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义政治论 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广义政治论 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0824082.jpg)
- 刘德厚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4182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政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义政治论 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政治的过去和现在3
第一章 政治生活的社会起源3
一、政治生活——人劳动生存的内在需求4
(一)人与政治——人的政治主体性4
(二)政治关系——人类劳动生存利益关系的集中体现9
二、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起源15
(一)政治生活与政治理论15
(二)人的政治实践与人类社会18
第二章 西方政治概念演进史33
一、研究政治概念史的意义34
(一)政治思维与概念34
(二)西方政治概念发展梗概37
二、西方古代政治概念的特征40
(一)政治国家化理念的确立40
(二)国家政治的神权化43
三、西方近现代人权化政治概念45
(一)人权化政治概念的起源与发展45
(二)现代西方限度社会化政治的表达5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变迁63
一、从阶级政治到社会化政治的理想与追求63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阶级政治到社会政治的思想63
(二)毛泽东、邓小平的广义政治观的提出69
二、政治范畴在现当代中国学界的讨论71
(一)政治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变迁71
(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政治概念问题的探讨73
第二部分 广义政治及方法论87
第四章 广义政治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87
一、当代广义政治理论研究的兴起87
(一)政治广义性研究在西方87
(二)中国社会变迁与广义政治研究的提出89
(一)广义政治理论探讨的几个阶段96
二、中国广义政治理论的研究概况96
(二)广义政治研究的学科化问题105
第五章 广义政治要素及其特性110
一、广义政治的要素与结构110
(一)社会化政治的扩展110
(二)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要素与结构112
二、劳动人本政治观118
(一)人的政治主体性与政治的劳动人本性118
(二)劳动形态对人的政治主体性的影响123
三、政治关系及特性133
(一)政治关系的本质性134
(二)政治价值及评价143
第六章 政治形态的多样性153
一、政治形态的一般理论153
(一)政治形态(形式)的概念153
(二)政治过程与政治艺术157
二、政治形态的多样性162
(一)政治权力是政治形式的一般表现162
(二)基本政治形态的多样性164
第七章 广义政治方法论166
一、政治的利益关系分析166
(一)利益与政治利益166
(二)政治的利益关系分析173
(三)劳动效应率的政治学分析181
二、政治的历史整体性分析189
(一)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整体观189
(二)政治生活的历史整体性分析195
三、政治的社会整合性分析199
(一)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性200
(二)社会整合性与政治形态多样性203
四、政治的功能结构分析212
(一)政治功能的多层次结构212
(二)政治功能结构体系213
第八章 西方“政治社会”理论219
第三部分 社会政治分析原理219
一、政治从国家化到社会化221
(一)“社会政治”概念的提出221
(二)传统“政治社会”理念的本意227
二、西方现代政治社会理论的局限232
(一)西方现代政治社会理论的发展232
(二)对西方“公共性”理论的评析236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243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化政治观243
(一)“社会政治”思想的产生243
(二)“社会政治”的概念247
二、政治关系社会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251
(一)政治的阶级分析与社会分析的统一性251
(二)政治关系的社会化发展256
(一)政治关系社会化与国家形式的社会化261
三、现代国家权力关系的社会化261
(二)现代政治关系社会化及类型263
第十章 中国“走向社会政治”理论的形成269
一、20世纪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270
(一)国际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270
(二)中国的经验教训与社会化政治思想的形成280
二、走向社会政治的基本原理288
(一)初级阶段社会化政治观的转变288
(二)中国政治关系社会化进程与特征303
第四部分 走向社会政治的革新之路311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311
一、中国社会发展方位的理性选择312
(一)遵循“人类解放”的总规律,选择中国现代化方位312
(二)坚持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18
二、从比较中选择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327
(一)当今世界的多样性发展328
(二)中国社会新型发展模式的确定331
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多阶段性特征339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多阶段性理论339
(二)中国发展的长期性与现实性战略347
第十二章 “双重转型”社会的阶层结构357
一、“双重转型”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义”建构357
(一)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357
(二)“双重转型”期的“主体社会主义”特征366
二、中国社会新型阶层结构374
(一)“双重转型”期社会经济、阶层结构374
(二)中国新型社会阶层分析377
第十三章 从人民民主走向新型社会民主387
一、毛泽东的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388
(一)人民民主国家道路的选择389
(二)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形成397
(三)毛泽东的人民民主国家学说的系统论证404
二、人民民主国家与新型社会民主415
(一)民主与专政相互关系的辩证法思想415
(二)走向新型社会民主423
第十四章 走向社会政治的革新之路430
一、实现“人民宪政”430
(一)“人民宪政”的本质特征430
(二)建立持久的反对官僚主义和特权腐败的制度435
二、实施“依法执政”441
(一)关于党与民的关系442
(二)关于党与政的关系447
(三)关于党与法的关系453
三、拓展“基层社会自治”455
(一)发展基层社会自治制度455
(二)加强县域政治传统与现状的改革459
新术语索引471
后记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