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想城镇的探索 转型期苏南小城镇最新实践与理论透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晓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8701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城市建设-研究-苏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理想城镇的探索 转型期苏南小城镇最新实践与理论透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20世纪末苏南中小城镇理论与实践回顾1
1.1 20世纪末期小城镇规划建设回顾与评价1
1.2 20世纪末期苏南小城镇发展理论的回顾3
1.3历史阶段的局限与理想的缺失5
1.4故乡与异乡——对苏南城镇形象的模型建构6
1.4.1原型的差异性6
1.4.2碰撞与模合6
1.4.3对苏南城镇形象的构想模型7
1.4.4本章小结8
1.5课题背景及研究框架8
参考文献9
第2章 当代国外郊区发展理论影响与苏南城乡一体化10
序言:西方郊区化问题的产生10
2.1国外郊区发展理论综述10
2.1.1郊区化带来的问题10
2.1.2新城市主义理论11
2.1.3城市连绵区与区域城镇群落理论14
2.2世纪热点:生态景观城镇主义17
2.2.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7
2.2.2景观都市主义到生态都市主义18
2.3转型:城乡一体化理论综述19
2.3.1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背景19
2.3.2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界定20
2.4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21
2.4.1苏南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现状研究综述21
2.4.2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格局22
2.5小结24
参考文献24
第3章 土地市场化及其对小城镇规划的影响26
3.1小城镇土地市场化26
3.2小城镇发展的市场化转向27
3.3土地市场化对小城镇规划的影响28
3.4土地市场化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28
3.5小结30
参考文献30
第4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小城镇探索——以上海“一城九镇”为例31
4.1当代全球化认知及现实31
4.1.1经济全球化的认识31
4.1.2文化全球化的认识32
4.1.3全球化的“生活组合”建构32
4.2上海“一城九镇”规划及建设介绍33
4.2.1“一城九镇”开发的提出33
4.2.2“一城九镇”的规划概况35
4.2.3对“一城九镇”的正面评价42
4.2.4对“一城九镇”的批评43
4.2.5对“一城九镇”的小结44
4.3借鉴:跨世纪郊区理想的探索44
4.3.1“一城九镇”的规划共性44
4.3.2“一城九镇”的经验和问题45
4.3.3问题与挑战46
4.4小城镇开发模式比较:以“一城九镇”为例46
4.5本章小结48
参考文献48
第5章21世纪初苏锡常新镇实践案例评析49
5.1苏南小城镇调研案例介绍49
5.1.1昆山市张浦镇49
5.1.2吴江市盛泽镇53
5.1.3无锡市鸿山新镇58
5.1.4无锡玉祁新市镇65
5.1.5常州市横林镇69
5.2苏南小城镇规划条件分析76
5.2.1交通区位条件76
5.2.2产业经济条件76
5.2.3基础设施条件77
5.3规划目标共性78
5.3.1工业园区化78
5.3.2农业集约化78
5.3.3环境生态化81
5.3.4农村社区化82
5.3.5商业现代化82
5.3.6三产多元化84
5.3.7产业特色化84
5.4规划的共同原则85
5.4.1功能合理分区85
5.4.2保留与发展并重86
5.4.3整体生长的空间87
5.4.4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88
5.4.5林水贯穿——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的绿地景观系统规划92
5.5开发模式与动力96
5.5.1开发主体分类96
5.5.2开发动力及分类98
5.6本章小结101
参考文献101
第6章 当代小城镇规划发展的制度局限与对策102
6.1小城镇土地制度的限制与对策102
6.1.1小城镇土地制度的限制102
6.1.2小城镇土地制度的突破探索103
6.1.3小结107
6.2小城镇规划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与对策107
6.3小城镇规划实施水平的制约与对策109
6.4镇与城规划目标不分的问题与对策111
6.5结语111
参考文献111
第7章 理想城镇的建构与实验113
7.1理想城镇的模型建构——三大原则和策略113
7.1.1设定发展边界和环镇生态绿带113
7.1.2贯穿镇区的绿轴和绿楔114
7.1.3城镇公共中心——步行街区或广场116
7.1.4理想城镇的模型构想117
7.2路径:操作框架117
7.3两个关键议题119
7.3.1小城镇公共中心的重构119
7.3.2小城镇的“小”与城镇风貌问题126
7.4田园新镇的实践探索127
参考文献142
第8章 展望:新型城镇化转型中的小城镇143
8.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目标143
8.2苏南小城镇的转型发展方向144
8.3回顾与展望145
附录A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关键词及其解读146
A.1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回顾146
A.2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关键词解析147
A.2.1土地财政147
A.2.2物流批发市场148
A.2.3大学城149
A.2.4仿古风情街(历史风情街区)150
A.2.5产业园150
A.2.6超高层建筑152
A.2.7近郊风情小镇152
A.2.8生态观光农业园153
A.2.9旅游地产153
A.2.10养老地产154
A.2.11城市次新区155
A.2.12轨交生活156
A.3中国新城建设的共同行为关键词解析156
A.3.1经济开发区156
A.3.2行政中心区迁建157
A.3.3南北主轴157
A.3.4人工湖或大公园158
A.3.5.馆两中心158
A.3.6五星级酒店158
A.3.7 CBD楼群159
A.3.8湿地公园159
A.3.9购物中心与城市综合体159
A.3.10现代服务业集聚区(MSD)160
A.3.11花园城市160
A.4结束语161
参考文献161
附录B解析当代城市趋同与特色塑造问题162
B.1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趋同——如何理解和面对162
B.1.1全球化影响下的城市趋同162
B.1.2“市场化影响下”的城市趋同163
B.1.3“体制性影响下”的城市趋同163
B.2历史性建筑与城市文脉——反思与澄清164
B.2.1客观认识历史性城镇建筑的当代价值164
B.2.2城市文脉再认识165
B.3城市特色与创造路径165
B.4结束语169
参考文献169
附录C当代标志性建筑的比较认知与批评模式初探170
C.1何为标志性建筑170
C.2标志性建筑的比较170
C.2.1公共性与开放性比较——北京国家大剧院与奥斯陆国家大剧院171
C.2.2城市肌理构造与环境影响——CCTV的两个方案172
C.2.3地标建筑的形态与环境影响——环球188大厦与“东方之门”172
C.2.4个性表现与城市场所——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与多伦多安大略儿童博物馆173
C.2.5相似的造型与不同的角色——上海大剧院和哥本哈根大剧院174
C.2.6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标志性建筑175
C.3标志性建筑的批评模式176
C.3.1技术经济批评模式177
C.3.2社会价值批评模式178
C.3.3环境影响批评模式178
C.3.4形式美学批评模式178
C.3.5文化表达批评模式179
C.3.6创作心理批评模式180
C.4结束语181
参考文献182
附录D水乡新韵——水体景观规划引导的景观城镇开发实践183
D.1城镇化转型提升与景观生态城镇183
D.2水体景观催化的小城镇开发案例述评185
D.2.1上海的新镇建设案例185
D.2.2江苏的新镇区规划建设案例187
D.2.3案例评析小结190
D.3水体景观引导的小城镇规划设计实践190
D.3.1常州横山桥镇潞横河北侧片区城市设计190
D.3.2遥观镇宋剑湖湿地周边地区控制性规划191
D.3.3案例评析小结193
D.4结语:理想引领现实193
参考文献194
附录E生态城市主义目标下的城乡一体化与园林化——基于苏州地区的实践195
E.1生态城市的概念与生态空间模式195
E.1.1生态城市原型——“田园城市”195
E.1.2当代生态城市的概念196
E.1.3城市生态系统的空间构成197
E.1.4当代城市绿地模式197
E.2从苏州园林到苏州山水城市实践199
E.3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与园林化201
E.4苏州市区园林化202
E.4.1城市总体绿地系统规划202
E.4.2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公园群203
E.5苏州生态景观特色村镇建设206
E.5.1苏州市生态村标准制定206
E.5.2生态景观乡村建设实例207
E.6结语208
参考文献208
附录F城市空间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基于苏州城市空间转型实践的考察与思考210
F.1城市空间转型的内涵与意义210
F.1.1城市空间转型研究的内涵210
F.1.2我国城市空间转型研究的意义210
F.2城市空间转型的理论视野211
F.2.1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211
F.2.2紧凑城市211
F.2.3新城市主义理论与方法211
F.2.4社区与邻里理论212
F.2.5智慧城市212
F.2.6低碳城市理论213
F.2.7宜居生态城市213
F.3苏州都会区空间转型的实践与问题213
F.3.1苏州城乡一体化成果与问题213
F.3.2城市空间的更新与生长中的问题215
F.3.3城市空间肌理与社区发展问题219
F.4苏州城市空间转型的目标与路径219
F.4.1空间转型的发展目标建构219
F.4.2空间转型的政府体制改进220
F.4.3空间转型的规划路径220
参考文献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