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戒毒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杜新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0005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15页
- 文件大小:156MB
- 文件页数:636页
- 主题词:戒毒-临床医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戒毒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概论3
第一章 毒品概述3
第一节 毒品的概念与分类3
一、毒品的概念4
二、毒品的分类6
(一)我国的分类6
(二)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9
(三)其他分类10
三、毒品与药品的区别11
第二节 毒品的特征12
一、依赖性12
二、耐受性14
三、危害性15
四、非法性15
第三节 其他主要毒品简介15
一、鸦片、卡苦16
二、吗啡17
三、浴盐、土冰、阿拉伯茶21
(一)来源22
(二)滥用现状及历史22
(三)药理、毒理及滥用后果23
(四)管制情况24
四、合成大麻素K225
五、古柯叶、可卡因、克赖克27
(一)发现与管制历史27
(二)查获与滥用现状28
(三)种类与滥用方式29
(四)药理作用30
六、“六角”及2C系列化合物31
七、哌替啶33
八、γ-羟基丁酸、γ-丁内酯、1,4-丁二醇34
九、咖啡因、安钠咖37
(一)药代动力学38
(二)作用机制38
(三)临床作用39
(四)过量使用与依赖39
(五)管制40
十、致幻剂:麦司卡林、麦角酰二乙胺、苯环己哌啶、迷幻蘑菇41
十一、氟硝西泮43
十二、三唑仑44
十三、墨西哥鼠尾草45
十四、近年出现的“加料”混合毒品45
第四节 世界著名的毒品种植基地47
一、金三角47
二、金新月49
三、银三角50
四、大麻基地50
五、第四产地51
第二章 吸毒概述52
第一节 吸毒的概念与分类52
第二节 吸毒成瘾的概念与诊断52
第三节 吸毒方式与吸毒行为的认定54
一、吸毒方式54
(一)咀嚼55
(二)吸入55
(三)口服55
(四)注射55
(五)黏膜吸收56
二、吸毒行为的认定56
第四节 吸毒的原因57
一、生理因素57
二、心理、行为、人口学因素58
(一)寻找变化的、新鲜的、不同的事物,好奇59
(二)获得肯定59
(三)性交方面的用处59
(四)个性特质、人格因素59
(五)性别60
(六)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的影响60
(七)转换意识状态60
(八)获得注意60
(九)年龄60
(十)追求解脱60
三、社会、环境因素61
(一)可获得性61
(二)文化、亚文化因素61
(三)同伴影响62
(四)社会等级62
第五节 吸毒的形势63
一、国际形势63
(一)国际药物滥用流行的总体形势63
(二)大麻68
(三)苯丙胺类兴奋剂69
(四)阿片类物质71
(五)可卡因72
(六)新精神活性物质73
二、我国毒品滥用现状75
(一)总体形势75
(二)海洛因77
(三)甲基苯丙胺78
(四)氯胺酮78
第六节 吸毒的危害79
一、个体危害79
(一)对躯体健康的危害79
(二)对精神健康的损害82
二、家庭危害83
(一)耗费大量钱财83
(二)导致家庭破裂83
(三)贻害后代83
三、社会危害84
(一)犯罪率上升84
(二)损害国民经济,阻碍社会经济发展84
(三)人力资源的损失85
(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85
第七节 吸毒的预防86
一、一级预防86
二、二级预防86
三、三级预防87
四、三级预防的意义87
第八节 吸毒与青少年88
一、青少年吸毒现状88
二、青少年吸毒的原因88
(一)个人原因88
(二)家庭因素89
(三)社会因素90
三、对策90
(一)加大预防药物滥用的宣传力度90
(二)加强生活技能训练91
(三)开展以学校为基础和以社区为基础的青少年毒品预防综合干预91
(四)加强家庭教育91
(五)加强对青少年药物依赖者的教育和治疗91
第九节 吸毒与艾滋病92
一、艾滋病概述92
二、流行现状93
(一)全球流行状况93
(二)我国流行状况93
(三)我国HIV/AIDS流行的危险因素94
三、传播条件与传播途径94
(一)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基本条件94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94
(三)非传播途径95
四、吸毒与艾滋病95
(一)注射使用毒品,共用注射器96
(二)不安全性行为96
五、预防HIV/AIDS的措施97
(一)在药物滥用人群中开展减少危害综合干预项目97
(二)对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97
(三)发挥医疗卫生人员的作用98
(四)防治性传播疾病与防治艾滋病相结合98
(五)加强哨点监测工作98
(六)控制医源性感染98
(七)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和关怀服务模式98
第十节 吸毒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99
一、概述99
二、定量研究在药物滥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运用99
(一)描述性研究100
(二)队列研究101
(三)病例-对照研究103
(四)实验流行病学研究104
三、定性研究在药物滥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运用107
(一)访谈法107
(二)观察法108
(三)专题小组调查法109
(四)滚雪球调查法109
四、流行病学快速评估方法109
(一)捕获-标记-再捕获法109
(二)分组模式110
(三)比值估计法110
(四)Delphi法111
(五)加倍时间预测111
(六)乘数法111
第三章 戒毒概述113
第一节 概述113
一、戒毒工作现状113
二、戒毒工作体制116
三、戒毒工作经费117
四、参与戒毒工作有关单位、部门涉及戒毒的职责117
五、戒毒人员的权益保障119
六、提高戒毒工作效果的对策120
第二节 我国的戒毒立法122
一、戒毒立法的演变123
(一)新中国成立前戒毒立法的演变123
(二)新中国成立后戒毒立法的发展125
(三)戒毒立法的现状129
二、戒毒立法的基本原则137
(一)吸毒非犯罪化原则137
(二)吸毒成瘾者人权保障原则139
第三节 戒毒体系146
一、概述146
二、自愿戒毒147
(一)自愿戒毒协议的签订147
(二)戒毒治疗措施的选择及相关规定148
(三)对自愿戒毒人员个人信息的保密148
(四)对自愿戒毒人员及携带物品的检查、约束148
(五)对自愿戒毒人员开展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咨询教育149
(六)加强药品管理,防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流失149
三、社区戒毒149
(一)决定机关及决定程序150
(二)执行地150
(三)报到151
(四)期限151
(五)社区戒毒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戒毒工作小组151
(六)社区戒毒协议的签订152
(七)工作措施153
(八)定期检测及离开执行地的规定154
(九)对拒绝接受社区戒毒、严重违反戒毒协议及复吸的处理154
(十)执行地点的变更154
(十一)社区戒毒的解除、终止、中止155
四、强制隔离戒毒155
(一)适用对象156
(二)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对象157
(三)期限与执行158
(四)身体和携带物品的检查158
(五)所内戒毒医疗机构的设立,管理人员的配备159
(六)工作内容159
(七)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管理160
(八)所外就医的规定160
(九)脱逃的处理161
(十)提前或者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的规定161
(十一)解除162
(十二)诊断与评估163
(十三)强制隔离戒毒期间被判刑罚或者被拘留、逮捕的处理165
五、社区康复165
(一)对象、决定机关、期限与执行地点165
(二)社区康复人员的报到、签订协议166
(三)社区康复工作小组的职责166
(四)对拒绝接受社区康复、严重违反社区康复协议、再次吸食注射毒品人员的处理166
(五)社区康复的解除和相关法律文书送达166
六、戒毒康复场所167
(一)戒毒康复场所的安置对象、入住程序167
(二)戒毒康复场所的人员配备、应当提供的服务168
(三)戒毒康复场所的管理168
(四)戒毒康复人员的劳动报酬169
第四节 戒毒社会工作169
一、概念与理论基础169
(一)戒毒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170
(二)理论基础与实务模型171
二、戒毒社会工作方法173
(一)个案工作层面173
(二)小组社会工作层面175
(三)社区社会工作层面176
(四)戒毒社会工作的项目化方法177
第二篇 常见毒品相关和成瘾障碍181
第四章 海洛因相关和成瘾障碍181
第一节 概述181
一、来源及滥用简史181
二、我国的滥用现状184
三、理化性质185
四、药代动力学185
五、作用机制186
六、成瘾机制187
七、内源性阿片肽与阿片受体187
(一)内源性阿片肽(EOP)187
(二)阿片受体189
第二节 临床表现195
一、主要作用195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95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98
(三)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98
(四)对呼吸系统的作用199
(五)对泌尿系统的作用199
(六)对免疫系统的作用199
(七)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200
(八)其他作用200
二、依赖性和耐受性200
三、急性戒断症状及其产生机制202
(一)疼痛症状群202
(二)神经精神症状群203
(三)睡眠障碍205
(四)消化系统症状群206
(五)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群206
(六)呼吸系统症状群207
(七)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207
(八)心血管系统症状群207
四、急性中毒208
(一)原因208
(二)临床表现208
第三节 诊断209
一、诊断程序209
(一)询问病史209
(二)体格检查209
(三)实验室检查210
二、诊断标准214
(一)海洛因成瘾的诊断标准214
(二)海洛因中毒的诊断标准215
(三)海洛因戒断的诊断标准215
(四)海洛因所致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215
(五)海洛因所致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216
(六)海洛因所致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216
(七)海洛因所致性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217
(八)海洛因所致谵妄的诊断标准218
三、诊断量表218
(一)CINA量表218
(二)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220
第四节 治疗220
一、脱毒治疗220
(一)自然脱毒过程的一般规律220
(二)脱毒治疗方法222
(三)戒毒治疗的其他进展225
二、稽延性戒断症状及治疗226
(一)睡眠障碍227
(二)全身乏力、四肢关节和肌肉疼痛227
(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28
三、海洛因过量中毒的诊断与抢救230
(一)诊断230
(二)抢救措施230
(三)后续处理232
四、防复吸药物维持治疗232
(一)美沙酮维持治疗232
(二)复方丁丙诺啡/纳洛酮维持治疗239
(三)纳曲酮维持治疗242
(四)长效纳曲酮植入剂治疗246
(五)Vivitrol251
(六)我国的纳曲酮微球缓释制剂252
(七)纳美芬缓释剂252
第五章 苯丙胺类兴奋剂相关和成瘾障碍253
第一节 概述253
一、种类与分类254
二、简史及流行现状256
(一)苯丙胺256
(二)甲基苯丙胺259
(三)摇头丸262
三、来源与掺杂物263
四、理化性质265
五、临床用途266
六、滥用方式与过程266
第二节 药理学268
一、药代动力学268
二、药理作用机制269
三、甲基苯丙胺精神依赖的神经生化机制270
(一)与中枢单胺类神经系统的关系270
(二)与γ-氨基丁酸的关系273
(三)与中枢乙酰胆碱系统的关系273
(四)与谷氨酸神经系统的关系273
第三节 多巴胺、5-羟色胺及受体273
一、多巴胺及受体274
(一)多巴胺的神经化学274
(二)多巴胺神经元的分布与纤维投射276
(三)多巴胺受体的分型、分布及作用277
二、5-羟色胺及受体278
(一)5-羟色胺的神经化学278
(二)5-羟色胺神经元的分布与纤维投射280
(三)5-羟色胺受体的分型、分布及作用280
第四节 临床表现283
一、苯丙胺283
二、甲基苯丙胺284
(一)对大脑的作用284
(二)对心血管系统、肌肉的作用286
(三)其他作用287
三、摇头丸288
第五节 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长期滥用的后果289
一、苯丙胺289
二、甲基苯丙胺291
(一)甲基苯丙胺致DA能神经元毒性的机制291
(二)甲基苯丙胺成瘾致脑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研究292
(三)甲基苯丙胺长期滥用的后果292
三、摇头丸294
第六节 耐受性和依赖性296
一、苯丙胺296
二、甲基苯丙胺297
三、摇头丸298
第七节 诊断298
一、病史采集298
二、特异实验室检测298
(一)筛选法298
(二)确证法299
三、影像学检查299
四、心理评估299
五、诊断标准300
(一)苯丙胺类兴奋剂成瘾的诊断标准300
(二)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的诊断标准301
(三)苯丙胺类兴奋剂戒断的诊断标准301
(四)未特定的苯丙胺类兴奋剂导致的障碍302
(五)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302
(六)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的诊断标准302
(七)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303
(八)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304
(九)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强迫和相关障碍的诊断标准304
(十)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305
(十一)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性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305
(十二)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性谵妄的诊断标准306
六、鉴别诊断306
第八节 治疗307
一、治疗目标307
二、治疗方案307
(一)躯体症状的治疗307
(二)精神症状的治疗308
(三)心理行为治疗308
(四)防复吸药物治疗309
三、冰毒重度中毒的抢救310
(一)抢救措施310
(二)后续处理311
附:部分苯丙胺类兴奋剂名称311
第六章 氯胺酮相关和成瘾障碍313
第一节 概述313
一、来源与理化特性313
二、流行简史313
三、吸食方式316
四、氯胺酮管制的历史沿革317
五、滥用现状318
第二节 药理学320
一、药代动力学320
二、药理作用及机制320
(一)对NMDA受体的作用323
(二)对阿片受体的作用324
(三)对胆碱能受体的作用324
(四)对单胺能受体的作用325
(五)对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作用325
第三节 临床表现326
一、急性中毒326
二、毒副作用327
三、长期作用327
四、医疗价值329
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329
一、诊断程序329
(一)病史询问329
(二)诊断要点330
(三)辅助检查与评估330
(四)鉴别诊断331
二、诊断标准331
(一)氯胺酮成瘾的诊断标准332
(二)氯胺酮中毒的诊断标准332
(三)氯胺酮戒断的诊断标准333
(四)氯胺酮所致持久知觉障碍的诊断标准333
(五)氯胺酮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333
(六)氯胺酮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的诊断标准334
(七)氯胺酮所致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334
(八)氯胺酮所致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334
(九)氯胺酮所致强迫和相关障碍的诊断标准335
(十)氯胺酮所致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335
(十一)氯胺酮所致性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336
(十二)氯胺酮中毒性谵妄的诊断标准336
三、治疗336
(一)急性中毒的治疗337
(二)戒断症状的治疗337
(三)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337
(四)并发症的治疗337
(五)心理行为治疗338
第七章 大麻相关和成瘾障碍340
第一节 概述341
一、简史及流行现状341
二、植物特点与产地345
三、种类348
四、大麻类毒品的获得349
五、吸食方式350
六、使用模式351
第二节 药理学352
一、理化性质352
二、药代动力学353
三、作用机制354
四、药理作用355
(一)神经系统356
(二)心血管系统357
(三)呼吸系统358
(四)免疫系统358
(五)对生殖系统及后代的影响358
(六)抑制肿瘤生长359
(七)致死毒性359
第三节 临床表现360
一、一般作用360
(一)对情绪的影响360
(二)对感知觉的影响360
(三)对认知活动的影响361
(四)对运动与操作能力的影响361
(五)对记忆力的影响362
(六)对性活动的影响362
(七)对意识的影响362
二、急性中毒362
(一)中毒性谵妄362
(二)急性惊恐发作362
(三)急性抑郁反应362
三、长期作用363
(一)动机缺乏综合征363
(二)长期吸食大麻与精神分裂症363
四、耐受性和依赖性363
(一)耐受性363
(二)依赖性364
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364
一、诊断标准364
(一)大麻成瘾的诊断标准365
(二)大麻中毒的诊断标准365
(三)大麻戒断的诊断标准366
(四)大麻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366
(五)大麻所致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366
(六)大麻所致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367
(七)大麻中毒性谵妄的诊断标准367
二、治疗368
第三篇 诊断、治疗与康复373
第八章 毒品相关和成瘾障碍的诊断373
第一节 毒品相关和成瘾障碍的诊断与评估374
一、询问病史374
(一)基本要求374
(二)询问的内容375
(三)完善患者病史情况的其他措施377
二、体格检查378
三、精神检查378
(一)合作患者的精神检查378
(二)对处于兴奋、木僵和敌对等状态的不合作患者的精神检查380
四、实验室检查380
(一)尿检380
(二)实验室检查382
(三)生物样品中的毒品检测383
(四)毛细管电泳及其在滥用物质检测中的应用385
第二节 诊断标准389
一、DSM-V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物质相关和成瘾障碍389
(一)物质使用障碍389
(二)物质所致障碍391
(三)大麻相关和成瘾障碍392
(四)致幻剂相关和成瘾障碍394
(五)阿片类物质相关和成瘾障碍398
(六)兴奋剂相关和成瘾障碍400
(七)物质/药物所致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403
二、ICD-10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412
(一)编码与诊断原则412
(二)分类目录与诊断要点413
三、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417
(一)分类417
(二)诊断标准418
第三节 常用的量表与治疗用工作表424
一、药物依赖诊断量表(SCID-DD)424
(一)项目与组成424
(二)评定注意事项424
(三)结果分析424
二、药物使用结果调查425
三、个人评估表427
四、不良影响表428
五、初始治疗目标工作表428
六、改变阶段评估表429
七、妨碍治疗行为表430
八、过去治疗经验工作表431
九、制订目标工作表433
十、评估渴求的程度434
十一、物质使用诱发因素表434
十二、控制使用物质念头工作表435
十三、情绪工作表436
十四、社会压力工作表437
十五、自助项目工作表438
十六、复发警告信号工作表438
十七、高危状况工作表439
十八、再燃及复发工作表440
十九、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440
二十、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443
二十一、大体评定量表(GAS)445
二十二、生活事件量表446
二十三、生活应激事件量表449
第九章 临床常用的戒毒药品452
第一节 脱毒西药452
一、美沙酮452
二、丁丙诺啡456
三、可乐定459
四、洛非西定463
第二节 阿片受体拮抗剂465
一、纳洛酮465
二、纳曲酮467
三、纳美芬469
第三节 中医药戒毒470
一、中医戒毒史470
二、戒毒中成药研究现状471
(一)戒毒中成药的品种471
(二)戒毒中成药的疗效471
(三)戒毒中成药的不良反应471
(四)戒毒中成药的价格472
三、戒毒中成药的制剂与用法472
(一)益安回生口服液472
(二)福康片473
(三)济泰片474
四、中药复方475
(一)林则徐戒烟方475
(二)民间验方一475
(三)民间验方二475
(四)民间验方三476
(五)民间验方四476
(六)民间验方五476
(七)民间验方六476
(八)民间验方七476
(九)民间验方八476
(十)民间验方九476
第四节 辅助治疗药物477
一、曲马多477
二、布洛芬480
三、氯硝西泮481
四、右佐匹克隆483
五、丁螺环酮484
六、黛安神485
七、氟西汀487
八、帕罗西汀488
九、米氮平489
十、多塞平490
十一、氯丙咪嗪491
十二、奥氮平492
十三、利培酮495
十四、舍曲林497
十五、石杉碱甲497
十六、吡拉西坦498
第十章 毒品相关和成瘾障碍的治疗500
第一节 概述500
一、治疗者需要解决的问题501
二、戒毒治疗目标的选择501
三、治疗者的知识、技能及态度502
四、戒毒治疗的目的与原则502
第二节 药物治疗503
一、戒断症状的治疗504
(一)脱毒治疗目的504
(二)脱毒治疗原则504
(三)脱毒治疗方法504
(四)脱毒药物的选择505
(五)脱毒治疗的依从性问题506
(六)脱毒完成的标准506
(七)脱毒者在治疗完成后必须注意并正视的问题506
二、精神症状的治疗507
(一)毒品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治疗508
(二)毒品所致双相及相关障碍的治疗510
(三)毒品所致强迫和相关障碍的治疗512
(四)毒品所致焦虑障碍的治疗513
(五)毒品所致神经认知障碍的治疗514
(六)毒品所致睡眠障碍的治疗515
(七)毒品所致谵妄的治疗516
(八)精神障碍共病的评估与治疗517
第三节 心理行为治疗520
一、概述520
(一)心理行为治疗的基本目标520
(二)心理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522
(三)心理行为治疗的基本技巧522
(四)心理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524
二、动机强化治疗526
(一)动机强化治疗的理论基础526
(二)动机强化治疗的基本原则527
(三)动机强化治疗的技术要点529
(四)动机强化治疗的基本步骤530
三、认知行为治疗531
(一)预防复吸治疗的理论基础531
(二)预防复吸的目标与原则533
(三)预防复吸的基本技术535
(四)预防复吸的结构与主要内容535
四、行为强化治疗537
(一)列联管理的理论基础537
(二)列联管理的目标与基本原则538
(三)列联管理的方法与步骤538
(四)临床应用539
五、个体治疗539
(一)理论基础540
(二)个体治疗的目标540
(三)个体治疗的基本原则540
(四)个体治疗的过程与内容540
六、小组治疗542
(一)小组治疗的理论基础542
(二)小组治疗的特点与技术542
(三)小组治疗的分类544
(四)小组治疗的过程545
七、家庭治疗546
(一)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546
(二)家庭治疗的目标547
(三)基本技巧547
(四)家庭治疗的主要方法547
八、心理行为治疗中常见的临床问题及干预策略549
(一)制订康复目标549
(二)情绪管理550
(三)建立康复支持系统552
(四)自助、互助项目和康复俱乐部553
(五)降低复发风险555
(六)复发的管理557
(七)平衡生活的策略558
(八)进展评估559
第四节 治疗社区(TC)560
一、现代TC的原型——锡南浓561
(一)入住条件及程序562
(二)等级制度及奖惩条例562
(三)日常活动内容562
二、日顶村563
(一)日顶村的历史与现状563
(二)日顶村治疗项目简介563
(三)日顶村的哲学思想及其具体体现564
(四)日顶村的治疗程序565
(五)日顶村的典型治疗单位——居住治疗中心565
(六)日顶村的各种治疗方法566
三、匿名戒毒会(NA)568
(一)NA的历史及发展过程568
(二)NA的性质、基本思想与活动方式568
(三)十二步戒毒法569
(四)NA的特色及相关问题570
(五)NA的成效及评价570
四、云南戴托普治疗社区570
(一)运作理念571
(二)机构介绍571
(三)治疗程序572
(四)运作特色572
五、国外在监所内开展TC的若干资料573
第十一章 降低危害的理论与实践575
第一节 概述575
一、“降低危害”的历史沿革575
二、“行为改变”与“降低危害”576
三、“三级预防”与“降低危害”577
四、国际降低危害联盟简介578
第二节 降低危害理论578
一、降低危害的策略578
(一)定义578
(二)目的579
(三)原则579
二、降低危害的内容与作用580
(一)主要内容580
(二)主要作用580
三、我国降低危害的现状582
第三节 降低危害实践583
一、药物替代维持治疗584
(一)美沙酮/乙酰美沙酮维持治疗584
(二)丁丙诺啡/赛宝松维持治疗585
(三)纳曲酮维持治疗587
(四)海洛因维持治疗588
二、清洁针具交换与清洁针具588
三、纳洛酮发放项目590
四、“安全注射”场所591
五、同伴教育项目594
六、共患疾病治疗594
(一)精神共病治疗595
(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治疗596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治疗597
七、安全性行为项目598
(一)性安全教育598
(二)安全套推广599
八、隐性吸毒成瘾人群的干预问题601
参考文献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