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剂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药剂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0890911.jpg)
- 毕殿洲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113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药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药剂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1
一、药剂学的概念及重要性1
(一)药剂学的概念1
(二)药剂学的重要性1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2
(一)基础药剂学2
(二)工业药剂学2
(三)医院药剂学2
三、药剂学的任务2
第二节 药物剂型4
一、剂型的分类4
(一)按形态分类4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4
(三)按给药途径分类5
二、剂型的重要性5
(一)给药途径与剂型5
(二)剂型的重要性5
第三节 药剂学的发展6
第四节 药典与药品标准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
二、其它国家药典1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颁药品标准10
第五节 处方10
第六节 GMP和GLP11
一、GMP11
二、GLP12
第二章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和优化技术13
第一节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13
一、概述13
二、文献检索13
三、分析方法研究16
(一)UV光谱法16
(二)荧光分析法17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17
(四)薄层色谱法17
四、处方前工作中的药物理化性质的测定17
(一)溶解度和pKa18
(二)分配系数19
(三)熔点和多晶型20
(四)吸湿性22
(五)粉体学性质24
五、稳定性研究24
六、药物配伍研究25
(一)固体制剂的配伍研究25
(二)液体制剂的配伍研究25
1.pH-反应速度图25
2.液体制剂26
七、药物的生物药剂学特征与处方前工作26
(一)药物的吸收、分布与消除26
(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动力学参数27
(三)药物与制剂的溶出28
1.体外溶出试验28
2.半体内试验29
3.体内试验29
第二节 药物制剂的优化设计29
一、概述29
二、优化参数30
三、正交试验设计30
四、均匀设计31
五、单纯形优化法31
(一)简介31
(二)应用实例32
六、拉氏优化法33
(一)简介33
(二)应用实例34
第三节 新药制剂的研究与申报35
一、新药的分类36
二、申请新药需上报的项目36
三、申报新制剂的四个主要内容36
(一)处方工艺、辅料等36
(二)稳定性试验36
(三)溶出度试验37
(四)生物利用度37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 药用高分子39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39
一、表面现象和表面活性剂39
1.表面活性剂的定义39
2.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正吸附39
3.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吸附39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40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40
1.肥皂类40
2.硫酸化物40
3.磺酸化物40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40
(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40
1.卵磷脂40
2.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41
(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41
1.脂肪酸甘油酯41
2.蔗糖脂肪酸酯41
3.脂肪酸山梨坦42
4.聚山梨酯42
5.聚氧乙烯脂肪酸酯42
6.聚氧乙烯脂肪醇醚42
7.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43
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43
(一)形成表面活性剂胶束43
1.临界胶束浓度43
2.胶束的结构43
3.cmc的测定44
(二)亲水亲油平衡值44
1.HLB值的概念45
2.HLB值的理论计算法46
(三)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46
1.胶束增溶46
2.温度对增溶的影响47
(四)表面活性剂的复配47
1.与中性无机盐的配伍47
2.有机添加剂48
3.水溶性高分子48
4.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48
(五)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的应用48
1.增溶相图48
2.解离药物的增溶49
3.多组分增溶质的增溶49
4.抑菌剂的增溶49
5.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化学稳定性49
(六)表面活性剂的其它应用50
1.起泡剂和消泡剂50
2.去污剂50
3.消毒剂和杀菌剂50
四、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50
1.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50
2.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51
3.表面活性剂的毒性51
4.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51
第二节 药用高分子52
一、高分子的结构特征52
1.高分子的基本结构52
2.高分子的链结构52
3.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53
二、高分子的应用性能53
1.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53
2.溶胀和溶解53
3.溶胶和凝胶54
4.玻璃化温度54
5.粘流温度55
6.力学性质55
三、常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56
(一)淀粉及其衍生物56
(二)纤维素及其衍生物57
1.微晶纤维素57
2.纤维素酯类衍生物57
3.纤维素醚类衍生物58
4.纤维素醚的酯衍生物59
(三)其它天然高分子材料60
1.明胶60
2.壳多糖及脱乙酰壳多糖61
(四)丙烯酸类高分子61
1.卡波沫61
2.丙烯酸树脂61
(五)乙烯类高分子63
1.聚乙烯醇63
2.聚维酮63
3.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64
(六)其它合成高分子材料64
1.聚乙二醇64
2.聚乳酸与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64
第四章 流变学和粉体学简介66
第一节 流变学简介66
一、概述66
二、弹性形变和粘性流动66
(一)弹性形变66
(二)粘性流动66
三、牛顿流动67
四、非牛顿流动68
(一)塑性流动68
(二)假塑性流动68
(三)胀性流动69
(四)触变流动70
五、流变性的测定70
六、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和发展71
第二节 粉体学简介72
一、概述72
二、粉体粒子大小72
(一)粒子大小(粒子径)72
(二)粒子径的测定方法73
(三)粒度分布75
三、粉体粒子的比表面积75
(一)比表面积75
(二)比表面积的测定75
四、粉体的密度及孔隙率76
五、粉体的流动性76
(一)粉体流动性表示方法76
(二)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77
(三)改善流动性的方法77
第五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79
第一节 概述79
一、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79
二、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范围79
三、化学动力学概述79
第二节 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途径80
一、水解80
(一)酯类药物的水解80
(二)酰胺类药物的水解81
(三)其他药物的水解82
二、氧化83
(一)酚类药物83
(二)烯醇类83
(三)其他类药物84
三、其他反应84
(一)异构化84
(二)聚合85
(三)脱羧85
第三节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86
一、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86
(一)pH值的影响86
(二)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88
(三)溶剂的影响89
(四)离子强度的影响89
(五)表面活性剂的影响89
(六)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90
二、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90
(一)温度的影响90
(二)光线的影响91
(三)空气(氧)的影响91
(四)金属离子的影响93
(五)湿度和水分的影响93
(六)包装材料的影响93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它方法95
(一)改进药物剂型或生产工艺95
(二)制成难溶性盐95
第四节 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降解动力学95
一、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95
(一)固体药物与固体剂型稳定性的一般特点95
(二)药物晶型与稳定性的关系96
(三)固体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96
(四)固体药物分解中的平衡现象97
二、固体剂型化学降解动力学97
(一)成核作用理论97
(二)液层理论98
(三)局部化学反应原理98
第五节 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98
一、影响因素试验99
(一)高温试验99
(二)高湿度试验99
(三)强光照射试验99
二、加速试验99
三、长期试验100
四、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101
五、有效期统计分析101
六、经典恒温法104
七、固体制剂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方法105
(一)固体剂型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105
(二)热分析法在研究固体药物稳定性中的应用106
第六章 制剂新技术108
第一节 包合技术108
一、概述108
二、包合材料109
(一)环糊精109
(二)环糊精衍生物110
1.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111
2.疏水性环糊精衍生物111
三、包合作用的特点111
1.药物与环糊精的组成和包合作用111
2.包合时对药物的要求111
3.药物的极性或缔合作用可影响包合作用111
4.包合作用具有竞争性112
四、常用的包合技术112
1.饱和水溶液法112
2.研磨法112
3.冷冻干燥法112
4.喷雾干燥法112
五、包合物的验证113
1.X射线衍射法113
2.红外光谱法113
3.核磁共振谱法113
4.荧光光度法113
5.圆二色谱法113
6.热分析法113
7.薄层色谱法113
8.紫外分光光度法113
9.溶出度法114
第二节 固体分散技术114
一、概述114
二、载体材料114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114
1.聚乙二醇类115
2.聚维酮类115
3.表面活性剂类115
4.有机酸类115
5.糖类与醇类115
(二)难溶性载体材料115
1.纤维素115
2.聚丙烯酸树脂类115
3.其它类115
(三)肠溶性载体材料115
1.纤维素类115
2.聚丙烯酸树脂类116
三、常用的固体分散技术116
1.熔融法116
2.溶剂法116
3.溶剂-熔融法116
4.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116
5.研磨法117
四、固体分散体的类型117
1.简单低共熔混合物117
2.固态溶液117
3.共沉淀物118
五、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118
1.溶解度及溶出速率118
2.热分析法118
3.X射线衍射法118
4.红外光谱法118
5.核磁共振谱法119
六、固体分散体的速效与缓效原理119
(一)速效原理119
1.药物的分散状态119
2.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120
(二)缓释原理120
第三节 微型包囊技术121
一、概述121
(一)药物微囊化的特点121
(二)药物微囊化技术的进展122
(三)囊心物与囊材122
1.囊心物122
2.囊材123
二、微囊化方法124
(一)物理化学法124
1.单凝聚法125
2.复凝聚法128
3.溶剂-非溶剂法129
4.改变温度法129
5.液中干燥法130
(二)物理机械法131
1.喷雾干燥法131
2.喷雾凝结法132
3.空气悬浮法132
4.多孔离心法133
5.锅包衣法133
(三)化学法133
1.界面缩聚法133
2.辐射交联法133
三、微囊的性质134
(一)微囊的形态、结构与粒径134
1.微囊的形态与结构134
2.微囊的粒径134
(二)影响微囊粒径的因素135
1.囊心物的大小135
2.囊材的用量135
3.制备方法135
4.制备温度135
5.制备时的搅拌速率135
6.附加剂的浓度136
(三)微囊中药物的释放136
1.微囊中药物释放的速率与机制136
2.影响微囊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137
四、微囊质量的评价138
(一)微囊的囊形与粒径138
(二)微囊中药物含量的测定139
(三)微囊中药物的载药量与包封率139
(四)微囊中药物释放速率139
第七章 制剂工程(单元操作)141
第一节 粉碎、过筛与混合141
一、粉碎141
(一)概述141
(二)粉碎机理与粉碎能量141
1.粉碎机理141
2.粉碎能量的消耗142
(三)粉碎方式及设备142
1.粉碎方式142
2.粉碎机143
二、筛分(分级)144
(一)概述144
(二)筛分效果的评价146
1.总分离效率(牛顿分离效率)146
2.部分分离效率146
3.筛分效率的影响因素146
(三)筛分设备147
1.摇动筛147
2.振荡筛147
三、混合147
(一)概述147
(二)混合机理147
1.对流混合148
2.剪切混合148
3.扩散混合148
(三)混合度的表示方法148
1.标准偏差σ或方差σ2148
2.混合度M148
(四)混合的影响因素149
1.物料的粉体性质的影响149
2.设备类型的影响149
3.操作条件的影响149
(五)混合设备149
1.旋转型混合机149
2.容器固定型混合机150
第二节 制粒151
一、概述151
二、湿法制粒及设备151
(一)湿法制粒机理151
1.液体的架桥原理151
2.从液体架桥到固体架桥的过渡152
(二)湿法制粒方法与设备152
1.挤压制粒152
2.转动制粒机153
3.高速搅拌制粒153
4.流化床制粒154
三、干法制粒及设备155
四、喷雾制粒及设备155
1.雾化器156
2.热气流与雾滴流向的安排156
五、液相中晶析制粒法157
1.制备方法157
2.球晶制粒机理158
第三节 干燥158
一、概述158
二、干燥原理与计算159
(一)干燥原理159
(二)物料中含水量的表示方法159
(三)物料中水分的性质160
1.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160
2.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160
(四)干燥速率161
1.干燥速率曲线161
2.干燥速率的影响因素161
(五)水分的测定方法162
三、干燥方法与设备162
(一)干燥方法162
(二)干燥设备162
1.厢式干燥器162
2.流化床干燥器163
3.喷雾干燥器163
4.红外干燥器163
5.微波干燥器163
四、冷冻干燥164
(一)冷冻干燥原理164
(二)冷冻干燥机164
第四节 空气净化技术与滤过技术165
一、概述165
二、洁净室的净化标准与测定方法166
(一)洁净室的净化标准166
1.含尘浓度的表示方法166
2.常见的净化方法166
3.洁净室的洁净度标准166
(二)含尘浓度的测定方法167
1.光散射式粒子计数测定法167
2.滤膜显微镜计数测定法167
3.光电比色计数测定法167
三、空气滤过167
(一)空气滤过机理及影响因素167
1.空气滤过机理167
2.空气滤过的影响因素168
(二)空气滤过器及其特性168
1.空气滤过器168
2.滤过器的特性169
四、洁净室的设计169
(一)洁净室的布置170
(二)洁净室对内部结构的要求170
(三)洁净室对人、物的净化要求170
1.对人的要求170
2.对物的要求170
(四)洁净室的气流形式170
1.层流171
2.乱流171
(五)洁净室的送风与回风172
1.送风172
2.回风172
(六)各级滤过器的组合与局部净化172
1.各级滤过器的组合172
2.局部净化173
第五节 灭菌与无菌技术173
一、概述173
二、物理灭菌法174
(一)干热灭菌法174
1.火焰灭菌法174
2.干热空气灭菌法174
(二)湿热灭菌法174
1.热压灭菌法174
2.流通蒸气灭菌法175
3.煮沸灭菌法175
4.低温间歇灭菌法175
(三)射线灭菌法176
1.辐射灭菌法176
2.紫外线灭菌法176
3.微波灭菌法176
(四)滤过灭菌法176
三、F与F0值177
(一)D值与Z值177
1.D值177
2.Z值177
(二)F值与F0值178
1.F值178
2.F0值178
四、化学灭菌法179
1.气体灭菌法179
2.药液法179
五、无菌操作法179
1.无菌操作室的灭菌180
2.无菌操作180
六、无菌检查法180
第六节 滤过181
一、概述181
二、滤过机理与影响因素181
1.滤过机理181
2.滤过的影响因素182
三、滤过器182
1.砂滤棒182
2.垂熔玻璃滤过器183
3.微孔滤膜滤过器183
4.板框压滤机185
5.压滤器185
第七节 中药材的浸出技术186
一、概述186
二、浸出原理186
(一)浸出过程186
1.浸润、渗透阶段186
2.解吸、溶解阶段186
3.扩散阶段187
4.置换浸出阶段187
(二)影响浸出的因素188
1.浸出溶剂188
2.药材的粉碎粒度188
3.浸出温度188
4.浓度差188
5.操作压力188
6.药材与溶剂的相对运动189
7.新技术的应用189
三、浸出方法及设备189
(一)浸出方法189
1.煎煮法189
2.浸渍法189
3.渗漉法189
4.水蒸气蒸馏法190
(二)浸出工艺及设备190
1.单级浸出工艺与间歇式提取器190
2.多级浸出工艺191
3.连续逆流浸出工艺192
四、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192
(一)蒸发192
1.影响蒸发的因素192
2.常用蒸发设备193
3.溶剂的回收194
(二)干燥194
第八章 液体制剂196
第一节 概述196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196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196
(二)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196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196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196
(二)按给药途径分类197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197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197
(一)极性溶剂198
(二)半极性溶剂198
(三)非极性溶剂199
二、液体制剂的防腐199
(一)防腐的重要性199
(二)防腐措施200
三、液体制剂的矫味与着色202
(一)矫味剂202
(二)着色剂203
第三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203
(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203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204
(三)溶解速度及其影响因素206
第四节 溶液型液体制剂206
一、溶液剂206
(一)溶液剂的制法206
(二)溶液剂制备时应注意的问题207
二、糖浆剂207
(一)概述207
(二)糖浆剂的制备208
三、芳香水剂209
四、甘油剂 醑剂209
(一)甘油剂209
(二)醑剂209
第五节 溶胶剂209
一、溶胶的构造和性质209
(一)溶胶的双电层构造209
(二)溶胶的性质210
二、溶胶剂的制备211
(一)分散法211
(二)凝聚法211
第六节 高分子溶液剂211
一、高分子溶液的性质211
二、高分子溶液的制备213
第七节 混悬剂213
一、概述213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214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214
(二)微粒的荷电与水化214
(三)絮凝与反絮凝214
(四)结晶增长与转型215
(五)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216
三、混悬剂的制备216
(一)分散法216
(二)凝聚法217
四、混悬剂的稳定剂217
(一)助悬剂217
(二)润湿剂218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218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定218
(一)微粒大小的测定218
(二)沉降容积比的测定218
(三)絮凝度的测定219
(四)重新分散试验219
(五)流变学测定219
第八节 乳剂219
一、概述219
二、乳化剂220
(一)乳化剂的基本要求220
(二)乳化剂的种类220
(三)乳化剂的选择221
三、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222
(一)降低表面张力222
(二)加入适宜的乳化剂223
(三)形成牢固的乳化膜223
(四)确定形成乳剂的类型223
(五)有适当的相比224
四、乳剂的制备224
(一)乳剂的制备方法224
(二)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225
五、乳剂的变化226
(一)分层226
(二)絮凝226
(三)转相226
(四)合并与破坏226
六、乳剂的质量评定227
(一)乳剂粒径大小的测定227
(二)分层现象的观察227
(三)乳滴合并速度的测定227
(四)稳定常数的测定227
第九节 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228
一、合剂228
二、洗剂228
三、搽剂228
四、滴耳剂228
五、滴鼻剂229
六、含漱剂229
七、滴牙剂229
八、灌肠剂229
九、灌洗剂230
十、涂剂230
第十节 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230
第九章 注射剂与眼用制剂232
第一节 概述232
一、注射剂的定义和分类232
二、注射剂的特点232
三、注射剂的给药途径232
四、注射剂的质量要求233
第二节 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233
一、注射用水233
(一)注射用水、纯化水、灭菌注射用水与制药用水233
(二)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234
(三)热原234
(四)原水处理235
(五)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237
(六)制备注射用水的一般流程239
二、注射用油239
三、其他注射用溶剂240
四、注射剂的附加剂240
第三节 注射剂的制备242
一、注射剂车间的设计与生产管理242
(一)注射剂车间的设计要求243
(二)层流洁净室和洁净台在注射剂生产中的应用243
(三)注射剂车间的生产管理244
二、注射剂的容器和处理方法244
(一)注射剂容器的种类和式样244
(二)安瓿的质量要求与注射剂稳定性的关系245
(三)安瓿的检查245
(四)安瓿的切割与圆口246
(五)安瓿的洗涤246
(六)安瓿的干燥或灭菌247
三、注射液的配制与滤过247
(一)注射液的配制247
(二)注射液的滤过248
四、注射液的灌封250
(一)手工灌封250
(二)机械灌封251
(三)通气问题251
(四)注射剂生产的联动化问题252
五、注射剂的灭菌和检漏252
(一)注射剂的灭菌252
(二)检漏252
六、注射剂的质量检查253
(一)澄明度检查253
(二)热原检查253
(三)无菌检查254
(四)降压物质检查254
七、注射剂的印字和包装254
八、注射剂的举例254
第四节 输液255
一、概述255
(一)输液的种类256
(二)输液的质量要求256
(三)临床上输液渗透压的计算256
二、输液的生产工艺257
(一)输液车间的一般要求257
(二)输液瓶的质量要求和清洁处理257
(三)输液的配制259
(四)输液的滤过259
(五)输液的灌封259
(六)输液的灭菌259
(七)输液的质量检查260
(八)输液的包装260
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60
(一)染菌260
(二)热原反应260
(三)澄明度与微粒的问题261
四、输液举例261
五、营养输液262
(一)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输液)262
(二)静脉注射脂肪乳剂264
(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265
六、血浆代用液265
(一)右旋糖酐265
(二)羟乙基淀粉注射液266
(三)氟碳乳剂266
第五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266
一、概述266
二、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267
(一)冷冻干燥原理与设备267
(二)冷冻干燥制品的工艺267
(三)冷冻干燥过程中常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处理方法269
(四)冷冻干燥制品举例269
三、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269
(一)注射用无菌粉末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269
(二)生产工艺270
(三)无菌分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270
第六节 注射剂新产品试制和质量研究270
一、注射剂新产品试制和质量研究的程序及范围271
二、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271
(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271
(二)药物的溶解性271
(三)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272
(四)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渗透压的调节272
三、典型产品试制分析(溶液型注射剂)275
(一)资料调查275
(二)预试276
(三)影响主药稳定性因素的考察276
(四)处方设计和稳定性预测276
(五)毒性实验、药理实验与临床观察276
四、混悬型注射剂的试制276
(一)混悬型注射剂的质量要求277
(二)混悬型注射剂的制备277
(三)混悬型注射剂举例277
第七节 眼用制剂278
一、概述278
(一)滴眼剂的概述及发展278
(二)滴眼剂的质量要求278
二、眼用药物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279
(一)吸收途径279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279
三、滴眼剂的生产工艺281
(一)容器的处理281
(二)药液的配滤282
(三)药液的灌装282
四、滴眼剂的处方设计与附加剂选用282
(一)pH值的调整282
(二)渗透压的调整282
(三)无菌度的保持283
(四)粘度的调整284
(五)稳定剂、增溶剂、助溶剂等的添加284
(六)刺激性实验284
五、滴眼剂处方举例285
六、滴眼剂的合理包装285
七、接触眼镜附属制剂286
(一)接触眼镜的种类286
(二)常用的附属制剂286
第十章 散剂、颗粒剂、胶囊剂及滴丸剂288
第一节 概述288
第二节 散剂289
一、概述289
二、散剂的制备289
(一)粉碎与过筛289
1.粉碎的机理289
2.粉碎的方法与器械289
3.粉末粗细(筛分)290
(二)混合291
1.混合方法291
2.混合器械291
3.混合的原则及注意事项292
(三)分剂量293
(四)散剂的吸湿、包装与贮存294
1.散剂的吸湿294
2.散剂的包装与贮存295
三、散剂的质量检查295
(一)均匀度296
(二)水分296
(三)装量差异296
四、举例296
第三节 颗粒剂297
一、概述297
二、颗粒剂的制备297
1.制软材297
2.制粒297
3.干燥297
4.整粒与分级297
5.包衣297
三、颗粒剂的质量检查297
(一)外观298
(二)粒度298
(三)干燥失重298
(四)溶化性298
(五)装量差异298
四、颗粒剂的包装与贮存298
五、举例298
第四节 胶囊剂299
一、概述299
二、硬胶囊剂的制备300
(一)空胶囊的制备300
1.原材料的要求300
2.胶液的组成300
3.空胶囊的制备300
4.空胶囊的规格和质量300
(二)药物的填充301
1.空胶囊的选用301
2.药物的填充302
3.封口302
三、软胶囊的制备303
(一)软胶囊的性质、选择和对填充药物的要求303
1.软胶囊的性质303
2.填充药物及辅加剂的要求304
3.软胶囊大小的选择304
(二)软胶囊的制备方法304
1.压制法304
2.滴制法304
四、肠溶胶囊剂305
五、胶囊剂的质量检查、包装与贮存305
(一)质量检查305
1.外观305
2.装量差异305
3.崩解时限306
4.溶出度306
(二)胶囊剂的包装与贮存306
六、举例306
第五节 滴丸剂与微丸307
一、滴丸剂307
(一)概述307
(二)滴丸剂的制备原理307
1.基质和冷凝液的选择原则307
2.丸重308
3.成丸308
4.圆整度309
(三)滴丸的制备方法309
二、微丸311
(一)概述311
(二)微丸的制备312
1.微丸的辅料312
2.微丸的制备312
第十一章 片剂314
第一节 概述314
一、片剂的特点314
二、片剂的分类与质量要求314
(一)片剂的分类314
1.压制片314
2.包衣片314
3.多层片314
4.泡腾片315
5.咀嚼片315
6.口含片315
7.舌下片315
8.溶液片315
9.植入片315
10.皮下注射用片315
11.阴道片315
12.缓释片315
13.控释片315
14.分散片315
(二)片剂的质量要求316
第二节 片剂的辅料316
一、填充剂316
1.淀粉316
2.预胶化淀粉316
3.糊精317
4.糖粉317
5.乳糖317
6.甘露醇317
7.微晶纤维素317
8.硫酸钙318
9.其它318
二、吸收剂318
1.硫酸钙318
2.磷酸氢钙318
3.轻质氧化镁318
4.碳酸钙318
5.淀粉318
6.干燥氢氧化铝318
三、润湿剂318
1.水319
2.乙醇319
四、粘合剂319
1.羟丙甲纤维素(HPMC)319
2.聚维酮(PVP)319
3.淀粉浆319
4.糊精320
5.糖粉与糖浆320
6.胶浆320
7.纤维素及其衍生物320
8.其它321
五、崩解剂321
(一)崩解剂的作用机理321
1.毛细管作用321
2.膨胀作用321
3.产气作用321
4.酶解作用321
(二)常用崩解剂321
1.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321
2.交联聚维酮322
3.淀粉及其衍生物322
4.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322
5.泡腾崩解剂322
6.表面活性剂323
7.其它323
(三)崩解剂的加入方法323
1.内加法323
2.外加法323
3.内、外加法323
六、润滑剂323
(一)疏水性及水不溶性润滑剂324
1.硬脂酸、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镁324
2.滑石粉324
3.氢化植物油324
(二)水溶性润滑剂324
1.聚乙二醇(PEG)324
2.十二烷基硫酸镁(钠)324
(三)助流剂324
1.微粉硅胶324
2.滑石粉325
七、其它辅料325
(一)着色剂325
(二)芳香剂和甜味剂325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325
一、湿法制粒压片325
(一)原、辅料的处理326
(二)制颗粒326
1.湿法制粒法326
2.流化喷雾制粒法328
3.喷雾制粒法328
4.湿法混合制粒法328
(三)压片328
1.压片前干颗粒的处理328
2.片重计算328
3.压片机和压片过程329
(四)压片操作332
二、干法制粒压片333
(一)滚压法333
(二)重压法333
三、直接压片法333
(一)粉末直接压片法333
(二)结晶药物直接压片334
第四节 片剂的包衣334
一、概述334
(一)包衣的目的334
(二)包衣的种类和质量要求334
二、包衣方法及设备335
(一)滚转包衣法(锅包衣法)335
(二)流化包衣法335
(三)埋管式包衣法336
(四)压制(干压)包衣法336
三、包衣材料及包衣过程337
(一)糖衣337
1.包糖衣材料337
2.包糖衣过程337
(二)薄膜衣、半薄膜衣及肠溶衣338
1.薄膜衣338
2.半薄膜衣341
3.肠溶衣341
第五节 片剂成型及影响成型和片剂质量的因素342
一、片剂成型342
(一)粉末结合成颗粒的机理342
(二)颗粒压制成型342
(三)压片过程中压力的传递和分布343
(四)片剂的弹性复原344
二、影响片剂成型和质量的因素344
(一)原、辅料性质的影响344
1.可压性344
2.熔点344
3.结晶形态与结晶水344
4.粒度345
5.亲水性345
6.可溶性成分的“迁移”345
(二)压力的影响345
(三)水分的影响346
(四)粘合剂的影响346
(五)崩解剂的影响346
(六)润滑剂的影响346
第六节 压片及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47
一、压片过程347
1.松片347
2.裂片347
3.粘冲347
4.崩解迟缓347
5.片重差异过大347
6.变色或色斑347
7.麻点347
8.迭片347
二、包衣过程347
第七节 片剂的质量评价348
一、外观348
二、片重差异348
三、硬度与脆碎度349
四、崩解时限349
五、含量均匀度350
六、溶出度350
(一)第一法(转篮法)350
(二)第二法(桨法)352
(三)第三法(小杯法)352
七、卫生学检查352
八、包衣片的质量评价352
(一)衣膜物理性质的评价352
(二)稳定性试验352
(三)药效评价353
第八节 片剂的包装与贮存353
一、片剂的包装353
(一)多剂量包装353
1.玻璃瓶(管)353
2.塑料瓶(盒)353
3.软塑料薄膜袋353
(二)单剂量包装353
1.泡罩式353
2.窄条式353
二、片剂的贮存354
第九节 片剂新产品的试制和质量控制354
片剂新产品研制和质量控制的程序与范围354
(一)处方和工艺设计前工作354
1.调查研究354
2.药物(或辅料)的理化性质355
3.药物的药理特性355
(二)拟定处方,确定生产工艺355
(三)片剂处方举例355
第十二章 栓剂360
一、概述360
二、栓剂基质360
(一)油脂性基质361
1.可可豆脂361
2.半合成或全合成脂肪酸甘油脂361
(二)水溶性和亲水性基质362
1.甘油明胶362
2.聚乙二醇类362
3.聚氧乙烯(40)单硬脂酸酯类363
4.泊洛沙姆363
三、栓剂的制备及处方举例363
(一)制法363
1.冷压法363
2.热熔法363
(二)包装材料和贮藏364
(三)处方举例364
四、栓剂研制中应考虑的问题365
(一)全身作用的栓剂365
(二)局部作用的栓剂366
(三)稳定性和刺激性试验366
五、栓剂的质量评价367
(一)重量差异367
(二)融变时限367
(三)药物溶出速度和吸收试验367
第十三章 软膏剂 凝胶剂369
第一节 软膏剂369
一、概述369
二、软膏剂的基质369
(一)油脂性基质369
1.烃类370
2.类脂类370
3.油脂类371
(二)乳剂型基质371
1.皂类371
2.脂肪醇硫酸(酯)钠类372
3.高级脂肪醇及多元醇酯类373
4.聚氧乙烯醚的衍生物类374
(三)水溶性基质375
三、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375
(一)制备方法及设备375
1.研和法375
2.熔和法375
3.乳化法376
(二)药物加入的一般方法376
(三)举例376
1.乳剂型基质软膏处方例376
2.水溶性基质软膏处方例377
3.油脂性基质软膏处方例377
四、软膏剂的质量评定378
(一)主药含量测定378
(二)物理性质的检测378
(三)刺激性378
(四)稳定性378
(五)药物释放、穿透及吸收的测定方法379
1.体外试验法379
2.体内试验法379
五、软膏剂的包装与贮藏379
1.包装材料与方法379
2.软膏剂的贮藏379
六、糊剂379
七、眼膏剂380
(一)眼膏剂的制备380
(二)眼膏剂举例380
(三)眼膏剂的质量检查381
第二节 外用凝胶剂381
一、水性凝胶基质381
1.卡波沫381
2.纤维素衍生物382
二、水凝胶剂的制备及处方例382
第十四章 膜剂与涂膜剂384
第一节 膜剂384
一、概述384
二、成膜材料与制备工艺384
(一)成膜材料384
1.聚乙烯醇(PVA)384
2.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385
(二)膜剂的制备工艺385
1.匀浆制膜法385
2.热塑制膜法385
3.复合制膜法385
第二节 涂膜剂386
第十五章 气雾剂388
第一节 概述388
一、气雾剂的特点388
二、气雾剂的分类388
三、吸入气雾剂的吸收388
第二节 气雾剂的组成389
一、抛射剂389
(一)分类389
1.氟氯烷烃类389
2.碳氢化合物389
3.压缩气体类389
(二)抛射剂的用量与蒸气压390
二、药物与附加剂391
三、耐压容器391
四、阀门系统391
第三节 气雾剂的制备392
一、气雾剂的处方类型及举例392
1.溶剂型气雾剂393
2.混悬型气雾剂393
3.乳剂型气雾剂394
二、气雾剂的制备工艺394
(一)容器、阀门系统的处理与装配394
1.玻瓶搪塑394
2.阀门系统的处理与装配395
(二)药物的配制与分装395
(三)抛射剂的填充395
1.压灌法395
2.冷灌法395
第四节 气雾剂的质量评价395
一、安全、漏气检查396
二、装量与异物检查396
三、喷射试验和喷出总量检查396
四、喷射总次与喷射剂量检查396
五、喷雾的药物粒度和雾滴大小的测定396
六、有效部位的药物沉积量(体外)和药效(体内)的评价396
(一)体外评价396
(二)体内评价397
第五节 喷雾剂 吸入粉雾剂398
一、喷雾剂398
二、吸入粉雾剂398
第十六章 缓释、控释制剂401
第一节 概述401
第二节 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402
一、溶出原理402
二、扩散原理403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405
四、渗透压原理406
五、离子交换作用407
第三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407
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407
(一)理化因素407
(二)生物因素408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409
(一)药物的选择409
(二)设计要求409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剂量计算410
(四)缓释、控释制剂的辅料411
(五)缓释、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模拟设计411
第四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413
一、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413
(一)骨架片的处方与工艺413
(二)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415
(三)胃内滞留片416
(四)生物粘附片417
(五)骨架型小丸417
二、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418
(一)微孔膜包衣片418
(二)膜控释小片418
(三)肠溶膜控释片419
(四)膜控释小丸419
三、渗透泵片420
四、植入剂421
第五节 缓释、控释制剂体内、体外评价422
一、体外释放度试验422
(一)溶出度试验方法422
(二)释放度试验方法423
(三)释放试验的介质、试验安排与释放度标准423
(四)药物释放曲线的拟合423
二、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425
(一)研究对象425
(二)试验制剂与标准参比制剂425
(三)分析方法的指标与要求425
(四)单剂量给药计划425
(五)单剂量试验结果处理426
(六)多剂量给药计划426
(七)多剂量试验的结果处理426
(八)结果统计分析426
三、体内外相关性426
第十七章 经皮吸收制剂429
第一节 概述429
一、TDDS的发展429
二、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430
(一)膜控释型430
(二)粘胶分散型431
(三)骨架扩散型432
(四)微贮库型433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设计433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433
1.角质层433
2.生长表皮434
3.真皮和皮下组织434
4.皮肤附属器434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434
1.皮肤的水合作用434
2.角质层的厚度434
3.皮肤条件434
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434
三、TDDS设计的剂型因素435
1.药物剂量435
2.分子大小及脂溶性435
3.pH与pKa435
4.TDDS中药物的浓度436
四、渗透促进剂在TDDS中的应用436
1.表面活性剂436
2.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436
3.氮酮类化合物437
4.醇类化合物437
5.其它渗透促进剂437
五、离子导入技术在TDDS中的应用438
(一)离子导入技术的原理438
(二)影响离子导入有效性的因素438
(三)离子导入的渗透动力学方程439
六、经皮吸收制剂研究技术439
(一)渗透扩散池439
(二)扩散液和接收液440
1.扩散液440
2.接收液440
(三)皮肤样品440
1.皮肤种类440
2.皮肤分离技术440
3.渗透促进剂的筛选441
4.数据处理441
第四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441
一、膜材的加工、改性、复合和成型442
(一)膜材的加工方法442
1.挤出法442
2.压延法442
(二)膜材的改性442
1.溶蚀法442
2.拉伸法442
3.核辐射法442
(三)膜材的复合和成型442
1.涂布和干燥442
2.复合443
二、常用材料443
(一)膜聚合物和骨架聚合物443
1.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443
2.聚氯乙烯443
3.聚丙烯444
4.聚乙烯444
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444
(二)压敏胶444
1.聚异丁烯类压敏胶444
2.丙烯酸类压敏胶444
3.硅橡胶压敏胶445
(三)其它材料445
1.背衬材料445
2.防粘材料445
3.药库材料445
三、TDDS的质量控制445
(一)释放速率、透皮速率和释放度445
1.桨法Ⅰ445
2.桨法Ⅱ445
3.转篮法446
(二)粘合性能446
1.初粘力446
2.粘合力446
3.内聚力446
4.粘基力446
(三)含量与生物利用度446
第十八章 靶向制剂448
第一节 概述448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449
1.被动靶向制剂449
2.主动靶向制剂449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449
二、靶向性评价450
1.相对摄取率re450
2.靶向效率te450
3.峰浓度比Ce450
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450
一、脂质体451
(一)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451
(二)脂质体的理化性质452
1.相变温度452
2.电性452
(三)脂质体的特点452
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452
2.缓释性452
3.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453
4.降低药物毒性453
5.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453
(四)制备脂质体的材料453
1.磷脂类453
2.胆固醇453
(五)脂质体的制备453
1.制备方法453
2.脂质体制备方法的评价455
(六)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455
1.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455
2.给药途径456
(七)脂质体制剂的质量评价457
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457
2.包封率的测定457
3.渗漏率的测定457
4.药物体内分布的测定457
二、乳剂458
(一)淋巴定向性458
1.由血液循环向淋巴转运458
2.由消化道向淋巴转运458
3.由组织向淋巴转运458
(二)乳剂的释药机制458
1.透过油膜扩散458
2.载体传递转运459
3.胶束转运459
(三)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因素459
1.乳滴粒径459
2.油相的影响459
3.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460
4.乳剂的类型460
三、微球461
(一)微球的特性461
1.靶向性461
2.释药特性461
(二)微球的制备462
1.明胶微球的制备462
2.白蛋白微球的制备463
3.聚酯类靶向微球的制备463
四、纳米囊和纳米球464
(一)制备465
1.乳化聚合法465
2.天然高分子法467
3.液中干燥法468
(二)体内的分布与消除468
第三节 主动靶向制剂469
一、修饰的药物载体469
(一)修饰的脂质体469
1.长循环脂质体469
2.免疫脂质体469
3.糖基修饰的脂质体470
(二)修饰的微乳470
(三)修饰的微球470
(四)修饰的纳米球470
1.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球470
2.免疫纳米球470
二、前体药物470
1.抗癌药前体药物471
2.脑部靶向前体药物471
3.结肠靶向前体药物472
4.其它前体药物473
第四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473
一、磁性靶向制剂473
(一)磁性微球473
(二)磁性纳米囊474
二、栓塞靶向制剂474
(一)栓塞微球474
(二)栓塞复乳475
三、热敏靶向制剂475
1.热敏脂质体475
2.热敏免疫脂质体475
四、pH敏感的靶向制剂475
1.pH敏感脂质体475
2.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475
第十九章 浸出制剂 中药新剂型478
第一节 浸出制剂478
一、概述478
二、常用浸出制剂479
(一)汤剂479
(二)酒剂479
(三)酊剂479
(四)流浸膏剂与浸膏剂481
(五)煎膏剂481
三、提高浸出制剂质量的措施481
(一)严格控制药材的质量481
(二)严格控制提取过程481
(三)严格控制浸出制剂的理化指标482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482
一、中药传统剂型的特点483
二、中药剂型改革的原则483
三、中药剂型改革的程序484
(一)制剂学的研究484
(二)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486
(三)中药新制剂的临床研究486
四、主要的中药新剂型486
(一)中药注射剂486
(二)中药眼用制剂490
(三)中药合剂和口服液491
(四)中药软膏剂491
(五)中药片剂492
(六)中药颗粒剂494
(七)中药胶囊剂495
(八)中药栓剂495
(九)中药膜剂与中药涂膜剂495
(十)中药橡胶硬膏剂496
(十一)中药气雾剂497
第二十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499
第一节 概述499
一、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499
二、生物技术药物产品499
三、生物技术药物及其制剂的发展前景501
第二节 蛋白质类药物的结构特点与理化性质501
一、蛋白质的结构特点501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一般结构501
(二)蛋白质的高级结构502
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503
(一)蛋白质的一般理化性质503
(二)蛋白质不稳定的原因503
第三节 蛋白质类药物的评价方法507
一、液相色谱法508
二、光谱法508
三、电泳508
四、生物活性测定与免疫测定509
第四节 蛋白质类药物制剂的处方与工艺509
一、蛋白质类药物的一般处方组成509
二、溶液型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化方法511
三、固体状态蛋白质药物的稳定性与工艺511
(一)冷冻干燥蛋白质药物制剂511
(二)喷雾干燥蛋白质药物制剂512
第五节 蛋白质类药物新的给药系统512
一、注射途径新的给药系统513
(一)控释微球制剂513
(二)脉冲式给药系统514
二、非注射途径新的给药系统514
(一)鼻腔给药系统515
(二)口服给药系统516
(三)直肠给药系统519
(四)口腔粘膜给药系统519
(五)经皮给药系统520
(六)肺部给药系统520
附录 现代制剂设备介绍523
一、复合型制粒机523
(一)概述523
1.搅拌流化制粒机523
2.转动流化制粒机524
3.搅拌转动流化制粒机525
(二)制粒物的生成过程525
1.凝聚制粒525
2.包层制粒525
(三)复合型制粒的影响因素525
1.粘合剂的性质525
2.喷雾状况526
3.流化空气速度与温度526
4.搅拌桨的形状与转速526
5.流化板的通气方式527
6.装料量与静止层高527
二、包衣机527
1.水平型锅包衣机527
2.转动包衣装置528
3.流化包衣装置529
三、水分测定仪529
1.测定原理529
2.水分测定仪的特点530
四、新型气流粉碎机530
五、压片机531
1.真空压片机531
2.全自动压片机531
六、全自动装胶囊机533
七、全自动分装线534
1.自动灌装机534
2.自动数粒机535
八、冷冻干燥机535
1.厢式冻干机535
2.实验室用小型冻干机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