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空间转型 从单中心到多极多中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空间转型 从单中心到多极多中心](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0696564.jpg)
- 潘世伟主编;邓智团,廖邦固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1554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23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城市空间-空间规划-研究-上海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空间转型 从单中心到多极多中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梦”城市篇实践的先行者1
第一节 变化的世界与发展的挑战2
一、世界经济发展困局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2
二、科技创新与创新经济5
三、气候变暖与绿色经济7
四、“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大都市区10
第二节 科学发展与“中国梦”城市篇的实践者12
一、从“科学发展”到“中国梦”12
二、转变发展方式与产业升级14
三、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发展与创新国家建设18
四、区域规划的国家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19
第三节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与上海城市的空间响应20
一、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协同20
二、产业升级与城市综合功能提升23
三、城市形态建设与城镇体系优化25
四、面向长三角引领区域联动发展28
五、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上海城市空间31
第四节 本书基本观点与主要内容32
一、概念界定33
二、主要内容35
三、核心观点36
四、结构安排38
第二章 上海城市发展与空间转型总体回顾40
第一节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总体历程41
一、解放前上海的城市空间41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1949—1978)42
三、改革开放到浦东开发开放(1979—1993)43
四、浦东开发开放到21世纪初(1994年至今)45
第二节 近几年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路径46
一、推动区划调整47
二、重点区域建设51
三、推行新城建设56
第三节 影响近期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政策举措57
一、国家或市级规划与政策57
二、专项规划与行业规划58
三、重点区域规划与政策60
第三章 重点新城建设与城镇空间体系重塑62
第一节 上海城镇空间体系结构战略的演进63
一、“多轴、多层、多核”市域空间格局初步确立63
二、“1966”城镇体系结构与国际大都市的大体系64
三、“十二五”四个功能区划与重点新城建设66
第二节 上海新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69
一、上海新城建设的总体状况69
二、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中存在的功能完善问题75
第三节 郊区新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77
一、组织领导与统筹不协调77
二、运行管理的体制安排不畅78
三、“事权财权”体制不匹配78
四、新政策推出速度较慢79
五、土地出让机制不顺79
六、产业导入机制作用有限79
七、建设与管理的衔接机制不畅80
第四节 加快上海重点新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议80
一、完善新城的产业发展政策80
二、推进新城土地利用政策创新81
三、加强新城人口导入的政策引导82
四、突破市区、郊区“二元财政”体制83
五、创新与完善新城开发运作机制84
第五节 展望:构建合理有序、开放高效的整体空间格局85
一、强化功能区域划分85
二、提升浦东“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能级86
三、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及其拓展区能级87
四、加快郊区重点新城建设87
五、加快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88
第四章 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空间响应89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空间的塑造90
一、逐步成形的“申”字型服务业发展轴网90
二、日臻成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空间96
三、新增现代服务业城市空间103
第二节 传统制造业产业空间的转型与先进制造业空间的形成110
一、工业园区的整体变化110
二、重要产业基地的转型与先进制造业空间的形成115
三、工业园区的转型与发展118
第三节 案例:典型开发区产业空间的功能转变123
一、工业区向生产性服务集聚区转型123
二、高新园区向综合服务型园区转型126
三、出口加工区向综合型产业园区转型128
第四节 展望:打造开放高效的现代产业发展空间132
一、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132
二、促进产业基地升级和工业园区转型133
三、推动重点新增产业功能区域建设134
第五章 创新驱动与城市创新空间塑造135
第一节 创新驱动与城市空间响应136
一、创新驱动与创新空间136
二、“城市创新空间”的类型138
三、创新驱动的城市空间响应142
第二节 中心城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与中央智力区建设145
一、杨浦区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146
二、创智天地与中心城区创新型城市综合体建设147
三、三区联动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150
第三节 郊区:产城融合型创新空间建设153
一、近郊:高科技产业空间向产城融合的创新型城区空间转型153
二、远郊:园区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与新创新空间的出现157
第四节 展望:塑造与智慧城市、国际文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创新创意空间159
一、构建中心城区高能级创新引擎159
二、推进近郊外环内科技园区产城融合160
三、加快远郊科学城建设161
四、推进中心城区散点布局的无边界科技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升级161
第六章 空间升级与人口空间分布优化163
第一节 旧区更新与中心城区人口疏解164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旧区改造164
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165
三、中心城区人口总数的变化167
第二节 新城建设与郊区人口变化168
一、郊区人口总量变化168
二、重点新城人口变化171
第三节 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与人口分布再调整178
一、从“大型居住基地”到“大型居住社区”178
二、大型居住社区与新城建设180
第四节 展望:合理有序的人口梯度分布格局182
一、适度疏解中心城区人口183
二、加快郊区新城人口集聚183
三、促进人口、产业与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协调183
第七章 社会调和与社会居住空间优化185
第一节 空间不平等与社会空间分异186
一、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186
二、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187
三、我国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188
第二节 30年来上海中心城区社区基本因子变化190
一、计划经济时期191
二、转型期(2000年)191
三、转型期(2010年)194
第三节 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变化197
一、上海外来人口—本地人口空间格局197
二、当前上海外来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分析200
第四节 展望:形成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契合的生活、生态空间203
一、提升中心城区保护与改造力度203
二、适当推动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化发展203
三、拓展城市生态空间204
附表205
参考文献212
后记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