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零开始学中医 中医入门十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从零开始学中医 中医入门十讲
  • 刘俊主编;潘芳香,潘圆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22338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70页
  • 文件大小:156MB
  • 文件页数:488页
  • 主题词:中医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从零开始学中医 中医入门十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中医是什么1

第一讲 中医基础理论入门——进入中医的殿堂5

第一节 阴阳学说不是迷信6

第二节 有趣的五行学说7

第三节 藏象——人体生理的秘密10

一、五脏六腑的“大哥”——心10

二、最容易受伤的脏腑——肺12

三、后天之本的脾14

四、刚强的肝17

五、先天之本的肾22

六、管理消化、排泄的六腑26

七、五脏六腑之外的奇恒之腑29

八、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31

第四节 气血津液36

一、气36

二、血37

三、津液38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38

第五节 疾病的源头——病因与发病41

一、病因41

二、发病50

第六节 疾病的基本病机52

一、邪正盛衰52

二、阴阳失调56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60

四、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66

五、内生“五邪”69

第七节 疾病的预防与治则73

一、预防73

二、治则74

第二讲 中医诊断入门——认识疾病的真面目79

第一节 中医诊断的“四大法器”——望闻问切80

一、望诊80

二、闻诊92

三、问诊93

四、切诊97

第二节 中医诊断的“核心”——辨证论治103

一、八纲辨证103

二、病因辨证107

三、气血津液辨证111

四、脏腑辨证114

五、卫气营血辨证121

六、三焦辨证122

七、经络辨证122

八、六经辨证124

第三讲 中药学入门——用来攻打疾病的“兵将”127

第一节 中药学总论128

一、中药产地与采集128

二、中药的炮制129

三、中药的性能129

四、中药的配伍132

五、用药禁忌133

六、中药的剂量与用法135

第二节 临床常用中药简述138

一、解表药138

二、清热药141

三、泻下药145

四、祛风湿药147

五、芳香化湿药148

六、利水渗湿药149

七、温里药151

八、理气药152

九、消食药153

十、驱虫药153

十一、止血药154

十二、活血祛瘀药156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58

十四、安神药161

十五、平肝息风药162

十六、开窍药163

十七、补虚药164

十八、收涩药168

第四讲 方剂学入门——调兵遣将攻疾病171

第一节 方剂学概况172

一、方剂常用治法172

二、方剂的基本结构173

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74

四、方剂的服法175

第二节 解表剂175

一、辛温解表176

二、辛凉解表177

三、扶正解表179

第三节 泻下剂180

一、寒下180

二、温下181

三、润下182

四、逐水183

五、攻补兼施183

第四节 和解剂184

一、和解少阳184

二、调和肝脾185

三、调和肠胃186

第五节 清热剂187

一、清气分热187

二、清营凉血188

三、清热解毒189

四、清脏腑热189

五、清虚热192

第六节 祛暑剂193

第七节 温里剂194

一、温中祛寒194

二、回阳救逆195

三、温经散寒195

第八节 补益剂196

一、补气196

二、补血197

三、气血双补198

四、补阴198

五、补阳199

六、阴阳双补200

第九节 固涩剂201

一、固表止汗201

二、敛肺止咳202

三、涩肠固脱203

四、涩精止遗203

五、固崩止带204

第十节 安神剂205

一、重镇安神205

二、滋养安神206

第十一节 理气剂207

一、行气207

二、降气208

第十二节 理血剂209

一、活血祛瘀209

二、止血210

第十三节 治风剂211

一、疏散外风211

二、平息内风212

第十四节 治燥剂213

一、轻宣外燥213

二、滋阴润燥215

第十五节 祛湿剂216

一、燥湿和胃216

二、清热祛湿217

三、利水渗湿217

四、温化寒湿218

五、祛风胜湿219

第十六节 祛痰剂220

一、燥湿化痰220

二、清热化痰221

三、润燥化痰222

四、温化寒痰222

五、化痰息风223

第十七节 消食剂224

一、消食化滞224

二、健脾消食224

第五讲 中医内科学入门——内科疾病的全攻略227

第一节 感冒228

第二节 咳嗽230

第三节 哮病232

第四节 喘病234

第五节 胸痹心痛237

第六节 胃痛239

第七节 腹痛242

第八节 泄泻244

第九节 便秘246

第十节 黄疸248

第十一节 胁痛250

第十二节 臌胀252

第十三节 消渴255

第十四节 血证256

第十五节 瘿病260

第十六节 腰痛261

第十七节 颤证263

第十八节 痹症265

第十九节 虚劳267

第二十节 阳痿271

第二十一节 淋证273

第二十二节 水肿275

第二十三节 眩晕277

第二十四节 中风病279

第二十五节 失眠282

第二十六节 头痛284

第六讲 中医外科学入门287

第一节 疖288

第二节 丹毒289

第三节 乳痈291

第四节 乳癖293

第五节 肉瘿294

第六节 筋瘤295

第七节 痔296

第八节 肛痈298

第九节 脱肛300

第十节 肛裂301

第十一节 冻疮302

第十二节 水火烫伤304

第七讲 中医皮肤病学入门309

第一节 蛇串疮310

第二节 湿疮311

第三节 药毒313

第四节 瘾疹315

第五节 牛皮癣316

第六节 风瘙痒318

第七节 白庀319

第八节 粉刺320

第九节 油风321

第十节 酒渣鼻323

第八讲 中医儿科学入门325

第一节 儿科病因特点326

一、先天因素326

二、外感因素326

三、食伤因素326

四、情志因素327

五、外伤因素327

六、医源因素327

第二节 儿科病理特点327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327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328

第三节 胎黄328

第四节 水痘330

第五节 痄腮331

第六节 感冒333

第七节 咳嗽335

第八节 肺炎喘嗽337

第九节 哮喘340

第十节 口疮342

第十一节 泄泻343

第十二节 厌食346

第十三节 食积347

第十四节 疳证348

第十五节 夜啼350

第十六节 汗证351

第十七节 紫癜353

第十八节 儿童多动综合征354

第十九节 惊风356

一、急惊风356

二、慢惊风358

第二十节 癫痫359

第二十一节 小儿水肿361

第二十二节 遗尿364

第二十三节 五迟、五软365

第九讲 中医妇科学入门369

第一节 月经先期370

第二节 月经后期371

第三节 月经过多373

第四节 月经过少374

第五节 崩漏375

第六节 闭经377

第七节 痛经380

第八节 经行发热381

第九节 妊娠恶阻382

第十节 胎动不安383

第十一节 产后腹痛385

第十二节 产后发热386

第十三节 恶露不绝387

第十四节 缺乳388

第十五节 不孕症389

第十六节 子宫脱垂391

第十七节 带下病392

第十讲 针灸学入门——神奇的经络学说395

第一节 经络总论396

一、十二经脉397

二、奇经八脉398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398

第二节 腧穴总论399

一、腧穴的分类399

二、腧穴的命名400

三、腧穴的作用400

四、特定穴的意义和特点401

五、腧穴的定位401

第三节 经络腧穴各论406

一、手太阴肺经406

二、手阳明大肠经408

三、足阳明胃经410

四、足太阴脾经414

五、手少阴心经417

六、手太阳小肠经419

七、足太阳膀胱经420

八、足少阴肾经426

九、手厥阴心包经428

十、手少阳三焦经430

十一、足少阳胆经433

十二、足厥阴肝经435

十三、督脉437

十四、任脉441

第四节 刺法和灸法446

一、毫针刺法446

二、灸法454

第五节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458

一、中风458

二、感冒458

三、中暑459

四、哮喘459

五、呕吐(附:呃逆)460

六、泄泻460

七、便秘461

八、癃闭461

九、遗精462

十、不寐462

十一、眩晕463

十二、头痛463

十三、痹症464

十四、痿证465

十五、面瘫465

十六、坐骨神经痛466

十七、痛经466

十八、胎位不正467

十九、扭伤467

二十、耳鸣、耳聋467

二十一、牙痛468

二十二、痫证468

二十三、淋证468

参考文献4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