式168
7.4.1 上海市与城乡结合部三种效益的空间影响模式169
7.4.2 北京市与城乡结合部三种效益的空间影响模式176
7.4.3 武汉市与城乡结合部内部空间的影响模式182
7.4.4 西安市与城乡结合部内部空间影响模式184
7.5 中国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互影响规律分析186
7.5.1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协调发展的时间关系:由低级到高级演进187
7.5.2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关系:与城市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关188
7.5.3 大城市核心区、城乡结合部与郊区的内部空间变化关系:梯度转移190
7.5.4 内部空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特征191
7.5.5 四种空间影响模式的发展建议195
7.6 本章小结196
第八章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协同发展的切入路径198
8.1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效益的耦合:嵌入式发展模式198
8.2 社会效益的耦合:互补式发展模式201
8.3 环境效益的耦合:支撑式发展模式203
8.4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耦合206
8.4.1 三种效益的纵向耦合分析207
8.4.2 我国大城市综合效益分析210
8.4.3 我国大城市综合效益与产业嵌入度的相关分析212
8.4.4 我国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三种效益的耦合215
8.5 本章小结216
第九章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217
9.1 城乡结合部管理组织架构的创新217
9.1.1 创新城乡结合部组织结构创新的必要性217
9.1.2 建立城乡结合部管理委员会218
9.2 城乡结合部的制度创新系统220
9.2.1 规划先行,树立统一规划的理念221
9.2.2 资金集中使用、设施转移运营的财政途径222
9.2.3 增强弱势群体实力,设置土地发展权223
9.2.4 采用信息技术实现流动人口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226
9.2.5 优化城市核心区发展227
9.2.6 多种方式平衡利益主体227
9.3 本章小结228
结论229
附录1 2006年四个城市城乡结合部范围示意图235
附录2 2008年四个城市城乡结合部范围示意图239
附录3 主要调查问卷243
附录4 大城市核心与城乡结合部插值运算结果265
附录5 主要空间矩阵数据270
参考文献278
后记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