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
  • 吴秀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 ISBN:753391886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当代文学-文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当代文学的时间叙述秩序1

绪论1

上编 前三十年文学(1949-1979):走向统一的文学3

第一章 前三十年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文学事件与文学3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3

二 当代文学的空间结构形态5

第二节 文艺界的政治文化批判运动6

一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6

二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7

三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9

三 本书的编写原则及我们的追求与实践9

四 “反右”运动11

五 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13

六 毛泽东的两个批示与文艺界的“左倾”运动14

第三节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及“文化大革命”15

第四节 “四五”运动与文艺的复苏19

第二章 体制性文化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22

第一节 前三十年文学的基本状况22

第二节 体制性文化的建立与发展23

一 主导性文艺思想的确立与体制性文化环境的形成25

二 文艺政策的几次调整29

三 “民主个人主义者”与文艺斗争3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新的人民的文艺41

第三章 前三十年小说44

第一节 概述44

第二节 以工农兵为主的小说47

一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的小说47

二 柳青的《创业史》48

三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48

四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49

五 孙犁的《铁木前传》、《风云初记》50

六 浩然的“新农村”小说50

第三节 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小说51

一 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52

二 杨沫的《青春之歌》53

三 宗璞的《红豆》54

四 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54

第四节 古代历史题材的小说55

一 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55

二 姚雪垠的《李自成》56

第五节 革命战争理论与小说叙事的模式化57

第四章 前三十年诗歌60

第一节 概述60

第二节 抒情诗和政治抒情诗63

一 “老诗人”的新篇章63

二 政治抒情诗67

三 抒情短章69

第三节 叙事诗72

第四节 “新民歌”和“天安门诗歌”76

一 “新民歌”76

二 “天安门诗歌”78

第五节 新诗内容与体式的政治化79

第五章 前三十年散文82

第一节 概述82

第二节 颂世散文84

一 杨朔的散文85

二 刘白羽的散文88

三 秦牧的散文90

一 马铁丁的杂文93

第三节 “讽喻”杂文93

二 “三家村”杂文95

三 徐懋庸等的杂文96

第四节 民间私语97

一 《从文家书》98

二 《傅雷家书》100

第五节 报告文学102

一 魏巍的志愿军题材报告文学102

二 徐迟的知识分子题材报告文学104

第六节 散文的时代精神与自我隐匿104

第一节 概述108

第六章 前三十年戏剧108

第二节 老舍的话剧111

第三节 “第四种剧本”113

一 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114

二 岳野的《同甘共苦》115

三 海默的《洞箫横吹》115

第四节 历史剧116

一 郭沫若的《蔡文姬》117

二 田汉的《关汉卿》118

三 曹禺的《胆剑篇》119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剧”和“样板戏”121

第六节 失衡的舞台123

下编 后二十年文学(1979-1999):走向开放的文学129

第七章 后二十年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文学事件与文学129

第一节 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对文学的影响129

第二节 新时期的文学论争现象132

一 关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论争132

二 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135

三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论争137

四 关于“寻根文学”的论争139

五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论争141

第三节 九十年代的文学现象142

一 “人文精神”的讨论143

二 后现代主义的讨论145

三 现实主义的回归146

四 通俗文学热147

五 “断裂”事件149

第八章 文学转型与艺术审美的新边疆152

第一节 后二十年文学的基本状况152

第二节 确定性的动摇与新的审美原则的探索156

一 政治转型过程中的主旋律文学156

二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大众通俗文学160

三 个人与世界双重语境下的知识精英文学161

第一节 概述165

第九章 后二十年小说165

第二节 实验:从现代技巧到现代叙事169

一 王蒙的《春之声》169

二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170

三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171

四 余华的《活着》173

五 王小波的《革命时期的爱情》174

第三节 寻根: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反思176

一 汪曾祺的《受戒》176

二 阿城的《棋王》177

三 韩少功的《爸爸爸》178

四 王安忆的《小鲍庄》179

五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180

六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181

第四节 写实:日常经验的狂欢183

一 王朔的《动物凶猛》183

二 池莉的《烦恼人生》184

三 陈染的《私人生活》185

四 朱文的《我爱美元》186

第五节 理想:人类理性的升华188

一 张贤亮的《绿化树》188

二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189

三 张炜的《古船》190

四 张承志的《心灵史》191

第六节 走向写作的“个人化”192

五 陈忠实的《白鹿原》192

第十章 后二十年诗歌196

第一节 概述196

第二节 “归来者”之歌199

一 艾青的诗199

二 “右派”诗人的诗201

三 “七月”诗派的诗202

四 “九叶”诗派的诗203

第三节 “朦胧诗”205

一 食指的诗205

二 北岛的诗206

三 舒婷、顾城的诗207

四 江河、杨炼的诗208

第四节 “新生代诗”209

一 海子的诗209

二 韩东的诗210

三 于坚的诗211

第五节 诗的守望和流浪211

第十一章 后二十年散文217

第一节 概述217

第二节 回忆反思性散文219

一 巴金的散文220

二 孙犁的散文222

三 杨绛的散文223

第三节 文化散文225

一 张中行的散文225

二 汪曾祺的散文226

三 余秋雨的散文227

第四节 抒情散文229

一 贾平凹的散文229

二 周涛的散文231

三 女作家散文和“朦胧散文”232

第五节 报告文学233

一 徐迟的报告文学234

三 “新生代”的报告文学236

二 刘宾雁等的报告文学236

第六节 在时与文之间的抉择237

第十二章 后二十年戏剧240

第一节 概述240

第二节 “探索剧”241

一 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242

二 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243

三 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245

第三节 风俗伦理剧246

一 苏叔阳的《左邻右舍》、《家庭大事》247

二 李龙云的《小井胡同》248

一 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250

第四节 历史反思剧250

二 锦云的《狗儿爷涅槃》252

三 陈子度等的《桑树坪纪事》253

第五节 先锋戏剧255

一 孟京辉的《思凡》256

二 过士行的《闲人三部曲》258

第六节 写实与写意的并妍和融合260

附录一 台港文学概述262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262

第二节 香港文学概述275

附录二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溯源与写作综述283

后记2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