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小百科全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德有主编;郑万耕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ISBN:750006488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9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825页
- 主题词:哲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小百科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正文1
中国哲学素描1
一、神灵的观念1
目录中文版序1
二、哲学的蒙眬3
三、理性的觉醒5
四、人格的自觉8
五、百家的争鸣11
六、三家的融一14
七、涉猎的领域14
八、探讨的问题20
九、现代的影响22
十、特色及价值23
儒家(见“儒家学说”)27
儒家八派27
[流派与学说]27
道家(见“道家学说”)27
易家(见“周易学说”)27
濂学28
关学28
洛学29
闽学30
泰州学派31
东林学派34
乾嘉学派35
墨家38
名家40
法家42
阴阳家44
纵横家45
兵家47
宇宙学说50
阴阳学说58
五行学说62
变易学说67
形神学说73
心性学说80
养生学说87
人生学说92
天人学说99
致知学说105
古今学说110
经世学说117
言意学说122
名实学说128
名辩学说131
现代中国哲学研究137
周易学说144
易学166
象数学169
义理学172
易图学174
两汉易学179
晋唐易学181
两宋易学184
元明易学188
清代易学191
现代易学研究194
卦气说199
互体说201
卦变说202
纳甲说203
五行生成说204
太易说204
先天说206
后天说207
画前有易说208
八卦方位说209
太极说210
阴阳说213
神化说216
穷神知化说217
道器说218
以物观物说221
贞下起元说222
种子说222
影子说223
错综说224
动静相因说225
延天佑人说226
神道设教说228
道家学说230
老子学说247
列子学说254
庄子学说262
黄老学说269
魏晋玄学270
四大之说277
生于无说278
无为之说279
相形之说280
反向运动说281
守雌之说282
大者之说283
三绝之说285
方外之说286
齐物之说287
逍遥之说288
生死之说289
贵贱之说291
忧乐之说292
智愚之说293
材用之说294
大小之说295
是非之说297
本无之说298
独化之说300
儒家学说302
德政说316
仁政说317
大同说318
公羊三世说319
性善说320
性恶说322
性三品说322
气质之性说324
与天地参说325
天人感应说326
天道自然说328
天人交相胜说329
天人合一说329
以无为本说330
天理人欲说331
主静说332
先立乎其大说333
主敬说333
致良知说334
知行合一说335
本末论335
体用论336
理气论338
常变论338
动静论339
生死论340
经学341
谶纬之学342
玄学(见“魏晋玄学”)343
理学344
心学345
经世之学345
现代儒学研究346
[术语与言论]349
[易家术语与言论]349
易349
太极350
两仪351
四象351
八卦352
乾坤353
元亨利贞354
几与神355
太和356
大衍之数356
天地之数358
一阴一阳之谓道358
阴阳不测之谓神361
生生之谓易362
形上为道形下为器363
立象尽意363
观象制器364
穷理尽性365
与天地合德366
唯变所适366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367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369
见几而作370
居安思危371
因时而惕372
君子慎密373
慢藏诲盗 冶容诲淫374
言行君子之枢机375
不积不足以成灭376
仁以守位 财以聚人 义以禁非377
安身后动 易心后语 定交后求378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379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380
物极则反381
一以统众383
得意忘象384
动息则静386
八卦备天下之理387
无阴无阳谓之道388
易理备包有无389
器体道用391
一分为392
天地有终始393
心为太极394
无形而有象395
一物两体396
所以阴阳为道399
体用一源 显微无间399
动静无端 阴阳无始 402
随时变易以从道 404
易本卜筮书 404
易只是个空的物事 406
太极生阴阳 407
物物一太极 408
气变则道变 409
舍象不可以言易 411
虚空皆象数 412
先在后中 414
两间皆气 415
五行尊火416
太极即在有极中 417
相反相因 418
交轮几 420
以费知隐 421
象外无道 422
无其器则无其道 423
太虚本动 425
变化日新 425
推陈致新 427
质测与通几 428
渐化与顿变 430
太和之气 431
[道家术语与言论] 433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433
道尊德贵 莫命自然 434
自本自根 自古固存 435
莫得其偶 谓之道枢 436
物先有物 八方无极 437
天各一方 物随地异 439
天地自然 非为人生 440
天地密移 间不可觉 441
世事皆虚 万物归一443
执古之道 御今之有 444
惟道是从 以道观之 445
守母存子 人之因 446
有以为利 无以为用 447
祸福相倚 正奇相复 448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449
胜人有力 自胜者强 450
前识者道之华451
以身观身 452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453
我之为我 以有神也453
无近刑名 可以全生 454
天地为炉 造化为冶 456
天地合精 万物化生 458
白驹过隙 忽然而已 459
生而不求 死而不忧 460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462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463
欲得者咎 无足者祸 465
所治愈下 所得愈多 467
养形忘利 志道忘心 468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469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470
藏金于山 藏珠于渊471
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472为而不荣 去而无忧 474
以柔胜刚 以弱胜强 475
用人之力 配天之极 476
不敢进寸 而却退尺478
功成身退天之道 480
自见不明 自伐无功481
图难于易 为大于细 483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484
将欲取之 必固与之 485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486
在世随俗 不入歧途 488
轻诺寡信 多易必难 489
用心不分 成事如神 490
无巧无术 与道相得 492
有道则昌 无道就闲 493
圣人无心 顺百姓心494
治大国者 若烹小鲜 495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496
不以兵强天下 498
抗兵相加哀者胜 499
祸莫大于轻敌500
治人事天莫若啬500
大者宜为下501
不敢为天下先502
治之于未乱503
安时处顺503
崇本举末504
以无为本505
物各自生505
生必体有506
非有非无508
一切因缘509
物不往来510
形随年往511
声无哀乐512
真人513
至人515
神人515
玄圣517
道517
心斋519
坐忘520
悬解521
见独522
物化523
气化524
玄冥525
[儒家术语与言论]525
和同之辨525
义利之辨526
王霸之辨527
理气之辨527
心性之辨528
十六字心传529
三纲领八条目530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531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531
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532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533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534
慎独535
正谊不谋利 明道不计功536
尊德性 道问学537
存天理 灭人欲538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539
得民心者得天下540
民贵君轻540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541
人最为天下贵542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543
强本节用544
化性起伪545
天视自我民视546
惟命不于常547
尽心知性知天547
天行有常548
制天命而用之549
道之大原出于天550
敬鬼神而远之551
吾心即是宇宙552
气有往来无生灭553
理一分殊554
耦中有耦555
诚者天之道556
无其器则无其道557
性日生日成558
格物致知559
生而知之560
虚一而静560
天561
理563
气564
天命565
天道566
天理567
人道568
祥瑞569
灾异570
仁571
礼572
浩然之气573
修齐治平574
中庸575
中和576
诚明577
道心人心578
忠孝579
三纲五常585
性命586
性情587
名教589
礼教(见“名教”)590
儒教590
鬼神591
上帝593
天子594
圣人596
焚书坑儒598
独尊儒术601
白虎观会议602
庆元党禁603
[人物与述评]609
伏羲609
神农610
黄帝610
周公(约公元前1 1世纪)611
管子(?~公元前645)612
晏婴(?~公元前500)613
子产(?~公元前522)614
范蠡(约公元前5世纪)616
孙子(约公元前5世纪)617
老聃(见“老子”)619
庄周(见“庄子”)619
孔丘(见“孔子”)619
孟轲(见“孟子”)619
荀卿(见“荀子”)619
墨子(约公元前5世纪)619
惠施(公元前4世纪)621
公孙龙(公元前325~前250)622
邹衍(约公元前305~前240)623
慎到(约公元前395~前315)625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626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627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628
孟喜(约公元前1世纪)630
[易家人物与述评]630
京房(公元前77~前37)632
虞翻(164~233)633
王辅嗣(见“王弼”)635
韩康伯(332~380)635
孔颖达(574~648)636
崔憬(约8世纪)638
刘牧(1011~1064)639
邵雍(101 1~1077)640
张横渠(见“张载”)642
程颐(见“二程”)642
朱元晦(见“朱熹”)642
杨简(1141~1225)643
来知德(1525~1604)644
方以智(1611~1671)646
王而农(见“王夫之”)648
惠栋(1697~1758)649
张惠言(1761~1802)650
焦循(1763~1820)652
[道家人物与述评]654
老子(约公元前6~前5世纪)654
列子(?~?)656
庄子(约公元前4~前3世纪)658
严君平(约公元前1世纪)660
王辅嗣(见“王弼”)661
郭象(约252~312)662
阮籍(210~263)664
嵇康(223~262)666
[儒家人物与述评]66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669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677
荀子(约公元前340~前245)682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684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686
王充(公元27~约100)687
王弼(226~249)688
孔冲远(见“孔颖达”)689
韩愈(768~824)689
柳宗元(773~819)691
王安石(1021~1086)691
邵康节(见“邵雍”)693
周敦颐(1017~1073)693
张载(1020~1077)694
二程696
朱熹(1130~1200)698
陆九渊(1139~1193)702
王守仁(1472~1529)703
黄宗羲(1610~1695)704
王夫之(1619~1692)705
顾炎武(1613~1682)706
戴震(1723~1777)707
康有为(1858~1927)709
[著作与典籍]711
[易家著作与典籍]711
易经711
易传714
十翼717
《彖传》718
《象传》719
《文言传》720
《系辞传》721
《说卦传》722
《序卦传》723
《杂卦传》724
《乾凿度》725
《周易略例》726
《周易正义》727
《周易集解》729
《易数钩隐图》730
《易童子问》730
《太极图说》732
《程氏易传》733
《横渠易说》734
《汉上易传》736
《诚斋易传》737
《周易本义》738
《周易外传》740
《周易内传》741
《易图明辨》743
河图744
洛书746
太极图747
先天图751
后天图754
卦变图756
[道家著作与典籍]757
《道德经》757
《南华经》759
《列子》761
《淮南子》761
《老子指归》763
《老子指略》764
《老子王弼注》765
《庄子郭象注》766
[儒家著作与典籍]767
《诗经》767
《尚书》769
《周易》(见“易经”、“易传”)772
礼经772
《春秋》776
《左传》777
《春秋公羊传》778
《春秋谷梁传》779
《孝经》780
《论语》782
《孟子》784
《荀子》(见“荀子”)786
《大学》786
《中庸》787
《春秋繁露》788
《四书集注》790
中国古代纪年简表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