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肺脑复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肺脑复苏](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0815908.jpg)
- 孟凡民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8470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94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6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肺脑复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一、心肺脑复苏的概念1
三、心肺脑复苏的现状2
二、心肺复苏的历史2
四、生存链3
第一篇 心肺脑的生理7
一、心动周期9
第一节 心脏的功能9
第一章 循环生理9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及机制10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13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15
五、心肌收缩性22
一、神经调节25
第二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5
二、体液调节33
三、自身调节36
一、微循环的结构37
第三节 微循环37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37
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吸收作用39
三、微循环的调节40
一、肺通气器官的生理功能42
第一节 肺通气42
第二章 呼吸生理42
二、肺通气原理45
三、肺容积和肺容量49
四、肺通气量51
一、肺循环的结构52
第二节 肺循环52
二、肺循环的功能53
四、肺循环血容量及肺血流量54
三、肺循环的压力54
五、肺的水平衡57
一、气体交换原理58
第三节 肺换气58
二、通气与血流在肺内分布59
四、影响肺换气的因素61
三、气体交换的过程61
五、肺弥散容量63
二、氧的运输64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64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64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68
一、呼吸调节系统的功能结构70
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70
二、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的神经起源71
三、呼吸中枢的结构和功能特征72
四、呼吸的反射性调节75
五、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77
六、PCO2、H+和P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80
七、周期性呼吸81
一、脑的动脉82
第一节 脑的血液供应82
第三章 脑的解剖生理82
第二节 脑循环83
二、脑的静脉83
二、脑血流量84
一、脑循环的特点84
四、脑血流量的调节85
三、影响脑血流量的主要因素85
六、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87
五、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87
七、颅内压生理88
第二篇 心肺脑功能的监测93
第一节 动脉压监测95
第四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95
二、动脉插管直接测压法96
一、血压间接测量法96
第二节 中心静脉插管和测压98
第三节 肺小动脉插管和测压100
一、心阻抗血流图101
第四节 心输出量测定101
第五节 超声心动图103
二、多普勒心输出量监测103
五、食管超声心动图104
四、彩色多普勒104
一、M型超声心动图104
二、二维超声心动图104
三、多普勒技术104
三、尿量105
二、体温105
第六节 周围循环监测105
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105
一、心电监测仪器106
第一节 心电监测仪器106
第五章 心电监测与心律失常的识别106
二、心电导联及其选择107
一、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及正常值109
第二节 心电监测的意义109
四、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111
三、老年人心电图特点111
二、小儿心电图特点111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112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识别和治疗112
二、过早搏动114
三、室性心动过速116
四、心动过缓与传导阻滞117
五、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120
七、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电图变化121
六、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121
一、肺容量测定123
第一节 肺功能监测123
第六章 呼吸功能监测123
二、肺通气功能测定124
三、肺换气功能测定127
一、呼吸运动的观测128
第二节 呼吸运动的监测128
二、呼吸动力功能监测129
一、呼吸功能监测项目的合理选择130
第三节 临床应用130
二、肺功能不全的分级132
四、限制性和阻塞性疾病的综合判断133
三、肺功能不全的病因学鉴别133
五、机械通气中的应用134
一、常用的监测方法136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136
第七章 脑功能监测136
三、颅内压监测的适应证137
二、影响颅内压的因素137
二、影响脑电图的因素138
一、脑电图分析138
第二节 脑电监测138
三、应用范围139
一、常用的诱发电位140
第三节 诱发电位的监测140
四、自动处理的脑电活动监测140
第四节 脑血流监测141
二、应用范围141
一、计算机断层扫描142
第五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142
一、脑血流图142
二、惰性气体吸入法142
三、惰性气体注射法142
四、氢清除法142
二、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143
一、血气的物理、化学144
第一节 血气测定的基础知识144
第八章 血液气体监测144
二、呼吸生理与血气分析145
一、反映体液酸碱状态的主要指标152
第二节 监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52
二、反映血液氧合状态的指标157
一、血气监测的基本原理164
第三节 血液气体的监测方法和原理164
一、工作原理166
第四节 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166
二、血气分析仪的测量方法166
二、使用方法168
三、临床应用169
四、注意事项170
一、基本原理171
第五节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171
二、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波形172
三、影响因素178
五、适应证180
四、临床应用180
一、原理181
第六节 经皮氧分压监测181
四、临床应用182
三、适应证及测定值的意义182
二、操作方法182
五、注意事项183
三、临床应用184
二、使用方法184
第七节 经皮二氧经碳分压监测184
一、原理184
一、酸碱失衡的诊断和治疗185
第八节 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185
四、注意事项185
三、了解低氧血症的程度指导氧疗193
二、确定呼吸衰竭的类型、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193
五、麻醉手术期应用194
四、手术前应用194
六、在麻醉恢复室和重症监测治疗室中的应用196
第三篇 心肺脑功能的救护199
一、低氧的原因201
第一节 低氧201
第九章 氧疗201
二、低氧的病理生理202
四、低氧的诊断和监测203
三、影响机体耐受低氧的因素203
一、氧疗的适应证204
第二节 氧疗的适应证及方法204
二、氧疗的方式206
三、给氧装置和方法208
四、氧疗的注意事项210
二、氧中毒211
一、一般性并发症211
第三节 氧疗的并发症及处理211
四、高氧肺损害(氧中毒性肺损害)213
三、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形成213
一、高压氧疗法的基本理论215
第四节 高压氧治疗215
二、高压氧治疗对机体的影响216
三、高压氧舱种类和治疗方法222
四、高压氧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23
五、高压氧疗的并发症及防治224
六、HBO注意事项228
三、插管方法及注意事项230
二、气管插管应用解剖230
第十章 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术230
第一节 气管插管术230
一、指征230
四、插管后护理231
五、并发症232
六、拔管234
一、应用解剖235
第二节 气管切开术235
七、喉水肿的处理235
三、术前准备236
二、适应证236
四、手术方法237
五、并发症239
七、护理240
六、拔管240
一、机械控制呼吸242
第二节 机械呼吸的通气方式242
第十一章 人工呼吸机的临床应用242
第一节 呼吸机的治疗作用242
一、改善通气功能242
二、改善换气功能242
三、减少呼吸功242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肺内感染的雾化吸入治疗242
二、机械辅助呼吸243
三、呼气末正压和持续气道正压244
八、反比通气245
七、吸气末停顿245
四、气道减压通气245
五、间歇指令通气245
六、深吸气245
一、适应证246
第四节 机械呼吸的适应证及禁忌证246
九、高频通气246
十、低频正压通气和体外C∞排出246
第三节 呼吸机的使用方法246
二、禁忌证247
一、呼吸机的分类248
第五节 呼吸机的选用248
二、呼吸机的结构249
三、纠正通气不足的方法255
四、不同类型呼吸机的选用256
五、呼吸机使用注意事项258
二、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259
一、通气参数设置的一般原则259
第六节 呼吸机的调节259
六、吸气流速及波形选择261
五、吸气压力261
三、呼吸频率261
四、吸呼比和吸气末正压时间261
九、深吸气和PEEP的调节262
八、触发灵敏度262
七、吸O2浓度262
第七节 呼吸机的操作与管理263
十、报警界限的设置263
第八节 呼吸机与自主呼吸的同步264
二、呼吸对抗的对策265
一、产生呼吸对抗的原因265
一、撤机前的准备267
第九节 呼吸机的停用267
二、撤机前的评估268
四、撤机困难者撤机方法269
三、一般撤机方法269
五、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时机和方法271
六、撤机和拔管失败的常见原因及恢复机械通气的标准272
一、与气管插管、套管有关的并发症273
第十节 使用呼吸机的并发症及处理273
二、机械呼吸直接引起的并发症275
一、湿化的意义277
第十一节 呼吸道湿化277
三、呼吸机故障引起的并发症277
二、湿化方法与湿化器278
三、湿化液量的调节279
二、起搏器的构造和分类280
一、心脏起搏的原理280
第十二章 心脏起搏、电复律和除颤280
第一节 心脏起搏280
三、基本概念281
四、适应证282
五、起搏方式283
六、起搏器安置方法284
八、起搏器失灵的原因285
七、起搏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85
第二节 电复律和除颤286
九、起搏并发症286
一、电复律的作用机制与设备287
二、适应证288
三、使用方法289
四、注意事项290
五、并发症的防治291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292
第十三章 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常的治疗292
一、体液的量、分布及组成293
二、体液的代谢295
三、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298
三、体重的监测304
二、水摄入量和排出量的监测304
第二节 体液代谢的监测304
一、尿液监测304
四、电解质的监测305
第三节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06
一、容量失调307
二、浓度失调312
三、成分失调318
一、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诊断325
第四节 输液疗法325
二、常用输液的种类326
三、静脉输液对血浆容量的效应328
四、胶体液和晶体液的选择329
五、输液疗法330
一、糖代谢334
第一节 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34
第十四章 危重病人的营养334
三、蛋白质代谢335
二、脂肪代谢335
四、能量代谢336
五、维生素的需要量337
七、微量元素338
六、无机盐的需要量338
一、饥饿时的代谢改变339
第二节 饥饿及应激状态下的代谢变化339
二、应激状态的能量代谢变化340
四、营养支持与代谢支持342
三、产生应激时代谢改变的机制342
一、静态营养评定343
第三节 营养状态的评定343
三、营养不良的分类与预后性营养指数346
二、动态营养评定346
一、完全胃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及禁忌证347
第四节 完全胃肠外营养347
二、完全胃肠外营养液的成分348
三、完全胃肠营养的途径354
四、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监测和管理顺序355
五、完全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358
第五节 肠内营养360
三、应用方法361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及禁忌证361
一、肠内营养的分类361
五、监测362
四、并发症362
第四篇 心肺脑复苏总论365
一、原发性心脏停搏的病因367
第一节 心跳呼吸停止的病因367
第十五章 心跳呼吸停止的病因及心肺脑复苏的意义和主要内容367
三、血氧过少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368
二、呼吸骤停的病因368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的意义369
第三节 心肺脑复苏的步骤和阶段370
二、冠脉血流量减少372
一、心肌收缩力减弱372
第十六章 心跳骤停372
第一节 心跳骤停的原因372
一、心搏停止373
第二节 心跳骤停的形式373
三、血液动力学剧烈改变373
四、心律失常373
二、心室颤动374
三、心电机械分离377
一、心跳骤停的病理生理378
第三节 心跳骤停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378
二、心跳骤停的发病机制379
二、诊断386
一、临床先兆386
第四节 心跳骤停的临床先兆及诊断386
第五节 心跳骤停的预防387
二、二级预防388
一、一级预防388
四、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394
三、呼吸骤停的诊断394
第十七章 呼吸骤停394
一、呼吸骤停的病因394
二、呼吸骤停的病理生理394
第一节 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395
第十八章 现场心肺复苏术395
三、胸外心脏按压的机制396
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机制396
第二节 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机制396
一、畅通呼吸道机制396
一、心肺复苏的适用范围397
第三节 现场心肺复苏的适用范围和不予复苏范围397
四、心前区叩击的作用机制397
一、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398
第四节 现场心肺复苏的实施方法398
二、不予复苏的适用范围398
二、人工呼吸401
三、人工循环403
四、心肺复苏的单人抢救法404
六、传统胸外按压术的改良405
五、双人心肺复苏法405
七、心肺复苏中常见的错误和并发症406
一、复苏有效的指征407
第五节 复苏有效指征及成功征象407
八、胸外按压位置的争论407
九、心肺复苏程序的争论407
一、复苏终止的指征408
第六节 复苏终止指征及脑死亡标准408
二、复苏成功的征象408
二、大脑死亡的诊断标准409
二、心肺复苏的合并症410
一、心肺复苏失败的原因410
第七节 心肺复苏失败原因及合并症410
二、操作方法411
一、适应证411
第八节 开胸心脏按压术411
三、注意事项412
二、人工呼吸的辅助设备和技术413
一、继续基础生命支持413
第十九章 进一步心肺复苏413
第一节 进一步心肺复苏的内容413
第二节 辅助设备和技术的应用413
三、人工循环的辅助设备417
第三节 心电监测与心律失常的识别419
四、心律失常的识别与治疗420
三、监测注意事项420
一、心律失常的原因420
二、监测导联420
一、人工心前区叩击复律421
第四节 除颤与电复律421
二、电复律422
第五节 建立和保持静脉通道424
三、起搏器的应用424
二、给药途径425
一、心肺复苏给药的目的425
第六节 药物治疗425
五、心肺复苏常用药物426
四、静脉输液426
三、纠正低氧血症426
二、心室颤动的抢救程序432
一、心肺复苏抢救流程432
第七节 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及心跳骤停的具体抢救程序432
三、室性心动过速抢救程序435
五、心电机械分离的抢救程序436
四、心室停搏的抢救程序436
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抢救程序437
八、室性异位搏动抢救程序438
七、心动过缓抢救程序438
第八节 心肺复苏的监测440
第九节 缺血后再灌注损伤441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442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443
三、肾的再灌注损伤443
二、脑的再灌注损伤443
一、纠正低血压445
第一节 维持有效循环445
第二十章 后续心肺脑复苏(复苏后治疗)445
二、心律失常的治疗446
三、再度发生心跳骤停的防治448
四、急性左心衰竭的防治449
一、心脏停搏后呼吸的病理生理450
第二节 维持呼吸功能450
二、肺复苏时肺功能的改变451
三、积极恢复自主呼吸453
四、机械通气454
五、肺水肿的防治456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458
第三节 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458
六、合理用氧,继续应用药物458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459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461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461
六、心肺复苏后肾功能不全的预防463
五、心肺复苏后肾功能监测463
七、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464
二、感染的预防467
一、感染的因素及类型467
第四节 继发感染的防治467
第五节 防治胃肠道出血468
三、感染的治疗468
二、神经系统监护469
一、复苏后的状态469
第六节 复苏后监护469
三、心血管系统监护471
四、呼吸系统监护473
五、肾功能监护474
六、感染的监护475
一、心脏停搏及复苏过程中脑血流量和脑功能476
第一节 全脑缺血的病理和病理生理476
第二十一章 脑复苏476
二、全脑缺血缺氧后的病理改变478
三、全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479
四、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481
一、脑缺氧的神经系统损害486
第二节 脑缺氧神经系统损害及神经系统检查486
二、脑缺氧病人神经系统检查及其意义491
一、脑的保护496
第三节 脑复苏治疗概述496
三、脑的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开始的措施)497
二、脑的保存497
一、低温疗法498
第四节 降低脑代谢率498
二、人工冬眠500
四、抗惊厥疗法501
三、肌肉松弛和机械通气501
一、高压氧治疗504
第五节 加强氧和能量供给504
二、紫外线辐射自血回输疗法507
三、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508
一、维持适当的平均动脉压510
第六节 促进脑循环再流通510
三、解除血管痉挛511
二、改善微循环511
四、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514
五、控制颅内压(脑水肿治疗)514
六、中药治疗521
第七节 纠正继发性脑损害应用脑保护药物522
一、维持正常的血液内稳态522
二、维持√水平,促进代谢药物的应用523
三、钙通道阻滞药523
四、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523
五、氧自由基清除药523
六、游离铁螯合剂524
七、利多卡因的脑保护作用525
八、血液滤过的应用525
第八节 前瞻性脑保护剂525
一、纳洛酮525
三、苯妥英526
四、神经节苷脂526
五、二氯乙酸盐526
二、前列腺素调节剂526
第九节 脑复苏的转归527
一、影响脑复苏的因素527
六、高氟化合物527
二、心肺脑复苏的并发症529
三、脑复苏的临床表现530
四、脑复苏的结局530
五、脑复苏的转归顺序531
第五篇 心肺脑复苏各论533
第一节 新生儿生理535
一、呼吸系统535
第二十二章 新生儿心肺复苏535
二、循环系统536
三、体温调节536
二、胎儿因素537
一、母体因素537
三、新生儿因素537
第二节 新生儿窒息原因537
四、血气酸碱值537
第四节 新生儿复苏指征538
二、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538
一、Apgar评分538
一、胎儿窒息的病理生理变化538
第三节 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538
二、新生儿临床评估539
一、新生儿复苏的设备540
第五节 新生儿复苏技术540
二、初步措施540
三、新生儿复苏指征540
三、呼吸复苏541
四、心脏复苏543
五、药物治疗544
第一节 婴幼儿心肺脑解剖生理548
一、婴幼儿心脏血管解剖生理548
第二十三章 婴幼儿心肺复苏548
二、婴幼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549
三、脑的解剖生理550
一、呼吸骤停的病因553
二、心跳骤停的病因553
第二节 婴幼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553
二、呼救554
一、判断意识或呼吸554
三、体位554
第三节 婴幼儿现场心肺复苏554
四、开放气道及气道阻塞的处理555
五、人工呼吸556
六、人工循环557
一、现场心肺复苏559
二、应用辅助设备和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559
第四节 婴幼儿进一步心肺复苏559
三、心电监测与心律失常的识别563
四、建立静脉通道和给药途径563
五、药物治疗564
六、除颤与电复律570
一、病因571
二、病理生理571
第二十四章 淹溺的复苏571
三、临床表现573
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73
五、诊断574
六、治疗574
一、电击伤的病因576
二、电击伤的发病机制576
第二十五章 电击的复苏576
三、电击伤的病理生理579
四、临床表现580
五、电击伤的治疗581
六、雷电击伤的预防582
二、发病机制583
一、自缢方式583
三、自缢的病理生理583
第二十六章 自缢的复苏583
五、临床表现584
六、治疗584
四、自缢的病理584
二、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机制586
一、一氧化碳中毒的病因586
三、临床表现586
四、诊断586
第一节 一氧化碳中毒的复苏586
第二十七章 特殊情况的复苏586
第二节 创伤的复苏587
一、现场心肺复苏587
五、治疗587
一、现场心肺复苏588
第三节 低温的复苏588
二、进一步心肺复苏588
二、进一步心肺复苏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