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研究生华南野外实习指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研究生华南野外实习指南
  • 陈旭,袁训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203306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地层学-中南地区-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古生物学-中南地区-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研究生华南野外实习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苏浙皖地区地层与古生物3

第1章 宁镇山脉地层与古生物3

1.1经典剖面与标准地点3

1.1.1南京汤山建新村炮台附近采石场寒武系—奥陶系剖面3

1.1.2南京汤山外圩沟奥陶系—志留系剖面6

1.1.3南京汤山古泉水库志留系—泥盆系剖面10

1.1.4南京湖山孔山泥盆系—二叠系剖面14

1.1.5南京湖山煤矿附近二叠系剖面22

1.1.6南京湖山江南水泥厂机修车间东侧二叠系—三叠系剖面24

1.2显生宙各纪地层与上扬子区的对比27

1.2.1下古生界27

1.2.2上古生界31

1.2.3中生界36

1.2.4新生界44

1.2.5南京附近晚新生代砂砾层与雨花石46

1.3若干重要地质事件与古生物群49

1.3.1泥盆纪植物群49

1.3.2龙潭煤系52

1.3.3华夏植物群55

1.3.4二叠系长兴阶与三叠系底界全球界线层型(GSSP)及综合地层学研究57

1.3.5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与三叠纪生物的复苏68

1.3.6新生代洞穴地层及南京猿人71

第2章 江南斜坡带的地层和古生物80

2.1休宁地区前寒武纪地层与古生物80

2.1.1中元古代地层80

2.1.2新元古代地层80

2.1.3古生物82

2.2“三山地区”古生代地层剖面84

2.2.1江山碓边寒武系—下奥陶统剖面88

2.2.2江山横塘奥陶系剖面93

2.2.3常山黄泥塘和205国道寒武系芙蓉统—奥陶系剖面97

2.2.4常山三衢山上奥陶统剖面107

2.2.5玉山祝宅上奥陶统剖面108

2.2.6玉山王家坝上奥陶统—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剖面109

2.2.7常山球川泥盆系—石炭系剖面110

2.2.8江山方家山石炭系叶家塘组剖面111

2.2.9江山藕塘底村石炭系藕塘底组剖面112

2.2.10江山何家山石炭系—二叠系剖面113

2.2.11浙江江山政棠下路亭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117

2.3界线层型及古生态、古环境研究119

2.3.1常山奥陶系达瑞威尔阶——中国第一个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及点位(“金钉子”)119

2.3.2寒武系江山阶及寒武系-奥陶系界线127

2.3.3江西玉山祝宅上奥陶统剖面:破解华夏古陆和华南晚奥陶世台坡盆模式的关键137

2.3.4浙赣(“三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碳酸盐岩分布模式144

第1篇参考文献151

第2篇 三峡地区地层与古生物169

第3章 峡东元古界经典剖面及区域对比169

3.1峡东新元古代地层剖面169

3.1.1宜昌莲沱大桥附近剖面及王丰岗探槽剖面169

3.1.2宜昌莲沱王丰岗剖面169

3.1.3三斗坪田家园子剖面170

3.1.4南沱—石牌沿江剖面170

3.2峡东新元古代地层的洲际和区域对比171

3.2.1与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系及其下伏地层的对比171

3.2.2与俄罗斯欧洲地台文德(Vendian)系的对比171

3.2.3与北美新元古代地层的对比172

3.2.4与西南非洲纳玛(Nama)群及其下伏地层的对比172

3.2.5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柯坪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对比173

3.2.6华南区内的对比174

第4章 峡东古生代和三叠纪地层及区域对比175

4.1峡东寒武系经典面及区域对比175

4.1.1岩石地层单元简述175

4.1.2主要剖面简述178

4.1.3地层区域对比181

4.2奥陶纪—三叠纪地层及区域对比183

4.2.1奥陶系183

4.2.2志留系189

4.2.3泥盆系192

4.2.4石炭系193

4.2.5二叠系194

4.2.6三叠系197

第5章 相关地质事件和生物事件206

5.1埃迪卡拉系(震旦系)的划分和对比206

5.1.1埃迪卡拉系的建立和震旦系的历史沿革206

5.1.2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震旦纪)综合地层学研究206

5.1.3扬子区埃迪卡拉纪(震旦纪)地层对比210

5.2南沱冰碛层及盖帽白云岩211

5.2.1新元古代冰期事件211

5.2.2南沱冰碛层212

5.2.3盖帽白云岩214

5.3灯影组的遗迹化石215

5.4扬子区台地相(滇东、峡东地区)与斜坡相(湘西、黔东)寒武系的对比218

5.4.1寒武纪扬子区的沉积环境和生物相区218

5.4.2扬子区台地相的寒武纪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219

5.4.3扬子区斜坡相(湘西、黔东)寒武纪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222

5.4.4扬子区台地相与斜坡相寒武系的对比224

5.5奥陶系大坪阶和赫南特阶全球界线层型226

5.5.1大坪阶226

5.5.2赫南特阶229

5.6宝塔组网纹状灰岩——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沉积235

5.6.1地层和时代235

5.6.2沉积环境分析236

5.7奥陶纪—志留纪底栖生态群落与实例分析238

5.7.1概念与方法238

5.7.2黔北、渝南晚奥陶世赫南特期Hirnantia动物群的横向分异240

5.7.3上扬子区早、中奥陶世腕足动物群落生态多样性演变242

5.7.4云南曲靖上志留统腕足动物群落演替249

5.7.5结语250

5.8奥陶纪末的大灭绝与志留纪初的生物复苏251

5.8.1生物大灭绝和生物复苏251

5.8.2笔石的灭绝和复苏251

5.8.3腕足动物的灭绝和复苏254

5.8.4灭绝和复苏的定量研究256

5.8.5腕足动物的宏演化模式257

5.9广西运动与扬子上升257

5.10三峡地区石炭纪—二叠纪沉积地层及沉积相261

5.10.1石炭系261

5.10.2二叠系263

5.11峡东石炭纪与二叠纪碳酸盐岩地层及环境分析265

5.11.1峡东石炭纪碳酸盐岩基本特征及环境分析266

5.11.2二叠纪碳酸盐岩基本特征及环境分析267

5.12梁山组(“马鞍组”)和龙潭组(“炭山湾组”)269

5.12.1梁山组(“马鞍组”)269

5.12.2龙潭组(“炭山湾组”)272

5.13香溪煤系及植物群275

5.13.1研究简史276

5.13.2地层剖面概述277

5.13.3古生物组合特征280

5.13.4香溪组植物化石多样性280

第2篇参考文献284

第3篇 地质图的解读与地层剖面测制299

第6章 地质图的解读299

6.1地质图基础知识299

6.1.1地质图的图式与规格299

6.1.2地质现象在地质图上的基本表现300

6.1.3地质图的编制过程301

6.2地质图的一般解读过程与方法302

6.2.1了解自然地理与编图概况302

6.2.2了解地质概况302

6.2.3详细解读地质图303

6.3严州幅1:20万地质图的解读303

6.3.1概略读图303

6.3.2详细读图304

第7章 地层剖面的测制310

7.1地层剖面的选址310

7.2施测的一般方法与要求310

7.3施测的具体步骤311

7.3.1详细踏勘311

7.3.2施测311

7.4综合整理313

7.5剖面图的编制方法314

7.5.1投影法作图程序314

7.5.2展开法作图程序315

第3篇参考文献315

第4篇 化石标本的采集与系统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319

第8章 化石标本的采集与实验室处理319

8.1化石的采集与编号319

8.1.1大化石采集中分异度和丰度的控制319

8.1.2微体化石采集320

8.2主要门类化石的处理322

8.2.1动物大化石的修理与酸解处理322

8.2.2牙形刺等微体化石的酸解处理323

8.2.3?类化石薄片的制作326

8.2.4植物大化石的处理328

8.2.5化石苔虫动物的采集和制片330

8.2.6孢粉化石分析技术338

8.2.7珊瑚化石薄片制作341

第9章 系统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345

9.1模式标本345

9.1.1模式概念的演变345

9.1.2模式标本的含义346

9.1.3模式标本的种类347

9.2属种的命名348

9.2.1化石鉴定的一般步骤349

9.2.2属种名称的构成和命名351

9.2.3关于种名的变动353

9.3描述内容及实例353

9.3.1描述内容及通用格式353

9.3.2描述实例355

第4篇参考文献3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