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期大林论历史科学 创新工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期大林论历史科学 创新工程
  • 吴英本卷主编;于沛,董欣洁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601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223MB
  • 文件页数:493页
  • 主题词:马列著作-史学-评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期大林论历史科学 创新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唯物史观指引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3

一 唯物史观在整个世界观上实现了科学的变革3

(一)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3

(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艰苦细致研究工作的结晶4

(三)唯物史观的产生过程8

(四)对唯心主义的批判14

(五)对机械唯物论的批判25

(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33

二 唯物史观现实前提的揭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35

(一)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35

(二)唯物史观是实践唯物主义39

(三)实践与理论的关系42

(四)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发现46

三 唯物史观是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靠指南49

(一)唯一科学的历史观49

(二)自然与人类。自然史与人类史62

(三)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66

(四)劳动创造人。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68

(五)从唯物史观看人性及其改变的历史76

四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的指导原则83

(一)理解唯物史观必须认真研读原著83

(二)唯物史观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发展84

(三)不能将唯物史观当作现成的公式或教条套用86

(四)不能将唯物史观理解为经济决定论91

(五)不能将唯物史观理解为一种目的论92

(六)反对篡改和曲解原著93

(七)正确评价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局限性94

(八)坚持不懈以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94

第二部分 唯物史观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99

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99

(一)生产力99

1.生产力是人的劳动生产能力,表现为劳动生产效率99

2.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103

3.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诸因素105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111

5.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17

6.生产力的发展、脑体分工的消除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119

(二)生产关系125

1.生产资料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的生产关系125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128

3.生产力的不同水平决定分工的不同阶段;分工的不同阶段决定所有制的不同形式131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136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36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38

六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43

(一)生产关系的总和(或“市民社会”、“交往形式”)构成经济基础143

(二)国家以及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和观念体系构成上层建筑145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和反作用关系145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45

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151

七 存在决定意识158

(一)人们面临的社会和自然的存在都是人们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的产物158

(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61

(三)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意识165

(四)在物质生产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在精神生产领域也占有主导地位170

(五)透过各种意识形态和观念体系独立发展的外观洞悉它们表达的实际生活内容和阶级意志172

1.关于国家形式173

2.关于民主179

3.关于自由、平等权利和人权183

4.关于法和法律体系196

5.关于道德200

6.关于宗教207

7.关于文学艺术215

(六)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22

八 阶级228

(一)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新内容228

(二)阶级的产生229

1.阶级划分的基础是分工的规律229

2.阶级产生的两条道路234

(三)个人、政治派别都隶属于一定的阶级236

(四)必要的阶级和多余的阶级240

(五)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241

(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244

1.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244

2.新中间阶级的兴起及其政治影响245

(七)阶级差别随着脑体分工的消除而消除249

九 国家252

(一)国家的产生252

(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255

(三)国家的职能257

1.社会经济职能257

2.阶级压迫职能260

(四)国家的消亡262

十 社会形态264

(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构成经济的社会形态264

(二)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个人独立性逐步增强和依附性逐步减退的过程265

(三)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的共同性和发展形态的多样性。不能把某种特定的演进过程上升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271

1.规律的共同性必然因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而表现为发展形态的多样性271

2.农业公社的公有制由于历史环境的差异有的很早解体,有的长期保存下来,出现不同的发展道路274

3.原生态的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铁的定律只限于西欧各国,非西方国家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即使同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具体形态也会各不相同275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共同性和实际进程的多样性280

1.资本主义“自然规律”的共同性和各国进程的特殊性280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途径:暴力革命或自我扬弃、和平长入284

(五)共产主义社会295

1.生产力高度发展和脑体分工的消除是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的必要条件295

2.共产主义不是遥不可及的空想,而是改变现实的现实运动300

3.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304

4.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308

十一 民族310

(一)民族是历史地形成的。民族内部结构和民族关系决定于各民族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关系的发展水平310

(二)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存在是民族压迫和民族冲突的根源311

(三)共产党要为逐步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从而最终消除民族冲突创造条件312

十二 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14

(一)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合力314

(二)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怎样促成了西欧封建社会解体319

(三)劳动大众的态度决定历史的结局。得到劳动大众拥戴或认可的领袖人物能在历史创造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21

第三部分 有关实证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的部分论述329

十三 以科学理论为指引,在翔实的史实基础上作出结论329

(一)不要以理论作为研究前提,而要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研究的前提329

(二)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335

(三)逻辑和历史的统一337

十四 运用科学的辩证方法探寻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规律340

(一)从“形而上学”到“辩证法”:从研究恒定不变到研究发展演变340

(二)唯物辩证法取代唯心辩证法:抛开神秘的绝对精神“异化”和“复归”,探寻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341

(三)承认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但必须找到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终极原因356

(四)从偶然性中看到必然性。必然性由人的实践活动证明362

(五)从曲折中看总的趋势368

(六)从批判地继承或“扬弃”中看发展370

(七)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辨清内容与形式372

(八)把研究对象置于一定的历史关联环节中考察378

(九)用历史的观点对研究对象做出评价383

(十)摒弃折中主义的方法391

(十一)主体能动性与客观限定性。自由与必然392

(十二)不能把实际的历史运动归结为“永恒真理”的概念运动。不能把辩证法变成诡辩法396

(十三)把握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演进的规律性401

(十四)把握人类历史由分散孤立的地区史走向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历史、进而走向世界大同的规律性404

(十五)坚持不断发展论,摈弃包括资本主义永恒论在内的一切永恒论410

十五 阶级分析方法415

(一)阶级分析方法的重要性415

(二)个人是隶属于一定阶级的417

(三)辨清阶级利益是阶级分析的核心所在422

(四)阶级分析的复杂性423

(五)经典作家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的案例423

1.对小资产阶级的分析423

2.对政党阶级基础的分析424

3.对社会思潮阶级属性的分析424

4.对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策略的分析431

十六 历史比较方法433

(一)历史比较的意义在于加深对历史规律性的理解433

(二)历史比较如果只看表面现象,不看内在实质,就会陷入谬误434

(三)纵向比较。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436

(四)横向比较440

十七 “西方”和“东方”不同历史进程的比较444

(一)上古时期“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和“日耳曼的”三种所有制及其演变的比较444

1.三种公社所有制的劳动生产方式和财产关系的不同特征444

2.三种公社所有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不同形态445

3.三种公社所有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451

(二)中古时期带着上古亚细亚公社遗存的“东方社会”与西欧的“拉丁—日耳曼封建社会”的比较453

1.带着上古亚细亚公社遗存的“东方社会”及其停滞性表现453

2.西欧的“拉丁—日耳曼封建社会”及其向资本主义的转型458

(三)近代:资本主义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的觉醒463

1.资本主义的西方向全球扩张463

2.东方的苦难464

(四)东方的觉醒、抵抗和新纪元的来临467

十八 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470

(一)历史认识的真理具有相对性,但它总是不断趋近于绝对的真理470

(二)历史认识真理性的检验473

后记478

热门推荐