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众传播理论 增订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东泰著 著
- 出版社: 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 ISBN:957496303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0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6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众传播理论 增订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大众传播理论典范发展1
第一节 典范的意义2
一、典范的作用3
二、科学典范的革命5
第二节 社会科学理论典范8
一、结构功能学派9
二、冲突学派与批判理论14
三、符号互动论与现象学22
四、政治经济学28
五、文化研究31
第三节 理论典范与方法论34
一、量化研究:逻辑实证论35
二、质性研究36
三、批判式/生态式研究38
第四节 大众传播理论典范的演进39
一、充满争议的畛域40
二、典范的对话41
三、传播理论的发展与典范的脉络46
第二章 传播过程研究59
第一节 符号、意义与传播60
一、语文符号的三角关系61
二、符号、社会与沟通65
第二节 人际传播过程68
一、个体内传播过程模式69
二、选择性理解71
三、人际传播过程模式72
四、人际虚伪理论模式77
第三节 大众传播过程79
一、线性传播模式80
二、施兰姆的两级大众传播过程模式82
三、威斯雷和麦克林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84
第四节 传播过程与媒介效果研究的关系88
第三章 传播效果万能论研究95
第一节 魔弹理论95
第二节 宣传研究97
一、潘安基金会98
二、火星人进攻地球记100
第三节 拉斯威尔线性传播模式102
第四节 说服传播106
一、传播者的可信度107
二、讯息结构:片面或两面俱呈110
三、论据呈现的先后顺序113
四、诉求策略117
五、被说服者的人格取向120
六、被说服者与说服者的同质性与异质性121
七、传播管道121
第五节 可能深思模式——中央与周边路径的说服模式123
第六节 结语:从说服到广告行销127
第四章 从效果万能论到效果有限论141
第一节 亲身影响的研究143
一、拉查斯斐与哥伦比亚学派143
二、投票行为研究145
三、人民的抉择147
四、亲身影响154
第二节 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159
一、两级传播159
二、意见领袖161
第三节 效果有限论162
一、社会和心理因素164
二、柯列波与媒介的强化作用166
第四节 结语169
第五章 新事物传播与国家发展175
第一节 亲身影响的扩大研究175
第二节 新事物传播176
一、创新-决策过程典范178
二、采纳新事物的速率181
三、接纳者的五种类型及其特质184
四、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189
五、改变策动人193
第三节 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195
一、勒那的现代化发展模式196
二、罗吉斯的国家发展因果模式200
三、依附理论203
四、国际资讯新秩序206
第四节 结语与反省211
第六章 电视暴力与攻击行为研究221
第一节 暴力肇因及防治委员会研究报告221
一、暴力肇因及防治委员会223
二、电视暴力与真实世界224
第二节 美国公共卫生局长研究报告228
一、电视内容与控制230
二、电视与社会学习230
三、电视与青少年攻击行为232
四、电视与日常生活234
五、电视的效果236
六、电视与成长237
第三节 电视暴力研究的几种不同理论238
一、社会学习理论或模仿理论239
二、刺激效果理论或称攻击性线索240
三、升华理论241
四、强化理论242
五、倒果为因理论242
六、涵化理论243
第四节 电视暴力研究取向243
一、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取向244
二、认知学派研究取向245
三、社会学研究取向246
四、文化研究取向247
第五节 电视节目与亲社会行为249
第六节 结语与批评251
第七章 议题设定功能265
第一节 媒体议题设定功能的意义267
一、脑中的图像与外在世界267
二、新闻媒体设定议题的作法269
第二节 议题设定功能的研究方法272
一、研究方法272
二、因果关系273
三、个别资料或集体资料275
第三节 议题设定功能的研究层面280
一、条件情境280
二、定向需求283
三、切身利害关系284
四、时间间隔286
五、框架效果289
六、立即联想效应290
七、议题设定与议题建构292
第四节 结语与批评295
一、以迟未决定支持对象选民作为研究对象的问题295
二、议题设定效果测量问题296
三、新闻媒体反映社会真实?或建构社会真实?299
四、结语300
第八章 媒体使用与满足研究取向315
第一节 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架构与基本假设315
一、初始理论架构316
二、基本前提假设318
第二节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发展历程321
一、发展历程322
二、媒体使用动机类别323
第三节 媒体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探讨326
一、功能性观点327
二、传播的社会功能327
三、社会需求332
四、心理需求333
五、追求满足(GS)与获得满足(GO)334
六、期盼-价值模式335
七、阅听人的主动性338
八、节目型态理论341
九、生命周期与媒体使用342
十、媒体结构因素345
第四节 结语与批评348
一、理论方面的批评349
二、研究方法的批评351
第九章 涵化理论367
第一节 涵化理论的发展367
一、电视暴力节目侧写368
二、「险恶世界」指数370
第二节 有关险恶世界的争议372
一、贺须的质疑373
二、葛柏纳的反驳376
第三节 涵化分析377
一、涵化分析的概念与方法377
二、电视涵化共同符号环境380
第四节 文化指标研究383
一、文化指标384
二、主流倾向效果387
三、共鸣效果387
四、涵化研究与效果研究的比较388
第五节 结语与批评391
一、涵化理论研究方法上的问题391
二、对涵化理论的批评393
三、涵化理论与文化研究395
第十章 媒体守门人研究409
第一节 守门人的研究410
一、守门人理论411
二、编辑部社会化413
三、守门过程研究416
第二节 新闻媒体守门人研究418
一、个人层面: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418
二、工作层面:截稿压力与例行工作426
三、组织层面:媒体所有权428
四、社会与机构层面:媒体与媒体的竞争430
五、社会体系层面:意识型态与社会文化432
第三节 新闻与专业承诺研究433
一、承诺的意义434
二、组织承诺与专业承诺434
三、如何从「职业」转化为「专业」436
第四节 媒体的角色与经营437
一、媒体与社会体系437
二、市场导向440
第五节 结语442
第十一章 媒介依赖理论453
第一节 媒介互赖理论453
一、社会、媒介与阅听人的三角关系454
二、整合模式456
第二节 新传播科技458
一、传播科技的演进459
二、对传播科技的依赖463
第三节 资讯不对称理论465
一、国际资讯不平衡466
二、资沟理论468
第四节 结语473
第十二章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479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480
一、政治经济学的源起480
二、政治经济学的观点482
第二节 传播政治经济学483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源起483
二、媒介所有权集中化484
三、空间化489
四、符号商品化与阅听人商品化492
第三节 文化研究495
一、文化研究的源起495
二、文化、日常生活与虚假意识498
三、文本分析与制码/解码502
四、消费主义与消费主权506
第四节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510
第十三章 网路空间与网路传播525
第一节 网际网路的发展与研究525
一、网际网路的发展526
二、网路与网路行为特质529
三、网路行为研究533
第二节 虚拟社区536
一、虚拟社区的意义536
二、虚拟社区的种类541
三、新兴网路行为MUD543
四、模控人与模控社会545
第三节 网路文本与网路传播的特质552
一、网路文本的特质552
二、从实相传播到虚相传播557
三、网路传播与传统广播的比较559
第四节 网路空间的建构与网路主体性562
一、网路空间的建构与疑虑562
二、真实自我与虚拟自我568
三、网路主体性571
四、网路空间与自我认同577
英中文人名对照索引585
中文名词索引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