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 杨翰卿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10633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一、哲学2

二、哲学基本问题3

三、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1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5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6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19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21

第一节 物质21

一、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21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23

第二节 运动27

一、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27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9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32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物质的存在形式32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4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36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8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8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40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45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45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基础45

二、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4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50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0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52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54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57

一、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57

二、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要求59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61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62

二、坚持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64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67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67

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68

二、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71

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73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74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75

二、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76

三、事物发展过程的规律性78

四、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79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81

一、唯物辩证法是严整的科学体系82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83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85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85

一、矛盾和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85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87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89

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89

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90

三、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93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95

一、矛盾的普遍性95

二、矛盾的特殊性96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102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106

第一节 质、量、度106

一、质106

二、量108

三、度110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12

一、量变、质变112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13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15

一、质量互变的普遍性115

二、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117

三、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20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24

第一节 肯定与否定124

一、肯定、否定124

二、辩证否定的特征126

三、树立辩证的否定观128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29

一、否定之否定的含义130

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客观普遍性131

三、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133

第三节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35

一、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35

二、新生事物不可战胜137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39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139

一、本质和现象的含义139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40

三、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41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142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142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43

三、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45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147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147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48

三、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49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49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50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50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52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53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53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54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55

第九章 实践和认识15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57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157

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159

三、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160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61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161

二、实践是主体与客体联系的中介163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65

四、认识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167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168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68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72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173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175

一、归纳和演绎175

二、分析和综合177

三、抽象和具体178

第十章 真理181

第一节 客观真理181

一、真理的客观性181

二、真理和谬误183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86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186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87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88

一、实践标准的唯一性189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91

三、在改革中坚持实践标准192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194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94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194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及其产生根源196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198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01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1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3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05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209

一、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209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11

第十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14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14

一、生产力214

二、生产关系218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20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21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222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25

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225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生产力标准228

三、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232

第十三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34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34

一、经济基础234

二、上层建筑236

三、社会形态238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40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41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43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4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47

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点247

二、我国现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250

三、改革是一场革命251

第十四章 阶级 国家 社会革命255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55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55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58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260

第二节 国家263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263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265

三、国家的职能266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268

五、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269

第三节 社会革命272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272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273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274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276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和一般特点276

一、社会意识的结构276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79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285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285

二、道德286

三、科学288

四、艺术292

五、宗教293

第三节 社会的精神文明294

一、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9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97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01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02

一、两种历史观的一个根本分歧302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304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07

一、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08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309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311

四、个人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312

第三节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13

一、群众观点314

二、群众路线315

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3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