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
  • 陈秀洁,李晓捷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93029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小儿疾病:脑病:瘫痪-治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脑性瘫痪概论1

第一节 脑性瘫痪的定义1

一、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变迁1

(一)Little病称谓时期1

(二)脑性瘫痪称谓时期1

二、不同时期的脑性瘫痪定义2

(一)脑性瘫痪定义的进展2

(二)对脑性瘫痪定义中诸问题的认识3

(三)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4

第二节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5

第三节 脑性瘫痪的病因7

一、不同时期脑损伤的比率7

二、各时期脑损伤的原因7

三、对主要病因的分析8

(一)出生前的原因8

(二)围生期的原因9

(三)出生后的原因11

第四节 脑性瘫痪的神经病理学11

(三)神经细胞移动期的发生异常12

(二)细胞增殖时期的发生异常12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异常12

(一)初期诱导过程至蛛网膜形成时期的发生异常12

二、脑的破坏性病变13

(一)脑的损伤部位与脑性瘫痪病型的关系13

(二)病因、临床症状与脑病变14

(三)病因与病理学改变14

第五节 脑性瘫痪的预防15

第六节 脑性瘫痪的合并障碍16

二、视、听觉障碍17

一、癫痫17

三、智能障碍18

四、行为异常18

五、语言障碍19

第二章 脑性瘫痪的症状与诊断20

第一节 脑性瘫痪的分型20

一、根据临床特点分型21

二、根据瘫痪部位分型21

(一)妊娠、分娩、新生儿期的异常22

(二)发育迟滞22

二、高危儿的筛查22

(三)姿势与运动的异常22

第二节 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22

(二)诊断要点22

(一)诊断条件22

一、脑性瘫痪的诊断条件22

三、发育诊断23

(一)正常的运动发育23

(二)运动发育异常23

(三)发育评价23

四、神经系统症状24

(一)反射、反应24

(二)肌张力的检查41

五、各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44

(一)痉挛型44

(二)手足徐动型45

(八)无法分类型47

(七)混合型47

(六)震颤型47

(四)肌张力低下型47

(三)共济失调型47

(五)强直型47

第三章 脑性瘫痪的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49

第一节 脑性瘫痪的辅助诊断49

一、头部CT与MRI49

(一)脑性瘫痪的病因与头部CT及MRI49

(二)脑性瘫痪的病型与头部CT及MRI51

(一)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脑电图53

二、脑电图53

(二)脑性瘫痪患儿的脑电图54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54

(一)极低出生体重儿的BAEP54

(二)重度窒息新生儿的BAEP54

(三)脑性瘫痪患儿的BAEP54

四、皮-肌反射55

(二)Duchene型肌营养不良56

(一)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福山型)56

三、乳儿期低紧张56

二、脑发育畸形56

一、精神运动发育迟滞56

第二节 脑性瘫痪的鉴别诊断56

(三)脊肌萎缩症57

(四)Lesch-Nyhandisease综合征57

(五)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57

第三节 脑性瘫痪的功能预后58

(八)产伤58

(七)Alexander病58

(六)Canavan病58

一、从早期诊断看功能预后59

(一)脑性瘫痪早期诊断的困难性59

(二)在早期对脑性瘫痪分型的困难性59

二、脑性瘫痪患儿步行能力的预后59

(一)获得步行能力的可能性与时期的预测59

(二)步行功能的退化63

三、日常生活动作的预后64

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障碍向重症发展的过程及预防对策64

第一节 概论66

第四章 正常小儿的姿势、运动发育66

第二节 小儿姿势、运动发育的规律67

一、姿势、运动的发育是抗重力的发育过程67

二、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67

(一)由头侧向尾侧发育67

(四)由矢状面向冠状面、再向水平面发育68

三、神经反射的发育顺序是由原始向高层次68

四、姿势、运动发育螺旋式上升68

(三)由全身性整体运动向分离的运动分化68

(二)由近位端开始向远位端发育68

五、运动发育顺序69

六、姿势发育顺序69

七、重心位置69

第三节 各月龄正常儿的姿势、运动发育69

一、仰卧位、俯卧位的姿势、运动发育69

(一)仰卧位69

(二)俯卧位70

二、坐位的姿势、运动发育72

三、立位、步行的姿势、运动发育74

(一)各月龄手功能的发育75

四、手功能的发育75

(二)握笔方式的发育76

五、各月龄应存在的反射、反应77

第四节 各种肢位上的姿势、运动发育78

一、仰卧位的姿势调节81

二、俯卧位的姿势调节82

三、头的控制的运动模式83

四、翻身运动模式83

五、用上肢负荷体重的模式84

(一)坐位姿势的发育85

六、坐位姿势的发育与运动模式85

(二)向坐位姿势的转换86

七、爬运动模式87

八、立位发育的运动模式88

(一)立位保持能力的发育88

(二)向立位移行的运动模式89

九、步行运动模式90

十、摄食模式91

(一)各种摄食模式的发育91

(二)摄食功能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特征性动作93

第五章 脑性瘫痪患儿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94

第一节 各种肢位上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95

一、头的控制的异常发育95

(一)原始的模式95

(二)异常的屈肌紧张95

(三)异常伸肌紧张及非对称性95

(一)姿势的非对称性96

三、仰卧位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96

(三)下肢原始的屈肌模式96

(二)伸展活动与屈曲活动的统合不充分96

(一)异常姿势紧张96

二、俯卧位姿势、运动的异常发育96

(二)姿势紧张亢进97

(三)缺乏抗重力的肌紧张(肌紧张低下)97

四、上肢负荷体重模式的异常发育97

(一)肩胛骨内收97

(二)缺乏肩胛带的稳定性97

(三)肩胛骨与上臂的联合运动97

(二)脊柱的过伸展与下肢的异常模式98

(三)代偿的屈曲98

五、坐位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98

(一)抗重力伸展活动的缺欠98

(四)体重负荷的非对称性99

(五)矫正反应与平衡反应的障碍99

六、移动模式的异常发育99

(一)匍匐爬行99

(二)体重负荷的非对称性100

(三)近位部的不稳定100

(四)坐位姿势移动的异常100

七、立位与步行的异常发育100

(一)异常肌紧张占优势100

(二)低紧张100

八、摄食模式的异常发育101

(一)吸吮运动的异常发育101

(五)独立进食的异常发育102

第二节 各类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102

一、脑性瘫痪患儿姿势、运动异常发育的概念102

(三)用勺吃食物的异常发育102

(二)饮杯中水运动的异常发育102

(四)咬与咀嚼的异常发育102

二、以瘫痪部位分型及特点103

(一)双瘫103

(二)四肢瘫103

(三)偏瘫103

(四)单瘫103

三、痉挛型双瘫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104

(二)各阶段的异常发育特点104

(一)双瘫患儿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104

(七)三肢瘫104

(六)重复偏瘫104

(五)截瘫104

四、痉挛型偏瘫患儿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110

(一)偏瘫患儿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110

(二)各阶段的异常发育特点111

五、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115

(一)重度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115

(二)轻、中度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异常发育的主要特点116

六、手足徐动型四肢瘫患儿的姿势、运动异常发育120

(一)发育的主要特点120

(二)各阶段的异常发育121

第三节 学习姿势、运动异常发育的意义125

第六章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概论127

第一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发展史127

第二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理论基础128

一、未熟性与异常性的概念128

二、运动的构成与意义129

三、正常姿势反应机构130

(一)姿势紧张130

(二)相反神经支配132

(三)运动模式的多样性134

第三节 小儿脑性瘫痪的Bobath分型及各型特点135

一、分型136

二、各型的特点136

(一)重度痉挛型136

(二)中度痉挛型137

(三)中度痉挛型手足徐动138

(四)重度痉挛型手足徐动138

(五)舞蹈样手足徐动139

(七)失调型140

(六)单纯型手足徐动140

(八)弛缓型141

(九)过剩运动型142

第七章 小儿脑性瘫痪的评价143

第一节 评价的目的143

第二节 评价的原则143

一、全身性的、综合性的评价143

三、为了全面疗育的评价144

四、参加评价的人员144

二、未熟性与异常性的概念及在评价中的作用144

第三节 神经发育学评价的思考方法145

一、整体的评价方针145

二、适应行为146

三、各种功能动作的评价要点147

四、对运动模式质的评价148

(一)姿势肌紧张148

(二)运动反应的多样性149

(三)运动的阶段化149

(四)运动的连续性(顺序性)149

(七)姿势的直线化150

(六)姿势的对称性150

(五)原始反射群的统合150

(八)姿势的稳定性与运动性152

(九)运动的分离(成熟的运动模式与原始的运动模式)153

五、原发的异常模式与代偿的异常模式154

六、挛缩与变形154

第四节 评价的具体内容155

一、患儿的整体像155

二、原始的、正常的运动模式156

三、姿势肌紧张的种类、程度和分布156

四、异常姿势模式与异常运动模式157

五、基本的自律反应158

六、挛缩与变形158

七、口腔功能的评价159

(一)与摄食功能有关的姿势的评价159

(二)摄食模式的观察159

(三)各种摄食障碍的观察方法160

(四)口腔的检查160

第五节 评价的程序与具体方法162

一、整体的印象162

(一)观察自发运动及运动、姿势模式163

二、感觉障碍及其他相关资料163

三、运动功能评价163

(二)检查诱发的反应与运动165

(三)运动性与姿势肌紧张的检查165

四、运动行为的整体特征168

五、占优势的运动模式168

六、被限制的运动性、挛缩与变形的危险性168

(二)评价后确定的问题169

(一)评价要点169

八、总结169

七、对运动觉、触觉、视觉等感觉刺激的反应169

九、设定治疗目标170

十、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法170

第六节 评价的记录方法170

一、发育量表及发育商记录法170

二、各体位的评价记录法171

三、手的功能与语言功能的评价记录法173

四、神经系统检查记录法173

五、简便的评价记录法174

六、远城寺式乳幼儿分析的发育检查表175

七、PALCI评价表177

八、日常生活动作评价表179

第八章 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总论181

第一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着眼点181

一、促通运动模式的协调性181

二、利用运动、姿势与姿势肌紧张的相关性的治疗181

三、促通自律运动与随意运动181

一、评价与治疗一体化182

第二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治疗原则182

五、通过控制感觉刺激的传入来促通或抑制姿势反应182

四、利用各种运动模式间的相互关系的治疗182

二、患儿对自身整体像的修正183

三、阶段性地给予刺激手技183

四、运动构成要素的应用183

五、对肌肉痉挛的处理原则184

六、增加姿势肌紧张184

七、促进整体性模式的分离184

八、避免联合运动184

十一、通过手技操作促通运动行为的形成185

十、应用动态的治疗手技185

九、正确选择治疗手技185

十二、针对每个患儿的个别治疗186

十三、医生与训练士要与患者形成正反馈关系187

十四、根据患儿的生活年龄、生长发育及智能状况进行评价与治疗187

十五、患儿性格、情绪及家庭环境与治疗的关系188

十六、治疗中要援助患儿的学习188

第三节 设定治疗程序189

第四节 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手技189

一、控制关键点189

(一)头部关键点的控制190

(二)肩胛带及上肢关键点的控制191

(三)躯干(脊柱)部关键点的控制192

(四)骨盆带及下肢关键点的控制193

(五)各种肢位上关键点的控制194

二、自律姿势反应的促通手技195

(一)促通颈的矫正反应的手技操作方法195

(二)注意事项197

三、本体感受器及体表感受器的刺激手技197

(一)刺激手技的适应证197

(二)刺激手技的种类及操作方法198

一、关于过紧张的抑制199

第五节 治疗手技的应用199

二、关于同时收缩的治疗原则200

三、关于促通矫正反应、平衡反应、保护伸展反应200

四、治疗要适应患儿的性格200

第九章 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各论201

第一节 头部控制的治疗手技201

一、头部控制能力发育的必需条件201

二、头部控制能力发育的阻碍因素202

三、促通头部控制能力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02

(一)促通头部抗重力伸展的手技202

(二)促通头部向侧方的矫正的手技208

(三)促通颈部伸展的手技208

(四)促通头部的正中位指向的手技209

(五)促通头部回旋的手技210

(六)促通对于头部的身体的矫正反应的手技212

(一)治疗目标213

一、促通俯卧位上躯干伸展与屈曲统合的手技213

(七)促通身体对身体的矫正反应的手技213

第二节 促通躯干的控制能力的治疗手技213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214

二、促通仰卧位上屈曲与伸展的统合手技214

(一)治疗目标214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214

三、促通坐位的头与躯干的矫正反应的手技215

(一)治疗目标215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215

一、坐位控制能力发育的必需条件216

第三节 促通坐位的控制能力的治疗方法216

二、坐位控制能力发育的阻碍因素217

三、促通坐位控制能力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方法217

(一)促通从俯卧位向坐位转换的手技217

(二)促通坐位躯干稳定与回旋的手技218

(三)促通伸腿坐位平衡的手技220

(四)侧坐位上的各种治疗手技221

(五)对患儿家长的指导223

二、翻身运动发育的阻碍因素225

三、促通两栖类反应的手技225

第四节 促通翻身运动的治疗手技225

一、翻身运动发育的必需条件225

(一)治疗目标226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226

四、促通体干回旋的手技228

(一)治疗目标228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228

五、促通翻身运动手技228

(一)球上翻身运动的促通手技228

六、对患儿家长的指导229

(二)仰卧位上促通手技229

第五节 促通用上肢负荷体重的治疗手技230

一、促通俯卧位上骨盆的控制和髋关节伸展的手技230

(一)治疗目标231

(二)肢位与手技操作方法231

二、促通肩胛带、头部和体干间的运动分离性的手技231

(一)治疗目标231

(二)肢位和手技操作方法231

四、促通上肢保护伸展反应的手技232

(二)肢位和手技操作方法232

(一)治疗目标232

三、促通坐位上向后方倾斜时用上肢负荷体重的能力的手技232

(一)促通肩胛带稳定性的手技233

(二)伸腿坐位上促通上肢支持能力的手技233

(三)训练士膝上侧坐位的促通手技234

第六节 促通四爬肢位及四爬移动的治疗手技234

一、四爬位及四爬移动发育的必需条件234

二、四爬位及四爬移动发育的阻碍因素235

三、促通手技235

(一)四爬位准备的手技235

(二)促通骨盆的控制和四爬位平衡反应的手技237

(三)促通四爬移动的手技238

四、对患儿家长的指导239

第七节 促通膝立位、立位的治疗手技239

一、立位发育的必需条件239

二、立位发育的阻碍因素240

三、促通立位发育的治疗手技240

(一)促通足部与眼睛的协调性手技240

(二)促通各种肢位上足部负荷体重的手技241

(三)促通足部平衡反应的手技241

(四)促通用屈曲肢位负荷体重的手技241

(五)促通立位平衡的手技242

(六)促通膝立位的手技243

(七)促通立位的手技246

(八)对家长的指导248

第八节 促通步行的手技249

一、步行发育的必需条件249

二、步行发育的阻碍因素249

三、促通步行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手技249

四、对家长的指导250

一、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共同问题点251

二、痉挛型四肢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51

第十章 各类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51

第一节 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51

(一)治疗目标252

(二)应抑制的模式252

(三)应促通的要素252

(四)手技操作范例介绍252

(五)手技操作范例介绍256

(四)应促通的要素256

(三)应抑制的模式256

(二)治疗目标256

(一)治疗原则256

三、重症痉挛型四肢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56

四、痉挛型双瘫或轻度痉挛型四肢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58

(一)治疗目标258

(二)应抑制的模式258

(三)应促通的要素258

(四)手技操作范例介绍258

(四)手技操作范例介绍262

(三)应促通的要素262

(二)应抑制的模式262

(一)治疗目标262

五、痉挛型偏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62

第二节 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66

一、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的共同问题点266

二、各类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的治疗原则266

(一)中度痉挛型手足徐动266

(二)重度痉挛型手足徐动266

(三)舞蹈样手足徐动与单纯手足徐动266

三、重度紧张性手足徐动患儿的手技操作范例介绍267

(二)应抑制的模式269

四、中度紧张性手足徐动患儿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69

(一)治疗目标269

(三)应促通的要素270

(四)手技操作范例介绍270

(二)痉挛型273

二、相反神经支配273

(一)手足徐动型273

(一)手足徐动型273

一、姿势肌紧张273

第三节 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的不同点273

(二)痉挛型274

三、自律姿势反应274

(一)手足徐动型274

(二)痉挛型274

四、挛缩与变形274

(一)手足徐动型274

一、失调型脑性瘫痪的主要特点275

第四节 失调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275

(二)痉挛型275

五、性格特征275

(二)痉挛型275

(一)手足徐动型275

二、失调型脑性瘫痪的治疗原则276

三、手技操作范例介绍276

第五节 各类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步行训练279

一、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的步行训练279

(一)临床特点279

(二)步行准备及步行训练方法279

(二)步行准备及步行训练方法281

二、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步行训练281

(一)临床特点281

三、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步行训练283

(一)临床特点283

(二)步行准备和步行训练方法284

四、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步行训练285

(一)临床特点285

(二)步行准备及步行训练方法285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87

一、大球287

(一)构造与规格287

第十一章 治疗应用的器具287

第一节 小型训练器具287

二、圆滚288

(一)构造与规格288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88

三、三角垫289

(一)构造与规格289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89

四、木箱290

(一)构造与规格290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90

五、平衡板291

(一)构造与规格291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91

七、圆环293

(一)构造与规格293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93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93

(一)构造与规格293

六、木棒293

八、球294

(一)构造与规格294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94

九、握力器294

十、砂袋294

第二节 大型训练用器具294

一、平行杠294

(一)构造与规格294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95

二、异常步行姿势矫正用具296

(一)内旋矫正板296

(二)步行训练用平行梯子296

(三)内、外翻矫正板296

(四)内收矫正板296

三、训练用阶梯296

(一)构造与规格296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97

四、肋木297

(一)构造与规格297

六、起立训练用梯子298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98

(一)构造与规格298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98

(一)构造与规格298

五、姿势镜298

(二)应用方法及作用299

七、垫子、训练台299

八、功率自行车299

第三节 坐位辅助具299

一、椅子299

二、圆筒椅子299

三、便携式坐位辅助具300

四、保持伸腿坐位的辅助具300

第四节 立位辅助具301

一、立位促通板301

二、下肢支具固定台301

三、箱型站立桌301

四、泡沫支持具301

(一)四轮车302

二、坐位移动辅助用具302

第五节 移动用器具302

一、爬行器302

(二)轮椅303

三、步行移动辅助用具303

(一)步行器303

(二)其他步行辅助用具303

四、手杖、拐杖304

三、下肢支具305

(二)下肢支具的作用305

(一)下肢支具的分类305

二、支具的分类305

一、应用支具的目的305

第六节 支具305

四、矫形鞋与鞋底支具306

五、上肢和手支具306

第十二章 脑性瘫痪患儿的家庭疗育308

第一节 家庭疗育的必要性308

一、家庭疗育的意义308

二、脑性瘫痪患儿家长要端正心态309

三、医务人员与患儿家长在家庭疗育中的作用310

第二节 矫正异常姿势与运动模式的方法311

一、对头部及肩部的控制方法311

二、对上肢的控制方法313

(一)痉挛型313

(二)手足徐动型314

三、对下肢与足的控制方法314

四、手的控制方法315

五、全身的控制方法316

(一)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控制方法317

六、坐位的控制方法317

(二)痉挛型患儿的控制方法318

(三)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控制方法319

七、立位与步行的控制方法320

第三节 睡眠姿势的控制320

一、床、枕与被的选择320

二、睡眠姿势321

(一)姿势肌紧张亢进的患儿的睡眠姿势321

(二)姿势肌紧张低下的患儿的睡眠姿势322

(一)应用便盆时体位的选择323

二、便盆的应用323

第四节 排泄动作训练方法323

一、尿布的应用323

(二)便盆的种类324

三、自立地排泄324

第五节 穿、脱衣物的训练方法325

(三)对患儿的要求326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326

(一)伸展模式、角弓反张的患儿326

二、穿、脱衣物的方式326

(二)做好准备工作326

(一)选择的体位326

一、脑性瘫痪患儿穿、脱衣物的原则326

(三)伴有中度肌肉痉挛的患儿327

(四)偏瘫患儿329

(五)重症患儿329

三、穿、脱衣物时注意事项330

四、促进患儿自立地穿、脱衣物的方法330

(一)穿、脱衣物必需的功能330

五、衣物的样式与质地331

(二)对患儿自立穿衣的指导与训练331

第六节 洗浴的动作与训练333

一、婴儿的洗浴333

二、年长患儿的洗浴334

第七节 脑性瘫痪患儿的抱法335

一、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抱法336

(一)易出现角弓反张的痉挛型患儿的抱法336

(二)呈屈曲模式的痉挛型患儿的抱法337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抱法339

第八节 摄食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340

三、肌张力低下患儿的抱法340

一、摄食功能障碍的原因341

二、摄食功能障碍的特征性症状341

(一)经口摄取食物功能准备障碍341

(二)咽下功能不全341

(三)摄取食物功能不全341

(四)压碎食物功能不全341

(五)磨碎食物功能不全341

(六)独立进食功能准备不充分341

(一)摄食时的姿势控制342

三、摄食障碍的矫治与训练方法342

(八)应用餐具功能不全342

(七)用手拿食物进食功能不全342

(二)对口腔的控制方法343

(三)指导摄食模式344

(四)口腔护理347

(五)改善摄食功能训练法347

第九节 游戏的指导348

一、脑性瘫痪乳幼儿的游戏方式349

(一)乳幼患儿的游戏特点349

(二)乳幼患儿的游戏方法与协助350

(二)痉挛型双瘫患儿游戏方式与指导351

二、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游戏方式351

(一)痉挛型双瘫患儿游戏的特点351

三、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游戏方式352

(一)痉挛型偏瘫患儿游戏的特点352

(二)痉挛型偏瘫患儿游戏的方式与指导353

四、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游戏方式354

(一)手足徐动型患儿游戏的特点354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游戏的方式与指导355

参考文献3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