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油气预测与油气藏描述 地震勘探直接找油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黄绪德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54010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油气勘探:地震勘探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油气预测与油气藏描述 地震勘探直接找油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基础工作3
第1章作好准备工作3
1.1了解地震预测油气的地质目的能否达到3
1.1.1把握不同的勘探阶段3
1.1.2了解目的层的油气地质特征3
1.1.3了解储层物性和原油物性7
1.1.4了解已知油气层单层厚度、组合厚度及沉积相控制的油气层产状9
1.1.5综合评价预测的可行性10
1.2审查用于地震预测的资料是否合乎需要11
1.2.1作参数反演及分析用的地震资料能否达到质量要求11
1.2.2了解井下资料的质量及有效性18
1.2.3了解和掌握油气地质背景资料21
1.3选择好所需的解释工作站21
1.3.1解释工作站功能及类型21
1.3.2要能作多类参数反演及特征值(属性)提取22
1.3.3油气判别工具要有多种24
1.3.4要能作油气藏描述及油气藏模拟24
1.3.5工作站的其他功能25
1.4掌握油气预测的解释策略25
1.4.1深入掌握已知规律25
1.4.2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26
1.4.3物探与地质深切结合27
1.4.4正演与反演密切结合28
1.4.5多参数复合以排除多解性28
1.4.6努力提高分辨率30
1.4.7反复对比,提高预测的可信度31
1.5数据管理和输入输出31
第2章熟悉双相介质理论32
2.1综合评述32
2.1.1有效介质理论33
2.1.2波动方程及自适应理论35
2.1.3接触理论36
2.2Gassmann方程及其应用36
2.3Biot理论简介37
2.3.1特征频率37
2.3.2波散与吸收38
2.3.3开放系统时的速度公式及慢纵波39
2.3.4考虑迂曲度影响的速度公式40
2.4百灵方程及其应用40
2.4.1基本方程及其验证40
2.4.2估算油砂层速度44
2.4.3估算气层速度45
第3章已知资料分析是基础48
3.1常规综合测井分析之一——孔隙砂岩油层48
3.1.1速度分析48
3.1.2密度分析51
3.1.3波阻抗分析53
3.1.4反射系数及振幅分析53
3.1.5压实分析54
3.1.6泥质含量对速度的影响56
3.1.7油、水饱和度对速度的影响58
3.1.8其他59
3.2常规综合测井分析之二——致密砂岩气层59
3.2.1速度与各参数的关系59
3.2.2渗透率与各参数的关系62
3.2.3气含量或气产能与各参数的关系65
3.2.4结语67
3.3全波列声测井分析67
3.3.1阻抗分析72
3.3.2反射系数和振幅分析72
3.3.3横波及纵横波比分析72
3.3.4弹性分析72
3.3.5压力分析74
3.3.6应力分析76
3.3.7综合分析76
3.3.8气层各参数异常的比较78
第4章模型试验79
4.1选择正演模型软件79
4.2建立替代层80
4.2.1选择典型钻井80
4.2.2计算目的层参数80
4.2.3确定参数替代公式82
4.2.4确定替代层参数84
4.3建立正演模型剖面85
4.4模型剖面反演86
4.4.1主参数分析86
4.4.2道积分87
4.4.3纵波品质因数88
4.4.4波形分析、相关分析及频谱分析88
4.4.5模式识别预测气层91
4.4.6关联维预测气层92
4.5AVO模型分析92
4.6气层及富缝气层识别模式96
中篇参数分析和应用101
第5章运动学参数101
5.1纵波速度101
5.1.1速度的原始公式101
5.1.2骨架成分及速度101
5.1.3流体速度105
5.1.4百灵公式中的孔隙率109
5.2纵波阻抗反演109
5.3纵波速度及密度的求取110
5.4道积分111
第6章动力学参数113
6.1振幅分析113
6.1.1碎屑岩单一厚层油层的反射振幅113
6.1.2碎屑岩单一薄层油层的反射振幅116
6.1.3碳酸盐岩气层的反射振幅117
6.1.4亮点分析119
6.2复数道分析120
6.2.1原理概述120
6.2.2“三瞬”的应用及缺陷120
6.3主参数分析121
6.3.1原理概述121
6.3.2主振幅122
6.3.3主频率122
6.4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分析125
6.4.1Zoeppritz方程近似式的误差126
6.4.2纵波剖面129
6.4.3斜率剖面129
6.4.4截斜积剖面130
6.4.5横波S*剖面131
6.4.6泊松比差σ*剖面131
6.4.7流体因子Ff剖面133
第7章形态学参数135
7.1波形分析135
7.1.1波形特征值135
7.1.2波形自回归系数136
7.2频域分析136
7.3相关分析137
7.3.1自相关分析137
7.3.2互相关分析138
第8章弹性参数140
8.1纵横波速比140
8.1.1纵横波速比的物理意义及地质意义140
8.1.2γ值的求取143
8.2泊松比144
8.2.1泊松比的物理意义及地质意义145
8.2.2泊松比剖面的制作146
8.2.3泊松比剖面和平面图146
8.3杨氏模量148
8.3.1杨氏模量的物理意义及地质意义148
8.3.2杨氏模量剖面的制作149
8.3.3实际的杨氏模量剖面149
8.4其他弹性参数150
8.4.1各弹性参数相互关系150
8.4.2岩石矿物的各种弹性参数150
第9章黏滞性参数153
9.1各种黏滞性参数对储层分辨率比较153
9.2吸收系数与品质因数155
9.2.1吸收系数与品质因数的物理意义155
9.2.2用Biot理论计算横波对数衰减δs和纵波对数衰减δp156
9.2.3对δs与δP结果的分析162
9.2.4纵横波吸收系数比γα162
9.2.5慢纵波速度νp2162
9.3储层的品质因数163
9.3.1已知矿物、岩石、材料、流体的Q值163
9.3.2求取Q值的方法167
9.3.3实际的Qs剖面168
9.4黏滞系数与综合刚性系数168
第10章地质物性参数169
10.1碎屑岩储层的厚度、面积和体积169
10.1.1用道积分确定单一厚层或薄层厚度169
10.1.2用调谐法确定单一薄层或薄互层厚度171
10.1.3用砂泥比法确定薄互层中砂岩厚度171
10.1.4有效厚度172
10.1.5有效面积和体积172
10.2孔隙率172
10.2.1孔隙率的求取172
10.2.2孔隙率剖面173
10.3地层孔隙压力173
10.3.1原理及应用方法174
10.3.2实际地层压力剖面175
10.4气饱和度175
10.4.1方法原理175
10.4.2视纵横波振幅比177
10.5储层密度及流体密度179
10.5.1百灵公式对密度的表述179
10.5.2气层密度的估算181
10.5.3密度剖面的计算182
10.5.4流体密度184
10.6裂缝预测184
10.6.1方法原理184
10.6.2应用实例186
第11章智能预测工具188
11.1模式识别188
11.1.1所用地震参数189
11.1.2模式识别的方法及问题189
11.1.3模式识别的样本190
11.1.4识别结果192
11.2神经网络193
11.3关联维193
11.3.1计算方法193
11.3.2模型试验194
11.3.3实际平面图195
11.3.4结论196
第12章参数的图示197
12.1参数剖面图197
12.2参数沿层曲线剖面图198
12.3参数沿层平面图200
12.4多参数复合异常平面图200
下篇最佳复合异常的确定和油气预测203
第13章参数的评价和优选203
13.1初选参数203
13.1.1用模型试验进行初选203
13.1.2用模式识别减少入选参数204
13.1.3用K—L变换对参数进行压缩205
13.2多井评价205
13.2.1对钻井储层油气潜能进行评价205
13.2.2作各类参数井旁值与钻井储层评价值交会图207
13.2.3建立BES评价系统207
13.2.4参数优选的标准208
13.2.5权系数209
13.2.6对参数的实际评价209
13.3单井或少井评价209
13.3.1建立不同油气饱和度替代层参数模型剖面210
13.3.2反演210
13.3.3提取沿层参数进行评价优选211
第14章多参数加权复合212
14.1参数的多解性212
14.1.1低速异常的多解性212
14.1.2振幅异常(亮点或暗点)的多解性214
14.1.3AVO正异常的多解性215
14.1.4道积分的多解性216
14.1.5高吸收系数(低品质因数)的多解性216
14.2多参数加权复合217
14.2.1复合方案的确定217
14.2.2复合方案的评价218
14.2.3复合异常的分析220
14.2.4复合后异常的变化220
第15章最佳复合异常的油气地质解释221
15.1白垩系下统砂岩油(气)层的异常解释221
15.1.1异常描述221
15.1.2异常的构造背景221
15.1.3异常的岩相背景221
15.1.4异常的油气背景222
15.1.5异常的地球物理背景222
15.1.6薄互层组的振幅特征222
15.1.7异常的验证结果225
15.1.8验收意见226
15.2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Ng上胜海工区的预测结果及储量估计227
15.2.1复合参数及其物理地质意义227
15.2.2复合异常的地质解释227
15.2.3对油砂体的预测、油藏静态描述及储量估算229
15.2.4验收评价231
15.3川西侏罗系上沙溪庙组致密砂岩裂缝气藏预测232
15.3.1石油地质背景232
15.3.2油气预测的技术思路及最佳复合异常233
15.3.3复合异常的构造、岩相、岩性、储层背景及解释结果234
15.3.4成果评审结果235
15.4川南二叠系下统茅口灰岩缝洞气藏236
15.4.1气藏特征236
15.4.2气藏预测技术思路及复合异常评价236
15.4.3复合异常个体评价解释标准237
15.4.4成果验收意见240
15.5三叠系嘉陵江组碳酸盐岩裂缝气藏240
15.5.1工区概况244
15.5.2气层预测244
15.5.3预测失败的原因244
第16章结论246
16.1油气预测失败的一般原因246
16.2油气预测还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246
16.3油气预测必须遵循的十大要点247
16.4要全面提高采集、处理、解释、管理水平249
参考文献252
附录A变量表255
附录B符号表260
附录C单位和量纲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