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安徽文化史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3636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685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739页
- 主题词:文化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安徽文化史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史前文化11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文化11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18
第三节 氏族公社时期安徽先民的文化成就29
第二章 古皖文化与夏商周文化37
第一节 淮夷与夏37
第二节 江淮方国与商42
第三节 方国、淮夷与周44
第三章 楚文化圈和吴越文化圈61
第一节 楚文化东渐与楚文化圈61
第二节 吴越的西进及其与楚文化的交融66
第四章 学术思想75
第一节 老子的思想75
第二节 管子的思想97
第三节 庄子的思想109
第一节 芍陂的开凿127
第五章 科技127
第二节 冶铸业的初创132
第三节 陶器制作业142
第四节 《管子》中的科学思想和科技知识146
第六章 艺术157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157
第二节 戏剧163
第三节 音乐164
第四节 舞蹈173
第五节 建筑179
第一章 学术思想185
第一节 淮南王刘安与《淮南子》185
第二节 桓谭的哲学思想201
第二章 尊儒兴学216
第一节 皖地尊儒兴学活动217
第二节 文翁化蜀221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225
第三章 宗教225
第二节 道教的创立232
第四章 科技237
第一节 矿冶业的发展237
第二节 楼船与漆器、陶器240
第三节 《淮南子》中的科学技术245
第四节 桓谭对“浑天说”的捍卫275
第五节 华佗及其医学成就277
第五章 艺术280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280
第二节 戏剧284
第三节 音乐287
第四节 舞蹈290
第五节 建筑295
第一章 南北文化的第二次碰撞303
第一节 皖南地区的山越文化303
第二节 山越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融合310
第二章 哲学315
第一节 儒学的式微和玄学的兴起315
第二节 夏侯玄的玄学思想319
第三节 嵇康的玄学思想324
第三章 教育342
第一节 私学的兴起342
第二节 嵇康的教育思想346
第三节 周兴嗣与《千字文》351
第四章 文学356
第一节 三曹的诗文创作356
第二节 嵇康等作家的文学成就380
第三节 文艺理论成就389
第五章 科技399
第一节 王蕃对“浑天说”的发展399
第二节 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和《八磨赋》402
第三节 江南冶铸中心梅根冶和制瓷业405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410
第六章 艺术410
第二节 戏剧·音乐·舞蹈417
第三节 书法426
第四节 建筑·园林428
第七章 名人名胜435
第一节 琅琊王与瑯琊山435
第二节 陶侃与惜阴亭437
第三节 陶潜与陶公祠439
第四节 谢朓与谢朓楼440
第五节 昭明太子与文选楼444
第一章 诗人与诗风449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诗人张籍449
第二节 “自成一体”的诗人杜荀鹤460
第三节 池州涌现出的诗人群468
第四节 宣州涌现出的诗人群477
第五节 安徽其他诗人485
第二章 名诗人与安徽490
第一节 盛唐大诗人李白与安徽491
第二节 中唐名诗人与安徽504
第三节 晚唐名诗人与安徽520
第三章 艺 术535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535
第二节 戏剧539
第三节 音乐与舞蹈543
第四节 书法547
第五节 建筑·园林548
第四章 茶文化559
第一节 茶园遍布 名品众多560
第二节 常伯熊与茶道562
第三节 江淮茶叶运销全国564
第四节 茶税之制始于江淮565
第五章 科技569
第一节 纺织和制瓷技术的提高569
第二节 矿冶业的繁荣581
第三节 天文仪器制造家耿询590
第六章 九华佛教593
第一节 地藏东来(金乔觉在九华)593
第二节 九华山佛教的发展597
第一章 南北文化的融合605
第一节 宋室南迁及中原文化三下江南605
第二节 蒙古族南下及汉蒙文化的汇合618
第二章 哲学629
第一节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630
第二节 新安理学的形成和发展650
第三节 大慧宗杲的禅学思想689
第四节 杜道坚及其《文子缵义》696
第三章 书院与教育706
第一节 书院的兴起和发展706
第二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718
第三节 郑玉的教育思想729
第四章 史学与刻书业735
第一节 适应时代需要的史学737
第二节 方志编纂的普及761
第三节 刻书印刷业的兴盛771
第五章 艺术783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783
第二节 戏剧804
第三节 音乐与舞蹈808
第四节 书法814
第五节 建筑·园林817
第一节 北宋时期的安徽文苑825
第六章 文学825
第二节 南宋时期的安徽文苑840
第三节 诗歌理论成就861
第四节 金、元时期的安徽文学870
第七章 科技881
第一节 手工业和矿冶业881
第二节 火器的发明和发展894
第三节 光学知识的应用897
第四节 民间天文学家的成就900
第五节 农田水利和地学成就902
第六节 农书编纂的突出成就912
第七节 植物学与生物学919
第八节 医学的发展934
第八章 宋代名人在安徽939
第一节 范仲淹与安徽939
第二节 欧阳修与安徽946
第三节 王安石与安徽951
第四节 苏轼与安徽956
第一章 哲学963
第一节 新安理学的鼎盛和终结963
第二节 吴廷翰的哲学思想999
第三节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1011
第四节 戴震的哲学思想1031
第二章 史学、地方志和印刷出版业1051
第一节 史学1052
第二节 地方志1100
第三节 出版业1116
第三章 教育1130
第一节 书院1130
第二节 方以智、梅文鼎的教育思想1138
第三节 戴震、程瑶田的教育思想1147
第四节 桐城文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1157
第四章 宗教1173
第一节 朱元璋与“三教合一”1173
第二节 憨山德清的三教合一说1181
第三节 朱厚熜与道教1191
第四节 齐云山道教1195
第五章 文学1206
第一节 明代的文学创作1206
第二节 桐城文派1232
第三节 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1249
第四节 施闰章等的文学成就及理论研究1267
第六章 艺术1278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1279
第二节 戏剧1356
第三节 音乐1417
第四节 舞蹈1428
第五节 书法1441
第六节 篆刻1447
第七节 建筑与园林1467
第七章 科技1487
第一节 物理学和机械制作成就1487
第二节 天文学的发展1499
第三节 数学的鼎盛1522
第四节 印刷技术的创新1555
第五节 染织和矿冶技术成就1573
第六节 医学的繁荣1581
第七节 农牧业和植物学的成就1603
第八节 郑复光及其科技成就1627
第九节 地学成就与万安罗盘1631
第八章 徽商文化1636
第一节 徽商“贾而好儒”1637
第二节 徽商的本末观、儒贾观和义利观1643
第三节 徽商经营文化1656
第四节 徽商的爱国主义1679
第一章 经世思潮1689
第一节 包世臣的经世思想1689
第二节 王茂荫的货币理论1702
第一节 当代历史的记述1716
第二章 史学1716
第二节 历代史籍的整理1782
第三节 皖派经学1816
第四节 清末出版业1821
第三章 文学与艺术1829
第一节 近代安徽作家的诗词创作1829
第二节 桐城文派的后劲1849
第三节 安徽作家的小说理论与创作1865
第四节 近代安徽戏剧理论成就1877
第四章 宗 教1884
第一节 基督教在安徽的传播1884
第二节 安徽的四大教案1890
第五章 科技1905
第一节 水利、农业科学技术1905
第二节 李鸿章与西方科技的引进1916
第三节 吴汝纶与进化论思想的传播1922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1929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29
第二节 五四运动在安徽193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1964
第二章 哲学1976
第一节 陈独秀的哲学思想1976
第二节 胡适的哲学思想1987
第三节 陈撄宁的道教思想2000
第四节 方东美的哲学思想2007
第五节 洪谦的哲学思想2018
第三章 教育2025
第一节 近代安徽教育的变革2027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下的安徽教育2038
第三节 皖籍教育思想家2057
第四节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教育2083
第四章 文学2091
第一节 安徽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2091
第二节 安徽现代文艺理论建树2129
第五章 艺术2164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2164
第二节 戏剧2182
第三节 音乐与舞蹈2189
第四节 书法与篆刻2194
第五节 建筑与园林2201
第六章 新闻出版与地方志2210
第一节 安徽报业2210
第二节 出版业2236
第三节 地方志2266
第七章 科技2277
第一节 科学思想的传播2277
第二节 中医学的缓慢发展和西医学的传播2282
第三节 工程技术2288
第一章 方言2299
第一节 皖北中原官话2300
第二节 皖中江淮官话2310
第三节 皖西赣语2326
第四节 皖南吴语2337
第五节 皖南徽语2350
第六节 皖南客籍话2367
附录 安徽历史上的方言韵书——《音韵正讹》2374
第二章 文房四宝2377
第一节 宣笔2378
第二节 徽墨2383
第三节 宣纸2393
第四节 歙砚2398
第三章 民俗文化2404
第一节 安徽民俗的区划和特点2405
第二节 岁时节庆2410
第三节 人生礼仪2432
第四节 其他民俗2458
第四章 历史文化名城2465
第一节 合肥2465
第二节 寿县2472
第三节 亳州2478
第四节 桐城2485
第五节 安庆2492
第六节 歙县2499
第七节 凤阳2506
第八节 黟县2513
主要参考文献2522
后记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