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在多重转型中兴起、全盛及分化 新时期以来北京作家群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志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10515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90页
- 文件大小:215MB
- 文件页数:702页
- 主题词:中国作家-研究-北京市-当代-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在多重转型中兴起、全盛及分化 新时期以来北京作家群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 总论3
第一章 引论与方法3
从地域文学到区域文学的研究转型6
五四时期以来的北京文学掠影8
一种勉为其难的划分方式:如何界定北京作家群11
第二章 渊源与特性15
政治意识与革命情怀15
潮流与潮流之外:新人成长与“小资”情调17
艺术风格的独特探索21
浓郁书卷气、情文两具备的“三家村”杂文27
扭曲的时代,扭曲的文学:“文革”十年33
“革命样板戏”的北京制造和浩然的《金光大道》35
形形色色的“地下文学”42
第三章 新时期文学的弄潮儿47
开创之功 不衰之力52
从《班主任》开始的领跑54
“伤痕”“反思”萧萧下,文学浪潮滚滚来59
从维熙和“大墙文学”:红玉兰、白帆船、风泪眼65
“改革文学”与张洁《沉重的翅膀》72
如何走出历史的阴影74
艺术创新的锐意探索84
《今天》:北京文学创新的另一极86
心灵世界的拓展与艺术变革98
“寻根文学”与“现代派”的京城魅影106
第四章 从“革命”到“市场”的新变112
猝然而至的转折112
从理想主义坠落到日常经验114
笑声后面的不同意味:王朔和王小波120
跨世纪之交的“城与人”124
京城一家独大的女性文学128
第五章 从文学到电视:携手缔造的繁荣135
“龙虫并雕”的“京味儿”品格137
铺展五彩缤纷的现代市民生活图景139
在警匪军旅与柴米油盐的多种背景中言情141
瞩望新的学术生长点144
卷二 穿越时代云烟的文学之旅155
儒林志 儿女情 风云录 兰蕙心——宗璞小说创作论155
“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156
“却不料伯劳飞燕各西东,又添了刻骨相思痛”164
“打不断荒丘绛帐传弦歌,改不了箪食瓢饮颜回乐”174
历史与现实的困扰181
在边缘处闪耀:林斤澜和汪曾祺比较论183
第一章 走过从前(1950—1976)184
林斤澜:曲折中的坚守184
汪曾祺:坚守中的曲折189
第二章 “神无可绘,其境通而神境生”——林斤澜小说的美学特征191
古典、现代、荒诞的杂糅192
“窥一斑略知全豹”——文体的独特性195
幽深孤峭与平淡冲和——林斤澜小说的叙事策略197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寒骨”的冷峭语言200
第三章 俗世之爱乡土之情悠远之美——汪曾祺小说的美学特征202
高邮记忆:对俗世大爱大美的深情回眸202
七载云烟:对国难中的人生百态的静观与沉思215
下放坝上:对劫难中的人情世相的品味与描摹218
京华春秋:对人生如戏的洞察与深究220
悲悯与和谐:人生观和文学观的合流与升华225
精短的奥秘:汪曾祺对短篇小说艺术的探索229
短篇双璧 文体名家235
繁华落尽见真淳:刘绍棠和浩然的乡村图画240
第一章 人生沉浮和文学轨迹242
“儿童团”、落难“右派”和“一个作家”243
双峰并峙与再惹争议249
第二章 新时期的运河风情:刘绍棠255
风云史与自传性的浑融255
风物美、人情美和风俗美261
故事性和传奇性的叙事追求266
清新流畅和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270
第三章 为霞尚满天:浩然276
从《山水情》到《苍生》的奋起直追277
有保留的反思和徘徊中的书写279
“把自己说清楚”的自传体小说283
穿越历史烟尘的女性目光——论凌力的历史小说289
英雄:悲剧因何形成的个人和民族根源291
历史:超越正邪两分的平民视野295
传统:对男权和父权的质问299
文化:多元拓展与女性情谊303
卷三 知识分子情怀与理想主义的再思考309
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交响:史铁生与梁晓声309
第一章 共有的精神胎记:从“文革”到知青310
史铁生的伦理叙事与文体实验310
梁晓声的知青叙事与浪漫情怀326
理想主义者的“文革”记忆332
第二章 各自的精神家园:世纪之交的分化与寻觅335
史铁生的神性叙事与零度写作335
梁晓声的平民立场与叙事变革353
理想主义者的欲望观照359
第三章 理想主义的双声:从精神胎记到精神家园361
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救赎362
梁晓声的理想主义轰毁与重建363
双声背后:理想也是多元的366
史铁生、梁晓声的文学史意义367
孩子心与英雄梦——张承志创作中的“拟血缘认同感”与“拟英雄认同感”371
第一章 张承志小说中的拟母子模式374
儿子与母性化的母亲375
儿子与父性化、神性化的母亲383
第二章 张承志小说中的拟父子模式389
儿子与自然之父390
儿子和英雄之父392
第三章 张承志小说中的拟英雄美人模式406
英雄表演及其追随者406
英雄失路及理想女性413
青春作伴好还乡——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漫议421
跨越半个世纪的青春歌者421
革命、青春、爱情、诗歌:“季节”系列的四个关键词422
提前到来的怀旧:少年哀乐过于人426
时代转型中的困惑:顶点与终点430
殉难、堕落与赎罪:为什么失态433
荷戟独彷徨:在执着理想与凡俗人生之间436
狂欢与逍遥:在地狱的边缘上440
心灵与现实:主观诗人的入世难题442
青春的价值:自证和他证447
卷四 老北京、新都市空间的交叉观照453
刘心武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453
第一章 从社会性到个人性的时间意识455
线性时间观与宏大叙事455
个人的“特殊的历史感”469
第二章 从一元到多元的空间意象481
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481
众声喧哗的纷繁都市498
第三章 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时间化511
空间的时间化512
时间的空间化514
风俗画式的时空体517
纷纭流变的城市景观——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书写与文化认同522
如何理解90年代的北京书写522
文化认同的逻辑526
研究的可能与路径529
第一章 王朔:“文革”记忆中的北京“大院”533
“阳光灿烂的日子”534
纪实中的虚构:怀旧视域中的叙述537
集体想象与个人记忆的位移与重构540
第二章 陈建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难543
胡同文化流逝的悲伤与哀叹543
叙述立场的转变547
转型中的文化思考549
第三章 邱华栋:在城市中寻找城市553
令人艳羡的奢华都市景观553
都市欲望的张扬与迷失556
现代都市的陷落与寻找559
未完成的思考563
卷五 听唱新翻杨柳枝569
“告而难别”的革命情结:重评刘索拉569
《女贞汤》与父辈的世界570
别样的怀旧与涩重的狂欢573
形式的意识形态580
权力、欲望、空间——王小波论589
第一章“真实”的荒诞和荒诞的真实——对权力话语生成方式的揭示及其批判590
“必须”的言说与“沉默”的剥夺590
从“历史”到“文学”:虚假中的狂欢593
“真实”与“虚构”、“写作”与“生活”的悖谬595
第二章“性”的扭曲与“人”的异化——“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的意义601
政治意识形态对“性”的渗透、淆乱与改写603
对“性能力”在主体建构中作用的辩证分析610
作为“自性特征”和“统配资源”的“性感”与“快感”613
第三章 空间的隐喻和圈禁的突围——王小波小说的空间意象620
圆与方:封闭与禁锢的两种空间造型621
“荒原”与“桃花源”:不同的空间寓意和理想取向628
卷六 女性文学的集结637
《无字》:男神崇拜的创生与消解——对张洁创作道路的逆向考察637
第一章 男神镜像的创生与潜在危机639
男神镜像的创生639
创生男神镜像的人性基因及其潜在危机642
第二章 男神镜像的颠覆648
对男神镜像的质疑与张洁自身的内在蜕变648
男神镜像倒塌的历程650
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解构653
第三章 男神镜像破碎之因660
差异与歧误铸就的悲剧660
男权传统文化笼罩下的婚恋671
政治异化对人性异化的渗透677
结语68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684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685
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689
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欠缺,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等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