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以德治国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以德治国论
  • 罗国杰,夏伟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5568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社会公德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以德治国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论:论以德治国的历史、理论与实践1

一、关于德治和法治的关系2

1.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肯定和强有力支持3

2.以德治国不是超越法制4

3.以德治国不是与依法治国针锋相对的另一个治国方略5

二、关于德治和人治的关系6

1.儒家内部都程度不同地承认刑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7

2.儒家的德治思想是儒家道德理想的体现8

3.法家的法治:人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11

4.今天的德治与古代的德治的根本区别13

三、关于德治的内涵15

1.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雏形21

一、从“敬德保民”到“为政以德”21

第一章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演进的历史轨迹21

2.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思想26

二、从“唯法为治”到“德主刑辅”30

1.从商鞅变法到韩非的“以法代德”30

2.对秦亡教训的反思与汉代的德法观33

3.董仲舒的德治思想38

三、古代“德治”实例考41

1.汉代的“以孝治天下”41

2.唐代的“贞观之治”45

3.扶植佛道,柔化人心50

4.宋代的“五常是理”52

5.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制度56

一、民为邦本的德政理念63

第二章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核心63

1.得民心斯得天下64

2.安民富民65

3.省刑宽民66

二、为民表率的吏德思想68

1.选贤任能,知人善任69

2.广开言路,纳谏从善71

3.力戒奢靡,清廉自守74

三、德教为先的教化思想77

1.教民以礼77

2.教民以乐78

3.移风易俗79

1.修身的纲领和步骤80

四、自我完善的修养思想80

2.修养的方法81

第三章 中国古代德治的历史特点82

一、宗法制的伦理关系及其“有序和谐”的德治形态和德治理想82

二、“圣王之治”——“魅力型”权威的德治类型86

三、“德教为本”、“德主刑辅”的德治实施方式90

1.“政教(化)合一”91

2.教化之本93

3.德主刑辅95

第四章 西方传统德治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特点97

一、西方传统德治的古典形态99

1.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的德治:政治与伦理高度同一的古典形态99

2.罗马共和国:“贤均从众”的“德政”与“德教”的失败103

3.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会:政治与伦理的分离106

二、西方传统德治的近代形态112

1.近代民族国家:西方传统德治近代形态的产生112

2.启蒙运动:西方传统德治古典形态的终结和近代形态的成熟116

三、西方传统德治的基本特点122

1.关注政治活动的道德本质122

2.基于正义原则的“良法之治”124

3.与政体相匹配的政治道德教育127

四、小结:中、西方传统德治与社会主义以德治国130

1.关于“民本”理念130

2.关于德治与政体131

3.关于德治理想与“人和”精神132

4.关于道德教化133

5.关于中西方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不同理解134

第五章 以德治国的内涵辨析136

一、治国方略的创新思路136

1.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137

2.以德治国思想的依据140

3.治国理论的创新特色148

二、以德治国的理性透视153

1.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53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156

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64

三、以德治国的系统实施167

1.遵循科学的实施原则167

2.建构周密的实施框架171

一、传统德治、法治思想比较181

第六章 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辨析:传统、关系形态、科学精神181

1.中西方传统德治思想比较182

2.中西方传统法治思想比较187

二、德治与法治关系的历史形态190

1.德法互斥191

2.德主刑辅192

3.法主德辅194

4.德法并举195

三、德治与法治结合的科学精神199

1.德治、法治思想的基本观点199

2.德治、法治思想的科学解读202

3.德治与法治结合的内涵及其创新204

4.德治与法治结合的价值旨归208

第七章 德治与人治的关系辨析:从儒家重德治亦不排斥法治谈起212

一、从孔子到荀子的德法思想213

1.孔子“宽猛相济,政是以和”的思想,证明孔子不排斥法治213

2.荀子“德主刑辅”的思想,表明儒家对德法关系有清醒认识214

二、贾谊德法思想对人们的启示216

1.贾谊《过秦论》对“攻”、“守”规律的探讨及其意义216

2.贾谊思想中法家思想的影子表明西汉“新”儒家对法治更加重视217

第八章 德治与人治的关系辨析:从德治与儒家的政治伦理理想谈起221

一、儒家的“圣人榜”及其政治伦理目的221

1.《论语》对“圣贤气象”的记述与评价223

2.《史记》对“圣贤气象”的记述与评价227

二、儒家的德治为什么产生了人治的结果235

1.孔子及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源236

2.儒家德治导致人治的根本原因241

3.古今德治依赖的社会制度具有天壤之别245

第九章 德治与人治的关系辨析:从法家法治思想与人治和德治思想的关联谈起250

一、法家的“法治”不是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人治的一种表现形式251

1.法家法治思想的“人治”实质253

2.法家“法”治的本意255

3.法家法治仍然是一人之治255

二、法家重法和法治,但不排斥德和德治257

1.“刑主德辅”的治国方略257

2.正确看待商鞅的“任力不任德”、“贵法不贵义”258

3.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对道德的作用给予很高的估价261

4.韩非不是非道德论者266

第十章 德治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76

一、德治与民主政治建设276

1.德治的特点276

2.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279

二、德治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281

1.人民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281

2.公民在道德建设中锻炼提高民主政治建设主体能力282

3.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重要条件283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德治的制度保障285

1.党和政府是德治权威有力的组织和推动力量285

2.政策和法制是德治强有力的影响因素286

3.党风和干部道德从根本上制约着民风民德288

第十一章 德治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291

一、道德调控体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292

1.道德原则的指导必须跟上价值观念变化的速度292

2.让有“德”者有所“得”293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道德力量294

1.把道德经济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95

2.把自觉的法制意识作为道德责任法制化的基本要求298

3.把提高公民整体道德认知水平作为德治实施的基本步骤299

三、重视经济利益获得过程中道德价值的作用300

1.通过创造品牌的道德价值获得持续竞争力301

2.经济利益的持续获得需要精神动力的支持302

四、以信用制度作为完善竞争机制的基础与载体304

1.社会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304

2.确立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生命的伦理理念305

3.确立信用既是经济契约又是经济道德的观念308

第十二章 德治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11

一、德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般关系312

1.人的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312

2.德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313

3.德治水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314

二、德治与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一致性317

1.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种种严峻挑战317

2.德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致性318

三、德治在文化建设领域中的实际运用323

1.德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环境中的出发点323

2.德治在文化建设领域中的具体任务325

第十三章 德治与干部素质提高329

一、德治对干部素质提出更高要求329

1.从“又红又专”到“三讲”329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以德治国333

二、干部素质的提高是德治的重要环节336

1.干部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其在德治过程中的特殊作用336

2.干部道德水平是衡量社会道德风尚的主要指标337

三、干部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338

1.一些人丧失了精神支柱339

2.一些人淡化了公仆意识340

3.一些人忘记了逸豫亡身的教训340

4.一些人的监督与自我监督不到位341

四、加强官德建设,提高干部素质341

1.树立宗旨意识,立德标准要高342

2.树立慎独意识,养德要求要严344

3.树立民主意识,监督力度要大345

第十四章 德治与学校人才培养347

一、德治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关系347

1.德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347

2.德治对学校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349

3.学校人才培养对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350

二、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352

1.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352

2.一些学校窄化了德育功能353

3.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353

4.一些学校和教师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与方法缺乏创新354

5.一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偏重程序化模式化354

6.大环境对学校育人环境的消极影响355

7.一些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存在非科学化现象355

三、构建学校德治新秩序,培养21世纪合格新人才356

1.树立科学德育观356

2.以“五个结合”为抓手,开拓学校德育有效途径358

3.以校园环境建设为载体,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学校德治新秩序360

一、德治与公共生活有序化364

第十五章 德治与“三德”建设364

1.德治与公共生活有序化的关系365

2.当前我国公共生活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其原因分析367

3.健全社会公德建设机制,推动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372

二、德治与敬业精神涵育376

1.敬业精神的时代内涵376

2.敬业精神是德治实践的内驱力380

3.敬业精神的淡化及其原因381

4.培育敬业精神的有效途径384

三、德治与家庭和睦388

1.德治与家庭和睦的关系388

2.家庭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93

3.怎样加强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建设396

1.社会环境建设必须体现道德内涵403

第十六章 德治与社会环境建设403

一、社会环境建设与道德治理应当同步进行403

2.良好社会环境是搞好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406

二、当前社会环境建设急需加强道德治理409

1.一些城市硬环境建设道德底蕴不足,缺乏道德关怀409

2.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与丑恶现象污染了道德环境412

三、加强对社会环境建设进行道德治理的主要手段413

1.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充分营造道德氛围,改善道德环境413

2.整顿市场秩序,树立良好信用道德414

3.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健全城市公共生活规范415

4.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改变机关工作作风417

5.注重羞耻心教育418

6.利用现代传媒,强化正确社会舆论导向419

后记4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